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同步检测:(9)说“木叶”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同步检测:(9)说“木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9-28 23:00: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说“木叶”
一、语言表达专练
1.指出下列加点字错误的注音并改正。
窸窣(xī)(cù) 桅杆(wéi) 征戍(shù)
涔阳(cén) 寒砧(zhàn) 招徕(lái)
疏朗(shū) 橘颂(jú) 亭皋(ɡǎo)
                                    
                                    
【答案】 “窣”读“sū”,“砧”读“zhēn”,“皋”读“gāo”。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________“落叶”,________常见,________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________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________由此可见。
A.即使 因为 所以 而 因而
B.就是 因为 所以 但 因而
C.即使 虽然 也 但 也就
D.就是 虽然 也 而 也就
解析:选D 第二空与第三空是转折关系,第四空与前句并没有转折关系。
3.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一言难尽  绵密  门拴  钟爱
丰富多采  歧路  洗练  捣衣
落木潇潇  黄雀  景况  奥妙
                                    
                                    
【答案】 拴—栓,采—彩,潇潇—萧萧。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学者,林庚先生是出类拔萃的;作为老师,林庚先生是平易近人的;作为人,他用自己的平凡表现出他做人的崇高境界。
B.赵翼在《论诗》中提出了“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主张,其大气与狂放由此可见一斑。
C.妈妈语重心长地对娜娜说:“你也老大不小了,别总是得鱼忘筌,丢三落四的,凡事多考虑考虑,想得周全点。”
D.“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解析:选C C项,“得鱼忘筌”比喻达到目的后就忘了原来的凭借,不符合语境。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显示,在工作过程中适当地娱乐可提高幸福感和工作效率,并且能够提升士气。
B.张教授说,做力量训练时,锻炼者体内的生长激素含量要远高于跑步,而且没有跑步时那种疲劳的感觉。
C.本着“依法依规、合情合理、实事求是、一视同仁”的原则,黄浦区政府会同有关社会组织共同研究制定了外滩拥挤踩踏事件遇难人员家属救助方案。
D.少吃主食、水果和含糖类食物的低碳饮食可以在数周内较快降低体重,是因为水分、肌肉和脂肪一起减少了。
【解析】 A项,句式杂糅,“根据……研究成果”和“……研究成果显示”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可删去“根据”。B项,偷换主语,应在“没有”前加“锻炼者”。D项,不合逻辑,“主食、水果和含糖类食物”并列不当。
【答案】 C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____①____,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____②____;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A.①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
②不知不觉之中它在影响着我们
B.①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
②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
C.①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被交织组合起来
②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
D.①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被交织组合起来
②不知不觉之中它在影响着我们
解析:选B 第①个横线前语境中主语是“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所以应用“把字句”陈述;第②个横线后主语“它”代指②横线前的“言说”,结合前后语境,故应该选用“它……”的句式。
7.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要说明“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
②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③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④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④②①③ D.④①②③
【解析】 ④是总说。②是对④的直接的解说,其中“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指的是④中的“暗示性的问题”。①中“影响”应在前,而③中“富于感染性启发性”和“不落于言筌”程度较深一些,所以③应在①后。
【答案】 C
8.将下列一组句子变成一个单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1)林庚成了北大名师。
(2)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令人耳目一新。
(3)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使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
(4)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学子们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答: 
  
参考答案:自从林庚成了北大名师,他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6.请仿照画线的句子,另写两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修辞一致。
世界上的万物都是相互依赖的,生命的整体都是相互依存的。你使它快乐,它也会使你快乐。如果你能使一朵鲜花快乐,不用自己的手随意折毁它,那么鲜花也会使你快乐,在你苦闷烦恼时为你送上一缕醉人的温馨;
  
 
参考答案:(1)如果你能使一棵小草快乐,不用自己的脚随意践踏它,那么小草也会使你快乐,在你满目枯黄时为你送去一抹耀眼的新绿;(2)如果你能使一条小溪快乐,不把生活的污秽随意抛向它,那么小溪也会使你快乐,在你口干舌燥时为你送来一捧清凉的甘泉。
二、阅读理解专练
阅读课文“‘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至结尾,完成6~9题。
6.分条简述“木”的更为普遍的暗示。
                                    
                                    
                                    
【答案】 (1)暗示疏朗的清秋的气息;(2)暗示诗人的情感;(3)暗示人物的性格形象。
7.比较“木叶”“黄叶”“落木”在诗歌形象上的异同,分别写出其特征。
木叶:                                    
黄叶:                                    
落木:                                    
【答案】 木叶:有清秋的绵密、缠绵,又有干燥感。黄叶:满树微黄,有雨的湿润。落木:干燥、空阔、失落。
8.如果屈原在《九歌》中用“落叶”表达湘夫人的性格形象,肯定不如用“木叶”,根据文中所给信息说说理由。
                                    
                                    
                                    
【答案】 “木叶”的秋意缠绵,与湘夫人寂寞、失落的心境正好相应。
9.试对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的四句诗作鉴赏。
                                    
                                    
                                    
                                    
【答案】 (1)“雨中黄叶树”既是比喻又是衬托,借以表现作者年事已高,晚景凄凉的景况。(2)通过凄凉孤苦的处境,反衬外弟来访带来的极大慰藉,从而体现一个“喜”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说 村 落
阎连科  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人们把村落、村庄、乡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但若仔细辨认,村落、村庄、乡村似乎应该有些什么差别,比如说乡村必然是在偏僻的乡下,而村庄就有可能独立出现在繁闹城市。许多大都市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在,但那村庄里的主人却已不是农民了。然而,这些好像都不重要,人们都不会去刨根问底,重要的是农民聚居的地方和那个地方的人。
你走在山脉上,阳光斜斜地照着,山梁上除了嘎嘎不止的乌鸦就是徐徐晃动的树,这时候口也渴了,而回答你的是荒凉无垠的黄褐干裂的田地。恰就在这时,你听到了井上辘轳的叽咕声,水淋淋的,明亮而又清丽,心中一震,转身看到一凹山腰上有几间、几十间草房,掩映在树木间,仿佛卧在树荫下疲累的牛——这个时候,你心里叫出了“村落”二字,开始对村落有了一些真正的了解。
再或,你走在南方稻田的埂上,沉浸在一种诗意里,唐人的诗句、宋人的词句如春风一样掠过你的心头。放眼良田万亩,正为“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的夸张感到贴切时,一阵乌云先自来了。于是,你惊了手脚,在田埂上跑得东倒西歪。也就这个当儿,从哪儿划出一条小船,先递你一张荷叶顶在头上,赶在雨水到来之前,把你载到了一丛草房的檐下。这个时刻,你心里哐咚一声,忽然更加明了村落的含义。
实际说,村落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就是农民居住的地方这一点。村落应该还有一种精神,一种温馨,一种微微的甘甜。村落是和城市相对应的存在,对于农民,它给予他们居住、生活的必需;而对于都市,它给予温暖和诗意。它既是一种物质存在,又是一种精神存在。我们可以从村落中找到农民、房舍、树木、耕牛和鸡羊,同时也应该找到农民自身生存的艰辛和对外人所付出的温馨。古文人怕是最能体味村落的含义的,无论是李、杜、白,还是“八大家”,他们对村落的理解,都浓含了“愁滋味”。可轮到我们却偏颇得很,不仅没有了对农民的“愁味儿”,连诗境也剩下不多了。单单地写出愁苦来,那不是村落,而是村落中的人;单单地写出温馨来,那也不是村落,那是村落表面的诗境。到了今天,村落剩下的就是一个符号,就是聚居农民的某个地方。所看到和理解的是新楼瓦舍,而农民那千古以来一成不变的生存形式和给别人的温馨、对自己的麻木和忍耐,却被人们从村落中删去了。
连我自己,作小说的时候,对于乡村的描绘,也是不断重复着抄袭别人的说法:“站在山梁上望去,村落、沟壑、林地、河流清晰得如在眼前”,或说“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而实际上,村落真正是个什么,沟壑的意义又是什么,河流在今天到底是什么样儿,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是果真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
我不敢说别人什么,而我自己,或多或少,总是感到一种内疚的。我们对村落意义的删节,并不单单是因为社会发展所致,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农民的背叛。只有在大都市住腻的当儿,我们才会想到村落,而想到的那个村落,除了田园的诗情,对农民的愁情是决然不会有的。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
8.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大都市里至今还有许多村庄存在,但那村庄里的主人却已不是农民了。
B.一凹山腰上有几间、几十间草房,掩映在树木间,仿佛卧在树荫下疲累的牛,这不由得会使你想到“村落”二字。
C.村落就是指一种精神,一种温馨,一种微微的甘甜,是和城市相对应的一种存在。
D.我们对村落意义的删节,不但是对农民的背叛,更是由于社会发展迅猛所致。
解析:选B A项,应该是“许多大都市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在”。C项,“村落就是指”说法太绝对,原文是“村落应该还有一种……”。D项,应该是“并不单单是因为社会发展所致,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农民的背叛。”
9.根据全文,概括说明作者眼中“村落”的完整含义。
答:  
  
 解析:解答本题一定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局部段落中找到关键性语句,加以提炼概括。如第一自然段“人们把村落……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第四自然段“村落……对于都市,它给予温暖和诗意”“同时也应该找到农民自身生存的艰辛和对外人所付出的温馨”“而农民……对自己的麻木和忍耐,却被人们从村落中删去了”等相关语句,就是回答本题的关键点。
参考答案:①农民的居住地;②诗意与温馨;③愁苦与艰辛;④对自己的麻木与忍耐。
10.文末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答: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章主旨的能力。要结合全文内容,重点是末尾一段相关语句,理解作者对村落的复杂情感。作答时要结合文本相关语句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①对当今村落的处境表示同情与遗憾;②对“村落以外的人”的态度感到迷惑和无奈;③唤起人们对村落命运的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