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单元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 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 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 基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2.下列属于野生生物资源具有的价值的是( )
①工业原料 ②科学研究 ③美学价值 ④间接价值 ⑤潜在价值 ⑥药用价值 ⑦野生生物数量太多,不利于生态平衡
A. ①②③④⑤⑥⑦
B. ①⑤⑥⑦
C. ①②③④⑤⑥
D. ②④⑥⑦
3.我国在近海海域实行“休渔”政策,其目的是 ( )
A. 限制捕鱼的大小和数量,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B. 监测和修理船只和渔具,以利于捕获更多的鱼
C. 防止“赤潮”产生,避免海水污染恶化
D. 实行分区管理,避免渔事纠纷
4.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物圈内所有的生物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B. 外来物种的入侵能够增加生物的多样性
C. 红树林的防风消浪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 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就是其生态功能
5.我国东海多次发生赤潮,给海水养殖业带来重大损失。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产生赤潮的原因是( )
A. 大气中CO2增多
B. 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大量排入海洋
C. 树木的大量砍伐
D. 海洋石油的开采
6.下列对可持续发展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一种战略
B. 可持续发展考虑了人类的长远发展
C. 可持续发展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永恒主题
D. 可持续发展是以人的发展为主线的
7.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 )
A. 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
B. 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
C. 为保护草原,减少沙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D. 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殖,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
8.下列不属于造成环境危机的原因的是( )
A. 环境污染
B. 自然资源破坏
C. 大力植树造林
D. 人口的急剧增长
9.有一山区由于开采露天小铁矿等活动,自然生态系统完全被破坏,成为一片废墟,为尽快使该山区恢复到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状态,应采取的最好措施是在这片废墟上( )
A. 回填土壤,引进多种外来物种,重建新的生态系统
B. 撤出人类全部活动,实行全面封闭,等待自然恢复
C. 回填土壤,栽培当地经济农作物,发展农业生产
D. 回填土壤,栽种多种当地原有的植物,实行封山育林
10.下列关于“物种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拥有的全部基因共同组成生物的多样性
B. 许多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所以生物的多样性具有间接的使用价值
C. 人为因素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
D.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措施是禁止开发和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
11.“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再次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同。根据如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二氧化碳
B. 参与②过程的生物只有生产者和分解者
C. ③过程增强后②过程随之增强,不能通过增强③减少大气中的CO2
D. 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①过程的依赖
1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共组织进行了六次人口普查,关于我国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B. 环境污染治理的难度增加
C. 淡水资源的危机将日趋严重
D. 促进了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1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态与调节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
B. 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C.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高于它的间接使用价值
D. 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环境容纳量
14.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既可引起温室效应,又可产生酸雨
B. 人造含氟制冷剂是造成臭氧层空洞扩大的主要原因
C. 开发新能源能缓解温室效应,但解决不了酸雨问题
D. 种植大量吸收SO2的植物,可缓解酸雨问题
15.缓解中国人口问题的最佳途径是( )
A. 计划生育
B. 提高人口素质
C. 发展中国科技水平
D. 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16.引起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的主要气体污染物依次是( )
A. 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B. 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
C. 氮氧化物、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D. 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
17.四川地震使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保护大熊猫,把部分大熊猫转移到其他地区的动物园进行饲养,该过程属于( )
A. 就地保护
B. 易地保护
C. 建立自然保护区
D. 建立风景名胜区
18.预测我国人口的发展趋势是( )
A. 21世纪,仍然是增长趋势
B. 21世纪中叶以后,人口将缓慢下降
C. 21世纪,人口将缓慢下降
D. 已经是低生育水平国家,人口将趋于稳定
19.如图为PPE怪圈,它是指“生活贫困——人口增长——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过程。它表明( )
A. 贫困、人口和环境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B. 贫困、人口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C. 部分的性能状态制约着整体的性能状态
D.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口增长使粮食需求剧增,可采取大规模围海造田,开垦草原以扩大耕地面积的措施来提高粮食产量
B.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 生态系统中,维持自身相对稳定性能力最大的是草原
D.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21.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已经确立,到21世纪中叶,我国总人口将不会超过16亿,顺利实现人口零增长,然后缓慢下降。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B. 优生优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
C. 禁止近亲婚配可减少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D. 我国人口增长符合“J”型曲线,K值为16亿
22.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有大量外来树木花卉涌入中国,林业病虫害一同传入的风险也在增加,这已令中国警觉,从4月19日起,中国官方将开展为期6个月的林业植物检疫执法行动。外来入侵动物也会因环境改变而受限,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种群增长均受当地环境条件的限制,种群密度都不能无限增大
B. 使基因多样性增加
C. 均不能与当地其他物种形成捕食关系
D. 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复杂
23.人类活动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以下措施中,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是( )
A. 大量引进外来物种,使当地生物群落中的物种更多样化
B. 禁止游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区,让生物自然繁衍
C. 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种植多种农作物,增加经济收入
D. 在亚热带林区大面积种植速生桉树,以增加林木生长量
2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 )
A. 人工栽培和养殖
B. 实施大型生态工程
C. 防治生态环境污染
D. 建立自然保护区
25.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占陆地面积一小部分,可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了( )
A. DDT是挥发性物质
B. DDT已加入全球性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C. 考察队将DDT带到了南极
D. 南极动物也偶尔到施用农药的地区寻食
二、非选择题
26.2010年11月29日~12月1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6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6次缔约方会议在墨西哥海滨城市坎昆举行,“节能减排”和“森林保护”是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低碳经济和绿色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图表示碳循环局部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碳在生物群落内以________的形式进行流动。煤是“高碳”能源,通过燃烧,其中碳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进入大气圈。
(2)图中表示生产者的字母是________,若因环境污染造成生产者锐减,则对F、D数量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D增加1千克,则至少需消耗E________千克。
(4)假设图中的D属于珍稀濒危物种,将其引入某动物园繁育的保护措施属于________。
27.福州闽江口湿地是目前福建省最大的湿地,也是亚太地区候鸟迁徙途中重要的一处落脚站。由于水源充沛,自古以来,闽江口湿地不仅到处芳草萋萋,鱼翔浅底,更是鸟儿们嬉戏、觅食的天堂。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越冬候鸟飞临此地栖息,其中包括勺嘴鹬、黑脸琵鹭、朱鹮等濒临灭绝的珍稀鸟类。
请回答:
(1)鸟类是该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者,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2)若湿地遭破坏,会直接威胁到鸟类的生存,说明生物与其生活的________是统一的整体。
(3)物种一旦灭绝,便不可再生,自然界将失去许多宝贵的基因。因为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就是________的多样性。因此,保护闽江口湿地对保护福州乃至台湾海峡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4)上述材料表明当地的生物具有多样性,目前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为________。
28.氮、磷等无机营养物质大量排入水体,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时可引起蓝藻爆发,使水域生态遭到破坏。控制蓝藻疯长,同时“变废为宝”是减轻“绿色灾害”的有效途径。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从细胞结构分析,蓝藻属于________生物,很多蓝藻可以同时进行____________和固氮作用,这在生物界中是十分独特的,对整个生物圈的________________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蓝藻与其他水生生物构成了该水域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
(3)下表为某湖泊不同营养状态的各种藻类种群组成情况。
据表分析,检测水中重度富营养化的指示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在中度富营养化水体环境中,竞争最激烈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9.如图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几种情形,其中a点表示外界因素的变化。据此分析:
(1)若图示种群每年以λ倍“J”型增长,N0为种群起始数量,t年后该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t=________。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可引起该种群的________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
(2)若图示物种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中的最高营养级生物之一的野生扬子鳄,当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Ⅲ且种群数量为K2时,对该物种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________。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________,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
(3)若图示种群为东亚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________(填“K1”、“K2”或“0”),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干旱能抑制造成蝗虫患病的一种丝状菌的生长,若a点变化为干旱,则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________,此时东亚飞蝗不断地聚集迁徙去追逐“绿色”,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功能。
30.阅读下列三个事例,并回答有关问题:
事例一 我国海南岛的森林覆盖率在1956年为25.7%,1964年为18.7%,1981年为8.53%,并且因遮盖地面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坡垒等珍贵植物濒临灭绝,裸实等珍贵药用植物灭绝。
事例二 我国西北某县野生甘草面积1967年为4万多公顷,30年后已经有一半被挖尽。
事例三 一种原产于日本的林业害虫于20世纪80年代侵入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并且由于缺乏天敌而迅速蔓延开来。据1990年统计,这种害虫使该地区13万多公顷的马尾松林受到危害。
(1)事例一说明造成这两种野生生物资源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2)事例二说明造成野生生物资源明显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事例三说明由于________入侵或引种到________的地区,使得这些地区原有物种受到威胁。
(4)除上述原因外,你还能举出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其他原因吗?
(5)你认为生物多样性有什么价值?
(6)你认为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A项,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而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有关;B项,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一般而言,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都逐渐增加;C项,物种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高,生态系统就越稳定;D项,基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容之一,遗传多样性越低,个体间的差异越小,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
2.【答案】C
【解析】对人类来说,野生生物资源具有直接价值,例如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学研究、美学价值等,也有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故选C。
3.【答案】A
【解析】在近海海域实行“休渔”政策,是保护我国渔业资源的一种有效手段,从而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赤潮的产生是由于大量含有N、P的污水流入水体导致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的现象,与“休渔”无关。“休渔”更不是为了避免渔事纠纷,也不是为了修理船只和渔具。
4.【答案】C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外来物种入侵因其缺少天敌制约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其生态价值,潜在价值则是指尚未发现的价值。
5.【答案】B
【解析】产生赤潮的原因是水体富营养化,含有N、P等元素的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大量排入海洋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引起赤潮发生。
6.【答案】D
【解析】可持续发展是在充分考虑人类未来发展的前提下,妥善协调好制约人类发展的各种因素的关系,从而实现人类的持久发展。
7.【答案】D
【解析】随意引进物种,可能会引起生态危机;杀死所有黄鼠,不利于保护物种多样性。
8.【答案】C
【解析】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生产和生活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日益严重,出现了空前的环境危机。环境危机包括环境遭到污染,森林、草原和野生植物等自然资源遭到破坏,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的恶化。
9.【答案】D
【解析】要恢复到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状态,首先要恢复原来的无机环境,回填原来的地表土壤;其次是栽种当地原来生长的植物;三是避免人类因素的干扰,三者缺一不可。
10.【答案】C
【解析】生物多样性还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A项错误;野生生物目前还不清楚的价值属于潜在价值,B项错误;人为因素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如破坏生态环境、掠夺式开发、乱捕滥猎、盲目引种等,C项正确;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措施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而是应建立合理的开发利用机制,D项错误。
11.【答案】D
【解析】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③过程增强后②过程不会随之增强,因此可以通过增强③减少大气中的CO2。
12.【答案】D
【解析】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破坏了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13.【答案】C
【解析】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条件,生物多样性得到间接使用价值就是生态功能,所以它的作用高于直接使用价值。
14.【答案】C
【解析】化石燃料中含有C和S元素,在燃烧过程中可以产生CO2和SO2,既可以加剧温室效应,又可产生酸雨。因此,若开发的新能源中不含C和S元素就可以既缓解温室效应,又减少酸雨的发生。
15.【答案】A
【解析】我国人口问题最重要的是人口数量问题,而决定人口数量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要想缓解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现状,必须降低出生率即少生。
16.【答案】A
【解析】温室效应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增加有关,酸雨与二氧化硫等污染有关,臭氧层空洞的形成与氮氧化物及氟利昂等污染有关。
17.【答案】B
【解析】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属于易地保护。
18.【答案】B
【解析】由于出生率降低,自然增长率下降,到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接近15亿左右)后,将开始缓慢下降。由于人口基数大,现在虽已为低生育水平国家,但人口仍将处于增长状态。
19.【答案】B
【解析】人口的增长导致环境恶化,人均占有资源量减少,这样又导致人们由于缺乏资源而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使生活贫困,生活贫困导致更多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使环境更进一步恶化。由此可见,贫困、环境和人口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PPE怪圈表明了生活贫困、人口增长、环境恶化三者能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也能通过协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20.【答案】D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而不是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1.【答案】D
【解析】人口增长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可能呈“J”型增长,“J”型增长曲线无K值。
22.【答案】A
【解析】外来入侵生物使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破坏生态系统,降低基因多样性。另一方面外来入侵生物也受当地环境限制,如食物、空间有限,种群密度不能无限增大。
23.【答案】B
【解析】大量引进外来物种、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大面积种植速生桉树都可能改变当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破坏,进而对生物的多样性造成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之一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减少人类对生物的干扰。
24.【答案】D
【解析】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25.【答案】B
【解析】DDT是一种不易分解并能长期残存的农药。当人们施用DDT时,真正作用在植物上的大约只有5%,其余95%不是落到地面,就是在大气中漂浮,以后随雨水流入地下,或顺小溪流入江河,流归大海。随着大气环境作用和海水运动,DDT被运到全球各个角落,然后再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物质循环,故南极动物体内也会含有DDT。
26.【答案】(1)含碳有机物 CO2 (2)E F、D数量均减少 (3)生产者(或E)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5 (4)易地保护
【解析】由图可知,E为生产者,F、D、B分别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三级消费者,A为大气中的CO2库,C为分解者。碳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煤是“高碳”能源,通过燃烧,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进入大气圈。生产者减少,将导致初级消费者减少进而使次级消费者也减少。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若D增加1千克,则至少需要消耗E的量为1÷20%÷20%=25(千克)将珍稀濒危动物引入动物园进行繁育的保护措施属于易地保护。
27.【答案】(1)消费 (2)环境 (3)基因 (4)就地保护
【解析】鸟类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还要从环境中取食,属于消费者。鸟类与其生活环境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每一种鸟类都携带着基因,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就地保护是我国目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
28.【答案】(1)原核 光合作用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生物群落 (3)铜绿微囊藻 鱼腥藻和斜生栅藻
【解析】(1)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很多蓝藻可以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生物固氮,在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构成生物群落。(3)分析表格可知,在重度富营养化时,铜绿微囊藻所占百分比最大,可作为重度富营养化的指示生物;在中度富营养化水体环境中,鱼腥藻和斜生栅藻所占比例最大,竞争最激烈。
29.【答案】(1)N0λt 基因频率 不一定 (2)就地保护(或建立自然保护区) 增加 竞争 (3)K2 Ⅰ 信息传递
【解析】(1)种群在“J”型增长过程中,t年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0λt,图示阴影部分为通过环境阻力淘汰部分生物个体数量,淘汰部分生物个体会引起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生物进化,出现生殖隔离才能产生新物种,基因频率改变不一定出现生殖隔离即不一定产生新物种。(2)野生扬子鳄为国家珍稀动物,a点后出现曲线Ⅲ的变化且种群数量为K2时,对该物种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或建立自然保护区)。各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是一定的,扬子鳄数量减少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增加,同营养级内物种间的关系为竞争。(3)东亚飞蝗是农作物的害虫,为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其种群数量不能为0也不能过多,应控制在K2水平;若a点变化为干旱,据题意干旱有利于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增长,则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Ⅰ。东亚飞蝗不断地聚集迁徙去追逐“绿色”,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30.【答案】(1)植被的破坏 (2)掠夺式地开发利用 (3)外来物种 缺乏天敌 (4)人为捕杀、环境污染等。(5)①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②间接价值: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③潜在价值。(6)建立自然保护区;饲养繁殖(动物园、植物园、种子库、精子库、基因库等);加强教育和法律法规的建设及政策的调整;限制珍稀物种的贸易等。
【解析】从事例一可以看出植被的破坏是坡垒和裸实两种珍贵植物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事例二说明掠夺式地开发利用造成了野生生物资源明显减少;事例三则说明外来物种入侵后会对原有物种构成威胁。人为捕杀、环境污染等也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体现在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三个方面。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饲养繁殖和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