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本课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马克思主义被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将它作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并在以后的革命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相结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在经历了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后,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它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与能力目标】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史实;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课前自主查找本课有关名词术语的含义,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逐渐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了解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基础是中国革命的历史选择,逐渐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脱颖而出的历程及它的影响
【教学难点】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深入熟悉教材,对授课部分做到心中有数,准备上课所需的多媒体辅助工具及材料。
导入: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1871年法国的巴黎公社运动使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成实践,但是巴黎公社只能是 无产阶级的一次伟大尝试。1917年11月7日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 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马克思主义由理想变成现实。“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带来新的希望,五四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那么马克思
主义是如何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呢?
新课讲授:
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⒈时间: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
⒉原因: ⑴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破产
⑵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缺陷
⑶马克思主义指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⑷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由学术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的转变
由社会改造知道思想向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思想的转变
由马克思主义向新民主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转变
4.代表人物:梁启超、朱执信、李大钊
探究: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吸引中国的知识分子
答: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它是指导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解放的理论体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他们在五四爱国运动中显示了巨大的力量,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坚实的阶级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侵略与争霸的本性,通过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鲜明对比,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救国的良方。
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问题与主义之争”
(1)论战的产生(新文化阵营的分化):
(2)问题与主义之争
实质:反对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反对中国走马 克思主义的道路
(3)影响:通过论战,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了更多的先进分子,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2.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继续传播马克思主义(途径)
(1)组织学会。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2)通过论战。为了同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划清界线,马克思主义者和基尔特社会主义者展开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
3.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
失败原因: 一是因为经济上入不敷者出;二是因为内部意见不合和热情减退,但最根本是因为缺乏存在的社会条件。
影响:使许多青年认识到改良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于是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客观上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更进一步传播。
略。
课件20张PPT。新课导入: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1871年法国的巴黎公社运动使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成实践,但是巴黎公社只能是 无产阶级的一次伟大尝试。1917年11月7日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 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马克思主义由理想变成现实。“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带来新的希望,五四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那么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呢? “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 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材料一 民国成立后,不单挂出了共和国的招牌,连议会制、多党制、普选等这些西方国家的政治组织形式和活动程序一度也被热热闹闹地搬到了中国来。很多人对这些曾抱有很大的期望。奇怪的是,说起来那么动听的东西,甚至在西方国家也许取得过一些成效的政治制度,一旦硬搬到当时中国社会这块土壤上实行起来,却全然变了样:普选徒具形式;多党制成了拉帮结派,党同伐异;议会里只有一批政客在吵吵嚷嚷……种瓜得豆,这真是创业者始料之所不及的。
——金冲及《五四时期的先进青年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破产 材料二 从1914年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延续达四年之久,……这场空前残酷的战争把资本主义世界固有的内在矛盾,以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尖锐的形式清楚地暴露出来……这不能不使更多的醉心学习西方的中国人感到震惊。西方的社会制度在他们心目中顿时失却原来那种耀眼的光彩……表明了这个制度并非即是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象征。
——金冲及《五四时期的先进青年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缺陷 材料三 (五四)运动就像从天降落的狂飙一样,迅猛地席卷全国,从大城市一起扩展到中小城市以致偏僻乡镇。千百万人从平时的宁静生活或狭小的圈子中猛然惊醒过来,热血沸腾地走上街头或公共集会,为救亡图存而奔走呼号。“沉默的大多数”,不再沉默了!原来处在被统治状态下的民众直接行动起来,干预政治,并且带有如此广泛的群众性,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回。……一年内出版的刊物达400种,第二年在全国便有了数目可观的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青年。
——金冲及《五四时期的先进青年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材料三 俄国的十月革命在马克思主义的故乡欧洲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亚洲国家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马克思主义通过社会主义的俄国开始广泛地传入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事实中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威力。“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齐鹏飞《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指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广泛传播
⒈时间: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
⒉原因:
⑴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破产
⑵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缺陷
⑶马克思主义指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⑷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⒈由学术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的转变
⒉由社会改造知道思想向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思想的转变
⒊由马克思主义向新民主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转变?最根本的是中国革命实践的客观需要。 代表人物:①梁启超:较早介绍马克思,并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②朱执信: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③李大钊:发表著作:《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宣传马克思主义 “麦喀士(马克思),日尔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 “今之德国,有最占优势之二思想,一曰麦喀士之社会主义,二曰居志埃(尼采)之个人主义。麦喀士谓:今日社会之弊,大多数之弱者为少数之强者所压服。”
--梁启超《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1902年梁启超朱执信“马尔克者,名卡尔,氏马尔克,生于德利尔。父为辩护士,笃于教宗。马尔克少始学,慕卢梭之为人。长修历史及哲学,始冀为大学祭酒。……初马尔克在巴黎,与非力特力嫣及尔相友善。嫣及尔者,父业商,少从事焉。习知其利苦,乃发愤欲有以济之,以是深研有得。既交马尔克,学益进。马尔克既去法,嫣及尔亦从之北游,因相与播其学说于比律悉之日报间,言共产主义者群宗之。万国共产同盟会遂推使草檄,布诸世,是为《共产主义宣言》。马尔克之事功,此役为最。”
--《朱执信集》上册第10―11页 ●发表著作:《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李大钊歌颂十月革命的文章剪影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吸引中国的知识分子? ⒈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它是指导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解放的理论体系。
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他们在五四爱国运动中显示了巨大的力量,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⒊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侵略与争霸的本性,通过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鲜明对比,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救国的良方。二、新思潮的竞起1、原因: (1)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爱国青年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解放,其中大多数人改变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旧观念、旧思想,开始关注社会主义,出现宣传社会主义的热潮。
(2)各种刊物对社会主义思想的介绍。
(3)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2、新思潮竞起的表现:①无政府主义;
②新村主义;
③工读互助团;
④实用主义和基尔特社会主义; 无政府主义
反对一切权力与权威,否认一切国家政权与社会组织形式,主张绝对的个人自由,要求建立无命令、无权利、无服从与无制裁的“无政府”社会。自由组织社团,人人都可自由加入,自由退出。
新村主义
不需要实行暴力革命,也不需要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只要在乡村组织和推广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新村并普及教育,就能战胜资产阶级,逐步在世界上建成“社会主义天国”。
基尔特社会主义
改组工会,扩大工会的范围,把所有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都包括在内。设想在未来的社会里,应以基尔特为社会单位,按着职业性质不同分成若干基尔特组织,由高度集权的全国基尔特来统一领导,用基尔特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
实用主义
强调立足于现实生活,只管行动是否能给个人或集团带来某种实际的利益和报酬,而不问这种行动是否合乎客观实际,合乎原则。也就是只管直接的效用、利益,不管是非对错。有用即是真理,无用即为谬误。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1、“问题与主义之争” (1)、论战的产生(新文化阵营的分化):
(2)、问题与主义之争
实质:反对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反对中国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3)、“问题与主义之争” 的实质是什么?论战的实质,要不要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 (4)、影响:
通过论战,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了更多的先进分子,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2、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继续传播马克思主义。(途径) (1)组织学会。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2)通过论战。为了同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划清界线,马克思主义者和基尔特社会主义者展开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 新民学会合影3、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 ● 影响: 使许多青年认识到改良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于是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客观上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更进一步传播。 ●失败原因:
一是因为经济上入不敷者出;
二是因为内部意见不合和热情减退,但最根本是因为缺乏存在的社会条件。 课堂小结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进入中国开始传播思潮
竞起大浪淘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