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一、自由朗读,明节奏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自由朗读,明节奏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自由朗读,明节奏
《答谢中书书》:多用四字短语,句式整齐,间用长短句,错落有致,读起来富有韵律,节奏感强,朗朗上口。?
《记承天寺夜游》:多用散句,句式有长有短,间用整句,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舒缓优美。
二、留心作者,知人论世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思想家。辞官避世隐居,而梁武帝常以朝中之事相询,故人称“山中宰相”。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词人、诗人、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唐宋八大家: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苏轼 黄庭坚
书画----宋四家:苏轼 蔡襄xiāng 黄庭坚 米芾fú
书:即书信,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
古代也称之为“尺牍dú”、“信札zhā”。
想一想,陶弘景为什么要给谢中书写这封信呢?
二、了解文体
1、五色交辉
2、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
4、沉鳞竞跃
5、夕日欲颓tuí
6、实是欲界之仙都
7、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交相辉映,交,互相)
(都/具备)
(早晨/消散)
(坠落)
(鱼/争相)
(确实/人间/人间的仙境)
(复,再/与yù,参与,指欣赏,领悟)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山河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在阳光下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课文翻译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6、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傍晚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你看,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仰视
俯视
这里有色彩相配之美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与“青林翠竹”相映衬,呈现出一派色彩绚烂的画面。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你看,清晨薄雾即将消散,猿啼鸟鸣;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传达出生机勃勃。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
你看,高峰为静景,流水为动景(形体);青林翠竹为静景,五色交辉为动景(光色);晓雾将歇为静景,猿鸟乱鸣为动景;夕日欲颓为静景,沉鳞竞跃为动景(声响)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黑暗的人世而隐居的。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三、了解背景,思考探究
三、了解背景,思考探究
1、把“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改成“晓雾将散”“夕日欲坠”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原句的“歇”“颓”把晓雾和夕日拟人化了,表现作者对山川喜爱的情感。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中的“乱”字,总会让人想到“乱七八糟”,“混乱”,这个字是否可以换一换?
“乱”表现一种活力,一种自由,通过“乱”字,写出山川早晨万物充满生机的景象,其它的字则表现不出这一点。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灵运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怎样理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了解背景,思考探究
主要内容及思想感情
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
绘了秀美四季晨昏的山川
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于
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
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答谢中书书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分写
景物
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晨昏:晓雾、猿鸟;夕日、沉鳞
总括:欲界之仙都
对山水的热爱和寄情山水,归隐林泉的心志
板书设计
这些词语你理解了吗?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qǐn
相与yǔ步于中庭
门
脱下
高兴的样子 出行
考虑,想到
于是
一起 散步
睡,卧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zǎo荇xìnɡ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澄澈
纵横交错
大概是
只是 罢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庭院中(月光)如积水一般澄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哪些句子你不会翻译?
了解背景,思考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zhé,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3、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
因无与为乐者,两人都被贬,但都不把被贬放在心上,都爱“以山水怡情悦性”,志同道合。
2、“月色入户”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得很有人情味,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月光似乎懂得作者寂寥无聊的心境,悄悄地走进门来与他作伴。
4、“闲人”有什么含义呢?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闲人”,指有职无权的闲官。这里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赏景的自豪;又包含着闲官的苦闷与达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的达观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了解背景,思考探究
5、与《小石潭记》中以鱼写水,侧面烘托,凸现了所写之物的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赏月缘由
——中庭月景
——愉悦苦闷
贬居
寂寞
月光澄澈
点睛
之笔
叙事
绘景
抒情
月色入户
怀民相与
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
记承天寺夜游
悲凉
欣喜
悠闲
旷达
乐观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
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
里共婵娟。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