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21cnjy.com/
课 题 作为生物的社会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 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关键 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课 型 将授课
教学方法 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教 具 电脑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重点难点教学过程 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本文采用丁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倾向,可以看做是一篇科学随笔。本文虽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论文,没有罗列森严的论点论据,但还是具有独特的论证方法的。首先,作者始终是在与人类行为的对比中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始终认为人类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着共同性;其次,作者在论述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其他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肯定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再次,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有详有略,先详后略,以详带略(详昆虫类,略菌类、鱼类、鸟类),这样既抓住了典型事例细致剖析,又丰富了例证,也体现了由现象层面到理论探讨逐步深化的过程。
(2)怎样理解本文关于生物社会行为的论述)
【明确】作者论述昆虫、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社会行为,证明它们也有集体协作精神,而且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智慧也随之增长,这些都来自他对自然界中社会性生物细心的观察和思考。把这些生物的群体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体,更是作者的创见。但是要看到,作者谈论生物的社会性,焦点还是在反思人类行为,意在批判传统生物学人类中心主义甚至人类沙文主义的观念,强调人类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不然我们就会陷入因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带来的种种困境之中。无可否认,作者的论述有其幽默调侃的成分,观点有其牵强偏激之处,但他的视角是独特的,见解是独到的,议论是深刻的,读之给人以理性的启迪和美感的享受。
导入介绍点拨教师活动 了解默读思考回答学生活动
总结练习作业 (3)怎样理解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明确】作者在论述中,往往把人类行为与其他生物的社会行为比照映衬来谈,即把人类的行为看做是“生物化”的,把生物的行为看成是拟人化的,这就形成了一种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如说人类“碰碰触角”,说蚂蚁“使用童工”等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作者的这种幽默的语言风格:首先,作者作为人类的——员,却能“降格白贬”,以较低的姿态来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体现出一种自嘲式的幽默;其次,作者作为一个生物学家,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敢于闯别人不敢涉足的禁区,表现出一种智慧上优越的幽默;再次,作者作为通俗栏目的科普作家,要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和热爱,也要用幽默的语言化雅为俗,拉近同读者的距离,吸引他们的阅读兴趣。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熟读课文,看有关昆虫的科普书籍 明确总结 理解赏析品读
板书设计 作为生物的社会哪些论证方法?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课后记事 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http://www.21cnjy.com/http://www.21cnjy.com/
课 题 作为生物的社会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 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关键 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课 型 将授课
教学方法 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教 具 电脑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重点难点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3.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细胞生命的礼赞》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无怪乎自19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后18年来由好几家出版社印了二十多版,至今畅行不衰!年过花甲的刘易斯·托马斯的名字因这一本小书而家喻户晓,有口皆碑,以至于在他接连抛出后两本书时,书商都不用再作广告,只喊声“《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新著”就够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这部书的精彩章节《作为生物的社会》(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刘易斯·托马斯博士(Lewis Thomas)1913年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导入介绍点拨教师活动 了解默读思考回答学生活动
总结练习作业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本文是一篇论述生物社会行为的文章。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角,将一些群居性生物的行为与人类进行比较,描述了它们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的高度组织性,提出了“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对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和动物本能的观点进行了反思,也对人类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作出了警示。 本文语言幽默风趣,表现出一个科普大家的睿智和哲思。《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的副标题为“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作者以细致的观察,入微的思考,揭示了“作为生物的社会”中一些值得让我们探讨的生命现象,从而反思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方式和组织形式,表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
熟读课文,看有关昆虫的科普书籍 明确总结 理解赏析品读
板书设计 作为生物的社会 刘易斯·托马斯博士,1913年生于美国纽约医学家、生物学家《细胞生命的礼赞》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
课后记事 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http://www.21cnjy.com/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字词梳理
1.字音
聚集(jù) 乱窜(cuàn) 巢穴(cháo xué) 梭子(suō)
蚁冢(zhǒnɡ) 蜂窠(kē) 筹划(chóu) 霎时(shà)
阈值(yù) 梗节(ɡěnɡ) 积累(jī lěi) 拱券(ɡǒnɡ xuàn)
鳟鱼(zūn) 木屑(xiè) 毗邻(pí)
2.形近字
3.词义
鳟鱼:一种背部淡青略带褐色,侧线下部银白色,全身有黑色斑点的鱼。
毗邻:连接。
苦口婆心:形容怀着好心再三恳切劝告。
魔魔道道:古里古怪。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f券(xuin)拱券
茸(rang)毛茸茸
卷(jin)试卷
葺(q)修葺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从适当的高度往下看,大西洋城边青天白日下的海滨木板路上,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
剖析:作者把前来开年会的医学家们比作昆虫,把年会比做“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不但幽默诙谐,引人入胜,而且切中题目“作为生物的社会”——与其说作者把从事社会活动的人比作群居的昆虫,不如说把群居活动的昆虫比作人类社会。而且,作者还以调侃的笔调,委婉地批评了人类的傲慢。
2.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
剖析:这里的“它”,代替的是集体,指“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作者强调的不是蚂蚁的个体,而是“社会”。
3.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
剖析:群居性的昆虫往往以两种形态存在于动物界,它们不仅是单一的个体,同时是庞大系统中细胞样的成分,基于这一点,很多人都希望将昆虫与人类的某些特点划清界限。
二、重点语段
1.“工蜂在营建蜂窠的时候”至“每一个都拥有相同的蜜蜂基因组”。
剖析:作者在此段连续运用了好几个比喻来说明。例如,工蜂在建蜂巢时,就像胚细胞发育的组织,远看则像病毒制造出的一排排对称多边晶体,分群时则像在进行有丝分裂。这些语言都形象而生动,使读者对文章内容有了较好的把握。
2.“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至“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
剖析:由动物界的群居性,联想到比动物更相互依存的人类,但是人们却往往感受不到联合智慧,人类的生存如同昆虫一样,被联系在一个系统的“电路”之中,这种“电路”并不为许多人所意识到。人类作为更高级的生物,应认识到这一独特的性质。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自主广场
我夯基 我达标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窥见(kuī) 匀称(yùn) 河堤(dī) 堵塞(sè)
B.老妪(ōu) 洨河(xiáo) 拱桥(ɡǒnɡ) 疏浚(jùn)
C.翌日(lì) 和谐(xié) 残损(sǔn) 鸟瞰(kàn)
D.惟妙惟肖(xiào) 并行不悖(bèi) 姹紫嫣红(yān)
解析:A项,“匀”应读“yún”;B项,“妪”应读“yù”;?C项,“翌?”应读“yì”。
答案: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簇拥 彩虹 别致 巢臼
B.造形 栈桥 陡坡 驻足
C.婉如 桥墩 惬意 悠久
D.徜徉 古朴 迥异 椭圆
解析:A项,“巢臼”应为“窠臼”;B项,“造形”应为“造型”;C项,“婉如”应为“宛如”。
答案:D
3.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驻足(停留) 胜景(胜利)
B.窥见(从缝隙里看) 豁亮(亮)
C.鸟瞰(看) 惟妙惟肖(相似)
D.匝道(周) 巧妙绝伦(绝对)
解析:A项,胜景(美好);B项,窥见(暗中观察);D项,巧妙绝伦(极、最)。
答案:C
4.按合理的顺序排列下列句子顺序的一项是( )
①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②这是为什么 ③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④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绝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⑤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A.①②④③⑤ B.①④②⑤③
C.⑤①④②③ D.⑤②③①④
解析:做顺序调整判断题,一般不要忙着找“第一句”,而要先寻找逻辑上结合最紧密的句子。以本题为例:①句讲“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下面就应该举例子来说明,也就是?④句?,所以①④两句肯定紧挨着,于是就排除了?A项?;再下面就该交代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原因了,那就是②③两句了,②③两句是一组设问句,?②问?③答,②前③后,于是我们就确定了①④②③的顺序,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答案:C
5.选出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
A.俨然:很像真的。
B.推崇:十分推重。
C.翌日:晴朗的日子。
D.孩提:幼儿。
解析:C.翌日:第二天。
答案:C
我综合 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并不是昆虫所独有。粘菌的细胞在每一个生命周期都在做着这样的事。起初,它们是一个个阿米巴状细胞在到处游动,吞吃着细菌,彼此疏远,互不接触,选举着清一色的保守党。然后,一阵铃声,一些特殊的细胞放出聚集素,其他细胞闻声立即聚集一起,排成星状,互相接触、融合,构成动作迟缓的小虫子,像鳟鱼一样结实,生出一个富丽堂皇的梗节,顶端带一个子实体,从这个子实体又生出下一代阿米巴状细胞,又要在同一块湿地上游来游去,一个个独往独来,雄心勃勃。
鲱鱼和其他鱼类的群体有时紧紧挤在一起,动作如此协调,以至于整个群体从功能上似乎是一个多头鱼组成的巨大生物。成群的飞鸟,特别是那些在纽芬兰近海岛屿的山坡上做窝的海鸟,同样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同步活动。
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然而,我们也许是被联在一些电路里,以便贮存、处理、取出信息,因为这似乎是所有人类事务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我们的生物功能,或许就是建筑某种丘。我们能够得到整个生物圈中所有的信息,那是以太阳光子流作为基本单位来到我们这儿的。当我们知道这些东西是怎样克服了随机性而重新安排成各种东西,比如,弹器、量子力学、后期四重唱,我们或许对于如何前进会有个更清楚的概念。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
科学中使用的通讯系统应能为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积累机制提供简洁而易操作的模型。齐曼在近期《自然》杂志上著文指出,“发明一种机制,把科学研究工作中获得的片断的知识系统地公布于世,一定算得上现代科学史上的关键性事件”。
6.选段中的粘菌和鲱鱼在生活中体现了怎样的行为特点?它们和人类的行为特点有什么不同?
7.“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一句有什么深刻含意?
8.下列各种说法中错误的两项是( )
A.“粘菌的细胞在每一个生命周期都在做着这样的事。”“这样的事”指粘菌的细胞到处游动,吞吃着细菌,彼此疏远,互不接触,选举着清一色的保守党。
B.作者看到人类“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从而对于人类的前进抱着悲观的态度。
C.从选文中,我们可以推断:作者不赞成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观点。
D.作者列举了粘菌的群体性生活以及大海中的鲱鱼和天空中的成群飞鸟,说明了集群在种群生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相互依存,互相联系,同步活动。
E.作者引用齐曼在《自然》杂志上的著文指出,人类应该像生物一样加强社会合作,发挥集体的力量。
参考答案:
6.粘菌和鲱鱼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同步活动。而人类本应该比动物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但是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生存的危机。
7.“电路”比喻社会结构,人的社会联系,“通电”,指人们意识到个体之间融合的重要性从而互相联系、同步活动。作者认为人类的生存如同昆虫一样,被联系在一个系统的“电路”之中,这种“电路”不为许多人所意识。但人类作为更高级的生物,应该也有可能认识到这一独特的性质。
8.解析:A项,“这样的事”指“聚集一起,排成星状,互相接触、融合”。B项,尽管作者看到人类“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但是他也看到“我们或许对于如何前进会有个更清楚的概念。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说明其态度是乐观的。
答案:AB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4题。
臭氧层
壳是乌龟的“盔甲”。蜗牛身上背着的“房子”、大象身上的厚皮……都是它们的“盔甲”。虽然形式不同,但和古代战士身上的甲胄、现代军队装备的防弹服一样,都是保护自身的。
我们人类和万物能够在地球上自由自在地生存,是否也有“盔甲”保护着呢
地球的表面几百千米的大气层,阻挡着侵入地球的流星,它使绝大多数的流星还未到达地面就已烧光,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物。但是,若要称之为“盔甲”还不够格。真正称得上是地球“盔甲”的,却是在大气层中浓度只有十万分之一的臭氧层。
臭氧的分子是由三个氧原子构成的(O3),是一种无色、具有刺激味的气体,重量为空气的?1.72?倍,具有强烈的氧化性能,是氧气的一种不稳定的形式。在离地表15~50千米的大气平流层中,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气体,在20~30千米的高度浓度最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臭氧层”。如果把大气中所有的臭氧全部集中起来,覆盖在地球表面也不过形成只有3毫米厚的一个层。臭氧虽很稀少,但它能有效地吸收对生物有害的紫外线UVC和UVB,而对生物无害的紫外线UVA它却一点也不吸收,全部让其到达地表。正是由于臭氧层具有这种特殊的本领,才使地球“穿”上了一层看不见的“盔甲”,构成了对付紫外线的天然屏障。
然而,对人类和生物至关重要的地球“盔甲”,现在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类活动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乘着上升气流钻入高空,与臭氧发生作用,使大气中的臭氧正在减少。卫星监测察明,从1969~1986年,北纬30°~60°,大气中的臭氧减少了1.7%~3%,中国是受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冬季臭氧损失约6.2%。要知道,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1%,紫外线辐射就增强2%。要知道,保护臭氧层,这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了。
9.下面对这篇文章中心内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说明了臭氧层遭到破坏的原因及保护臭氧层的重要性。
B.本文介绍了臭氧层的有关知识及如何保护臭氧层的问题。
C.本文说明了臭氧层的有关知识及臭氧层遭到破坏的情况,并强调保护臭氧层的重要性。
D.本文介绍了臭氧层的有关知识及强调保护臭氧层的重要性。
10.文中第一段看起来似乎与文章没多大关系,是否可删去 为什么
11.简要概括臭氧层遭到破坏的原因。
12.把臭氧层称为“盔甲”,是因为它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这种特殊的本领是指什么?
13.要准确地说明对象,必须讲究分寸,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填在句后的括号内。
A.表示估计 B.表示程度 C.表示限制
(1)中国是受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 )
(2)冬季臭氧损失约6.2%。( )
(3)对人类和生物至关重要的地球“盔甲”,现在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
14.给这篇文章选择一个最佳标题,它是( )
A.臭氧层
B.地球的保护层
C.“盔甲”
D.地球的“盔甲”
(二)9.解析:A、B、D三项概括得都不全面。
答案:C
10.不可以。因为这一段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臭氧层的作用。
11.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污染物随气流进入高空,与臭氧发生作用,使大气中的臭氧正在减少。
12.它能有效地吸收对生物有害的紫外线。
13.(1)C (2)A (3)B
14.D
二、语言运用
15.仿照例句,从生活中选取一个恰当的事物从正反两方面立意,写出两个对人生有警示作用的句子。
例句:彩虹
为让别人赏心悦目,献上自己七彩人生。
只务虚而不务实,决定了它只能昙花一现。
事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解析:所谓从正反两方面立意,简单的理解就是写出同一事物的优点和缺点、贡献和危害。
参考答案:圆规 正面:规规矩矩,从不越雷池半步。反面:永远规范别人,从来不规范自己。
哈哈镜 正面:扭曲自己,带给他人欢乐。反面:因为自己腰板不直,才很难透视他人的正直。
我创新 我超越
16.除了课文中提到的物种,你还知道哪些物种有明显的群居特性?深入观察,分析它们的生活习性,考虑一下它们的社会习性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迪意义?
略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学法览胜
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作为生物的社会》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倾向,可以看作是一篇科学随笔。作者总是力求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来阐释观点和认识,使文章更富有趣味性。作者在论述中,往往把人类行为与其他生物的社会行为比照映衬来谈,即把人类的行为看作是生物化的,把生物的行为看成是拟人化的,这就形成了一种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如第三段在说明蚂蚁的社会特性时,运用拟人的手法,风趣幽默地阐述蚂蚁的习性“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风趣的语言,令人们捧腹之余,自然而然地熟悉了蚂蚁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鸦鸦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当它们觉察到远方的食物时,于是,长长的队伍像触角一样伸出来,越过平地,翻过高墙,绕过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作者运用这些生动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生物社会中,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越是紧密,集体的“智慧”就越高,群体的力量就会越强大,会释放出神奇的力量。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作者的这种幽默的语言风格:首先,作者作为人类的一员,却能“降格自贬”,以较低的姿态来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体现出一种自嘲式的幽默;其次,作者作为一个生物学家,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敢于闯别人不敢涉足的禁区,表现出一种智慧上优越的幽默;再次,作者作为通俗栏目的科普作家,要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和热爱,也要用幽默的语言化雅为俗,拉近同读者的距离,吸引他们的阅读兴趣。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4 作为生物的社会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本文选自刘易斯·托马斯的生物学著作《细胞生命的礼赞》。《细胞生命的礼赞》写的是
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
本文是作者关于群居性昆虫的有趣研究和独特的理解。他一反生物学家把人跟群居性动物截然分开的成见,难以置辩地指出了人和群居性动物的共同性。文章对群居性昆虫的特性进行了研究和说明,文中作者把动物界的这一特性和人类的社会组织进行了比较,侧重从个体和群体两个方面进行比较。指出在动物界它们群居性的智慧之谜有待于人们去揭示,它们联合的智慧带给人类有益的启示。它们以个体的形式存在于整个群体系统之中,群居性又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必需形式。文章体现了作者的独特理解和认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4.作为生物的社会
14 作为生物的社会
晨诵夜吟
归 雁
(唐)钱起
潇湘何事等闲①回,
水碧沙明两岸苔②。
二十五弦③弹夜月,
不胜④哀怨却归来。
注:①潇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内。等闲:轻易、随便。②水碧沙明:《太平御览》卷六五引《湘中记》:“湘水至清……白沙如雪。”苔:鸟类的食物,雁尤喜食。③二十五弦:指瑟,《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④胜(音升):承受。
赏析:
诗咏“归雁”,雁是候鸟,深秋飞到南方过冬,春暖又飞回北方。古人认为鸿雁南飞不过衡阳,衡阳以北,正是潇湘一带。诗人抓住这一点,却又撇开春暖北归的候鸟习性,仿佛要探究深层原因,一开头便突发奇问:潇湘下游,水碧沙明,风景秀丽,食物丰美,你为什么随便离开这么好的地方,回到北方来呢?
诗人问得奇,鸿雁答得更奇:潇湘一带风景秀丽,食物丰美,本来是可以常住下去的。可是,湘灵在月夜鼓瑟,从那二十五弦上弹出的音调,实在太凄清、太哀怨了!我的感情,简直承受不住,只好飞回北方。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共同成长
合作共赢
以“动物的群居生活”为题,分组搜集资料,制作期板报,有条件的可制作一个专题网站。
内容范围:选取4~8种动物为研究对象(例如昆虫中的蚂蚁、白蚁、蜜蜂、黄蜂,哺乳动物中的象、狮、鼠及各种灵长类 ),在课外读物或者网络上搜集与每种昆虫群居生活有关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资料内容可以围绕下列问题:
①从我们身边能找到动物营社群居生活的例子吗?②群体内个体之间如何交流信息?你注意观察或聆听过动物的“语言”吗?③动物集群中常常存在着怎样复杂的等级系统?④群体内的成员有怎样明确的不同职能?⑤动物的社群行为对动物个体和种族有什么意义?
分组情况:自由组合,每组负责研究一种动物。
整理汇报:每组的成员合作搜集资料,最后集体讨论,去粗取精,由一个会做网页的同学把搜集整理的资料制成一张网页。
成果整理:各组组长组成中心组,将各组制作的专题内容或网页汇总,连缀成板报或链接在主页上。如果制作网站,主页可由一两个制作技术最好的同学负责,尽量制作得精美。最后把这个由主页和若干张网页组成的专题网站连接到学校的网站。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后巩固
梯级演练
检查我的基础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鲱鱼 斐然 柴扉 诽谤
B.梗节 鲠直 哽咽 田埂
C.模型 摸索 摩崖 磨房
D.蹩脚 隐蔽 憋闷 鳖裙
解析:A项的“鲱”“扉”读“fēi”,“斐”“诽”读“fěi”;C项中的“模”“摩”读“mó”,“摸”读“mō”,“磨”读“mò”;D项的“蹩”读“bié”,“蔽”读“bì”,“憋”“鳖”读“biē”。B项全读“gěng”。
答案: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窠臼 迷惑 岛屿 清天白日
B.骚动 穹顶 木屑 讫今为止
C.毗邻 筹画 阈值 富丽堂黄
D.格调 蚁冢 书籍 苦口婆心
解析:A项中“清天白日”应为“青天白日”;B项中“讫今为止”应为“迄今为止”;C项中“筹画”应为“筹划”,“富丽堂黄”应为“富丽堂皇”。
答案:D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建造蚁丘的时候,有时需要一批一定__________的细枝。
(2)它们像受了惊一样作出__________,它们开始骚动、激奋,然后就像艺术家一样开始工作。
(3)当它们觉察到远方的食物时,于是,长长的队伍像触角一样伸出来____________,平地,_______________高墙,__________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
A.规格 反映 翻过 绕过 越过
B.规范 反映 越过 绕过 翻过
C.规格 反应 越过 翻过 绕过
D.规范 反应 翻过 绕过 越过
解析:“规格”意为“产品质量的标准,如一定的大小、轻重、精密度、性能等”;“规范”意为“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反映”意为“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反应”意为“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后三个依据逻辑断定。
答案:C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
B.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
C.齐曼在近期《自然》杂志上著文指出,“发明一种机制,把科学研究工作中获得的片断的知识系统地公布于世,一定算得上现代科学史上的关键性事件。”
D.白蚁有一个方面更为奇特:群体变大时,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
解析:A项冒号应为破折号;B项第一个顿号应为逗号;C项句号放在引号外。
答案:D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从这个子实体又生出下一代阿米巴状细胞,又要在同一块湿地上游来游去,一个个独来独往,野心勃勃。
B.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
C.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
D.无人明白,正在建造一根柱子的白蚁们怎样知道停止工作,全队转移到一根毗邻的柱子,而时候一到,它们又怎样知道把两根柱子合拢,作成天衣无缝的拱券。
解析:A项“野心勃勃”含贬义,应用“雄心勃勃”。
答案:A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发明一种机制,把科学研究工作中获得的片断的知识系统地公诸于世,一定算得上现代科学史上的关键性事件。
B.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
C.现在刮着一股急功近利、浮躁之风,甘于寂寞、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不多,他则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D.然而,我们也许是被联在一些电路里,以便处理、贮存、取出信息,因为这似乎是所有人类事务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
解析:A.“公诸于世”重复赘余;C.“其中”指代不明;D.“处理、贮存”不合逻辑。
答案:B
剖析精彩文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蜜蜂同时过着几种生活:既是动物,又是动物的组织、细胞或细胞器。离窠外出寻找花蜜的单个蜜蜂(根据一个跳舞的小蜂给它的指令:“去南偏东南七百米,有苜蓿——注意根据太阳偏转调整方向。”)仍然是如同有细丝系住一样属于蜂窠的一部分。工蜂在营建蜂窠的时候,看上去就像胚细胞在构成一片发育中的组织;离远一点看,它们像是一个细胞内的病毒制造出一排排对称多边形晶体。分群的时刻来到,老蜂王打算带着它的一半家口离窠而去,这时的景象就像蜂窠在进行有丝分裂。群蜂一时来回骚动,就像细胞液里游动的颗粒。它们自动分成几乎一点不差的两部分,一半跟着要离去的老蜂王,另一半跟着新的蜂王,于是,像一个卵子分裂一样,这个毛茸茸晶黑金黄的庞然大物分裂成两个,每一个都拥有相同的蜜蜂基因组。
7.从文段中提取要点,并概括文段主旨。
解析:解答本题时要先分析句子的层次,然后抽取主干,连缀而成。
参考答案:要点:单个蜜蜂是一个体动物;工蜂在营建蜂窠的时候,像胚细胞在构成一片发育中的组织,又像一个细胞内的病毒制造出的多边形晶体;分群时,像一个卵细胞分裂一样。主旨:蜜蜂既是动物,又是动物的组织、细胞或细胞器。
8.如何理解蜜蜂“又是动物的组织、细胞或细胞器”?请根据文本选段举例说明。
解析:要分别回答“是动物的组织”“是细胞或细胞器”的含意。
参考答案:说蜜蜂“是动物的组织”,因为单个蜜蜂离窠外出寻找花蜜时,它也不是独立的,它要根据一个跳舞的小蜂给它的指令去行动,仍然是如同有细丝系住一样属于蜂窠的一部分。说蜜蜂“是细胞或细胞器”,因为群蜂一时来回骚动,就像细胞液里游动的颗粒,像细胞器;蜜蜂分群时,一半跟着老蜂王,另一半跟着新的蜂王,像一个卵子(蜂窠)在进行有丝分裂一样,因而像细胞。
9.分析文段中画线句子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解析:画线句子显然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参考答案:此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蜜蜂是一个有组织的群体的特点。
10.本文语言形象生动,选文部分也能体现这一特点。请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并加以体会。
解析:此题难度不大。
参考答案:如“根据一个跳舞的小蜂给它的指令:‘去南偏东南七百米,有苜蓿——注意根据太阳偏转调整方向。’”“分群的时刻来到,老蜂王打算带着它的一半家口离窠而去,这时的景象就像蜂窠在进行有丝分裂”等。
综合拓展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海 豚
任何一种动物,体形小,便怕我们;体形大,则对我们构成威胁。只有一个令人不解的例外——海豚。“野生”海豚不怕人类也不对其构成威胁,相反,如果有人落水了,在附近游弋的海豚还能把他救起来。它们为何喜欢我们?
也许正是因为海豚对人类的这种态度,使我们施予它们从未给过任何其他动物的东西——部分地把自己的道德规范惠及于它们:禁止猎杀海豚。令人注意的是,当通过此类国际公约时,不需要特别地去说服谁。这对所有的人来说很自然。如果有人对您说捕杀了一条鲨鱼,你的反应会很平静。可如果您听说有海豚被捕杀了呢?那可就不一样了!用鲨鱼翅烧汤自然是珍馐美味,可哪个正常人会同意吃海豚?
人类喜欢海豚。这表现在许多小事上,比方说,世界上所有与海豚常在一起的人不叫驯兽员,而被称为训练员。第一,这是出于尊重并把海豚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第二嘛,驯兽——一种糖果加鞭子的驯化方法,以肯定和否定的方式对动物进行强化训练,即奖赏和惩罚。而海豚是唯一一种不能被惩罚的动物,只用正面肯定的强化方式训练。
对海豚来说,最大的惩罚是训练员突然转身离去,因为海豚喜欢嬉戏和学习。当海豚突然领会到训练员让它做什么,它会欣喜异常,跳跃、欢笑。然后,当训练员离开或在某个角落里观察它时,海豚无需任何命令,全凭自己的意愿,一次次练习刚刚学会的动作,以便第二天施展出来使人们娱悦。
海豚是唯一一种乐于与人在一处而不争自由身的动物。任何一种动物,哪怕是最驯服的,也会伺机逃脱樊笼,然后死掉,因为它们荒疏了(或者根本不会)自己获取食物的技能。而训练有素的海豚,哪怕是习惯了多年海洋馆里坐享切好的鱼肉块,也不会在大海中饿死——它总是能轻而易举地捕到鱼:海中鱼很多,而能像海豚那样游的可没有。即便是偶尔获得自由,海豚最终还会回到人那里。在黑海就发生过这样的事。在卡扎奇的军用海豚馆里,暴风雨毁坏了几处铁围栏,撕破钢丝拉成的防鲨网。于是夜里海豚游到了大海里,而早上它们便全部回来了。
海豚为什么会救那些溺水者?它们是从哪儿知道这个徒劳地蹬腿挣扎的家伙是呼吸空气的,因此需要紧急把他送到他生长的陆地上去?那是因为它们看到我们是透明的!救助的概念根植于它们的天性中,而且由于海豚不但具有视觉,还有超声波方式的接收系统,所以它们可以像超声波仪透视产妇那样来“透视”我们:这种生物同它们一样有肺器官,也就是说呼吸空气!比起鱼来,海豚同与自己内部构造相似的生物更“投脾气”。
除了人类以外,与海豚“投脾气”的还有海豹。海豚也喜欢海豹,当然,程度不及喜欢人类。海豚属于顽皮的一族,它们喜欢捉弄不太聪明的海豹,像玩球一样逗弄海豹,而后者大为光火。
(《海豚与人》)
11.对第二段信息理解和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禁止猎杀海豚的国际公约的制定,源于海豚对人类的友好态度。
B.禁止猎杀海豚的国际公约的制定,源于人们将海豚纳入自己的道德规范。
C.禁止猎杀海豚的国际公约被通过,是因为海豚的味道没有鲨鱼翅鲜美。
D.禁止猎杀海豚的国际公约出台后,人类又制定了针对其他动物的类似的国际公约。
解析:A项结合第二段准确理解此段第一句中“这种态度”,即可判断;B项根据第二段第一句后半部分可判断;D项由“当通过此类国际公约时”可知这种公约并非这一个。文中说“用鲨鱼翅烧汤自然是珍馐美味”,并不能说明海豚的味道不佳,故C项错。
答案:C
12.“世界上所有与海豚常在一起的人不叫驯兽员,而被称为训练员”,不属于其理由的一项是( )
A.这是出于尊重并把海豚同其他动物区分开来。
B.海豚是唯一一种不能被惩罚的动物,只能用正面肯定的强化训练。
C.这是由于人类喜爱海豚。
D.这是因为海豚需要用奖赏和惩罚的方式进行训练。
解析:“用奖赏和惩罚的方式进行训练”是驯兽的方法,海豚不需要,它只需“奖赏”。故D项错。
答案:D
13.下列不属于海豚救那些溺水者的原因的一项是( )
A.救助概念植根于它们的天性之中。
B.因为人类同它们一样有肺器官,需要呼吸空气。
C.因为它们具有透视产妇的超生波透视仪。
D.海豚喜欢与它们内部构造相似的生物。
解析:文中说“它们可以像超声波仪透视产妇那样来‘透视’我们”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并非真“具有透视产妇的超生波透视仪”。故C项错。
答案:C
14.对文中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并非只有在听说海豚被捕杀时,才表现出极大的不平静。
B.海豚自觉地训练源于它喜欢嬉戏和学习。
C.卡扎奇的军用海豚馆里的海豚游回来的原因是它们荒疏了自己获得食物的技巧。
D.海豚喜欢人类的程度超过喜欢海豹。
解析:“荒疏了自己获得食物的技巧”的是其他一般动物,而不是卡扎奇的军用海豚馆里训练有素的海豚。故C项错。
答案:C
(二)表达交流
15.根据下面句子的语境,写出两个适用于句中横线处的熟语(歇后语、俗语或成语均可)。
庄山林说完了,转过身去喝水。可王杏花偏偏有个____________的习惯,就又追问了一句:“这个消息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解析:王杏花追问也就意味着她对事情要追究底细,寻根究底,此处要填的熟语或成语必须符合这一意义。
参考答案:打破砂锅纹(问)到底(或:刨根问底)
16.给下面这则材料拟一个简明的标题。(不超过12个字。)
塑料袋消费者中的一些人不是因为缺乏环保意识,而是贪图个人方便。在他们眼中,“塑料袋”等同于“方便袋”——现买东西即送袋子,省事省力又免去了上班拎布兜、菜篮的尴尬。殊不知,环境保护是利人利己、造福子孙的大事,每人每天使用一两个塑料袋,享受一两次方便,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将产生多么庞大的白色垃圾,给后人造成多大的麻烦。消费塑料袋看起来不过是芝麻大点儿的小事,但却与祖国的环保事业息息相关。
解析:“不是………而是……”句点明环境污染的原因是“贪图个人方便”,明确了这个信息和语段的主要用意,答案就好组织了。
参考答案:切莫贪图方便贻害环境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主旨浅探
本文的主旨可以这样总结:作者通过论述昆虫、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社会行为,证明了它们也有集体协作精神,而且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智慧也随之增长。
还可以总结为:作者谈论生物的社会性,焦点还是在反思人类行为,意在批判传统生物学中人类中心主义甚至人类沙文主义的观念,强调人类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不然我们就会陷入因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带来的种种困境之中。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http://www.21cnjy.com/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
作为生物的社会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
2.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德育渗透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
2.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3.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细胞生命的礼赞》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无怪乎自19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后18年来由好几家出版社印了二十多版,至今畅行不衰!年过花甲的刘易斯·托马斯的名字因这一本小书而家喻户晓,有口皆碑,以至于在他接连抛出后两本书时,书商都不用再作广告,只喊声“《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新著”就够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这部书的精彩章节《作为生物的社会》(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刘易斯·托马斯博士(Lewis Thomas)1913年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本文是一篇论述生物社会行为的文章。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角,将一些群居性生物的行为与人类进行比较,描述了它们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的高度组织性,提出了“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对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和动物本能的观点进行了反思,也对人类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作出了警示。
文章开头就令人耳目一新,仿佛以天外来客的眼光来看待人类的行为,说那些为了开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他们“急匆匆来回乱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看起来和蚂蚁没有什么两样。这不无讽刺与幽默的叙述,看似闲笔,却给全篇定下了一个基调。作者身为人类的一分子,卑以自处,他想说明什么呢?
作者提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说人类像蚂蚁可以,反过来说蚂蚁像人类,就会遭到非议,因为这是对人类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挑战。所以描述昆虫行为的人,惟恐被指斥为“违反科学”,都不遗余力地从“有异于人的”方面来理解生物的社会行为,说它们“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而作者却不从众从俗,敢于向传统观念发起冲击,指出“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然后以幽默的语言,列举了一系列蚂蚁的社会行为,从“培植真菌,喂养蚜虫”,到“迷惑敌人,捕捉奴隶”,到“使用童工”“交换信息”,简直和人类的行为毫无二致。“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在这里,作者有意用描述人类行为的语言来描绘蚂蚁,和文章开头的一段用描述昆虫的语言来描绘人类恰成对比,表达了一个鲜明的观点,那就是: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
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指出,很多生物“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我们看不出它们“有什么思想”;但是随着群体的增大,智慧逐渐增强,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协调性,俨然成了一个庞大的活物,而个体则更像是这个“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蚂蚁搬运食物、建造蚁丘是这样,蜜蜂寻找花蜜、营造蜂房也是这样。不惟昆虫如此,小到黏菌,大到鱼群、飞鸟,都表现出这种集体的智慧。它们作为个体是微不足道的,但凝结成为一个整体,“组成巨大的生物”,就显示出非凡的力量。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对生物行为的反思,其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其他生物比人类更高明,而是为了检讨人类盲目乐观自大的情结。在漫长的生物发展史上,人类是姗姗来迟的一个物种。人类虽然最终脱颖而出,主宰了这个世界,但人类的行为方式还具有和其他社会性生物相类似的特点,还需要联合,需要团结,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智慧,克服自身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推动社会进步。
文章结尾,作者以科研为例,援引权威人士的观点,再次强调个体的智慧与群体的智慧,就像一个锯齿与整条大锯的关系,个人的孤独静默也许有助于一些发明创造,但这些发明创造必须融人到群体的智慧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意义。所以,我们要像昆虫那样,发扬光大“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的古老传统,经常接通我们与社会组织这个庞大网络的电路。
本文语言幽默风趣,表现出一个科普大家的睿智和哲思。《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的副标题为“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作者以细致的观察,入微的思考,揭示了“作为生物的社会”中一些值得让我们探讨的生命现象,从而反思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方式和组织形式,表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
2.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本文采用丁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倾向,可以看做是一篇科学随笔。本文虽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论文,没有罗列森严的论点论据,但还是具有独特的论证方法的。首先,作者始终是在与人类行为的对比中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始终认为人类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着共同性;其次,作者在论述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其他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肯定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再次,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有详有略,先详后略,以详带略(详昆虫类,略菌类、鱼类、鸟类),这样既抓住了典型事例细致剖析,又丰富了例证,也体现了由现象层面到理论探讨逐步深化的过程。
(2)怎样理解本文关于生物社会行为的论述)
【明确】作者论述昆虫、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社会行为,证明它们也有集体协作精神,而且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智慧也随之增长,这些都来自他对自然界中社会性生物细心的观察和思考。把这些生物的群体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体,更是作者的创见。但是要看到,作者谈论生物的社会性,焦点还是在反思人类行为,意在批判传统生物学人类中心主义甚至人类沙文主义的观念,强调人类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不然我们就会陷入因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带来的种种困境之中。无可否认,作者的论述有其幽默调侃的成分,观点有其牵强偏激之处,但他的视角是独特的,见解是独到的,议论是深刻的,读之给人以理性的启迪和美感的享受。
(3)怎样理解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明确】作者在论述中,往往把人类行为与其他生物的社会行为比照映衬来谈,即把人类的行为看做是“生物化”的,把生物的行为看成是拟人化的,这就形成了一种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如说人类“碰碰触角”,说蚂蚁“使用童工”等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作者的这种幽默的语言风格:首先,作者作为人类的——员,却能“降格白贬”,以较低的姿态来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体现出一种自嘲式的幽默;其次,作者作为一个生物学家,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敢于闯别人不敢涉足的禁区,表现出一种智慧上优越的幽默;再次,作者作为通俗栏目的科普作家,要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和热爱,也要用幽默的语言化雅为俗,拉近同读者的距离,吸引他们的阅读兴趣。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http://www.21cnjy.com/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文链接
两把钥匙一扇门
2004年高考海南考生
天似镜,风如纱,竹涛阵阵,流水淙淙。正是个好日子,李白与阮籍同到神的脚下寻找快乐幸福之门。
神睁大眼睛看这两个人:李白,腰挂酒葫芦,身着白青纱,胯下小毛驴,顶上飘飘发,不时用手抚一下那长长的山羊须;阮籍,坐在一只眼老牛的破车上,酒瓶东倒西歪,头发凌乱如草,衣服上半只扣子也没有,用一支树枝挂住,潦倒非常。
神引他们进了一个房间,各给他们一只破耳壶,壶中装有半壶酒。阮籍摇一摇又往壶里看一眼,叹气道:“神怕是偏心这西域浪子,我只有半壶酒,他却有一壶吧!”李白笑了笑:“神看来是对我们很好呢,我有大半壶仙酒,喝,味道一定美极了!”
神饶有兴趣地看了两人一阵子,微微一笑,把他们带到一个分叉路口,让他们各自走去。
李白的路不好走。荆棘丛生,泥淖的山石路让小毛驴弄伤了脚,他从驴身上落到了泥水中,青白衫顿时一片黄一片黑,鸟儿从树丛中惊飞。他哈哈一笑:“这回酒可醒了,可以好好走路,再说,八只脚总比四只跑得快。”他又呷了一口酒。走了不久却碰到断崖,无路可走了。他吟了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小毛驴,你可不必受我压迫了,有缘再会!”说罢动手往山下攀爬。
阮籍也不如意。正当他看着那半壶仙酒叹气时,一只猴子抢走了他用来遮风挡雨的破帽子,他想抢回来,却打翻了大多半的酒,人也倒在路旁,棘刺刮破了皮肉,鲜血直流。他又叹:“唉!天不助我呀!”爬上车未走几刻,断崖在眼前出现了。他顿时悲从中来,忆起伤心往事,哭天抢地地喊了起来:“叫我如何是好,如何是好……”眼前一黑,他晕倒在车上。
李白历尽艰辛,终于爬到了山下,眼前是一片从未见过的美好境地:金色的树枝,宝石的果子,银白的叶片,云雾缭绕,花影丛丛,神正笑着对阮籍说些什么。他跑了过去。
神于是宣判他们寻找的结果。点了点他们的酒壶,一阵红光闪过,两人手中多了一把钥匙,一把刻着“悲观”,另一把刻着“乐观”,李白成功地打开了门,而阮籍,无语叹息。
神笑着说:“乐观就是披荆斩棘的一把刀,悲观则是阻道的石。你们也看到了各自的结果,乐观,则幸福快乐,悲观,则无所事成。”
顿时,两人心中,风清气爽,豁然开朗。
简评:本文虚拟了李白、阮籍两位才子探索的经历,形象地揭示出由于思维方式的迥异而导致结局的天壤之别,巧妙切合了题意。面对破耳壶、半壶酒,李白快乐似仙,欣然接受;阮籍疑心叹气,郁郁寡欢。面对荆棘丛生、坎坷不平的漫漫前行路,李白啸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执著坚定,终致仙境,一把乐观的钥匙打开了幸福快乐之门;阮籍慨叹伤感,“天不助我”,惆怅悲苦,晕倒在车上,一把悲观的钥匙刻下了永久的遗憾。
如此的探索历程,体现出作者构思的别出心裁。文中并未出现思维方式等字眼,却可感到考生的写作意图十分鲜明,文章表现出考生较强的想象力。
另外,文章形象生动的语言也充分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腰挂酒葫芦,身着白青纱,胯下小毛驴,顶上飘飘发,不时用手抚一下那长长的山羊须”的诗仙形象鲜明如画,“一只眼老牛的破车,东倒西歪的酒瓶,凌乱如草的头发,无半只扣子,用树枝挂住的衣服”映出阮籍落魄潦倒的戚容,形象栩栩如生,灵动的语言让人读之难忘。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前预习
积土成山
1.基础字词
(1)识读字音
鳟鱼(zūn) 蚁冢(zhǒng) 蜂窠(kē) 阈值(yù)
骚动(sāo) 毗邻(pí) 蹩脚(bié) 鲱鱼(fēi)
梗节(gěng) 模型(mó) 模样(mú)
(2)识别字形
(3)分辨词义
规格·规范
规格:产品质量的标准,如一定的大小、轻重、精密度、性能等。
规范: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
反映·反应
反映: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
反应: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
搜寻·搜查
搜寻:到处寻找。
搜查:搜索检查(犯罪的人或违禁的东西)。
筹划·筹措
筹划:筹措;想办法,定计划。
筹措:设法弄到(款子、粮食等)。
(4)理解词义
鳟(zūn)鱼:一种背部淡青略带褐色,侧线下部银白色,全身有黑点的鱼。
鲱(fēi)鱼:一种身体侧扁而长,背部灰黑色的鱼,生活在海洋中,是重要的经济类鱼。
毗邻:(地方)毗连。
阈值:表示界限或范围的数。
骚动:①扰乱,使地方不得安宁;②秩序紊乱,混乱。
合拢:合到一起,闭合。
野心勃勃:形容野心非常大。勃勃,旺盛的样子。
苦口婆心:比喻善意而又耐心地劝导。苦口,反复规劝;婆心,仁慈的心肠。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准确无误:非常准确,毫无差错。
雄心勃勃:形容雄心很大,很有理想。勃勃,旺盛的样子。
独来独往:独身往来,不与人为伍。比喻事事不与人相同。
2.文学常识
刘易斯·托马斯博士(LewisThomas),____________人,著名的医学家、生物学家。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作为生物的社会》一文出自他著名的______________一书。
答案:美国 《细胞生命的礼赞》
3.经典句段
不过,让一个旁观者不这样看是很难的。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点拨:作者有意用描述人类行为的语言来描绘蚂蚁,幽默风趣,表达了一个鲜明的观点,那就是: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
4.标点符号
白蚁有一个方面更为奇特:群体变大时,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
根据一个跳舞的小蜂给它的指令:“去南偏东南七百米,有苜蓿——注意根据太阳偏转调整方向。”
有一件事让人叫绝:探索(explore)一词不能适用于探索活动的搜索一面,但却起源于我们在探索时发出的声音。
点拨:冒号用在提示性话语后面,总括性话语前面表示停顿,起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的作用。注意:冒号一般管到句终,即如果提示的内容只是句子的部分,不能用冒号;或者提示的内容太长,用了冒号后面难以标识,也不用冒号。不是直接引述别人的话,用逗号而不用冒号。“某某说”字样在引文前用冒号,在引文中用逗号,在引文尾用句号。
5.句子活用
将下面的文段压缩到32个字以内(不能遗漏信息)。
如果你破坏了蚁丘某一部分的结构,数百只蚂蚁会过来掀动那一部分,移动它,直到恢复原来的样子。当它们觉察到远方的食物时,于是,长长的队伍像触角一样伸出来,越过平地,翻过高墙,绕过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
参考答案:蚂蚁会把遭到破坏的蚁丘恢复到原来的样子,还会把远方的食物搬回来。
问题导引
1.本文都写了哪些“生物的社会”?
提示:文中写了蚂蚁、蜜蜂、黏菌、鱼类、鸟类等生物在集体行动中形成的“生物的社会”。
2.这些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提示:这些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相似之处主要有:一、都过群居生活,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共同活动;二、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同时又是群体中细胞样的成分;三、当他们群体变大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
3.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提示: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倾向,可以看作一篇科学随笔。本文虽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论文,没有罗列森严的论点、论据,但还是具有独特的论证方法。首先,作者始终是在与人类行为的对比中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始终认为人类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着共同性;其次,作者在论述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其他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作比较分析,肯定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再次,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有详有略,先详后略,以详带略(详昆虫类,略菌类、鱼类、鸟类),这样既抓住了典型事例细致剖析,又丰富了例证,也体现了由现象层面到理论探讨逐步深化的过程。
课堂互动
1.生:老师,文章开头说人的行为很像蚂蚁,为什么不说蚂蚁很像人?
师:文章开头令人耳目一新,仿佛以天外来客的眼光来看待人类的行为,说那些为了开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他们“急匆匆来回乱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看起来和蚂蚁没有什么两样。这不无讽刺与幽默的叙述,看似闲笔,却给全篇定下了一个基调。
作者提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说人类像蚂蚁可以,反过来说蚂蚁像人类,就会遭到非议,因为这是对人类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挑战。所以描述昆虫行为的人,惟恐被指斥为“违反科学”,都不遗余力地从“有异于人的”方面来理解生物的社会行为,说它们“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而作者却不从众从俗,敢于向传统观念发起冲击,指出“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然后以幽默的语言,列举了一系列蚂蚁的社会行为,从“培植真菌,喂养蚜虫”,到“迷惑敌人,捕捉奴隶”,到“使用童工”“交换信息”,简直和人类的行为毫无二致。“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在这里,作者有意用描述人类行为的语言来描绘蚂蚁,和文章开头的一段用描述昆虫的语言来描绘人类恰成对比,表达了一个鲜明的观点,那就是: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
2.师:作者列举鲱鱼和其他鱼类以及成群的飞鸟的例子,这些例子的具体情况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生:鲱鱼和其他鱼类——群体有时紧紧挤在一起,动作协调,以至于整个群体从功能上似乎是一个多头鱼组成的巨大生物。成群的飞鸟,特别是在纽芬兰近海岛屿的山坡上做窝的海鸟,同样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同步活动。想说明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并不是昆虫所独有的。
3.师:文章结尾,作者以科研为例,援引权威人士的观点,是为了说明什么?
生:文章结尾,作者以科研为例,援引权威人士的观点,再次强调个体的智慧与群体的智慧就像一个锯齿与整条大锯的关系,个人的孤独静默也许有助于一些发明创造,但这些发明创造必须融入群体的智慧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意义。所以,我们要像昆虫那样,发扬光大“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的古老传统,经常接通我们与社会组织这个庞大网络的电路。
4.生:老师,怎样理解本文关于生物社会行为的论述?
师:作者论述昆虫、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社会行为,证明它们也有集体协作精神,而且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智慧也随之增长,这些都来自他对自然界中社会性生物细心的观察和思考。把这些生物的群体看成一个庞大的生物体,更是作者的创见。但是要看到,作者谈论生物的社会性,焦点还是在反思人类行为,意在批判传统生物学人类中心主义甚至人类沙文主义的观念,强调人类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不然我们就会陷入因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带来的种种困境之中。无可否认,作者的论述有其幽默调侃的成分,观点有其牵强偏激之处,但他的视角是独特的,见解是独到的,议论是深刻的,读之给人以理性的启迪和美感的享受。
5.生:老师,本文语言这么吸引人,我们很想知道《细胞生命的礼赞》这本书究竟是什么样的,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点?
师:《细胞生命的礼赞》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对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地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无怪乎1974年一出版,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后18年来由好几家出版社印了二十多版,至今畅行不衰!年过花甲的刘易斯·托马斯的名字因这一本小书而家喻户晓,有口皆碑,以至于在他接连抛出后两本书时,书商都不用再作广告,只喊声“《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新著”就够了。《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的副标题为“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作者以细致的观察、入微的思考,揭示了“作为生物的社会”中一些值得我们探讨的生命现象,从而反思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方式和组织形式,表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希望同学们有机会一定要读一读这本书。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读书做人
不止是个科学家
刘易斯·托马斯博士(1913~1991),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1974年出版随笔集《细胞生命的礼赞》,该书收文二十九篇,获该年度美国图书奖,至今畅销不衰!
年过花甲的刘易斯·托马斯的名字因这一本小书而家喻户晓、有口皆碑,以至于在他接连抛出后两本书时,书商都不用再作广告,只喊声“《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新著”就够了。
《水母与蜗牛》是刘易斯·托马斯的第二本文集。读过并仰慕刘易斯·托马斯《细胞生命的礼赞》的人们,不由得会牵挂那种水母和蜗牛的命运。托马斯就是有这种魅力,能通过这种不可思议,然而又富有洞见的观察,来说明生和死这些永恒的课题。因为,刘易斯·托马斯一直关注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共生、依存和合作的现象。共生与合作是他第一本书的主题之一,也是这第二本书的主题之一。在这二十九篇文章里,托马斯谈生谈死,谈人间,谈地狱,谈民主和自由的社会设计,谈水獭、金鱼和疣子,谈疾病,谈思维,谈诗,谈语言学和标点符号。用他特有的托马斯方式讴歌生命,保卫生命,捍卫生命固有的谐调,捍卫不容侵犯的人性,干预社会机体和公众心理上的疾患——这时,他是超越了科学家的。但是,正因为他不止是一个科学家,他才是这样好的一个科学家。他关于科学发现的过程、关于科研的规划与管理、关于国家的科研政策、关于美国保健制度的困窘、关于生物—医学科研中的社会和伦理含义等一系列问题的论述,值得每一个关注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的人认真研究。
看来,大家都不喜欢板着面孔故作高深的文章,刘易斯之所以受欢迎,绝不是偶然的。你能用轻松幽默的语言给大家介绍一种原本看上去枯燥乏味的事物吗?如果你是一个有情趣的人,或者你愿意做一个有情趣的人,那么,就请你动手吧!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