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100分,测试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5分,20小题,共50分)
读图,回答1~2题。
1.有关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未能表示出来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B.图中未能表示出来的水循环环节是蒸发和植物蒸腾
C.该设计只适合缺水地区
D.该设计只有经济效益,没有环境效益
2.下列情形与有利于促进蒸发无关的是( )
A.空气湿度大 B.风速大
C.光照强 D.气温高
【答案】1.B 2.A
下图为长江全年补给水源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读图判断长江补给水源( )
A.b是雨水补给,a是冰雪融水补给
B.a是雨水补给,b是冰雪融水补给
C.a是地下水补给,c是冰雪融水补给
D.a是冰雪融水补给,c是地下水补给
4.图中显示冬季b缺失,其原因是( )
A.雨季结束,降水较少
B.地下水位较低,无法补给河流
C.气温较低,冰雪难以融化
D.农业灌溉减少,下渗减少
【答案】3.B 4.C
潜在蒸发量是指充分供水的下垫面(即充分湿润的表面或开阔水体)蒸发或蒸腾到空气中的水量,又称可能蒸发量或蒸发能力。下图是陕西省部分城镇多年平均潜在蒸发量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关于图示潜在蒸发量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致由东南向西北递增 B.存在一定的季节变化
C.与河流分布呈正相关 D.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
6.榆林地区的潜在蒸发量明显高于安康地区,可能是因为榆林地区( )
A.年平均气温更高 B.相对湿度更大
C.平均风速更小 D.年日照时数更多
【答案】5.B 6.D
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图,箭头表示洋流的流向。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①②③④洋流与其形成的盛行风搭配正确的是( )
A.①——东北信风 B.②——盛行西风
C.③——西南季风 D.④——极地东风
8.图中Q、P、K、M四海域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确的是( )
A.Q地因受寒流影响,冬季气温较低
B.P地因受暖流影响,冬季气温较高
C.K海域因上升流而形成大渔场
D.M海域多海雾,对海上航运不利
【答案】7.C 8.D
成都的活水公园是一座以水保护为主题的城市生态景观公园,秉承“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和“人水相依”的生态理念,将雨水进行有效收集,展示被污染水体在自然界由“浊”变“清”、由“死”变“活”的生命过程,图为成都的活水公园。据此完成9~10题。
9.可以发展成都治水模式的城市是( )
A.乌鲁木齐 B.兰州 C.西宁 D.广州
10.建立活水公园的生态效益是( )
A.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
B.降低水体中污染物的浓度、加快水体流动,有效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C.营造亲水型宜居城市
D.推广高科技的环保技术
【答案】9.D 10.B
【解析】第9题,成都气候湿润,降雨量大,发展活水公园是为了合理利用城市内的降水资源。广州降水量大,也可以发展成都的治水模式。第10题,建立活水公园可充分利用水循环和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降低水的污染浓度。
下图中虚线是我国某次南极科考路线。读图,回答11~12题。
11.科考船途经①②③④处,均顺风顺水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关于①②③⑤处对应洋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处洋流向低纬地区流动
B.②处洋流对沿岸增温增湿
C.③处洋流受信风带影响而形成
D.⑤处有世界著名大渔场
【答案】11.C 12.B
流,对沿岸增温增湿;③处为西风漂流,是受西风带影响形成的;⑤处为西澳大利亚寒流,属于上升补偿流,鱼类资源丰富,但没有形成世界著名的大渔场。
下图为印度洋某海域上升流(洋流)示意图。据此完成13~14题。
13.图中上升流( )
①使沿岸海区海水蒸发量增大
②使沿岸地区降水量增加
③使沿岸海区海洋生物生产力增大
④其形成主要受离岸风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下列对所提供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图示区域位于印度洋板块
B.该季节一货轮从非洲东海岸航行至印度西海岸一路逆水
C.图中表层流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
D.该海域洋流系统与世界大洋表层洋流分布模式相吻合
【答案】13.C 14.C
【解析】第13题,上升补偿流为寒流,对沿岸降温减湿;上升补偿流把海底营养盐类带到表层,利于浮游生物生长,鱼类资源丰富。该处夏季受西南风影响,风从陆地吹向海洋,为离岸风。第14题,依上题分析,该地上升流受离岸风(西南风)作用形成,而该风成因与南亚夏季风一致,是气压带、风带北移,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的。
如图为世界某区域图。读图完成15~16题。
15.图中M市西部海域渔业资源极为丰富,其主要原因是( )
A.寒暖流交汇,海水搅动,饵料丰富
B.有寒流经过,海水上泛,饵料丰富
C.入海河流众多,带来丰富营养物质
D.港湾宽阔,风浪较小,适于渔业捕捞
16.图中洋流( )
A.能使自南向北航行的海轮航速加快
B.导致沿岸地区气温升高,降水增多
C.造成附近海域夏季多海雾,影响航运
D.促进热量不断向高纬度海区输送
【答案】15.B 16. C
用易使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海雾,C正确;图中海域洋流为寒流,由高纬流向低纬,D错。
“海绵城市”是我国大力倡导的构建新型水循环系统的一种城建模式。下图是“海绵城市”与传统“快排”模式城市水循环系统对比示意图。读图,回答17~18题。
17.“海绵城市”对城市区域水循环的影响是( )
A.减少雨水下渗 B.增加地下径流
C.减少地表蒸发 D.增加水汽输送
18.两种城市水循环模式的差异是( )
A.“快排”模式增加了城市的可用水量
B.“快排”模式与原自然水文环境相仿
C.“海绵城市”增大了城市地表排水量
D.“海绵城市”提高了城市抗旱防洪能力
【答案】17.B 18.D
【解析】第17题,读图可知,“海绵城市”主要是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对水汽输送没有影响。故选B。第18题,读图可知,“快排”模式减少了下渗,增加了地表径流,导致城市的可用水量减少,破坏了原自然水文环境;“海绵城市”能够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提高城市抗旱防洪能力。故选D。
下图是我国某区域水资源来源构成(单位:亿立方米)统计数据图。据此完成19-20题。
19.该区域的主要循环类型最可能是( )
A.海上内循环 B.海陆间水循环
C.陆地内循环 D.不能确定
20.据图推断,该区域近年来( )
A.降水量呈现增加趋势 B.地下水水位不断回升
C.可用天然水逐年增加 D.水资源利用率提高
【答案】19.C 20.D
【解析】第19题,从该区域水资源来源构成可知,该区域以地下水为主要水源,地表水较少,可推知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其参与的水循环最可能为陆地内循环。第20题,在图示时期内,该地水资源利用情况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地表水、地下水利用量减小,再生水、冰雪融水利用量增大。再生水利用量增加,说明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
二、综合题(共3小题,共5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洞庭湖位置图。
材料二 洞庭湖湖面多年平均日降水量距平值变化图。
(1)说出图示地区主要的水循环类型并简述其过程。(6分)
(2)据材料二,说出洞庭湖湖面降水的日变化规律,并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其原因。(6分)
(3)分析洞庭湖面积减小对环境的不利影响。(6分)
【答案】(1)海陆间循环。 太平洋海面蒸发的水汽,随东南季风被输送到该地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水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汇入长江,最后流回太平洋。
(2)夜晚降水量大于白天。 原因:夜晚湖面气温高于陆地,空气上升,易形成降水;白天湖面气温低于陆地,空气下沉,降水少。
(3)①湖泊调蓄水量能力减弱(或湖泊对河流径流量的调节作用减弱),洪涝(旱涝)灾害频繁;②湖泊水量减少,自净能力减弱,水质下降(水污染加剧);③水生生物生存环境被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④调节气候能力下降。
22.(16分)下图是印度洋(局部)季风和洋流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乙图中①、②、③处可能形成渔场的是 ?????,成因是??????????。(4分)
(2)请说明乙图为何海域、何季节及其大洋环流分布规律。(4分)
(3)分析影响洋流②流向的因素。(4分)
(4)推测该洋流系统使马六甲海峡表层海水流向具有什么样的季节变化? (4分)
【答案】
(1)①; 受上升补偿流的影响 。
(2)北印度洋海域;夏季; 海水沿顺时针方向流动。
(3)②处海水受西南风,的吹动以及大陆轮廓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东南方向流动。
(4)北半球冬季,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整体上由东向西流 ,导致马六甲海峡水整体上由东南向西北流动的。北半球夏季,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整体上由西向东流 ,使马六甲海峡海水整体上由西北向东南流动。
【解析】
(1)读图,①处是索马里半岛沿岸, 受上升补偿流的影响,可能形成渔场。
(2)根据海陆轮廓判断,乙图是北印度洋海域。根据箭头方向判断,洋流方向呈顺时针方向,此季节是夏季。
(3)印度洋北部是季风洋流,②处海水受西南风的吹动以及大陆轮廓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东南方向流动。
(4)北半球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整体上由东向西流 ,导致马六甲海峡水整体上由东南向西北流动的。北半球夏季,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整体上由西向东流 ,使马六甲海峡海水整体上由西北向东南流动 。
考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成因,季风洋流。
23.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它滋润了八百里秦川。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 横贯关中平原的渭河全长787千米。关中平原是中国历史上农业最富庶地区之一,也是目前陕西省城市最多、人口密度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地带。
(1)概括渭河干流的主要水文特征。(6分)
(2)目前渭河河道淤积严重。根据南、北两侧支流的特征,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6分)
(3)近年来,渭河流域水资源紧缺问题日益严重。从人类活动的角度,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并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合理的对策。(6分)
【解析】
(1)水文特征主要是描述河流的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渭河干流主要流经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在7、8月,年降水量较少,河流径流量较小,汛期一般出现在7、8月;主要流经渭河平原,流速较稳定;其支流多来自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水含沙量较大;冬季寒冷,有结冰期。(2)图示渭河北侧支流多而长,主要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带来大量泥沙,尤其是每年7、8月暴雨多,水土流失更加严重,带来的泥沙更多,北侧支流来沙是渭河主要的沙源。渭河南侧:多发源于秦岭山区,支流短,水流急,易于带来泥沙。支流较北侧少,南侧支流不是渭河泥沙的主要来源。(3)原因:沿渭河城市多大量抽水截留,导致河流水量减少;沿河地区人口增加,生产、生活用水量激增,水量减少;沿河城市污染排放,导致水质下降。采取的对策:在河流水资源利用基础上,要加强上、中、下游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配;地处北方,气候较为干旱,要发展节水型农业;防止水资源污染,治理水污染;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制定有关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政策等。
【答案】
渭河南侧:多发源于秦岭山区,支流短,水流急,易于带来泥沙。
(3)原因:沿河城市大量抽水截留;人口增加,生产、生活用水量激增;沿河城市污染排放,导致水质下降。(“抽水截留”必答;其余任答一点即可。)
对策:加强上、中、下游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配;发展节水型农业;防止水资源污染;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制定有关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政策等等。(“统一管理与调配”必答;其余任答一点即可。)
(满分100分,测试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5分,20小题,共50分)
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新疆博斯腾湖,位于天山中段南缘及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每年某个季节湖泊的冰面昼化夜冻,在风和湖水的作用下出现了“推冰”(冰雪消融时,湖泊的冰面破裂、隆起的自然现象)自然奇观(图1),其中以湖区西岸大河口景区和南岸白鹭洲景区最为壮观。读博斯腾湖区域图(图2),回答1~3题。
1.一年中,博斯腾湖最有可能发生“推冰”奇观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博斯腾湖沿岸的大河口景区和白鹭洲景区“推冰”奇观最为壮观,影响这一奇观的风向主要是( )
A.西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3.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博斯腾湖能成为淡水湖的主要原因是( )
A.属于外流区
B.纬度高,蒸发量小
C.多地形雨,降水量大
D.冰雪融水补给量大
【解析】第1题,由题干材料可知,“推冰”是指冰雪消融时,湖泊的冰面破裂、隆起的自然现象。春季气温回升较快,天气变暖,冰面昼化夜冻,在风和湖水的作用下出现“推冰”现象。选A。第2题,博斯腾湖沿岸的“推冰”奇观是大量的冰块在风和湖水的作用下,堆积到岸边形成的。博斯腾湖西岸的大河口景区和南岸的白鹭洲景区形成“推冰”奇观时,说明风是向西南方向吹的,故湖区的风为东北风。选D。第3题,博斯腾湖有天山的冰雪融水补给且补给量较大,成为淡水湖。选D。
【答案】1.A 2.D 3.D
某野外求生训练营进行荒岛求生训练时,在沙滩上利用水循环原理获取淡水,如图1所示。图2为当日塑料薄膜上下气温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图1获取淡水过程中,取水管模仿的水循环的环节是( )
A.蒸发 B.降水
C.水汽输送 D.径流
5.读图1和图2,关于该取水装置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日,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是6点后
B.当日,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是15点后
C.膜下气温比膜上气温高,是因为塑料薄膜增强装置内部的太阳辐射
D.膜下气温比膜上气温高,是因为塑料薄膜增强装置内部的大气逆辐射
【答案】4.D 5.D
下图示意我国台湾岛和福建附近海域冬、夏季洋流分布。据此完成6~8题。
6.影响①与②洋流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海水温度和盐度
B.南亚季风
C.大陆轮廓和岛屿位置
D.东亚季风
7.图中③洋流的特点是( )
A.流向主要受盛行西风的影响
B.因季节不同而强弱变化很大
C.在台湾岛以东形成大渔场
D.常年比较稳定地向北流动
8.冬季横渡台湾海峡的船只遭遇到的主要困难有( )
①浓雾多发 ②台风侵袭
③海冰威胁 ④风大浪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6.D 7.D 8.B
下图为某次长江洪水过程洞庭湖入、出湖径流量的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9~11题。
9.洞庭湖补给长江的时段是( )
①乙之前 ②乙到丙 ③丙到丁 ④丁之后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0.洞庭湖水位上涨变慢的时段是( )
A.甲之前 B.甲→乙
C.乙→丙 D.丙→丁
11.随着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同样一次洪水过程洞庭湖入湖径流( )
A.高峰值提前 B.高峰值增大
C.总量变大 D.高峰值减小
故B正确。第11题,森林具有涵养水源功能,在上游修建防护林,会增加下渗水量,延长雨水转化为河流水的时间,从而使洪峰峰值减小、峰值出现时间滞后,故D正确。
【答案】9.D 10.B 11.D
二、综合题(共3小题,共56分)
12.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天山作为“中亚水塔”,主导了新疆乃至中亚地区的水循环,其周边干旱区分布广泛,人类生存与生态系统受水资源变化的影响十分强烈。近年来,山地冰川融化加速,增加了水资源供给,使得河流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为合理利用干旱区有限的水资源,专家提出在该区域山前洪积扇建设地下水库。
(1)简述天山山脉被称为“中亚水塔”的原因。(4分)
(2)比较甲河水循环与乙河水循环的差异。(4分)
(3)简析近年来N河出山径流量较M河增加较多的原因。(4分)
(4)试说明专家提出在该区域山前洪积扇建设地下水库的理由。(4分)
【解析】(1)原因分析应考虑水源丰富程度及对周围地区水资源供给的影响。(2)从两河流地处天山南北可推断水循环的类型差异。(3)由材料可知,山地冰川融化对河流径流有很大影响,故可推断补给类型不同,径流变化不同。(4)从本地区地理环境特征、建设地下水库的条件及好处方面综合分析。
【答案】(1)中亚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气候干旱;受地形影响,天山山脉降水较多;山地冰川分布广泛,淡水资源蓄积量大;地势较高,是周围众多内流河的发源地和重要的水源地,对维系周边绿洲农业及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2)甲河位于天山南侧盆地地区,流域内降水极少,河流径流和地下径流来源于冰川水,蒸发旺盛,属于典型的陆地内循环;乙河位于天山北侧,受大西洋水汽的影响,降水较多,补给来源多,河流径流量较大,且最终注入北冰洋,属于海陆间循环。
(3)N河位于天山南侧,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全球气候变暖,使冰雪融水增加,N河出山径流量增加较多;M河位于天山北侧,补给水源有地下水、雨水、冰雪融水,则M河出山径流量受冰雪融水影响较小,故出山径流量较N河增加少。
(4)该区域为内陆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洪积扇由砾石、沙粒组成,沉积物巨厚,有利于地下水储藏;地下水库较平原水库蒸发损失量少,水质优良,可提供生产、生活用水等。
13.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下图为中亚局部地区图。
材料二 下图为2003-2008年凯拉库姆水库水位变化曲线图。
(1)描述图示时段凯拉库姆水库水位变化特征并分析主要原因。(6分)
(2)凯拉库姆水库水位变化容易造成哪些环境问题?(4分)
(3)凯拉库姆水库的修建对下游的锡尔河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
(4)为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凯拉库姆水库周围的农业生产可采取哪些措施?(6分)
【答案】(1)特征:水位持续下降。
原因:为流域内重要的灌溉农业区的水源地,灌溉面积扩大,灌溉引水量增加;流域内人口增长,生活用水增多。
(2)土壤盐渍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洪涝灾害增多;周边地下水水位下降;沙尘暴发生几率增加。
(3)流量减少;含沙量下降;水位变化趋缓。
(4)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技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耐旱作物;合理控制农业生产规模。
14.读材料,完成问题。(20分)
格兰德(Rio Grande)河是美国和墨西哥的界河。它发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Colorado雪山,全长3 034 km,流域面积47万平方千米,流域内多属干旱半干旱区,降雨量在200~760 mm之间变化,蒸发量可能大于2 000 mm。夏季多暴雨,洪水期出现于6~11月,实际上,1978年以后,一次洪水也没有发生。流域内水库众多,但水资源短缺,政府准备衬砌渠道以节水。下图示意格兰德河流域水系。
(1)试分析格兰德河水量少的原因。(10分)
(2)分析“衬砌渠道”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10分)
【答案】(1)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和少量的降水,蒸发旺盛;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下渗作用强;沿岸工农业需水量大,国际性河流,用水量缺乏约束机制,导致过度用水;流域内大量修建水库,截留水分,实际蒸发量增多。
(2)减少了地表水的下渗和河流蒸发,河流水量增加;地下水资源减少,地下水位下降,盐碱化程度减轻;地下水位下降,土壤含水量减少,植被因缺水而枯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