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同步检测:(5)滕王阁序(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同步检测:(5)滕王阁序(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9-28 20:59: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滕王阁序
一、文言基础专练
1.指出下列加点字错误的注音并改正。
棨戟(qǐ)   舸舰(kě)   襜帷(chān)
遄飞(chuán) 叨陪(dāo) 彭蠡(lǐ)
睇眄(miǎn) 潦水(liǎo) 涸辙(hé)
                                    
                                    
【答案】 “舸”应读ɡě;“叨”应读tāo;“潦”应读lǎo。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选D D项,“区”在文中的意思是“天空”,“趋”的意思是“快步走过”。
3.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台隍枕夷夏之交
B.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C.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D.俨骖于上路
【解析】 B项,“销”通“消”。
【答案】 B
4.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雾”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A.敢竭鄙怀        B.襟三江而带五湖
C.四美具,二难并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解析:选D 例句与D项,都为名词作状语;A项,使动用法;B项,意动用法;C项,形容词作名词。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A项,全部;没有,干涸。B项,定数,天命;技艺,方术。C项,超过;登上。D项,二句均为“阻止”的意思。
【答案】 D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
A.阮籍猖狂 B.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C.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D.俨骖于上路
解析:选B 古今义都是“一个”的意思。A项,古义:狂放,不拘礼法,不含贬义。今义:狂妄而放肆,含贬义。C项,古义:迎接。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D项,古义:高高的道路。今义:走上路程,动身;上轨道。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A项,均为使动用法。B项,“下”为名词的使动用法;“上”为名词作状语。C项,“襟”为意动用法;“目”为名词作动词。D项,“美”形容词作名词,意为“俊才”;“雾”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 A
8.下列两组句子中对加点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解析:选C ①连词,反而,却;②副词,将要;③结构助词,的;④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9.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A.奏流水以何惭/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B.俨骖于上路/都督阎公之雅望
C.怀帝阍而不见/穷睇眄于中天
D.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解析】 A项,均为宾语前置;B项,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C项,被动句/状语后置句;D项,判断句/省略句。
【答案】 A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描写秋日傍晚开阔江面上美景的两句是:“         ,         。”
(2)王勃的《滕王阁序》中,“         ,         ”两句描绘了山岭平原辽阔,河流湖泽纡回的壮丽图景。
(3)傍晚时分,一叶叶小渔船飘荡在鄱阳湖的水面上,船歌相呼应和,悠长而辽远。此景此情正应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两句:“         ,         。”
答案:(1)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2)山原旷其盈视 川泽纡其骇瞩
(3)渔舟唱晚 响穷彭蠡之滨
二、阅读理解专练
阅读课文中的第4~5自然段,完成6~9题。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纤歌凝而白云遏 遏:阻止
B.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舛:乖违,不顺
C.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赊:遥远
D.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穷:贫穷
【解析】 D项,穷,困厄,处境艰难。
【答案】 D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项,连词,表并列;B项,结构助词,的;C项,介词,在;D项,介词,在……时候/连词,相当于“而”。
【答案】 D
8.对选文中典故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有似屈原和贾谊。
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表明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
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怨世恨俗而放任自流。
【解析】 B项,没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答案】 B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译文:                                    
                                    
(2)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译文:                                    
                                    
【答案】 (1)雄关高山难以越过,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在座的各位如浮萍在水上相聚,都是客居异乡的人。
(2)把贾谊贬到长沙,并非没有圣明的君主;让梁鸿到海边隐居,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题目。
(一)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株树也。”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
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畴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
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
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知人之鉴。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等四人,必当显贵。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果如其言。
(选自《旧唐书·卷一百九十·文苑上》)
(二)父福畴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欣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话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选自《唐才子传》《新唐书·卷二百一·文艺上》)
(三)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选自《唐摭言》·卷五)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事发,当诛,会赦除名     当:应当,应该
B.即日斥勃,不令入府 斥:斥责
C.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 物:世间所有事物
D.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寤:睡觉
解析:选B A项“当”,判罪;C项“物”,别人、他人,古人常如此称自己之外的人或物,有成语“待人接物”;D项“寤”,睡醒,与“寐”相对。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A A项“因”,于是/依靠,凭借。B项“为”,动词,写。C项“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D项“以”,连词,表目的关系,来。
9.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王勃六岁时就才情过人,与其兄王勔、王勮才华相当。兄弟三人为父亲的朋友杜易简所赞赏。他写文章时的独特习惯,给世人留下了“腹稿”的典故。
B.当时吏部侍郎裴行俭认为,王勃将不如杨炯显赫富贵,能善终就是万幸。果然,后来王勃专门写了《檄英王鸡》严厉批评诸王,结果差点被诛杀。
C.王勃因官奴曹达而获罪,他的父亲也被连累贬谪到非常偏远的交趾。王勃前往探望父亲路过南昌时,参与了盛会并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D.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但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并不心服口服。
解析:选B 王勃写《檄英王鸡》是“戏”,即开玩笑,并非专门为了批评诸王,结果也不是差点被诛杀,而是被高宗愤怒斥责,赶出沛王府。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
译文: 
(2)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
译文: 
参考答案:(1)王勃虽然在座,但阎公本想让女婿孟学士写这篇文章,已经预先构思好了。(而:表转折。意属:本意归向于、本意倾向于,可意译“本想让”。宿:预先)
(2)等到(阎公)拿纸笔在宾客间来回推让时,王勃并不推辞谦让。(及:等到。以:介词,拿。让:推让、谦让)
参考译文:
(一)王勃字子安,是绛州龙门人。他六岁就懂得写文章,构思毫无凝滞,文章感情豪迈奔放,与兄王勔、王勮的才华相当。他父亲的朋友杜易简常常称赞他们说:“这是王家的三棵树啊。”沛王李贤听说了他的名声,召他为沛府修撰,十分爱护看重他。当时各位王侯斗鸡,互有胜负,王勃开玩笑地写了《檄英王鸡》。高宗看了文章后,发怒说:“根据这文章,这是相互构陷(陷害)的兆头。”(即认为王勃的文章使诸王增加矛盾。)当天就斥责了王勃,不让他进入王府。过了很久,(他才被)补职为虢州参军。
王勃自恃有才华而对别人很傲慢,被同僚所嫉恨。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了罪,王勃把他藏匿起来,又害怕事情泄露,便杀了曹达来堵塞消息的来源。后来事情暴露,王勃被判死罪,但恰逢皇帝大赦天下而被免除罪名。当时王勃父亲王福畴是雍州司户参军,因为王勃而被降职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渡南海,他溺水而亡,时年二十八岁。
当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鉴识人才的能力。李敬玄尤其看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王勃四人,(认为他们)必当显赫富贵。裴行俭说:“士人想走得长远,应以器量见识为先而以文才为后。王勃等虽有文才,却浮躁浅露,哪里有享受官爵俸禄之器量呢!杨炯性 格沉着文静,职位应该会达到长官之首,其余的能善终就是幸运。”后来果然像他说的 那样。
(二)父亲王福畴因这件事而降职为交趾令。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当时都督阎公刚重新修建成滕王阁,九月九日大会宾客,预先让他的女婿作序文,以便在宾客前夸耀。于是他拿出纸笔邀请所有的宾客。没有人敢担当此任务。但到了王勃,他欣然(接受)没有推辞。都督很恼怒,起身借口更衣离开,只是派遣小吏窥察了王勃的文章就来报告。小吏(看后)一再报告,文章语言越来越奇特,阎公于是惊惶急视,说:“天才啊!”请求他完成全文,宾客极尽欢兴才停止。王勃写文章,最初并不精心思考,先磨墨数升,就酣畅饮酒,拉起被子蒙脸躺下,到了酒醒时,拿起笔就能成篇,不更改一个字,当时的人称王勃为“腹稿”。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凭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称“四杰”。杨炯曾说:“我惭愧排在卢前,而对排在王后面感到羞耻。”当时的评议者也认为是这样。
(三)王勃写《滕王阁序》时,年方十四。都督阎公不相信他的才华。王勃虽然在座,但阎公本想让女婿孟学士写这篇文章,已经预先构思好了。等到(阎公)拿纸笔在宾客间来回推让时,王勃并不推辞谦让。阎公十分恼怒,拂衣(甩衣袖,表示生气)起身(离开),专门派人窥伺王勃如何下笔。第一次禀报说“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说:“这也是老生常谈(罢了)。”第二次禀报说“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听了这句话,沉吟不语。再一次禀报说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公惊惶急视,站了起来,说:“此人真是天才,(他的文章)应当流传不朽!”(阎公)于是急忙邀请王勃到宴会场所,极尽欢娱才 停止。
三、语言表达专练
11.试从下面这段文字中提取四个关键词概括其内容。
滕王阁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为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创建。因李元婴在贞观年间曾被封为滕王,故阁以“滕王”得名。公元675年,王勃写了《滕王阁序》后,这座楼阁则更是名传千古了。历时1 300多年,历代屡毁屡兴达28次,1926年毁于兵灾,被北洋军阀邓如琢部纵火烧毁。仅存一块“滕王阁”青石匾。经过南昌市民的几年努力,1989年重阳节,滕王阁终于重新矗立于赣江之滨。
答:    、    、    、    
参考答案:滕王阁 创建 得名 屡毁屡兴
12.仿照前两句的句式,在横线上续写两个句子,以构成结构整齐、匀称的排比句。
王勃不亲登滕王阁,断然写不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李白不亲临庐山观瀑布,也绝不会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情;        ,                  ;        ,                  。
解析:仿用句式关键是准确把握所给例句的句式特征及所用的修辞手法。仿写时要注意排比句的各个分句中嵌入古诗词名句,要抓住某位诗人因有某种亲身经历而写出了某个妙句这一特点。
参考答案:杜甫不亲登泰山 定然不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眼界 陆游不参加抗金斗争 也不会进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兵河入梦来”的幻境
13.下面是关于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新闻,请你根据下面的文字和自己的理解,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近日,有江西“滕学”专家公布,根据日藏唐本研究成果,《滕王阁序》中传唱千古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恐怕要改写。根据日藏唐本《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日本文武天皇庆云四年(公元707年)抄本,一些专家认为,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可能是“孤雾”而不是“孤鹜”。此名句,自北宋《文苑英华》本以来,两宋、明、清,历代官、坊诸本均作“孤鹜”,唯见此日藏唐本作“孤雾”。日藏古本写于唐景龙元年(公元707年)七月,距王勃《滕王阁诗序》面世不足32年,应最接近王勃原著原始面貌。
答: 
解析:既可赞成,也可反对,但要联系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景象来加以分析,指出写作手法,说出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示例一)赞成:因为落霞、秋水、长天等都是自然景观,冒出来动物“孤鹜”一词,不那么对仗,从意境上来说也不是十分协调。
(示例二)反对:静态的秋水、长天加上相对动态的落霞、“孤鹜”,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相比略显呆板的“孤雾”,更加生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