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一、文学常识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他的父亲苏洵、哥哥苏辙合成三苏。我们学过他的文章(词)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
解释词语,翻译句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里,就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愉快地,高兴地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考虑,想到
于是,就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句子解析
月色入户;运用拟人写法,自然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来与他作伴,有意来慰藉这位失意的诗人。
欣然起行:写作者的反应。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同见久违的朋友,欣然相迎。可以想象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寞的寒夜,依然来拜访他。
念无与乐者:写出作者在贬谪中寂寞寡欢,即使多年的老朋友也不敢和他来往;一同赏月应该是志同道合之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与自己共同赏月的。
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欣然”
“念无与为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欣喜之情
有点遗憾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心有灵犀的喜悦
从容 闲适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卧,睡
共同,一起
徒步徐行
院里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子里,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第一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的原因。 叙事
形容水的澄澈
交叉错杂
原来是,连词
第二段: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 写景
读描写“庭院月色”的语句,细细品味,简要说明景物特点。
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景物特点:月色空灵皎洁。(空明澄澈等)
体会这一句的妙处。
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作者将月色比喻成空明的积水,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 。
将竹柏影比喻成水中的藻、荇,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具有一种动态之美。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连词,只是
清闲的人
而已,罢了
第三段:夜游的感受,惋惜无人赏月。 抒情
1、何谓闲人?(含义)
1、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作者表面上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
2、指虽有远大政治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即政治生活清闲之人。
3、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2、文中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说说句中的“闲人”的“闲”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
作用: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两人之闲,点明主旨。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②仕途失意的落寞
③自我排遣的旷达
4、 你能从文中读出苏轼当时的心境吗?(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达的感情微妙复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地。自比“闲人”则有多少意味尽含其中啊。作者才华横溢且素有大志,但不被重用,以闲人自喻,及表现了仕途失意的落寞,有表现了自我排遣的旷达。
5、晋代陶渊明因不满官场的黑暗腐败,愤而辞官回乡,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恬淡的生活。本文中,作者也以“闲人”自居,这悠闲与陶渊明的一致吗?简述你的理由。
例:作者自称“闲人”,流露了抛却官场烦恼,醉心于自然风物的恬淡闲适,其心境是安宁愉悦的,这与陶渊明是一致的,从“欣然起行”中即可看出。或者:作者自称“闲人”,既流露了抛却官场烦恼,醉心于自然风物的恬淡闲适,也有因不能为朝廷效力的感伤,其心情是极其复杂的,与陶渊明的心情有细微的差别。
1、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2.“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自学指导三、课文内容理解(10分钟)
第一层:(1-3句 )寻伴夜游。(叙述,交代游历缘由)
第二层:(4句 )观月赏景。(写景、描绘庭中美景)
第三层:(后3句)月夜抒怀。(议论,表明旷达襟怀)
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二、生字
suì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qǐn
水中zǎo xìng交横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
四、重点词语:
1、月色入户 户:
2、念无与为乐者 念: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
4、怀民未寝 寝:
5、相与步中庭 相与:
6、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7、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横: 盖: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闲人:
门
考虑,想到
于是,就
睡觉
共同,一起
形容水的澄澈
交错纵横
原来是
只是
清闲的人
五、重点句翻译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六、理解性默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 ”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5、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
六、理解性默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念无与为乐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流露出作者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1)夜游的缘由 叙事 (2)月夜景色 写景 (3)夜游的感受 抒情
七、问题探究
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 ②怀民亦未寝 。 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3、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炉,而广为传颂的还是他的“十八字写景”,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月景有何特点?
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作者将月色比喻成空明的积水,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将竹柏影比喻成水中的藻、荇,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4、你是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的?“闲”在文中具体包含哪些感情?
闲:
(1)贬谪的悲凉;(2)人生的感慨;
(3)赏月的欣喜;(4)漫步的悠闲。
闲人:(1)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2)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即政治上清闲的人。
5、 你能从文中读出苏轼当时的心境吗?(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达的感情微妙复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地。自比“闲人”则有多少意味尽含其中啊。作者才华横溢且素有大志,但不被重用,以闲人自喻,及表现了仕途失意的落寞,有表现了自我排遣的旷达。
5、与本文相关的对联
(1)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
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2)承天寺秋水映竹柏,
苏东坡庭院赏明月。
6、写出一句与“月”相关的诗文名句
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唐·李白《古朗月行》)
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唐·李白《月下独酌》)
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弟舍》)
5、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
6、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唐·张继《枫桥夜泊》)
7、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南唐·李煜《相见欢》)
小结
文章通过对庭中澄澈透明的月色极其生动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