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上10 短文两篇 导学精炼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上10 短文两篇 导学精炼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9-26 10:4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 短文两篇
精讲巧练·启迪导学
一、主题探究
1.《答谢中书书》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 ,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 的愉悦之情和与 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 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二、疑难探究
1.《答谢中书书》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景?共描写了哪些景物?

2.如何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人”一词?
实战演练·化难为易
A 基础知识必达标
1.文学常识。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 ,字 ,自号 ,有《 》。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卷七十一,作者是 ,字
,号 ,宋代 家。他和父亲 、弟弟 ,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 ”。
2.读重点字。
遂( ) 就寝( ) 相与( )
水藻( ) 荇菜( ) 与其奇( )
3.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 古义: 今义:
(2)晓雾将歇 古义: 今义: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 今义:
4.一词多义。
(1)欲: 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从心所欲
(2)乱:猿鸟乱鸣 无丝竹之乱耳
(3)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词类活用。
(1)夕日欲颓 颓:
2)相与步于中庭 步:
6.感知课文。
(1)《答谢中书书》一文中,作者笔下的景色很优美,可以总结为山水相映之美、
、 和动静相衬之美。
(2)《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共分叙事、 、 三个阶段,通过描写月景抒发了作者 、豁达乐观的情感。
二、品读达标
阅读《答谢中书书》,回答问题。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答谢中书书 书:
(2)晓雾将歇 歇:
(3)实是欲界之仙都 欲界: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8.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让人感到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10.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B 能力拓展巧提升
(时间:50分钟分数:50分)
一、基础提升(3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晓雾将歇(xiē) 夕日欲颓(tún)
B.竹柏影(bǎi) 藻、荇交横(xìng)
C.解衣欲睡(jiě) 怀民亦未寝(qǐn)
D.与其奇者(yù) 欣然起行(xíng)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水中潜游的鱼)
C.四时俱备(四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D.相与步于中庭(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C.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4分)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5.《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你能再写出连续的两句描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吗?(4分)

6.(★★☆)填空。(16分)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 ;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 , ;由静景描写转入动景描写的句子是: , ; , 。
(2)《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下承天寺庭中的景物的句子是: ,
, 。句中主要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用 比喻 ,用 比喻 。二、品读提升(17分)
(★★★)(2017·湘西改编)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
7.解释加点的词。(4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2)徙知徐州 徙:
8.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盖竹柏影也 B.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C.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D.欣然起行
9.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10.从[甲][乙]两文中,你能感受到苏轼怎样的情感或是怎样的精神品质?请分别加以概述。(6分)

C 直击中考提素养
(2017·山西)暑假期间,家住运城的小慧一家要去呼和浩特看望朋友,他们打算采用自驾游的方式,边走边玩。下图是小慧手绘的路线图,请你仔细读图,并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对小慧一家的旅游路线加以说明。(6分)
写作提示:①说明地点、方向、距离等信息;
②80字左右。
参考答案及解析
精讲巧练·启迪导学
一、1.借古证今 沉醉于山水 古今知音
2.清幽宁静
二、1.“美”。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游鱼。
2.“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是指具有闲情逸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实战演练·化难为易
A 一、1.(1)陶弘景 通明 华阳隐居 陶隐居集
(2)苏轼文集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文学 苏洵 苏辙 三苏
2.suì qǐn yǔ zǎo xìng yù
3.(1)季节。 计时的单位,小时(点)。(2)消散。休息。 (3)清闲的人。与事无关的人。
4.(1)副词,将要。名词,欲望。动词,想要。
(2)此起彼伏。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3)副词,一起。 动词,参与。文中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5.(1)形容词用作动词,坠落。 (2)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6.(1)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2)写景 抒情 悲凉苦闷
二、7.(1)书信。 (2)消散。 (3)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文中指人间。
(4)参与。文中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8.(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太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9.C [解析]“乱”是“此起彼伏”的意思,不是“繁多杂乱”之意。
10.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B 一、1.A [解析]A项中“颓”应读“tuí”
2.C [解析]C项中“与”的意思是参与。文中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3.D [解析]D项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1)对偶 (2)借代、对偶
5.示例一: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示例二: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示例三: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示例四: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6.(1)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2)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比喻积水空明” 月色 “藻、荇交横 ”月影
二、7.(1)只是。 (2)调任
8.D [解析]A项中,“盖”的古义为“大概是”;今义为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B项中,“虽”的古义为“即使”,今义为“虽然”。C项中,“是”的古义为“这里”;今义为“判断动词,是”。D项古今意义相
9.(1)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一同走到庭院中。
(2)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10.[甲]文表达了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更有豁达的情怀。[乙]文表现了苏轼临危不惧以身作则、善于指挥、足智多谋、公而忘私、亲民爱民等品质。
C 示例:从运城向西北行驶300km到壶口瀑布;然后向东240km到临汾;之后向北210km到太原,途中游览平遥古城;接着从太原向东北240km到五台山;然后向西北240km到大同;最后再向西北240km到呼和浩特。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小慧一家从运城到呼和浩特边走边玩,停靠的地点有壶口瀑布、平遥古城、五台山,途中需要经过的地点不能漏掉,介绍路线时要交代清楚从起点到终点所要经过的主要地点,以及从这一地点到下一地点所要走的方向以及彼此间的距离,注意语言的流畅、连贯、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