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散文二篇名师导练课件(共22张幻灯片)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散文二篇名师导练课件(共22张幻灯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9-16 10:20: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15* 散文二篇学习目标
1.感受两位作者的崇高品质和博大胸怀,理解作者的观点
2.欣赏文章精巧别致的构思,揣摩含义深刻的语句
3.了解说理性散文情与理融合的写作特点
4.通过课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考点链接【考点1】说理性散文情与理融合的写作特点
说理性散文是既具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特色的散文形式,它往往会从人或事饱含深情的记述里,去发掘社会、人生的大道理,是情中有理,理中含情,意蕴深广,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情感的熏陶。
【考点2】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的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
《永久的生命》开篇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运用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三大追求比作飓风,生动形象,语言简洁凝练,极有感染力。
名师导学1.背景解读
(1)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出生,湖北武昌人。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曾获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2005年7月20日病逝于北京。《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它不仅哲思深邃,鲜明生动,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充沛。全文条理清晰,章法井然。(2)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命途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20世纪初,他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2.内容梳理(根据课文填空,理清文脉)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我为什么而活着我寻求爱情我以同样的热情寻求知识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名师导练—基础训练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对人类苦难不可è zhì( )的同情。
(2)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bīn lín( )绝望的边缘。
(3)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xìng wèi( ),这意味着他已经失去那大半个青春。
(4)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xǐ dí( ),把它再补好。
遏制濒临兴味洗涤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安全检查座谈会上,有代表指出,当前建筑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各级领导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如临深渊的心态,切实抓好安全生产。
B. 蚂蚁,是一种平凡的小动物,用卑微的身躯面对世界,展示着不屈的姿态。
C. 国产大飞机C919的设计别具匠心,用高效空气过滤系统为乘客提供高品质的空气。
D. 家风是一种软约束,通过深不可测的影响,有效约束家庭成员的行为、作风和操守。
D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正处在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快速期,建设城市的脚步不断加快。(把“快速”移到“发展”前)
B. 随着秦兵马俑在沉寂24年后的再次发掘,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关注。(删去“随着”)
C. 通过开展“分级阅读”系列活动,我市青少年阅读有所改善。(把“青少年”改成“中小学生”)
D. 广州上下九路已成为历史文化厚重的旅游观光。(在“观光”后增加“景点”)
C4.仿照画线句的句式,补写句子,使之构成排比。
山水是自然最生动、最完美的体现。人们品读山水,可以领悟到世界的兴衰变迁,人生的喜怒哀乐。智者涉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濯自己的理智和机敏;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所以人们常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仁者拾阶而上登高远眺在高山峻峰中锤炼自己的仁爱和博大课内精读—整体感知5.文章开篇感叹生命的短暂易逝,这与题目“永久的生命”是否矛盾?说说你的理解。(3分)
__________
6.《我为什么而活着》阐述了作者活着的三个目标分别是什么?作者的三种感情有没有内在的逻辑顺序?(5分)
__________
不矛盾,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感叹生命短暂易逝是人之常情,以此激发读者的共鸣;再深入探讨生命的本质,生命是永久的,并不会毁灭,消逝的只是个体的生命,层层深入,说理透彻。三个目标分别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感情是按照境界、感情的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排列的:对爱情的追求是人最本能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则进了一层,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则升华到了博爱的境界。阅读理解 (一)永久的生命(节选)①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边头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盲肠,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味,这意味着他已经失去那大半个青春。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我们都非常可怜!
②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我们没有时间悲观。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一万年前是这样,一万年以后也是这样!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跳跳蹦蹦,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
7.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
8.作者细致描写小草和小牛犊的目的是什么?(3分)
__________
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阐明应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从本质上探究生命的意义。作者以小草和小牛犊为例,生动形象地阐述了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呼应前文“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的观点,赞美生命的神奇和不朽。 (二)我为什么而活着(节选)我以同样的热情寻求知识,我希望了解人的心灵。我希望知道星辰为什么闪闪发光,我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即数字支配着万物流转。这方面我获得一些成就,然而并不多。
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痛苦的呼号的回声在我心中回荡,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9.简析画线句子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4分)
__________
10.作者说:“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3分)
__________
11.作者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
含义:爱情和知识把罗素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心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引出下文对第三个追求的论述,使文章条理清晰。作者觉得自己的人生追求是正确而崇高的,回顾一生,问心无愧,并且不无欣慰。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的关爱显然都表现了作者的睿智和博大;他渴望知识、追求真理;他充满温情、多姿多彩;他的胸怀充满了正义与良知,文章充分显示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人格。课外延伸人生三病
张培锋
①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书,其中很多话,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感悟和哲理,深长思之,可以启迪心智。比方说“讳贫者死于贫,胜心使之也;讳病者死于病,畏心蔽之也;讳愚者死于愚,痴心覆之也”这句话,愈琢磨愈觉得其理深刻,或许,这就是古代经典永久的魅力所在:典雅、通透,言简而意赅。
②胜心、畏心、痴心可以说是人生的三病,陈继儒分别将其对应于贫、病、愚这三种人们最忌讳的东西,用“使之”“蔽之”“覆之”三个词语将其连贯起来,可以说探到了病根。换句话说,表层的病状是贫、病、愚,而深层的病因则是胜、畏、痴。意思是说:要想除掉前者,必须从后者入手,也就是从心底下工夫。
③所谓从心底下工夫,就要分析一下胜心、畏心和痴心这三种心了。胜心也就是争强好胜之心。看别人开了辆名车,我也非得买一辆不可,并且一定要胜他一筹。从某种意义上看,正是这种心促使人们不懈追求,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进步有时也会有进步的代价,譬如手机,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但随之就出现了追求手机品牌等盲目攀比现象。过犹不及,如果一味争强好胜,并任其泛滥,那么这种“进步”带给人们的就未必是幸福,因为物质层面的东西,往往需要人们用心感受才有意义。物欲横流,心灵迷失,由此也就有了“穷得只剩下钱了”之说。应该说,物质富足只是精神富足的前提,却未必一定带来精神上的富足,而后者才是根本。
④畏心,就是讳疾忌医之心,表现之一是怕别人知道自己有病而不敢或不肯就医,究其根本是怕病、怕死。但怕就不得病、不会死了吗?殊不知这种怕本身就是致病的根源啊!有些人不是病死的,而是被吓死的。其实,即使得了病,也应该以豁达之心对待,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任他多么高贵、富有,在死亡面前却是一律平等的。如此想开了,有病求医问药,病可能就好了。讳病还有另一种表现,就是偏信养生。养生本身没有错,但如果把它看得太重,疑神疑鬼,那么养生就可能变成“害生”。真正的养生,应该心胸开阔,豁达大度,如此,可能反而不会得病,甚至活得更好些,这其中的辩证关系是值得深思的。
⑤痴心则是愚蠢的根源。有些人怕别人说自己无知,总是装出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的样子,殊不知这本身就是无知、愚蠢的表现。孔子说得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自己不知道,那才是智慧。何以故?天下之事,我们知道的总是少数,不知道的总是多数,故而求知的过程是无止境的。知道自己无知,才可能开启智慧之门;忌讳说自己无知,恰恰证明自己的无知、愚蠢。
⑥较之古人,以上“三病”,现在不少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更应该平心静气,用平常心看待得失,用理性的态度审视生老病死,直面真实的自己,这样才会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有位哲人说:有些人活着是为了吃饭,有些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如何“活着”,才是人生之大事啊!
(选文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窗幽记》之所以值得人们阅读,是因为这本书语言典雅、感悟丰富、意蕴深刻,启迪心智,魅力无穷。
B. 物质的富足并不一定能带来精神的富足,开着高级轿车斗富、吃着山珍海味比阔的现象,就是精神贫穷的表现。
C. 作者在剖析人生“三病”时,从现象入手,深入分析产生这三种心理偏差的原因,揭示出问题的实质,发人深思。
D. 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第①②段引出论题,第③~⑤段分析说理,结尾提出要提升人生的境界,活出精彩。
D2. 下列与本文所说的“胜心”“畏心”“痴心”含义不相符的一项是( ) (3分)
A. 某人在吃菱角时连壳也一起吃,还说是为了清热解毒。别人问他家乡有没有菱角,他得意地说前山后山到处都是。
B. 曾国藩平生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他为官处事常怀敬畏之心,待人接物周全得体,深得时人敬佩。
C. 秦始皇在位期间,派人遍访名山大川,千方百计寻找灵丹妙药。传说他曾派徐福等人到海上求仙,以期长生不老。
D. 《西游记》中,孙悟空和唐僧夜宿观音院,金池长老炫耀其袈裟,悟空拿出唐僧的袈裟一比高下,结果引来一场灾祸。
B3. 结合选文,谈谈如何才能摆脱人生“三病”。(4分)
__________
①心态平和,使精神充实;②豁达乐观,理性看待生死;③不断求知,努力提升自己。(要求正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