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收集鲁迅生平和创作的资料,认识鲁迅的人生道路,为理解鲁迅作品打下基础。
过程与方法:
1、 引导学生明确这篇回忆录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叙的。
2、 复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探究本文外貌描写及典型事例对揭示人物思想和性格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
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等词语。
2.回顾复习作者鲁迅及相关知识;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4.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5.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出示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作家作品
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
2.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标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2.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列出结构简表。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结构图。
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见藤野前,在东京
相识
与藤野在仙台 相处
离别
相别后,深切怀念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这就是当年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显示图片)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条暗线,那么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我们先按下暂且不表。下面先来看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述藤野先生的。
四、研读,分析藤野形象
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
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投影显示如下)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
目睹印象——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大家找找看,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学生朗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结论: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提问: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
明确: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②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上下文注意过渡
④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
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
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前面我们阅读了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一些文字,文中还有一些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
3.领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作者是抱着什么目的去日本的?为什么又离开日本去了仙台?(出示《自题小像》)
找找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研讨交流,教师小结。
A.在东京
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
所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B.去 仙 台
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
爱 国
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C.弃医从文(显示图片和电影资料)
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爱 国
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D.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直抒怀念之情—— 热情赞颂 高度评价
藏讲义 爱
怀念付诸行动——挂照片
写文章 国
五、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并明确词义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采用小组自改互查的方式,组长点评完成情况。
二、研读关键语段,深透理解文意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1、2语段,思考: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2)“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
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明确:
(1)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远大抱负与灰色的环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心绪包容在这感慨良多的一句话里面。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2)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浯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动后则语意直露,缺乏讽刺意味。
2.学生集体诵渎第5语段,思考:
(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缘由是“物以希为贵”.那么句中的“大慨”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2)“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
(1)“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点自谦、自喜,还有点隐含的感激之情。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因为”则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2)“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3.学生自读课文第24至3l语段,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2)“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何尝”是什么意思?
(4)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交流后发言,教师明确:
(1)这是在考试风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极大伤害后写下的一句极为愤慨的话。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歧视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的:在他们看来,贫弱中国的国民是低能儿,分数六十分以上,是老师漏题,而不是个人能力所能达到的。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到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所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2)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依着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特意写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把自己看做局外人,旁观者。
(3)“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采”原指日本学生看到枪毙中国人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4)匿名信事例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这两件事各有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4.学生自读课文38语段,教师点拨:
语段中“良心发现”一词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文章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5.学生齐读课文1、5、24~31、36~38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朗读要求:第1段要读出辛辣嘲讽意味,第5段以轻松亲切语调表现友好之情,24~31段则充满愤激,36~38段应满溢感激。
三、合作研讨,体验反思
1.关于课文主旨的理解,沦争颇为热烈,对于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结合文(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学生各抒己见.激烈争论。
2.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示?请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引导、鼓励。
四、课堂小结
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透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愿我们在关爱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亮丽。
五、作业布置
朗读课文,领会感情
六、自我问答
?赞同 (?http:?/??/?yunjibeike.com?/?motion?/?default?/?like-add?objectType=30&objectId=3071" \o "?)
藤野先生
鲁迅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青年时代留学日本的经历,追寻其思想轨迹,感受其爱国情怀,并从中获取人生智慧。
2.体认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独特感情。
3.掌握回忆性散文的特点。
4.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5.体会鲁迅鲜明的语言风格。
回忆性散文
选自《朝花夕拾》
特点:内容真实
感知课文,理清思路
作者回忆了自己青年时代留学日本的一段经历,请大家阅读课文,看看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并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1.东京见闻:清国留学生不务正业
2.去仙台途中:“日暮里”、“水户”记忆深刻
3.到仙台后:受到“优待”
4.初见藤野先生
5.添改讲义
6.纠正解剖图
7.关心解剖实习
8.询问中国女人裹脚
9.匿名信事件
10.幻灯片事件
走进人物,体认情感
请着重阅读课文中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部分:
1.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独特感情。
抒情和议论 :
“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小组讨论
为什么
藤野先生“最使我感激”
“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选取典型事件
事件 人物思想品格
添改讲义 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严谨,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 真诚关怀
询问中国女人裹脚 探究、求实精神
小结:通过选取典型事件可以更好地表现一个人的思想品格。
???问题
这些事件就足以让作者给予藤野先生“最使我感激”“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这样高的评价吗?
为什么藤野先生“最使我感激”“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在举国上下鄙视中国的国度,藤野先生不仅没有歧视鲁迅,而且给予他真诚的尊重与关怀
背景知识
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战败,欧洲各国乃至日本认为中国人是“劣等民族”,日本国民常称中国人为“猪头三”。藤野严九郎就在《谨忆周树人君》中这样写道:“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即使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痛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叫猪头三。因为这恶骂风气,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相看的。”
聚焦问题 合作学习
本文题为“藤野先生”,可是作者还用了大量篇幅写和藤野先生无关的见闻和感受,作者是不是跑题、偏题了?
或者你认为写这些内容有什么用?
1.东京见闻:清国留学生不务正业
2.去仙台途中:“日暮里”、“水户”记忆深刻
3.到仙台后:受到“优待”
4.初见藤野先生
5.添改讲义
6.纠正解剖图
7.关心解剖实习
8.询问中国女人裹脚
9.匿名信事件
10.幻灯片事件
1.东京见闻:清国留学生不务正业
2.去仙台途中:“日暮里”、“水户”记忆深刻
3.到仙台后:受到“优待”
4.初见藤野先生
5.添改讲义
6.纠正解剖图
7.关心解剖实习
8.询问中国女人裹脚
9.匿名信事件
10.幻灯片事件
几处“闲笔”
就在鲁迅面临着生存困境时,藤野先生给了他意外的关怀与尊重,这对作者孤寂的心灵无疑是巨大的慰藉;藤野先生又再一次用他“为中国”“为学术”的大心,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让作者看到了另一类型的知识分子,这对身处“黑屋子”里的作者,无疑是一线光明的曙光。
看似“闲笔”
考虑到作者身处生存与精神的双重困境,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对藤野先生“最使我感激”“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这一独特的情感了。
写法小结:看似几处闲笔,实则把人物放在特定的背景中来写,大有深意。
跟着鲁迅学写作:如何刻画人物
1.选取典型事件
2.注重细节描写:在事件中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绘来突现人物品质
3.白描手法:寥寥几笔,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重在传神
回忆性散文的特点
内容要真实
要选取典型事件
注重细节描写
两个“我”交替叙述 :使情感表达更丰富、更深刻
品味鲁迅语言风格
1.请在文中找出你认为精彩的、富有表现力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并试着赏析。
方法:加批注、做出精要的评点,或者记下自己的疑惑。试着撰写一小段赏析性的文字。
2.请根据你的理解,用相应的语调读出来。
两种叙述语调
本文两种叙述语调交替使用,产生了精妙了艺术效果:
一种是冷静的、严正的叙述语调
另一种是嘲讽的、调侃的叙述语调
凡是写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以及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时,用的是冷静的、严正的、庄重的语调;凡是写到自己在日本的生存境遇的时候,用的是一种嘲讽的、调侃的语调。
关于鲁迅的“弃医从文”
1.“看电影”事件
2.《呐喊》自序相关片段
3.许寿裳谈鲁迅“弃医从文”
《藤野先生》教学内容的开发
郑桂华
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一堂课是否能够成功的首要标注,《藤野先生》一文核心内容是什么?郑桂华教授这篇论文很好的给出了答案。老师备课上课要充分借鉴前人的经验,这样就可以避免教错,教偏。
“有什么”与“教什么”
? ? ? ? ? ? ? ? ? ? ? ? ? ?——《藤野先生》教学内容的开发
? ? ? ? ? ? ? ? ? ? ? ? ? ? ? ? ? ? ?郑桂华
做教学设计是一个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课,而做好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就是读懂文章。教师以其昏昏,无法使人昭昭,这是常识。听课、评课的时候,我们经常听到某人批评某人“你没读懂”、“你教错了”的批评。
一个受过高等教育、从教多年、又有教参帮助的教师,怎么会读错一篇普通的课文呢?其实,甲教师批评乙教师没读懂某篇课文,绝大多数情况并不是这个教师的理解力有问题,而是意味着批评者与被批评者两人对具体的一篇文章,在侧重点的理解上有偏差。侧重点不同,教学设计的走向自然也不一样。主旨复杂的、隐喻性强的文章容易产生分歧不用说,有时候一些看上去较单纯的课文,比如对鲁迅的《藤野先生》,主旨的理解也不尽一致。
《藤野先生》是一篇纪念性回忆文章。所谓纪念者,无非是表达对某位故人的怀念之情,那被纪念的故人,自然也就是被叙述的主角。如郁达夫的《怀鲁迅》,巴金的《怀念萧珊》,杨绛的《老王》等。《藤野先生》也不例外,不仅以藤野先生的人名入题,还详细描写了藤野先生的外貌、性格等特点,尤其是介绍了藤野先生对“我”不同寻常的帮助,最后表达了强烈的怀念之情,是典型的“怀人”文章。全文结构简单,线索明晰,理解上怎么会有什么分歧呢?
但是,也许就因为作者是鲁迅吧,这样的理解就可能被视为简单化。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鲁迅一直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形象,于是乎,就像对几乎所有的鲁迅文章主题的理解一样,人们都会在这篇文章的纪念主题之上,读出了另外的含义,诸如爱国愁绪、对国民劣根性的愤怒,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批判等意义,不仅如此,最近,甚至还有人认为,《藤野先生》是鲁迅唯一一篇正面描写自己在日本留学生活的回忆散文,其主旨并不在于怀念藤野,而是作者对自己留日生活的梳理和总结,在于写自己的心路历程的转变,因此,文章记叙的主角应该是“我”,而不是藤野先生[i] (?http:?/??/?www.sxjky.com?/?editor.asp?channelid=1026&showtype=0&tcOntentid=content" \l "_edn1" \o "?)[①]。在《藤野先生》一文里,难道没有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不满吗?没有对不学无术的清国留学生的批判吗?没有自己弃医从文的转变轨迹吗?这些观点当然都有一定的依据。
其实,不仅是《藤野先生》,在鲁迅的人际交往圈中,似乎先他而去、又值得纪念、又能动笔写出来的人并不多,《为了忘却的纪念》,《纪念刘和珍君》,《范爱农》《藤野先生》,每一篇都是一段历史时期政治风云的写照,再加上他写作历来惜墨如金,以小见大,因此,写这些回忆性文章可以说是回回用力,篇篇精彩,思想内涵自然都很丰富,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能看出不同的东西,再加上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值得分析的就更多了,这也是鲁迅作品的精妙之处。
对一篇文章,不同的研究者能读出不同的意蕴,给读者带来新的信息,这是很令人兴奋的,但是,它对我们中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来说,可就不一定全是好事了。鲁迅自己曾说过这样的话:“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么写’”,同理也可以推出如下的结论:语文名篇里,全部隐含着“教什么”。但一篇课文可以教的东西越多,教师在设计时往往越无所适从,越容易抓不住重点,越容易被人指为“教错了”。传播学常识告诉我们,多路信号扭结在一起,会形成许多噪音,反而不利于主要信息的传播。要避免这种情况,通常的做法是事前对这些信息加以梳理,整理出不同主旨(信息)之间的关系,并按一定规则对这些信息进行排列,然后再有次序地传输,就能减少干扰,提高传输效率,这项工作就是“编码”。
语文名篇的解读和确定教学价值,也需要这种编码工作,即对文章的各层内涵、各处教学价值进行梳理,理清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然后再有选择、按次序进行传输,这就是有宏观视野的设计与教学,即解决“有什么”与“教什么”的问题,然后才是“怎么教”。
《藤野先生》的思想内涵和语言表达都很优秀的文章,可以开发的教学价值很多,我们不妨对这些点分别进行定位,并梳理出这些点之间的关系:
??《藤野先生》是一篇典型的记叙文;
??《藤野先生》是一篇优秀的纪念性文体;
? ?《藤野先生》的语言具有鲜明的鲁迅风格;
?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读书时期经历与的思想变化的缩影,折射出他走上弃医从文道路的缘由;
以此为依据,我们可以开发出许多关于《藤野先生》一文的教学价值,如果以某一个方面的教学价值点为主要支撑,可以设计出几种单独的教学思路,而每一种教学思路,也都可以把握全文。
1.作为叙事散文来教
《藤野先生》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基本要素,文章选材精当,叙述简练,描写能抓住特点,通过描写、议论表达思想感情,是一篇优秀的记叙文。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把每一段、每一层写的什么归纳出来,把写得怎么样体会到,基本上就可以了。长期以来,许多教师都是这样来设计的,没有什么大错,当然也没有什么特点。
比较讨巧的设计是,只抓住某一点作为突破口来设计,能以点带面,以一当十。如学习鲁迅的“白描”手法——用寥寥几笔刻画人物以及景物的特征,重在传神。
白描手法是鲁迅极力提倡的,掌握得又最为娴熟,从《藤野先生》里可见一斑。设计要点是:
列出文章写到的人物、场景,分别找出对这些人物、场景的“白描”,体会这样描写的妙处:
2.作为纪念性文章体来教
纪念性文章的写作指向性很强,一般包括作者与对方相识的机缘,初交的印象,自己与他熟知的过程,与他不同寻常的关系,他对作者的影响,作者对他的评价和怀念之情,重点是作者与被纪念者之间的关系。
《藤野先生》一文纪念性文章的特点,从其逻辑层次可以清晰地看出来。文章不长,我们可以按图索骥地理出文章的逻辑脉络:
开头两个自然段写了令作者感到不快的东京生活片段——清国留学生形象滑稽可笑,思想不学无术,不关心国事,到处令“我”生厌。空间虽然起于东京,但却是作者鲁迅产生“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后来选择仙台、得遇藤野先生的重要因由;第4、5自然段写的是由东京去往仙台路上的见闻。鲁迅注意的是冷清的小镇,寒冷的气候,没有中国留学生,还有糟糕的居住环境和饮食——初入仙台的鲁迅,对环境的冷冷观察,反映出情绪的压抑,说明他对仙台并没有多少期望,如果不是遇到藤野先生,这段经历乏善可陈。这是以不愉快的环境氛围来反衬藤野的形象。第6-36自然段,是写“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纪录,无论从篇幅比例、还是描写的重点来看,这一层都是全文的核心。最后两个自然段,写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高度评价和深切怀念。教学中,引导学生归纳段落、层次大意,体会各层次与纪念主体的关系,学习纪念体文章的要点,然后可以常识写纪念性文章。这样的设计紧紧围绕主旨理解,且训练意义大,实用价值高,可以一试。
3.作为语言表达的典范来教
“鲁迅文学之精髓,多半在也。”鲁迅文章被选入中学教材的篇数最多,不仅仅因为他是思想的旗手,也因为他是文章大家,“其练字之用心,造句之奇崛,音节色泽变化之自然而丰饶,以至写情状物之绝少滞碍”[ii] (?http:?/??/?www.sxjky.com?/?editor.asp?channelid=1026&showtype=0&tcOntentid=content" \l "_edn2" \o "?)[②],“语言精致”而又风格独特。
鲁迅的散文在语言上有明显的杂文化特点,即善用“曲笔”——用委婉含蓄的笔触,表达自己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如对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文章不说“丑态百出”,而是用两个比喻来形容;不说仙台的居住环境有多差,自己只说哪里蚊子多,靠近监狱,让读者自己体会。
该设计思路的要点是引导学生寻找哪些地方的描写是曲笔,其真正的含义是什么,并归纳鲁迅用曲笔的种类,体会这样写的幽默、嘲讽等独特效果。
4.重点学习鲁迅设谜式句法结构的表达
所谓设谜式结构,即先说对某事的结果或感受,引起读者的兴趣,再介绍事情经过,铺陈前因,引导人们一步步去探究事情的缘由,就像破案时的解密,说相声时的“抖包袱”。?如文章开头的第一句“东京无非也是这样”,就为读者设了一个包袱。至于包袱里面“无非”的是什么内容呢,要等到读完这一段才能得知——原来是到处都有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速成班,使樱花灿烂的东京也大煞风景。抖包袱的效果和反讽意味都非常强烈。以此类推,这样的谜语结构在文中比比皆是:
??谜面:有一间的地板上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
谜底:那是在学跳舞。
??谜面: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谜底:在仙台“颇受了这样的优待”
?? 谜面:藤野严肃地要讲义
谜底:帮鲁迅添改
?? 谜面:你改悔罢
谜底:匿名信事件
就连文章描写的主角藤野先生的出场,也有抖包袱的效果。从篇幅上看,被叙述的主人公出现很晚,是经过东京无聊、路途萧索、仙台尴尬以后才“千呼万唤始出来”,正是这样的层层铺垫后“隆重推出”,才效果惊人,就像传统戏剧演出,主人公出场前,先是用序曲营造气氛,再背景渲染主题,还要幕后叫板调其观众胃口,然后一出场才容易获得满堂彩。
教学设计时,不妨围绕课文,寻找一些典型句子或段落,尝试还原成通常的表达,然后比较两者的效果,引导学生仔细体会鲁迅语言的妙处。
5.通过感受叙述者的态度和情感色彩,理解文章的主旨
《藤野先生》的叙述者是“我”,在文中,“我”对他人、对生活、对国家的态度前后有明显的变化,甚至截然相反。前一部分里的叙述者“我”,是生活的旁观者,对人冷漠怀疑,对学习不甚用心,对生活条件无所谓,甚至对祖国也没有归属感(称“清国留学生”,“明朝遗民”,而不叫“我国”),前一个“我”是一个旁观者、批判者,与此相应,文章前一部分的词语、语调,总是带有调侃、反讽的意味,行动上,是消极的无所用心的。而后一个“我”则出现明显的转变:
从哪些事件、细节看出这种区别?如东京看樱花,本来是美极之事,“我”却注意到负面的东西:旁边有清国留学生;仙台人对“我”很好,“我”却不以为意,“物以稀为贵”。这种变化的痕迹,可以整理成下表:
从上面的梳理可以看出,“我”从对周围事物的漠不关心到后来的以身许国,转折点正是藤野先生的关心。因此,可以说,从文章中可以看出,“我”是先有感激之心,再受切身之痛,然后才激起救国之梦的。藤野先生对“我”热情的唤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文章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这也是“我”对藤野先生充满怀念之情的原因。大而言之,“我”的经历,综合了一个青年学生由反叛到皈依的成长史,一个弱国青年由关注个人感受到担负民族责任的进步史,而促成这一变化的催化剂,就是藤野先生。从这一点来理解文章的主旨,就不会得出藤野先生不是文章叙述主人公的结论了。
6.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材料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探讨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藤野先生》里描写了“我”弃医从文的缘由等在日本留学生活的细节,如果按照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设计,可以让学生把《藤野先生》与《呐喊自序》、《鲁迅小传》一起研读,看看同样的一段经历,以描写为主的《藤野先生》、以议论为主的《呐喊自序》,以及以叙述为主的《鲁迅小传》有什么不同。
上述对《藤野先生》所做的教学价值开发,只是我的一点基本设想,从不同的角度去切分,人们还可以有不同的发现,想出另外的设计思路。一篇名著就像一棵大树,任何一种教学设计,任何一堂课,都不可能包举全文,穷尽其妙,因而,我们常常只要专注于一点,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让学生学有所得即可。即使我们选择的教学点只是几根树枝,甚至几朵花、几个果,但是它却是在总览全树的情况下选择的,是这棵大树上的有机组成部分,抓住这一点来设计教学,就可能有点带面,纲举目张。这样的教法,就不能算是教错了。
当然,至于选择哪一个教学价值点最好,采用哪一种设计最恰当,要看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教师以自己理解最透彻,把握最清楚的设计进行教学为好;以学生感兴趣的设计进行教学为好;当然,更好的教学应该是清楚本篇文章、本堂课在整个语文课程框架及知识结构中的位置和序列,进而开展教学活动,这更关乎课堂效果和教学效率。
?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了解作者青年时代留学日本的经历,追寻其思想轨迹,感受其爱国情怀,并从中获取人生智慧。
2.体认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独特感情。
第二课时:
1.掌握回忆性散文的特点。
2.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3.体会鲁迅鲜明的语言风格。
课时:两课时
?
预习:请大家阅读课文,并完成以下要求:
1.扫清字词障碍?2.看看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
3.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质疑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1935年,日本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征求鲁迅意见,问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并委托日方代为寻找藤野先生。这“藤野先生”是谁,为何得到鲁迅如此看重?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往事和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名篇。(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感知课文,理清思路。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内容真实”。在本篇中,作者回忆了自己青年时代留学日本的一段经历,请大家阅读课文,说说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
?
1.东京见闻
2.去仙台途中:“日暮里”、“水户”记忆深刻
3.到仙台后:受到“优待”
4.初见藤野先生
5.添改讲义
6.纠正解剖图
7.关心解剖实习
8.询问中国女人裹脚
9.匿名信事件
10.幻灯片事件
11.与藤野先生告别
?
三、走进人物,体认情感
请着重阅读课文中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部分:
1.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独特感情。
作者在37段中通过抒情和议论,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独特感情:“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2.小组讨论:说说为什么藤野先生“最使我感激”“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事件?????????????????????????人物思想品格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谨,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真诚关怀
询问中国女人裹脚???????????????探究、求实精神
??小结:通过选取典型事件可以更好地表现一个人的思想品格。
问题:这些事件就足以让作者给予藤野先生“最使我感激”“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这样高的评价吗?
更为重要的是:在举国上下鄙视中国的国度,藤野先生一视同仁,不仅没有歧视鲁迅,而且给予他真诚的尊重与关怀。
匿名信事件:日本人对中国的鄙视
幻灯片事件:中国民众的麻木不仁(补充背景:日俄战争)
补充背景: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战败,欧洲各国乃至日本认为中国人是“劣等民族”,日本国民常称中国人为“猪头三”。藤野严九郎就在《谨忆周树人君》中这样写道:“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即使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痛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叫猪头三。因为这恶骂风气,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相看的。”
以上两事件,可见作为一个弱国的知识分子在日俄战争以后日本的民族主义狂潮中,所受到的屈辱,所感到的巨大压力。
四、聚焦问题
在本篇中,作者回忆的是自己青年时代留学日本的一段经历,那为何以《藤野先生》为题呢?
童年 阿长与《山海经》
少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青年 藤野先生
中年 范爱农
????作者在回忆自己某段人生经历时,习惯用当时对他影响最大的人事物作为标题。在日本留学期间,藤野先生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作者在本篇中以《藤野先生》为标题。
第二课时
一、合作学习:跟着鲁迅学写作:如何刻画人物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对鲁迅而言,藤野先生是永不消失的寒夜星辰,永远温暖地闪亮在他的人生征途中;藤野先生也作为永恒的形象留存于文学的殿堂。那么你认为鲁迅采用了哪些方法成功了刻画这一人物形象?
生:……
师:1.选取典型事件
2.注重细节描写:在事件中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绘来突现人物品质
3.白描:寥寥几笔,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重在传神??
如:藤野先生的外貌和声调描写
二、小组讨论:回忆性散文的特点
《藤野先生》是一篇非常优秀的回忆性散文,那么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回忆性散文呢?
生:内容要真实?要选取典型事件??注重细节描写……
?师:(补充)文中有两个“我”交替叙述——一个是过去的“我”,一个是现在的“我”,这也是回忆性散文最独特的地方。(学生找相应的句子)
作用:作者通过双重叙述视角,可以使情感表达更丰富、更深刻。
三、品味鲁迅语言风格
1.请在文中找出你认为精彩的、富有表现力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并试着赏析。
?? 2.请根据你的理解,用相应的语调读出来。
师:(小结)本文两种叙述语调交替使用,产生了精妙了艺术效果:
一种是冷静的、严正的叙述语调,另一种是嘲讽的、调侃的叙述语调。凡是写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以及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时,用的是冷静的、严正的、庄重的语调;凡是写到自己在日本的生存境遇的时候,用的是一种嘲讽的、调侃的语调。
四、积累拓展:关于鲁迅的“弃医从文”
1.“幻灯片”事件
2.《呐喊》自序相关片段
3.许寿裳谈鲁迅“弃医从文”
?
《藤野先生》 习题精选
基础练习
1.下列加粗字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的确(dí) 解剖(pōu) 不逊(xùn) 邮差(chāi)
B.泄漏(xiè) 瞥见(piē) 捕获(bǔ) 教诲(huǐ)
C.绯红(fēi) 芋梗(ɡěnɡ) 发髻(jì) 系住(jì)
D.匿名(nì) 霉菌(jūn) 畸形(qí) 诘责(jié)
2.选出加黑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1)不逊 A.无礼B.差C.谦逊( )
(2)深恶痛疾 A.疾病B.痛恨C.疾驰( )
(3)油光可鉴 A.鉴别B.鉴赏C.当镜子照( )
3.下列语段空缺处填写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__________。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__________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__________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__________。
A.感激 涂改 脱漏 纠正 B.激动 涂改 遗漏 纠正
C.感激 添改 遗漏 订正 D.感激 添改 脱漏 订正
4.下列语句中运用了反语修辞的一项是( )
A.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B.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
C.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D.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5.说出文中所记叙的藤野先生与“我”交往的四件具体事例及其含意。
(1)第一件事是:___________,表现了____________。
(2)第二件事是:___________,表现了_____________。
(3)第三件事是:___________,表现了_____________。
(4)第四件事是:___________,表现了_____________。
6.说说下面句中加黑副词的含义和对表达句意的作用。
A.“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含义:_____________。对表达句意的作用是___________。
B.“实在标致极了。”
含义:_____________。对表达句意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C.“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含义:_____________。对表达句意的作用:_____________。
提高练习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A.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B.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
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大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7.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烂熳:____________________
模胡:____________________
精通时事:____________________
8.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A段短文描写了清国留学生哪些方面的特点?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文作者写主人公——藤野先生,在出场时(即B段)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从文段中可看出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开头写“清国留学生”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下册第1课 藤野先生
语言积累运用
1、看拼音写汉字或者给加点的字注音。
fēi( )红 不xùn( ) jié( )责 nì( )名 教huì( )
深恶( )痛疾 抑扬顿挫( ) 杳( )无音信 畸( )形
2、《藤野先生》选自 ,作者 ,原名 ,我国伟大的 , , 。本文与我们在七年级下学期与八年级上学期所学的 , 两文均选自他同一散文集。从这三篇文章的内容来看,你能不能推测出三文写作顺序的先后?请说出你的理由。
答:
3、写出下列加点字确切的解释。
(1)我当时虽然觉得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讽刺我了。
(2)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
(3)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
4、加点词语感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来源:Z,xx,k.Com]
A、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B、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C、爱国青年也很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D、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课文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请仔细揣摩揣摩,“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一句中加点词语有着怎样的意蕴?
答:
2、“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里的“变化”就是指鲁迅的弃医从文,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
答:
3、在选段的最后一段,作者说,“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联系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假设藤野先生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可能会说些什么呢?试写一写,30字左右。
答:
4、“正人君子”这个短语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指的是哪些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来源:学|科|网]
5、从“我”经历的事情和“弃医从文”的选择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答:
6、请写出几句表现爱国情怀的古诗词名句。
答:
1.藤野先生
一、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恰切解释。
①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____________。
②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____________
③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____________
④一段落已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部时事的片子。____________
⑤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____________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__________,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____________极了。
②大概是____________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
③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__________似的喝采……
二、阅读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3.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选段的主要内容。
4.“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无非”理解为____________,表达出作者____________的情感。“这样”指代____________,这一句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5.“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这儿的“确”和“但”在语气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6.“实在标致极了。”“标致”你怎么理解?
7.你认为作者写这一部分内容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一、1.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2)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2.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暗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中心组织材料,按_____________顺序组织材料。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3.在上文的“()”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4.“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是_________(谁)的看法,你能用一个例子批驳这种错误看法吗?
5.“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
6.作者先离开东京,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是什么?他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何启示?
7.概括文段大意。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绯红(fěi) 不逊(xùn) B.瞥见(piē) 畸形(qí)
C.诘责(jié)诲(huǐ) D.驿站(yì) 托辞(cí)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B.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C.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
D.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
3.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2)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4.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暗线是_______________.本文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中心组织材料,按________顺序组织材料。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5.在上文的“( )”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6.“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是_________(谁)的看法,你能用一个例子批驳这种错误看法吗?
7.“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
8.作者先离开东京,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是什么?他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何 启示?
9.概括文段大意。
(二)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10.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选段的主要内容。
1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无非”理解为____________,表达出作者____________的情感。“这样”指代____________,这一句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12.“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这儿的“确”和“但”在语气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13.“实在标致极了。”“标致”你怎么理解?
14.你认为作者写这一部分内容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藤野先生》要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首次使用“鲁迅”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先后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本文选自他唯一一部散文集《朝花夕拾》
二、结构线索
1.未识藤野——与藤野相识、相处、离别——怀念藤野
2.中心: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为中心选材
3.线索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暗线:爱国情 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憎恶,离开东京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途径的日墓里的水户(爱国思乡,学医的主要动机)——仙台的职员对自己的优待(为下文写藤野先生做正面衬托。)——日本“爱国青年”寻衅(为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
写课堂上看电影(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4.以事写人——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添改讲义——工作认真、一丝不苟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尊重科学
关心解剖实习——诚恳热情、热情无私 了解裹脚——认真求实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
5.人物描写 外貌、动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生活俭朴、治学严谨
6情感:感激(无私的帮助、学术的影响);敬重(伟大);怀念(收集讲义、挂照片、写文章);愧疚
三、手法分析与主旨理解
1.“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具体生动地表现上野的樱花鲜艳而美丽的特点。
2.“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讽刺清国留学生盘辫子的丑态,表现作者对他们的厌恶、鄙夷、反感之情。
3.“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讽刺清国留学生解散辫子的丑态,暗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之情。
4.“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在全文起了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与“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相呼应。
5.作者写1—3段的用意是什么?追述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交代去仙台的原因,为下文见到藤野先生埋下伏笔。同时,活画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揭露其腐朽灵魂,表达作者的憎恶之情与爱国之情。
6.作者写清国留学生庸俗不堪的生活,主要抓住看樱花、盘辫子的细节来进行形褒实贬的描写,其描写角度,除视觉外,还从听觉角度进行,如“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7.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用很多篇幅写清国留学生的生活,写了到仙台途中想到的事,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的事件,这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径的日墓里的水户表现作者的忧国之情,这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的志愿对自己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做正面衬托。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8.“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厌恶失望——爱国(忧国忧民——痛苦根源)
9.“爱国青年”:运用反语手法,讽刺了狭隘的民族主义,与藤野先生形成对比
10.“正人君子”:运用反语手法,讽刺了走狗
11.“物以稀为贵”:自嘲——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1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双重否定表强调,突出了中国人精神的麻木不仁,反映了作者的爱国(痛苦根源)
13.如何表现爱国情?二3+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为他能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把怀念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行动,写些为“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4.我看到先生改讲义吃惊的原因是什么?藤野先生是医学教授,批改讲义上的专业知识是他的职责,而他还帮助订正文法上的错误,所以我“吃一惊”,这更能突出先生高度负责的精神
15.“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能否删去?不能。一来它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来也表达我深深的自责之情。删去不能达到这种效果
16.改讲义事件中,我对“过了一个星期,大约是星期六”的时间还记得这样清楚,原因是我尊重先生,被他的没有民族偏见的精神所感动,所以对藤野先生给我修改讲义的印象非常深刻
17.“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对作者后来弃医从文有什么影响?“匿名信事件”写弱国人民受歧视,作者希望祖国强大。“看电影事件”写中国老百姓愚昧麻木,不觉悟,这正式造成我们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这两件事是促使作者弃医从文的最直接原因。
《藤野先生》阅读理解
(一)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1、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在东京的所见所闻
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无非”是什么意思?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指代什么?这一句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答:“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这样”指清国留学生在东京赏樱花、学跳舞;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嘲讽和失望,引起下文对清留学生丑态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㈠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与态度?从句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答: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盘得平”“油光可鉴”,表明他们精心打扮,“扭几扭”写出他们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实在标致极了”,作者用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
3、从本文段可以看出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是什么?看不惯清留学生不学无术,醉生梦死的生活方式. ?4、文段最后一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反语,指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
(三)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1、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与藤野先生的相处
2、“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中的“这样”是指什么?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尾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也都一一订正
3、用简洁语言概括本文段“我”和藤野先生相处的四件事?表现他哪些品质?
?添改讲义—— 热情关心、认真负责 ? ? ?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循循善诱 ? ? ?正直无私,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关心解剖实习—— ?对学生热情诚恳 ? ?
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 ? ?
4、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是见诸行动的,而且极为认真负责的,这从鲁迅抄的讲义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其中最能表现“及时”的词语是第二三天;最能体现“全面”的词语是从头到尾;最能体现“细致”的词语是一一订正;最能体现“始终如一”的词语是一直。
5、“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前后句序能否调换?不能,添改讲义是分内事,改文法是分外事。原文是递进式表达,更能突出藤野先生工作极端认真负责。
6、“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我”因何“吃了一惊”? “我”又因何“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吃惊”是藤野先生竟然为了一个外国留学生细心添改讲义;“不安”是我的讲义错误多让他费心;感激”是因为先生帮我认真添改讲义,给了我太多关心。
7、“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这句话反映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要求严格和对科学的严谨态度。 ?8、有上文段可以反映出“我”对藤野先生相处的前两件事的态度是怎样的?(用文中的语言回答)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与感激.
9、本文段主要采用语言、动作的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形象。10、本文段的记叙顺序是顺叙。
(四)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看电影事件促使鲁迅弃医从文.
2、“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⑴影片中给俄国做侦探的中国人。⑵影片中围观的看客。⑶讲堂中的“我”。
3、“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中的两个分句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着用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第一个判断正确,符合中国的实际。但第二个判断荒谬,中国人并非因国家衰弱而低能,鲁迅的成绩就已证明了这一点。是为了揭露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强烈的愤慨之情.为下文写自己思想转变作有力的铺垫。
4、“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的含义?这是激愤时的反语,揭露了他们荒唐的逻辑,表达了鲁迅先生极为愤慨的感情。在结构上起过渡的作用。
7、“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说明了什么?作者觉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说明拯救民族迫在眉睫;这欢呼声深深地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8、“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中的“那时那地”具体指神呢?联系全文,“我的意见”指什么?“变化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 ? ?那时那地指在日本仙台医专的讲堂里看电影时;我的意见指学医救国的志向;变化了的具体内容指决定弃医从文,变化的原因是鲁迅认识到医学救不了中国,要救国,主要是唤醒民众的觉悟,改变他们的精神。
10、作者两次写到无聊的看客,写看客的喝采,这又表现了什么? 当时一般中国人心理上的麻木和思想上的不觉悟。?
11、文中的三个 “他们”各指的是什么人? 他们依次指日本学生;日本“爱国青年”;愚昧麻木的中国人
14、文中“我”经历的事情和“弃医从文”的选择,对你有哪些启示? 个人命运往往和祖国命运息息相关,要使国家强盛,首先要使国民觉悟,个人的选择应考虑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等等
(五)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文中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结合对全文的理解,清简述其原因。
? 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等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2、为什么“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是“小而言之”,“ 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是“大而言之”“小而言之’指的是什么?“大而言之”指的是什么?
? 小而言之指的是为了中国的进步,指一个国家;大而言之指为学术、指的人类的进步.
3、作者对藤野先生怀念的具体行为是:收藏讲义、悬挂照片、多些文章。?
4、“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的含义是什么?自己的爱国思想和斗争精神受到触动而增加力量.6“良心发现”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
?“增加勇气”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
?“正人君子”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御用文人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0—13题。
? (A) 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②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③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全是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④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 ?⑤“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 ?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⑦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⑧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 ?(B)这一学年没有完业,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意,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摘自《呐喊·自序》
1、“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⑴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的人。
⑵麻木的,同样毫无意义甚至喝采的看客。
⑶被刺痛了的人(我)。
2、“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什么??
这欢呼声深深地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3、他们也何尝 不酒醉似的喝采。
? ?何尝与“不”连用,用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反动派长期统治下,人们精神麻木强烈的表达了作者的痛恨。
4、作者两次写到无聊的看客,写看客的喝采,这又表现了什么??
当时一般中国人心理上的麻木和思想上的不觉悟。?
5、“我的意见却变化了。”那么,原来“我的意见’”是什么,变化了以后又如何?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原来“我的意见”是学医,为祖国为科学变化的原因是学医难以治国人的麻木。 “变化了以后”是想从事文艺运动,医治同胞的麻木和愚昧的精神。
1、选文A中第①句话“所以”连接的两个分句之间有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 ?前后两部分内容不构成困果关系,逻辑荒谬表示强烈的愤慨之情,和强烈谴责,表现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为下文写自己思想转变作有力的铺垫。
2、文中两个加粗的“他们”各指的是什么人? 日本“爱国青年”,愚昧麻木的中国围观者
3、选文A中的第⑧句“那时那地”指的是看电影事件,“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医学救国 。
4、从选文B中看“我的意见都变化了”的原因是什么??
认识到医学只能治病,不能救国,比治病更重要的是改变国民的精神,而改变国民精神首先是靠文艺。
?赞同 (?http:?/??/?yunjibeike.com?/?motion?/?default?/?like-add?objectType=30&objectId=3068"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