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上
三单元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
新知导入
《红星照耀中国》始终是许多国家
的畅销书。直到作家去世以后,他仍
然国外研究中国问题的首要的通俗读
物。它在全世界有亿万的读者,这是
并不奇怪的。它是忠实描绘中国红色
区域的第一本著作。
——胡愈之
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
哥伦布对新大陆发现一样,是震撼世
界的成就。 ——白修德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新知讲解
知作品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
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
经典名著。作为第一部向世界介绍和
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程的图
书,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
报道性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
经典的百科全书。
新知讲解
知作品
一九三七年十月,《红星照耀中国》
一书在伦敦出版。当时作者正在被日
控制的上海,想要在国内公开出版是
不可能的。但在中共地下组织的的帮
助下,经过修改,将书名改为《西行
漫记》作为掩护出版。不到几个月就
轰动了国内外华侨并重印发行多次。
直到现在,虽然不用再用这个隐晦的
名字,但为了保证初版的本来面目,
现在的重印本仍采用这个名字。
《红星照耀中国》为什么改名为《西行漫记》?
新知讲解
知作品
主要内容: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
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
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由于斯诺在西北红色区域的冒险中引
起的激情和对中国人民的热爱, 全面
地重现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真实而
艰辛的历史史实,给人鼓舞,催人奋
进。
新知讲解
解文题
文题意思:本书记录了1936年6月至10月,斯诺在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将领的情况。
新知讲解
知作者
埃德加. 斯 诺(1905-1972)1905年出生于美国堪
萨斯城的一个贫苦家庭,年轻时当过农民,铁路工
人和印刷学徒,大学毕业时开始从事新闻工作。
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到达中国的上海,担任《密
勒氏评论报》的助理编辑,以后兼任纽约《太阳报》
和伦敦《每日先驱报》的特约通讯员。1930 年以后,
为采集新闻,遍访 中国主要城市和东三省、内蒙、
台湾及日本、朝鲜、荷属东印度。曾任欧美几家报
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新知讲解
知作者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
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
者。他是首先把鲁迅著作介绍到西方的人
之一,也是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
西方新闻记者。在他的一生中,除了为欧
美报刊写作通讯稿以外,他完成了11本著
作,其中极大部分是和中国问题有关。他
所写的《西行漫记》始终是许多国家的畅
销书。
新知讲解
知作品
斯诺还多次在保安县(今陕西志丹县)受到毛主席
的亲切会见,从而使他获得了许多关于毛泽东个
人和中国共产党以及工农红军的第一手珍贵资料。
通过采访和实地了解,他深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
导的工农红军是中国人民的希望所在。因此,他
撰写了大量关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报道,密密
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
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
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将令人大开眼界的故事
讲述给新闻界,出版了著名的《红星照耀中国》
(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让世界第一次看
到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真实
面貌。
新知讲解
知作品
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
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
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
全世界。
他用了后半生的几乎全部精力,对中国问题作继
续的探索和报道。《西行漫记》先后被译为二十
多种文字, 几乎传遍了全世界。该书不断地再版
和重印, 教育了千百万读者和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使它成为享有盛誉, 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
新知讲解
作概括
序言告知我们,作者冒险来到西北红色区
域采访。他在苏区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
么呢?全书共12篇,分别为:“探寻红色中
国”、“去红都的道路”、“在保安” 、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长征”、“
红星在西北”、“去前线的路上”、“同
红军在一起”、“同红军在一起(续)”、
“战争与和平”、“回到保安”和“又是
白色世界”。
新知讲解
知作品
第一章 探寻红色中国 讲述对红色世界的好奇,
开始深入苏维埃红区的冒险,去探究苏维埃、红
军、共产党的秘密。并且讲述了张学良和杨虎成
与共产党达成一致搞日协议的原因和经过。
第二章 去红都的道路 讲述在进入红区的路途上
被白匪追逐的经历,并讲述了国民党通过“民团”
这一组织对地方的统治和镇压政策。介绍了周恩
来及贺龙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们独特的个人魅力。
介绍了许多年轻的红军战士们因为被剥削被压迫
的命运而参加红军、热爱红军的故事。
新知讲解
知作品
第三章 在保安 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给作
者的初步印象:健康、质朴纯真,有幽默感、精
明、精力过人,是一个颇有天赋的军事和政治战
略家。谈到了共产党的基本政策是反帝反封。红
军大学开展的课程以及红军剧社开展的宣传工作。
第四章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讲述了共产党领导
人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思想变改以及成长为红军
领导人的过程。
新知讲解
知作品
第五章 长征 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过程。着生
记叙了第五次大围剿,以及长征中强渡大渡河、
过大草原等艰难英勇的事迹。
第六章 红星在西北 讲述了刘志丹开创西北苏区
的历程,西北大灾荒和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的苦
难。苏维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货币各方
而政策。
第七章 去前线的路上 讲述了普通农民对红军的
拥护,对苏区工业的繁荣以及苏区工人身上具有
的乐观活泼的社会主义工业精神
新知讲解
知作品
第八章 同红军在一起 讲述了作者深入到真正的
红军内部,了解他们年轻、精神饱满、训练严格、
纪律严明、装备出色、政治觉悟高,才使得他们
成为铁打的军队。并且讲述了促使司令员彭德怀
走上革命道路的悲惨童年经历,以及他独特的个
人魅力。红军采用游击战术的原因和策略。红军
战士健康丰富的生活。
第九章 同红军在一起(续) 共产党军事领导人
徐海东的人生历程以及中国残酷的阶级战争给老
百姓带来的杀戮和苦难。讲述共产党团结回族人
民抵抗压迫者的策略。
新知讲解
知作品
第十章 战争与和平 讲述红色中国的少年们耐心、
勤劳、聪明、努力学习,代表着中国的希望,讲
述共产党为建立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以及革命领
导人朱德极其杰出的领导才能和个人魅力。
第十一章 回到保安 讲述了在敌人封锁下的保安
地区,红军丰富多彩的生活。讲述了俄国对于红
色中国的影响以及德国顾问李德指挥作战时出现
的失误及其原因。
第十二章 又是白色世界 详细记述了“西安事变”
的具体经过、结果,以及对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的积极影响。并分析了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复
杂社会背景、面临挑战及其终将取得胜利的原因。
新知讲解
知人物
斯诺第一次由周恩来引见毛泽东之后,对毛泽
东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毛主席“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
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
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
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这是一个
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革命家。是一个令人极感
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
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说话平易,生活
简朴,天真质朴同锐利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
新知讲解
知人物
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研究.他有演讲和
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
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对于工作事无巨
细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
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生活节俭,平易近人。
他对于吃的东西很随便,有着南方人爱吃辣的癖好。
他没有自大狂的征象,但个人自尊心极强。使人感
动他有一种在必要时当机立断的魄力。他对当前世
界政治惊人地熟悉。他相信罗斯福总统是个反法西
斯主义者。他是个认真研究哲学的人。他没有可以
称为宗教感情的东西。是一个有相当深邃感情的人。
新知讲解
知人物
简述一下周恩来走上革命的历程?
“周恩来是一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从小就
表现出突出的文学天赋。但他在民族觉醒的
时期里受的教育,第一次革命以后,周恩来
便被卷到了社会革命运动中去。他在南开大
学学会了英语,受到了“开明的”教育,19
19年学生运动中,他作为学生领袖,遭到逮
捕。后来他去了法国,回国后与孙中山会和,
准备发动国民革命。他于26岁被任命为著名
黄埔军校的秘书。1927年以后蒋介石发动了
他自己的右派政变,开始杀害激进分子,周
恩来被列入头号黑名单。几经周折,1931年
后他终于“闯破封锁”,加入红色队伍。”
新知讲解
在斯诺笔下的周恩来形象是:
一、肖像:他个人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
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
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二、出身:大官僚家庭。祖父曾任清朝大官,
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是
个博览群书的妇女。
三、人物特点及作者印象:他确乎有一吸引力,
似乎是羞怯、个人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
合的产物。他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一
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
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头脑冷静,善于
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态度温和。
知人物
新知讲解
斯诺眼中的朱德的特殊战术。
(1)能跟战士共同生活,密切接触,因而
获得他们的信任;(2)作战不管大小,事
前要查勘地形,精密计划一切;(3)细心
处理一切,亲自领导部队;(4)坚持要从
一切角度对敌人的阵地有清楚的了解。
朱德妻子康克清眼中的丈夫的性格是什么?
(1)天性极端温和;(2)对一切大小事情
都十分负责;(3)喜欢跟一般战斗员生活
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
知人物
新知讲解
知人物
简述《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斯诺的
彭德怀印象?
①乐观、豁达、勇敢的精神品质。
②彭德怀大公无私,他唯一的个人衣服,
就是这件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他
为这件 战利品而孩子气地得意,表现了
他率真的个性,作者是很欣赏的。
③“兔子一般窜了出去”,抢先到达山顶,
不仅表现彭 德怀身体健康、动作敏捷,还
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统率大军的指挥员不失
活泼、天真的个性。
新知讲解
知作品
简述斯诺从李长林口中得到的贺龙印象。
① 贺龙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
有力。他已年过半百, 但仍很健康。他
不知疲倦。
②贺龙对有钱人的仇视,据说如果贺龙还
在二百里外的地方,地主士绅都要闻风逃
跑,哪 怕有南京军队重兵驻守的地方也
是如此,因为他以行军神出 鬼没著称。
新知讲解
张学良是如何改变思想,相信国内统一战线建议
的合理可行的?
(1)被共产党打了败仗后,成千上万的东北兵投
向了红军,被俘虏的东北军将领被释放后,对红
军有诚意要停止内战,用和平民主方法统一中国
的想法很赞赏;(2)东北军全军都有反对与红军
作战的情绪;(3)张学良本人也受到强烈的左倾
影响;(4)王牧师给张学良带了一个谈判方案,
张学良又见了周恩来,经过长时间的详细讨论,
张学良相信了红军的诚意,相信国内统一战线建
议的合理可行。
知人物
新知讲解
有问必答
斯诺认为“毛主席及其指挥下的红军之所以能克
服重重困难,杀出一条血路胜利到达陕北”的原
因是什么?
第 一:是因为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第二:是因为苏维埃人民及 其基本干部的伟大的
技巧、英勇、坚决和几乎是超人的忍耐 力和革命
的热忱;
第三:革命干部中的人才特别精干、英勇和忠诚。
新知讲解
简述《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红军精神。
① 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坚定革命的理 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
必然胜利的精神; ② 为了救国救民、不
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
神; ③ 坚持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一
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④ 顾全大局、严
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⑤ 紧紧依靠
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
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有问必答
新知讲解
在长征中,千千万万的青年人有着怎样
的精神面貌?
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
和狂喜、艰难 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
耿,这些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 一的
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
把烈焰,贯穿着 这一切。
有问必答
新知讲解
试述《红星照耀中国》写作的意义。
1、使西方人第一次全 面客观的了解了
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以及中国共产人
所领 导的解放区的蓬勃景象。
2、第一次为西方人全面客观的剖析了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有问必答
新知讲解
红军的 11 项纪律有哪些?
1 行动听指挥; 2 不拿贫民一点东西;
3 打土豪要归公;4 上门板;5 捆铺草;
6 对老百姓要和气,要随时帮助他们;
7 借东西要还;8 损坏东西要赔;
9 和农民买卖要公平;10 买东西要付钱;
11 要讲卫生,盖厕所离住家要远。
有问必答
新知讲解
红军在井冈山运动时期采取的
四个口号是什么?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
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秋收起义”运动的五大纲领是什么?
一、省的党组织 同国民党完全脱离;
二、组织工农革命军;三、除了大地主
以外也没收中、小地主的财产。
四、在湖南建立独立于国民 党的共产
党政权;五、组织苏维埃。
有问必答
新知讲解
红军长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红军长征的原因主要 有三点:一是苏区地盘缩小,
到 1934 年 9 月,中央根据地由 原来的 35个县缩
小到只剩瑞金、兴国等几个县,面积由五万 多平方
千米减至一万平方千米左右,这就使红军没有回旋
的余地;二是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和王明的“左”
倾经济政策, 导致根据地经济濒临崩溃的境地,使
红军缺乏在根据地继续 坚持斗争的物质条件;三是
由于苏区面积缩小和人口锐减, 使红军兵员得不到
补充,只有突围向外发展。
有问必答
新知讲解
为什么斯诺认为红军是中国唯一的一支从政治
上来说是 铁打的军队?
首先,红军的大部分是青年农民和工人,他们认为
自己是为家庭、 土地和国家而战斗; 每一个士兵
都有权取得一份土地和这块土地上的一些收入。
红军都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农村妇女和姑娘。红军的
指挥员向来都同士兵并肩作战,团长以下都这样。
从最高级指挥员到普通士兵,吃的穿的都一样。
第二,共产党没有高薪和贪污的官员和将军,在军
队和苏区中厉行节约。此外,他们的内在的精神、
士气斗志、训练方法及他们的政治和军事领导都有
严明的纪律和管理。
有问必答
新知讲解
简述《西行漫记》畅销的原因?
第一:《西行漫记》是一部具有新闻报道性的作品,
是公 认的国际报告文学佳作。真实是他畅销不衰
富有魅力的首要和基本因素;第二:《西行漫记》
以作者自己陕北之行的经历 为线索,用丰富的事
实材料进行全面综合的报道具有强烈 的可读性和
引人入胜的能力;第三: 《西行漫记》是一部忠
于客观事实的综合报道,具有“事实胜于雄辩”
的威力。书中 充满激情的政论是他富有魅力畅销
不衰的另一因素;第四: 《西行漫记》所特有的
文学手法及由此产生的艺术感染力也使其畅销不衰。
有问必答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