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乎世界之潮流》
【知识与能力目标】
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
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图片、文字材料的分析,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逐渐掌握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逐步把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认识到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教学重点】
林则徐、魏源的主要思想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主要主张
【教学难点】
林则徐、魏源思想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在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影响。
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片、课件等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演示和示范。
ben
导入:出示两则历史材料并提出问题
一、“睁眼看世界”
(1)引导学生回顾有关鸦片战争前后的内容,分析睁眼看世界的原因。
图片对比、设问、材料运用(知识分子、统治者)
得出结论——中国闭目塞听
设问:如何实现从“闭目”——“睁眼”?
(2)了解睁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及其主要思想
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原因)
①重视收集西方信息,打探西方情报;
②编译外国书籍和报刊,如《四洲志》、《华事夷言》等。
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阐释)
所谓“师夷长技”,就是学习西方的长处;所谓“制夷”,就是抵抗西方侵略,战胜敌人。 “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3)评价:进步性: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思想和主张,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具有积极意义。他们开一代风气之先河,成为近代中国人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起点,对于后人探索救国之路具有重大的启迪作用。
局限性:他们都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不可能冲破封建主义的藩篱。他们虽然主张抵抗外国侵略,反对清王朝统治者对外投降卖国,但又不可能真正地依靠人民抵御外侮,当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时,他们便站在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
二、维新变法思想
1. 早期维新思想
为什么会在19世纪60、70年代出现?——背景
1)民族危机 2)洋务运动的开展 3)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2、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过渡:1894年,甲午战争清政府遭到惨败,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领导了“公车上书”,使得维新思想开始由理论转向实践。1898年,面对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狂潮,康有为第六次上书。光绪帝采纳,颁布《定国是诏》, “戊戌变法”由此展开,但因顽固势力反对,不久便夭折,史称“百日维新”。
3、如何评价维新变法运动 (作用)
性质:既是爱国救亡运动,又是资产阶级政治变革运动。
影响:(1)资产阶级启蒙作用
(2)批判封建制度,客观上有利于革命思想传播
三、走向共和
1、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的实现:
(1)民主共和国方案的提出:1894年兴中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2)共同理想:邹容《革命军》
(3)确立:1905年同盟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4)初步实现: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的成立
2、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时间:1905-1907年
阵地:《新民丛报》(维新派)——《民报》(革命派)
内容:A、要不要推翻清政府
B、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
C、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性质: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就中国实行何种政体的论战
影响:大大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了准备,壮大了革命的阵营,形成中国近代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但有时候过分强调活动和忽视了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本课设计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景,让学生有意义地建构基本史实,然后通过图片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其时代背景,最后通过学生课堂探究,理解中国近代思想探索历程及其思想演变的特点,这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同时也兼顾基础知识的落实,历史思维的培养。
课件21张PPT。材料一:材料二:“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
——嘉庆帝你能说出18世纪世界发展的“潮流”是什么吗?在这个潮流面前清朝统治者持什么“态度”?这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新课导入:一、“睁眼看世界”(一)背景 (1)国内:鸦片战争前,清朝国势日趋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读书人远离社会现实;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中。
(2)国际: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它们为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闭目?鸦片战争睁眼(二)代表人物及主张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主持禁烟时,派人收集西方国家的信息,主持编译了《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籍。而《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林则徐:魏源:(1)代表作:《海国图志》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序》材料反映出什么思想?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师夷长技以制夷” ①内容:所谓“师夷长技”,就是学习西方的长处;所谓“制夷”,就是抵抗西方侵略,战胜敌人。②评价:“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徐继畬的《瀛寰志略》系统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政治和风俗等情况,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徐继畬: (三)特点 林则徐、魏源等人都是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因此,他们的思想一方面带有鲜明的时代变化的印记,另一方面又保留着浓重的封建纲常色彩。(四)评价(1)进步性 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思想和主张,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具有积极意义。他们开一代风气之先河,成为近代中国人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起点,对于后人探索救国之路具有重大的启迪作用。(2)局限性 他们都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不可能冲破封建主义的藩篱。他们虽然主张抵抗外国侵略,反对清王朝统治者对外投降卖国,但又不可能真正地依靠人民抵御外侮,当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时,他们便站在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二、维新变法(百日维新)(一)背景(1)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民族危机深重。(2)洋务运动的开展,使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奠定了康梁维新思想的基础。(3)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使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维新: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特指政治上的改革运动(二)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借经学、孔子,否定专制,传播西方政治学说,宣传变法的必要性抨击封建专制制度;民权思想批判封建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效仿西法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政
治
制
度
:
君
主
立
宪康有为 ①作品:1898年,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一书。
②观点: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
③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梁启超①地位及作品:他是维新思想的主要宣传者,作品是《变法通议》等。
②观点:宣传民权学说提倡维新变法。指出变法是历史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他批判封建君主专制,要求:“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谭嗣同
●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
●势不得不酌取西法,以补吾中国古法之亡
●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严复①地位:在维新理论宣传上贡献巨大,他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介绍西方进化论学说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的人,康有为称他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②作品及观点:1898年出版了《天演论》一书,利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宣扬社会进步理论、阐述变法的必要性。
③意义:严复所宣传的进化论思想,成为维新派批判封建顽固派守旧不变、激发人们要求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三)维新变法思想对近代社会的作用政治方面: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爱国运动
思想方面:
⒈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提高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热情
⒉批判封建制度,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思想的传播(四) 结 果:
实行103天,因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而失败戊戌六君子三、走向共和1、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的实现:
(1)民主共和国方案的提出:1894年兴中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2)共同理想:邹容《革命军》
(3)确立:1905年同盟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4)初步实现: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的成立2、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时间:1905-1907年
阵地:《新民丛报》(维新派)——《民报》(革命派)
内容:A、要不要推翻清政府
B、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
C、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性质: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就中国实行何种政体的论战
影响:大大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了准备,壮大了革命的阵营,形成中国近代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本课小结顺乎世界之潮流
“睁眼看世界” (地主阶级抵抗派)
维新变法 (资产阶级维新派)
民主共和 (资产阶级革命派) 物质层面制度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