2018年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1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年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1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31 07:2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新闻
(消息)六要素:五部分:特 点: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标题、导语、主体、 背景、结语1、让事实说话;(真实性)
2、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3、简明扼要。(准确性)1、请给下面红色的字标上正确的读音。检查预习阻遏( )泄气( )瑰宝( )溃退( )歼灭( )绥靖( )( )高屋建瓴( )气势磅礴( )( )èxièguī kuì jiānsuíjìng língpángbó 锐不可当( ) 上当 ( )
要塞 ( ) 瓶塞( )
阻塞 ( ) 塞给 ( ) dāng dàng sàisāisèsāi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事件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 长江南岸。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
断镇江无锡段铁路。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二句话或第一段文字.
作用:用简练的文字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对新闻有较为详细的了解。 课文分析一、找出文章的导语部分,并分析其作用:
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到“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这一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强,及时、准确的对事件进行了报道,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主体:是消息的主干,它
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
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
扩展和阐释。二、找出文章的主体部分,并加以分析:1、主体部分分为几个层次?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即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第三层:从“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到篇末(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发电时止
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
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时内安庆,芜湖段九江,安庆段南京,江阴段突破……,渡至……,已渡……已渡过三分之一……,已占领……大部分渡过南岸……,歼灭及击溃……,占领……,控制……,封锁……首战
告捷所向
披靡战绩
辉煌九江江阴安庆芜湖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35万)(30万)(35万)写作顺序: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20日夜起 中路军(先)
21日下午5时起 西路、东路(后)时间顺序中、西:弱;
东: 强。逻辑顺序顺序能否颠倒? 1、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2、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
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3、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质疑析疑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接。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这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与其它部分有何不同?有什么作用??议论“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背景:通常交代新闻事件发 生的环境和条件之类。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可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结语:是消息的结尾。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
结语有时很明显,有
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1、概括出该消息的背景和结语。背景: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议。结语:人民解放军于23日全体渡过长江。2、开头的括号部分是什麽内容?是“电头”部分,交待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和地点。3、你能概括这则新闻的中心吗?这篇新闻,气势磅礴,全面地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的渡江战役,这是中国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这一历史,让我们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课文结构 标题:(第1、2两句)(剩余部分)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主体:导语:渡江概况
(从三个方
面概括)战况中路军首战告捷西路军所向无敌(略)(详)(重点)东路军战绩辉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兵力战线 新闻
(消息)六要素:五部分:特 点: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标题、导语、主体、 背景、结语1、让事实说话;(真实性)
2、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3、简明扼要。(准确性) 问题探究1、本文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是怎样衔接的? 2、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第二层开头“二十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开头“二十日夜起”紧相衔接;
第三层开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我军突破了”一句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把第二层与第三层衔接起来了。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拓 展 延 伸请找出下面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温家宝强调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国务院于7月23日在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加强全国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必须做好健全组织体系、运行机制、保障制度等工作。
标题导语:国务院于7月23日在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主体:“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保障制度等工作。”导语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引起下文。不能,这样写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不是,因三路军加起来是一百万“不含”指不包括,体现语言确凿无误的特点。“均”指“全”,
体现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自豪之情。 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地区,共渡过了30万人。 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越过”只表示经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突破”表明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 ,且文字简洁有力。 “共”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24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揣摩语言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了。“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只是一般交代了时间,毫无感彩,且与上句“二十一日”重复。第三小题: 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