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昆明的雨名师导练课件(共21张幻灯片)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昆明的雨名师导练课件(共21张幻灯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9-16 10:2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16* 昆明的雨学习目标
1.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写景状物散文“景”与“情”结合的写法
4.品味体悟作者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考点链接【考点1】体会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小”既是具体的事例,又是典型的事例;“大”是文章的主题,其特征是从细小的形象和故事里,能写出隽永深刻的意义,表现深刻的感情。本文中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如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杨梅、缅桂花等,彰显作者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就越大。
【考点2】体悟作者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文章语言平淡自然,如话家常,却营造出了自然旷达、和谐美好的意境,传达出作者对昆明的人、事、物的热爱和怀念, 连穿着绣花鞋的苗族小姑娘的一声吆喝“卖杨梅——”也“娇娇”得如水般透彻绵长。
名师导学1.背景解读
汪曾祺,1920年生于江苏高邮,早年曾经就读于西南联大,现代著名作家。汪曾祺不仅小说写得好,散文也写得相当漂亮。汪氏散文可以称得上真正的文人散文,既没有空泛的好为人师的大道理,不追求主题的玄奥深奇,也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此外,他不事雕琢,没有辞藻的堆积和肤浅低俗的时髦。读他的文章,仿佛在听一位长者茶余话旧,和风细雨,水波不兴,然而于平淡冲和之中蕴含真情,极具张力。
2.内容梳理(根据课文填空,理清文脉)我想念昆明的雨明亮丰满、使人动情名师导练—基础训练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xiān yú( )。
(2)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lián mián bù duàn( ),下起来没完。
(3)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lí bɑ( )。
(4)mì zā zā( )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鲜腴连绵不断篱笆密匝匝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她那特殊的细心、机敏与果断,都流露着作为班长大气的格调。
B. 苏忠新作的散文诗既能反映他的创作取向、偏好,又能显示其艺术上的特异之处,引发了我从诗学角度作一番透底观照的情味。
C. 晴空下,一片连绵不断的青山绿树,各种不知名的野花在丛林间争相盛开,绽放着绚烂的色彩。
D. 王荣上课精力不集中,所以老师提问他时,他张目结舌,不知所措。
B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农家书屋建设过程中,对于各地均有一些亮点闪现,或大或小。(删除“对于”)
B.春天的兰州各大公园绽露出自然的清新和灵秀,成为人们春游的好时机。(将“成为”改为“是”)
C.当前,宏观调控将更加注重有保有压,对那些过剩和落后的产能要坚决淘汰,绝不允许它们死里逃生。(将“死里逃生”改为“死灰复燃”)
D.在冰雪覆盖的南极,建立了一个我国科学观测研究中心。(将“我国”调到“建立”前)
B4.仿照画线句的句式,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童年是人生的开端,是生命的起点。童年生活,像一个个五彩斑斓的梦,个个记录童年的趣事;童年生活,_____ _____ _____ __________ , _____ _____ __________;
童年生活,_____ _____ __________,
_____ _____ __________。
像一颗颗五光十色的珍珠颗颗珍藏童年的梦想如一滴滴清澈无比的水滴滴投射童年的纯真课内精读—整体感知5.文章题目为“昆明的雨”,那么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4分)
__________
6.作者认为:“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__________
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昆明雨不连绵,气压不低,所以是明亮的;雨季中植物枝叶饱满,色泽浓绿,生命力旺盛,所以说“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阅读理解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作“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雨季的花是缅桂花。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作“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云南把这种花叫作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其实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着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瓷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_____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_____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我想念昆明的雨。
7.分析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4分)
(1)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__________
(2)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__________
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了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爬”“遮”等动词,把木香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8.作者只用“我想念昆明的雨”一句单独成段来结尾,分析这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
9.阅读文章,你体会到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情感?(4分)
__________
结构上:照应前文,收束全文,使结构显得完整;内容上:深化主题,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作者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的生活,想念那动乱年代里少有的宁静和恬然。课外延伸夏天
汪曾祺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气很凉爽,草上还挂着露水(蜘蛛网上也挂着露水),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凡花大都是五瓣,栀子花却是六瓣。山歌云:“栀子花开六瓣头。”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我的家乡人说是:“碰鼻子香。”
夏天的花里最为幽静的是珠兰。
牵牛花短命。早晨沾露才开,午时即已萎谢。
秋葵也命薄。瓣淡黄,白心,心外有紫晕。风吹薄瓣,楚楚可怜。
凤仙花有单瓣者,有重瓣者。重瓣者如小牡丹,凤仙花茎粗肥,湖南人用以腌“臭咸菜”,此吾乡所未有。
马齿苋、狗尾巴草、益母草,都长得非常旺盛。
我们那里有一种“巴根草”,贴地而去,见缝扎根,一棵草蔓延开来,长了很多根,横的,竖的,一大片。而且非常顽强,拉扯不断。很小的孩子就会唱:
巴根草,绿茵茵,唱个唱,把狗听。
最讨厌的是“臭芝麻”。掏蟋蟀、捉金铃子,常常沾了一裤腿。奇臭无比,很难除净。
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
天下皆种“黑籽红瓤”,吾乡独以“三白”为贵:白皮、白瓤、白籽。“三白”以东墩产者最佳。
香瓜有:牛角酥,状似牛角,瓜皮淡绿色,刨去皮,则瓜肉浓绿,籽赤红,味浓而肉脆,北京亦有,谓之“羊角蜜”;虾蟆酥,不甚甜而脆,嚼之有黄瓜香;梨瓜,大如拳,白皮,白瓤,生脆有梨香;有一种较大,皮色如虾蟆,不甚甜,而极“面”,孩子们称之为“奶奶哼”,说奶奶一边吃,一边“哼”。
蝈蝈,我的家乡叫“叫蚰子”。叫蚰子有两种。一种叫“侉叫蚰子”。那真是
“侉”,跟一个驴子似的,叫起来“咕咕咕咕”,很吵人;喂它一点辣椒,更吵得厉害。一种叫“秋叫蚰子”,全身碧绿如玻璃翠,小巧玲珑,鸣声亦柔细。别出声,金铃子在小玻璃盒子里爬哪!它停下来,吃两口食——鸭梨切成小骰子块儿,于是它叫了“丁铃铃铃”
……
乘凉。
搬一张大竹床放在天井里,横七竖八一躺,浑身爽利,暑气全消。看月华。月华五色晶莹,变幻不定,非常好看。月亮周围有一个模模糊糊的大圆圈,谓之“风圈”,近几天会刮风。“乌猪子过江了”——黑云漫过天河,要下大雨。
一直到露水下来,竹床子的栏杆都湿了,才回去,这时已经很困了,才沾藤枕(我们那里夏天都枕藤枕或漆枕),已入梦乡。
鸡头米老了,新核桃下来了,夏天就快过去了。
(有删改)
1. 本文依次写了夏天哪些方面的景物?(2分)
__________
2. 根据提示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1)山歌云:“栀子花开六瓣头。”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我的家乡人说是:“碰鼻子香。”(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进行赏析)
__________
(2)秋葵也命薄。瓣淡黄,白心,心外有紫晕。风吹薄瓣,楚楚可怜。(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__________
花、草、瓜果、蝈蝈和月亮。引用 “栀子花开六瓣头” “碰鼻子香”,看似粗俗,实则富有个性,突出栀子花“粗大”“极香”的朴实特征,使栀子花的形象更为生动,且增添了文章的情趣。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秋葵,富有情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秋葵纤弱的特点和作者对它的怜爱之情。3. 作者笔下的夏天有什么特点?对夏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__________
4. 文章第1自然段,两次提到“夏天的早晨真舒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
文章对“夏天”的描写丝毫没有给人以炎热和烦躁的感受,字里行间流露的是夏的清新和生机,饱含了作者对夏天的喜爱。从内容上看,“真舒服” 强调夏天早晨给人带来的舒适感,放在开头,具有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从结构上看,“夏天”点明写作对象,“真舒服”引出了下文对“令人舒服”的具体内容的描写。
从手法上看,两次“夏天的早晨真舒服”,运用反复手法,突出了夏天早晨的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