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空气的性质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空气的性质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08-31 15:5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空气的性质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验使学生认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性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猜想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究态度。
【教学重点】
能够感知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的物理性质。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感受到空气的性质。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PPT。
学生材料:每组杯子、食品袋、报纸、硬纸、盛有水的水槽、粉笔、气球、吸管、注射器、塑料瓶、剪刀、实验记录单1份。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游戏体验,聚焦主题
1.猜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
2.学生回答:空气。
3.谈话:不错,谜底是空气。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哪儿有空气呢?
4.接下来我们再来做一个小游戏:请同学们用手捏紧鼻子,闭紧嘴巴,就这样一直到我喊停为止。
5.谁来说说刚才的感受(发闷、难受……)
6.为什么会这样呢?
7.小结:是啊,我们生活在空气的世界中,正因为有了空气,呼吸才顺畅,生命才能延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空气。(板书:空气)
二、证实空气的存在,导入对空气性质的研究
1.谈话: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我们要研究空气就应该先把空气找出来。同学们可以利用老师准备的一些器材(杯子、食品袋、装满水的水槽、气球、注射器),也可以用自己身边的事物来证明空气的存在。比一比哪一组的方法多。
2.在找之前先在小组内轻声交流一下你想用什么材料怎样找到空气的,并记在记录纸上,注意实验时听从组长安排,轮流使用材料,尽量低声讨论,尽量不损坏材料,注意安全,需要我帮助的请举手。
3.学生领材料,动手做。教师巡视,有意识的分别给一些小组加一种材料(硬纸或塑料瓶)。
4.各小组汇报。其他同学注意倾听他们讲得有没有道理。设计意图:直接点明探究目标,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感受实验方法的多样性、可行性、安全性,体现科学研究的思想;并引导学生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5.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空气无处不在,在袋子中、杯子中…… 你觉得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引导学生发现: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如果学生发现了空气具有流动性、有弹性,教师临时改变下面内容的顺序)教师相机板书:性质 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
三、观察实验,在现象中认识性质
活动一:把一团纸紧塞在杯底,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纸团会湿吗?如果不小心浸湿了,请仔细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并把各自的实验结果填在实验记录纸上。
1.学生猜测。
2.实验验证。在实验开始前,先让学生注意:((1)纸团要塞紧,以免杯口朝下时落下。(2)压入水中时要慢并竖直。(3)提起杯子时,动作也要慢,并要把杯子和杯口的水擦干净,然后才取出纸团。)
3.教师可以稍作示范。
4.每个小组开始实验,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教师先提问纸团没有湿的小组:“为什么杯子浸在水里,你们的纸团没有浸湿呢?”再引导学生认识:水进不去,是因为被杯子中的空气挡住了。我们虽然看不见杯子中的空气,但是它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占据了一定的空间。板书:占据空间
6.如果我们想让杯子里的水变湿,有什么好办法吗?同学们思考,讨论。借助有形的、可见的物体,让学生感觉到空气的存在,并进一步透过实验现象认识空气的占据空间的性质。并且通过从不同角度辩证的分析纸变湿和没变湿的原因,加深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性质的认识。
活动二:老师这儿有个装在瓶子里的气球,想请个同学上来把它吹大。
1.请4个同学上来先吹气球,在放入瓶中吹。
2.引导学生解释气球吹不大的原因。(联系前面纸团的实验)
3.总结:在这里,我们又一次证明了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4.谈话: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把这个气球吹大?
5.学生思考、交流。(把瓶子戳几个洞、插根吸管)实验二进一步证明了实验一的结论,而且是在认识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性质后的实际应用。
四、总结延伸
1.由上面两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空气实实在在存在,占据一定空间,那么饼干、粉笔、砖头中是否有空气呢?如何证明?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放在水中)由于前面的活动中学生充分认识到空气真实的存在,并占据一定空间,学生很自然想到在水中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五、再次动手,研究其他性质
活动一:把两只充气的气球吊在小棍上,并使它们保持平衡,刺破其中一只,观察发生的现象。
1.猜想:刺破其中一只,会发生什么现象?
2.教师演示实验。
3.汇报交流:发生什么现象?想一想,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4.小结:实验的结果说明:空气是有质量的,有轻重的。
活动二:用吹足气的气球的气球口对着自己的脸
1.分组实验
2.汇报交流:你有什么感觉?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3.小结:实验的结果说明:空气具有流动性,可以像水一样流动。
活动三:压“气垫”怎么解释这些感觉和现象?
1.分组实验填写记录表:轻轻压“气垫”,再用力压一压,松开手后看见了什么?
2.汇报交流。
3.小结:在密闭的空间里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4.通过刚才我们做的实验,大家说一说空气具有哪些性质?
(1)小组讨论并填好记录表。
(2)全班交流。
5.全班小结:空气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会流动、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等性质。
六、思考
1.空气确实存在,它有质量吗?
2.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利用了空气?

【板书设计】
1.空气的性质
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
性质 空气占据空间
具有流动性
能被压缩
第二课时
一、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点,归纳空气的性质
1.提问:过去我们认识过水,水有什么性质?
2.讨论:(结合教材第4页的插图)水和空气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教师演示水和空气压缩性的比较实验:水难以被压缩,空气容易被压缩。
5.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页上的表格填写。
二、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1.(教师出示一个充足了气的塑料口袋)提问:用手轻轻压“气垫”有什么感觉?松开手后会发生什么现象?这是怎么回事?(注意:动手做的时候不要用力太大,以防袋子破裂)
2.学生分组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情况,解释活动中的感觉与看到的现象。
4.教师指导学生想办法证明自己提出的假设。
5.学生用注射器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注意:实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注射器内的空气开始所占空间的大小和手压活塞后的大小,体会手压活塞时的感觉,松开手后看到的现象,比较活塞压下一部分与压不动时空气所占的空间、手的感觉及活塞的运动各有什么不同。)
6.学生讨论汇报。
7.教师小结: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8.交流:你知道哪些地方运用了压缩空气的性质?
9.学生汇报交流。
三、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大小
1.提问:生活中有许多地方运用了压缩空气,那么压缩空气的多少与它的力量有关吗?
2.学生讨论,做出假设,说明理由。
3.全班共同安装好器材,进行实验。
4.学生观察记录,并得出结论。
四、探究压缩空气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1.教师演示自制的空气枪,激趣;你想制作一个自己的空气枪吗?
2.指导学生制作空气枪。
3.学生自选材料制作,玩空气枪。(强调:不要对着人)
(注意:教师提供或学生准备的制作材料可以不限于教材上的几种,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材料或另觅材料想出和制作出更多、更奇妙的空气枪。组织学生开展制作比赛,并进行互评。
4.游戏:比一比,看谁射得远?)
5.讨论:为什么有的空气枪射得远?
6.多媒体课件:压缩空气的利用。
五、总结
谈话: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你知道空气具有哪些性质?是怎么知道的?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板书设计】
1.空气的性质
水 空气
相同点:透明、无色、无味、没有固定形状、占据空间、能流动
不同点:水很难被压缩,空气很容易被压缩、同体积的水比空气重
压缩空气有弹性,压缩的空气越多,弹性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