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短文两篇》学案(一)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的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课文。
2.学习文章写景状物的方法。
3.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重点:
掌握重点的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课文。
学习难点:
学习文章写景状物的方法。
一、自主预习,积累知识
1.文学常识积累。
陶弘景(456~536年),字 ,号 ,是 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又是养生家,他斋戒自摄,修炼诚笃,寿至81岁。他推崇道家养生思想,提倡调神、养性、保精、导引、按摩等方法。
2.扫除生字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陶弘景______ 夕日欲颓______
沉鳞_____竞跃______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
3.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解释加点的词语。
古来共谈____ 四时______俱_____备 晓雾将歇______
夕日欲颓______ 沉鳞______竞跃______ 与______其奇者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探究,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本文分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第一层( 第1句- 第 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 第 句 -第 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第 句- 第 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步体会文章情感。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深读文章,品味赏析
1.课文描绘了哪些美景?美在哪里?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美景的?
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也反应了作者归隐山林,欣然自得的心境。说说哪些句子传达了这种心境,并简要分析。
3.赏析句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四、回读文本,思考总结
在预习过程中,你对作者、字词、篇章有什么疑惑,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参考答案】
一、
1.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期人。
2.弘hóng、颓tuí、鳞lín、跃yuè、与yù
3.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共:共同 ;四时:四季;俱:都;歇:散尽;颓:落下,落山;沉鳞:潜游水中的鱼儿;竞:争着;与:这里指欣赏
5.(1)清晨的薄雾将要散尽的时候,可听见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2)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二、
1.分3层。第一层(第1句):总领全文,“美”点明中心。第二层(第2句 -第5句):具体描绘山川之美。第三层(第6句- 第7 句):发表感慨,总结并呼应前文。
2.答出作者亲近自然、寄情山水之类即可。
三、
1.“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写出了山高水清、秀美奇丽、生机勃勃等特点。围绕首句“山川之美”突出“四美”。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一是从第二层具体描写景物的语句中均可体会作者陶醉山水的心境。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二是从第三层作者抒发感慨的句子中可以直接体会作者此种心境,“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3.此文旨在让学生从多角度细细品味美句。以下答案仅作提示,不可机械对应。
①朝暮的山林水泉、猿鸟游鱼,多姿多彩、生机勃勃,风光无限美好。②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交代时间,由朝而夕。这样描写,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③如:“乱”本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指混乱、乱七八糟,但结合课文读来,这里用“乱”来形容猿鸟得声音此起彼伏,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特别传神。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还可赏析“歇”、“竞”等词。④修辞:拟人;写作技巧:动静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分析略。⑤例如: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
四、略
10《短文两篇》第1课时当堂达标题
一、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 ,字 ,号 。南朝梁时人,被称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二、注音。
颓( ) 与( ) 歇( )
三、重点词语解释。
1.五色交辉 交:
2.四时俱备 时: 俱:
3.晓雾将歇 歇:
4.夕日欲颓 颓:
5.沉鳞竞跃 竞:
6.古来共谈 共:
7.实是欲界之仙都 实: 欲界:
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四、理解性默写。
1.统领全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重点语句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
六、课文内容理解。
1.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开放性试题。
《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你能否再找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二、
颓(tuí) 与(yù) 歇(xiē)
三、
1.交:交相 2.时:四季 俱:都
3.歇:消散 4.颓:坠落
5.竞:争相 6.共:共同
7.实:实在 欲界:人间
8.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四、
1.统领全文的语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五、
1.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2.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早晨的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
4.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5.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六、
1.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①“美”字 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 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的自得之情。
七、
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
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
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
⑤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
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
⑦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
10 短文两篇 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写景状物的方法。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的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课文。
2.学习文章写景状物的方法。
3.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的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2.走近作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附:“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一)初读文章,疏通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和节奏。
2.师范读,生认真听节奏和语气。
3.齐读文章。
4.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完成导学案上的题目。
5.全班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6.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二)整体感知
同学们,请走进课文,再读课文,完成下面的两个问题:
1.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思考每一层的意思。
2.《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预设:
1.分3层。第一层(第1句): 总领全文,“美”点明中心。第二层(第2句—第5句):具体描绘山川之美。第三层(第6句—第7句):发表感慨,总结并呼应前文。
2.学生初步感知,只要能答出作者亲近自然、寄情山水之类即可。
三、再读文章,与文本对话
“好文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再读文章,思考并在小组讨论:
1.课文描述“山川之美”,很像一首优美的山水诗。课文描绘了哪些美景?美在哪里?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美景的?
各小组展示,师补充明确:
“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写出了山高水清、秀美奇丽、生机勃勃等特点。围绕首句“山川之美”突出“四美”。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取景的角度、动静结合的方法、语言的凝练生动等。
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也反应了作者归隐山林,欣然自得的心境。说说哪些句子传达了这种心境,并简要分析。
各小组展示,师补充明确:
一是从第二层具体描写景物的语句中均可体会作者陶醉山水的心境。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二是从第三层作者抒发感慨的句子中可以直接体会作者此种心境,“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3.请你赏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温馨提示: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赏析:①这句话写出了景色的什么特点?②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美景的?③你觉得那个字描绘得最为传神?④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表现美景?⑤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画面。
此题旨在让学生从多角度细细品味美句。
①朝暮的山林水泉、猿鸟游鱼,多姿多彩、生机勃勃,风光无限美好。②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交代时间,由朝而夕。这样描写,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③如:“乱”本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指混乱、乱七八糟,但结合课文读来,这里用“乱”来形容猿鸟得声音此起彼伏,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特别传神。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还可赏析“歇”、“竞”等词。④修辞:拟人;写作技巧:动静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分析略。⑤例如: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
4.请你帮忙分析一下,后人为什么评价本文说“很像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初步让学生从描绘的景色奇丽、语言凝练丰富、句式较为整齐且运用对偶等方法几方面有所感知即可。
四、巩固运用
1.自背、互背、最后当堂默写。
2.佳句运用。
本文和《三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五、布置作业
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13张PPT。答谢中书书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走近作者
1.自由读课文。
2.听读。
3.齐读。朗读课文
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完成导学案上的题目。疏通文意 1.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思考每一层的意思。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整体感知 1.课文描绘了哪些美景?美在哪里?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美景的?
再读文章,与文本对话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 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也反应了作者归隐山林,欣然自得的心境。说说哪些句子传达了这种心境,并简要分析。
一是从第二层具体描写景物的语句中均可体会作者陶醉山水的心境。
二是从第三层作者抒发感慨的句子中可以直接体会作者此种心境,“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
3.赏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温馨提示: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赏析:①这句话写出了景色的什么特点?②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美景的?③你觉得那个字描绘得最为传神?④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表现美景?⑤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画面。再读文章,与文本对话 ①朝暮的山林水泉、猿鸟游鱼,多姿多彩、生机勃勃,风光无限美好。②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交代时间,由朝而夕。这样描写,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③如:“乱”本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指混乱、乱七八糟,但结合课文读来,这里用“乱”来形容猿鸟的声音此起彼伏,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④修辞:拟人;写作技巧:动静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分析略。⑤例如: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 4.后人为什么评价本文说“很像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
从描绘的景色奇丽、语言凝练丰富、句式较为整齐且运用对偶等方法几方面有所感知即可。
本文和《三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巩固运用谢 谢!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