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0梦回繁华名师导练课件(共22张幻灯片)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0梦回繁华名师导练课件(共22张幻灯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9-16 10:24: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20* 梦回繁华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图画对北宋风俗世情再现的社会历史内涵
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特点,体会它的艺术成就和史料价值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文章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特色
4.了解我国古代艺术的成就,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考点链接【考点1】文章按画面的空间顺序展开描述
本文说明条理分明、细腻具体,并且能够发掘出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
【考点2】独特的表达方式
本课虽然是一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但文中对画面内容的描述生动具体,而且饱含着对作品赞赏的情感。所以我们在读课文时要进入情境,对描述的画面必须展开想象,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境界。
名师导学1.背景解读
张择端,字正道,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世界名画之一。他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攻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厚,创作的技巧非常娴熟。
《清明上河图》不仅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翔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都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有“神州第一画”之称。
2.内容梳理(根据课文填空,理清文脉)介绍宋朝城市的发展繁荣《清明上河图》创作的历史背景布局、内容、艺术特色名师导练—基础训练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在进入大道的chà dào( )上,是众多仆从cù yōng(簇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tà qīng(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
(2)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qiú jìng( ),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
(3)街上行人mó jiān jiē zhǒng( ),luò yì bù jué(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4)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cháng tú bá shè( )的行旅。
岔道遒劲摩肩接踵长途跋涉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草坪里,一朵朵鲜花簇拥着,抱成一个个花团。
B.番薯属高纤食物,若早餐吃,搭配蛋或牛奶,即可摄取足够的纤维、淀粉及蛋白质。
C.“千年杜鹃王”是森林公园工作人员在马岗子海拔2160米处发现的,树围达175厘米,鲜为人知。
D.周末,我和同桌一起去攀岩,虽然崖壁陡峭,我们仍然摩肩接踵,奋力攀登。
D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节,各类铺天盖地的网络红包,让人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将“各类”放在“网络”前面)
B.用这个办法烧开水,由十分钟烧开一锅,变为五分钟烧开一锅,时间缩短了一倍。(“缩短了一倍”应改为“缩短了二分之一”)
C.由于团省委的一系列关爱活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把“感受”改为“体会”)
D. 学校宣布将开展食品安全常识教育活动,用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应在“保护”后加“意识”)
C4.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上补写句子,使之与前面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语文课本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在这里,我们可以聆听先贤的谆谆教诲,展开心灵的对话;我们_____ _ 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我们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可以在自然的怀抱里净化自己的灵魂放飞自己的情感可以透过那未曾暗淡的刀光剑影解读昨日的战争课内精读—整体感知5.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纷繁丰富的内容的?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
6.全文结构紧凑,语言生动精练,请简析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清明上河图》的?(4分)
__________
作者是按画面的空间顺序展开描述的,这样写的作用是:一可以清晰地展现画面,使读者思路清晰;二亦能恰当地把《清明上河图》的雄伟、美丽及其社会历史内涵交代清楚。文章首先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作者,随后介绍了画作的主要内容,最后概述这幅画的艺术特点,并对它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作了高度评价。7.概述画作的内容和历史价值。(5分)
__________
全图通过对市俗生活的细致描写,生动地揭示了北宋汴梁的繁荣景象;它不是一般表面的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以各阶层的人物的各种活动为中心,深刻地把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动态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展示出来。阅读理解①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_____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_____
②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8.阅读选文,说说这幅画分三段都画了什么?各有什么特点?(5分)
__________
9.选文第①段画线句子“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
①郊外景象:薄雾、树林、农舍、农田、赶集的人们、运货的骡马、大船等。特点是景物清新,富有活力;②汴河两岸:画了漕船、纤夫、街市、船只、拱桥、车马、行人及船工等。特点是繁忙喧闹;③市区街道:酒楼茶肆、宅第店铺、货物、市招、士农工商等。特点是繁荣昌盛。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清明上河图》整幅画的特点,把汴京近郊比喻成“慢板、柔板”,渐入到繁忙的汴河,最后进入繁华的都市。画家以前面的宁静,来衬托后面的喧闹,用强烈对比的手法给人深刻印象。10.下列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通过描绘城里富贵人家扫墓归来的情景,巧妙地交代了时间和当地的风俗习惯。
B. 画中巍峨的城楼以及城门内外的繁华热闹的景象,构成了整幅画的最高潮部分。
C. 画作集中反映了北宋政治经济中心汴京(今开封)繁盛热闹的景象,展示了当时各阶层的生活风貌。
D. 画家用“散点透视”法,将几十里风光人情尽收画卷,形象展现了北宋的生活风貌。
B课外延伸中国画的骄傲——《清明上河图》
黎孟德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汴河两岸的景物和清明节这一天人们的生活场景,内容繁而不杂,场面多而不乱,无论状物、写人,都合情合理。
画卷以萧疏的郊外为开端,展现的是一片春风和煦的田园景色。农夫在田间耕作,两个商贩赶着驮炭的驴群姗姗而来,一列行旅,有车骑仆从,正匆匆向城里进发,轿顶上插满了杨柳,一看就知是城里富贵人家扫墓而来。作者在此巧妙地交代了时间、风俗,展开了序幕。
画面渐进,路边酒肆、茶摊渐多起来,汴河也繁忙起来。沿河有许多粮仓,靠岸的船只搭着跑板在卸货。满载货物的船只吃水很深,水面几乎接近船帮,而卸完货的船只,则吃水较浅。河心一艘大船,尾部有八名船夫合力摇桨;河对岸,五名纤夫在拉着船艰难前行。
画卷再展,一片宏伟木质拱桥宛如飞虹,横跨河面,以拱桥为中心形成了全图的高潮。一艘大船逆流而上,将要过桥,它高高的桅杆却被桥头挡住了。船上的人有的七手八脚忙着收杆,有的奋力划桨,有的用篙竿撑住桥洞顶端。桥上岸边挤满了热心观众,帮着出主意。桥的另一边又有一只船迎面驶来,船夫们都站在船尾焦急张望,为双方能否顺利过桥捏一把汗。围绕这一紧急事件,作者远近照应,将这一复杂场面处理得合理有序又扣人心弦。
桥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两岸挤满摊贩,店铺林立,百业兴旺。两商贩在街心争夺顾客,而那位顾客则左顾右盼,身子朝右,头却向左望,不知所措。桥上一官员骑马过桥与一小轿相遇,双方奴仆各不相让,旁边有人在看热闹。桥上下来一辆驴车,载满货物的车子惯性下冲,车夫弯腰拱背,奋力抵住;而驴子则松了一把力,摇头晃脑,漫不经心,缆绳也晃悠着,观者注意到此,多会心一笑。临河的茶肆中,茶客们或房间闲谈,或临窗眺望,好不闲适。
画的前头是巍峨的城门横断画面,这在绘画创作中是很忌讳的,安排不当就会使画面出现割裂。但见城门前后左右广植树木,使高大的城门不显单调,最妙的是用正在进城的骆驼商队衔接城内外,过渡自然。进城后,画面节奏放缓,城内道路纵横交叉,沿街店铺鳞次栉比,人物举止从容舒缓,或结伴而行,或揖让为礼,有官绅士兵、和尚乞丐、说书卖艺人……城里有官府宅第,有酒楼当铺,铺面上的招牌显示出各行各业:“香”“孙羊店”等,一派繁荣有序的都市景象!《清明上河图》运用中国传统“散点透视”法,将几十里风光人情尽收卷中。远近人物,几笔勾勒就神情兼具,大有城楼房屋,小见铺内刀剪,无不刻画清晰,而又不给人比例失调之感,如此头绪众多、人物繁杂而无一处败笔,真让人叹为观止!
这幅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风貌的风俗画,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堪称中国绘画的骄傲。
(选自《读懂中国》,有删改)
1. 下列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画卷以汴京近郊的田园风光为开端,巧妙地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
B. 画中不足之处是巍峨的城门,因为它使画面出现了割裂。
C. 画中景物,大到城楼,小到刀剪,都刻画得精细清晰,比例协调,无一处败笔。
D. 该画作运用“散点透视”法,将几十里风光人情尽收画卷,形象地展现了北宋的生活风貌。
B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按“总—分—总”的结构组织全文。
B. 本文介绍《清明上河图》,着重突出了其画面的内容繁而不杂,场面多而杂乱,无论状物写人,都合情合理的特点。
C. 文中画线句“铺面上的招牌显示出各行各业:‘香’‘孙羊店’等,一派繁荣有序的都市景象”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画中展现了一派繁荣的都市景象。
D. 《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风貌。
B3. 《清明上河图》内容纷繁丰富,作者是按怎样的说明顺序来介绍的?请找出能体现说明顺序的相关词语或短语(不少于三个)。并说说为什么这样介绍?(5分)
__________
作者是按照画面展开的空间顺序来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能体现说明顺序的相关词语或短语有:“画卷以萧疏的郊外为开端”“画面渐进”“画卷再展”“画的前头”等。这样介绍条理清楚,能够清晰全面地再现《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宛若图画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