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 高中生物第五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训练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 高中生物第五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训练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8-10-02 11:4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五单元训练卷
生 物 (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B.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
C.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D.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都可以通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B.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
C.分解者都是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水、空气、热能、无机盐等
3.下图为某食物网简图,其中物种C和物种B均生活于白杨树中层的树枝表面。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中共有6条食物链
B.物种B和物种C之间无竞争关系
C.若物种E突然大量减少,则A的数量可能无明显变化
D.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4.关于营养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处于同一营养级的动物一定是一个种群
B.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
C.同一种动物可同时占几个营养级
D.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5.某地土壤和水体中镉超标,镉进入生态系统后蓄积在动物肝、肾中引发“痛痛病”。某生态系统有甲、乙、丙、丁四个营养级,在某一时间测得所含镉的相对浓度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当地人要预防“痛痛病”要少吃动物肝、肾等内脏
B.丙营养级所含能量最多
C.该生态系统肯定没有分解者
D.四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值的关系可表示为丁<甲+乙+丙
6.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 )
A.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
B.系统内生物体能量代谢的过程
C.能量从生物体进入环境的过程
D.生态系统内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7.下图为部分能量流动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次级消费者摄入量占初级消费者摄入总量的10%~20%
B.c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
C.图中能量数值b=a+c
D.c指向分解者的箭头中包含初级消费者的遗体残骸,包括次级消费者的粪便
8.下图所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⑥⑦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正确的是( )
A.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B.农业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可以循环利用的
C.各营养级的能量去向除图中所示途径外,还包括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和未利用部分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只发生在各营养级之间
9.下图甲为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图乙为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下列相关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食肉动物所含的能量一般为食草动物所含能量的10%~20%
B.甲生态系统受到DDT农药污染,污染物含量最高的是食肉动物
C.图乙中,人类一定处于第三营养级
D.图乙表示的生态系统,一旦人的作用消失,该生态系统会很快退化
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光能或化学能
B.自然生态中,生物数量金字塔存在倒置情形,能量金字塔则不存在
C.与传统鱼塘相比,桑基鱼塘可显著提高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在农田中除草、捉虫可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 )
A.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
B.组成自然界的所有元素
C.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D.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和核酸
12.下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人体液中物质交换、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D与B间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D与A之间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B.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丙图中的B所处的营养级
C.乙图中B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中,C占的比例为a,B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A的量为y,则y= 20ax+5x
D.从研究内容来看,甲、乙和丙分别属于生命系统的个体水平、群落水平和群落水平
13.碳元素从生物群落回归无机环境的途径包括( )
①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②生产者的呼吸作用
③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④人类生产活动中的燃烧过程
⑤生产者的化能合成作用
A.①⑤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④
14.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代表生产者,①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甲
C.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为乙、丙
D.碳元素在甲、乙、丙、丁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15.下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丙为生产者
B.①②③表示CO2通过甲、丙、乙的呼吸作用进入大气中
C.④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碳元素以有机物形式在丙→乙→甲所示的渠道中流动
1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B.物质循环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进行的
C.煤和石油通过燃烧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CO2,促进碳循环
D.生物圈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
17.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主要是通过食物链来完成的。有关食物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食物链是一条物质转换链,也是一条能量传递链
B.食物链是一条价值增值链,设计食物链能使能量被多层次利用
C.在人工生态系统中,设计食物链能提高能量的转化效率
D.在人工生态系统中,增加或延长食物链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8.生态系统中含有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的传递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属于物理信息的是( )
A.昆虫的性外激素 B.雄鸟的“求偶炫耀”
C.桂花散发的香气 D.狼发出的嚎叫声
1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B.海芋释放臭味吸引蚊子前来,帮助传粉,是行为信息
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20.下列关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B.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没有信息传递,生物仍可正常生存
D.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些是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
2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信息传递并不都是双向的,生物间的信息传递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CO2可以在某生物群落中循环利用
2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它主要是通过( )
A.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来实现的
B.人工进行的绿化和环境保护来实现的
C.种群密度有一定规律性的变化而实现的
D.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循环而实现的
2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高,其自我调节能力强,恢复力稳定性高
B.森林生态系统在防风固沙等方面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调查某湿地中鸟类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
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之一是随意增加生物种类,改变其营养结构
24.某同学为探究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设计制作了一个生态瓶,如下图所示。下列做法中,可能会降低该生态瓶中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是( )
A.通入一定量的空气 B.给予一定的光照
C.添加一些分解者 D.用蒸馏水代替池塘水
25.在学完生态系统稳定性之后,一些同学尝试自己制作生态瓶,其中做法正确的是:( )
A.生态瓶应放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
B.生态瓶中应多放一点小鱼或小虾等动物
C.应定时向瓶内通气,保证生物的有氧呼吸
D.生态瓶中的各种生物间不应存在捕食关系,否则稳定性差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每空2分,共50分)
26.(8分)某生物课外活动小组为探究不同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过程如上图所示:
①取三个相同体积的无色透明的玻璃瓶分别标记为1、2、3号;
②在1、2、3号瓶内加等量的无菌水,3号加少许河泥;
③选大小相似的生长状况良好的同种小金鱼,在1、2、3号瓶中各加入1条,并在2、3号瓶中加入等量的金鱼藻,都用橡胶塞塞紧,然后放在散射光下。记录结果如下:
瓶只
1号瓶
2号瓶
3号瓶
瓶中金鱼生存的时间(天数)
3
11
25
(1)1、2、3号瓶相比较,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至少填两项)。
(2)2号和3号瓶相比较,2号瓶中的金鱼存活的时间较短,说明___________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3)1号和3号瓶的实验结果相比较,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4)该实验说明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密切相关的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
27.(12分)下图甲表示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cm2.a),乙表示鲫鱼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变化曲线,请回答: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J/(cm2·a),来源包括
。甲图中A代表 ;该生态系统中贮存的能量主要以 的形式存在。
(2)甲图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 %,能量从第二营养级流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 %。(小数点后均保留1位数字)
28.(20分)下图为“桑基鱼塘”生态农业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研究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以及信息传递,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和管理“桑基鱼塘”,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2)在该图示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_____________。沼气发酵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__________________者的“角色”。
(3)图中的蚕与桑属于_____________关系。
(4)一种突然而来的污染进入鱼溏,但对鱼塘生态系统并没有明显的影响,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力稳定性。“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在于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着_______ 调节。
(5)“桑基鱼塘”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来自______________。“桑基鱼塘”设计的合理性在于从人类需要出发,实现了对能量的_____________和物质的____________。
29.(10分)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高原雪兔是一种常见动物,常栖息在低矮草地中,天敌有香鼬、艾虎、赤狐、狼等。冬季时,高原雪兔几乎成为这些动物唯一的食物来源。为了观察预警,高原雪兔会把巢穴周围长势较高的草从基部咬断。高原雪兔废弃的洞穴还能为褐背拟地鸦和多种雪雀提供繁殖场所。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研究人员通常采用______法估算该地区高原雪兔的种群数量,然后根据调查统计的数据,绘制了高原雪兔种群数量Nt+1/Nt,比值与时间(t)的变化曲线,当t为a~b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当t为c~e时,高原雪兔的出生率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死亡率。
(2)高原雪兔感受到赤狐粪、尿的气味,会有躲到洞穴中的行为,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 的作用。
(3)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
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五单元训练卷
生 物(一)答 案
1. 【答案】C
【解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应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正确;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功能,A错误;生物群落及无机环境只是生态系统结构的一部分,B错误;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是群落层次的,D错误。
2. 【答案】D
【解析】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包括光能自养型生物(如绿色植物)和化能自养型生物(如硝化细菌),A错误;由于草属于生产者,所以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但动物不都是消费者,如营腐生生活的蚯蚓属于分解者,B错误;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但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如营腐生生活的动物蚯蚓属于分解者,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的物质不能循环,所以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C错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生态系统的各种非生物的部分,包括水、空气和阳光等,D正确。
3. 【答案】C
【解析】图l中共有7条食物链,即:白杨树→B→I,白杨树→C→D→A,白杨树→C→A,白杨树→G→D→A,白杨树→G→A,苔类→E→A,苔类→F→A,A错误;物种C和物种B均生活于白杨树中层的树枝表面,B、C均以白杨树为食,存在竞争关系,B错误;物种E突然大量减少,物种A以C、D、G、F为食,所以一段时间内A的数量无明显变化,C正确;图示的各种成分为食物网,只包括动物和植物,不包括无机环境和分解者,故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D错误。
4. 【答案】A
【解析】处于同一营养级的动物的食物来源相似,但不一定是一个种群,A错误;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且逐级递减,B正确;同一种动物可处于不同的食物链中,可同时占几个不同的营养级,C正确;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故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个,D正确。
5. 【答案】A
【解析】富集作用是随着营养级越高含量会越高,由题意可知镉进入生态系统后蓄积在动物肝、肾中而引发“痛痛病”,所以人类要预防该病应少吃动物肝、肾等内脏,A正确;丙营养级所含镉浓度最高,说明丙营养级最高,而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丙营养级所含能量最少,B错误;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都必须有分解者,C错误;四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值的关系可以表示为丁>甲+乙+丙,D错误。
6. 【答案】D
【解析】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是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A错误;系统内生物体能量代谢的过程是能量的转化过程,B错误;能量从生物体进入环境的过程是能量的散失,C错误;能量流动的概念是指生态系统内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D正确。
7. 【答案】D
【解析】能量传递效率10%~20%是相邻营养级同化量之比,而非摄入量之比,所以A错误;各级消费者的摄入量减粪便量是同化量,同化量一部分用于呼吸散失,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所以图中b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c表示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繁殖的能量,B错误;图中a粪便量,能量数值b=呼吸散失量+c,C错误;c表示初级消费者生长发育和繁殖所用能量,这一过程中一部分会被下一营养级摄入,下一营养级的粪便属于c而不属于自身的同化量,所以图中c指向分解者的箭头中包含遗体残骸,包括次级消费者的粪便,D正确。
8. 【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②是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③是三级消费者的同化量,④是次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大部分被其呼吸作用消耗,其余的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部分流向分解者,故②>③+④,A错误;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不可以循环利用的,B错误;各营养级的能量去向除图中所示途径外,还包括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和未利用部分,C正确;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所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不只发生在各营养级之间,D错误。
9. 【答案】C
【解析】根据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知,图甲中食肉动物所含的能量一般为食草动物所含能量的10%~20%,A正确;甲生态系统受到DDT农药污染,该物质在食物链中会富集,因此污染物含量最高的是食肉动物,B正确;图乙中人类可以处于第二或第三营养级,C错误;图乙表示城市生态系统,为人工生态系统,一旦人的作用消失,该生态系统会很快退化,D正确。
10. 【答案】C
【解析】生产者是自养型生物,包括能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光能的绿色植物,能利用无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如硝化细菌),A正确;自然生态中,生物数量金字塔可存在倒置情形(即生物数量随营养级数的增加而增加),因能量流动逐级递减,所以能量金字塔则不存在倒置情形,B正确;与传统鱼塘相比,桑基鱼塘可显著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在农田中除草、捉虫,是人为地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可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D正确。
11. 【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往返的过程,A正确。
12. 【答案】C
【解析】甲图D是细胞内液,A是组织液,B是淋巴,C是血浆,淋巴细胞的细胞内液可以与淋巴进行物质交换,A错误;乙图中B体重增加x,C占的比例为a,至少需要A的量为y,则:y=25ax+5(1-a)x=20ax+5x,C正确;丙图中的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C是消费者,D是大气中的CO2,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B错误;从研究内容来看,丙属于生态系统水平,D错误。
13. 【答案】B
【解析】碳是以CO2形式通过光合作用①或化能合成作用⑤合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是通过各种生物的细胞呼吸②③,通过化石、燃料燃烧④、火山喷发等释放到无机环境,综上所述,B正确。
14.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则①表示呼吸作用,A、C错误;根据能量传递的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甲含有能量最多,则其含有的碳元素也最多,B正确;碳元素在甲、乙、丙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而与丁之间的传递形式是二氧化碳,D错误。
15. 【答案】C
【解析】根据丙和大气中的CO2之间存在双向箭头,可判断丙为生产者,根据围绕甲的箭头“多进一出”、围绕乙的箭头“一进多出”可判断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A正确;①②③表示CO2通过甲、丙、乙的呼吸作用进入大气中,B正确;④包括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C错误;碳元素在食物链中以有机物形式流动,D正确。
16. 【答案】B
【解析】低碳生活方式可以减少CO2的排放,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A正确;物质循环是在生物圈的范围内,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的,B错误;煤和石油通过燃烧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CO2,可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通过原料,进而促进碳循环,C正确;生物圈在物质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D正确。
17. 【答案】D
【解析】在人工生态系统中,增加或延长食物链能够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获得更多的产品,D错误。
18. 【答案】D
【解析】昆虫的性外激素属于化学信息,A错误;雄鸟的“求偶炫耀”,属于行为信息,B错误;桂花散发的香气,属于化学信息,C错误;狼发出的嚎叫声,属于物理信息,D正确。
19.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体,A错误;海芋释放臭味吸引蚊子前来,帮助传粉,是化学信息,B错误;信息传递是双向的,C错误;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20. 【答案】C
【解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没有信息传递生物不能正常生存,C错误。
21. 【答案】B
【解析】富营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是大量有机污物排到江湖中导致藻类大量繁殖,为物质循环的再生利用,说明物质循环反复性,而能量流是单向的,A错误;信息传递并不都是双向的,比如草原上,草的绿色给羊传递了可食用的信息,羊不传信息给草,这是单向的,生物间的信息传递是长期进化的结果,B正确;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分解者不是食物链的成分,C错误;物质循环指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D错误。
22. 【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A正确;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不是由人工进行的绿化和环境保护来实现的,B错误;种群密度一定规律性的变化也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来实现的,C错误;生态系统的稳定包括其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不仅是物质循环的稳定,D错误。
23. 【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高,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越低,A错误;森林生态系统在防风固沙等方面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鸟类属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因此调查该湿地中某种鸟类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C正确;适当增加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种类,能增加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但是不能随意增加生物种类,改变其营养结构,D错误。
24. 【答案】D
【解析】通入一定量的空气,可满足各种生物有氧呼吸的需要,有利于维持该生态瓶中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A正确;给予一定的光照,可为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提供能量,有利于维持该生态瓶中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B正确;添加一些分解者,有力促进物质循环,有利于维持该生态瓶中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C正确;池塘水可以为生物提供必要的无机盐,用蒸馏水代替池塘水会导致部分生物营养不良甚至死亡,会降低该生态瓶中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
25. 【答案】A
【解析】生态缸应放置在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射,以免温度过高杀死生态瓶内的生物,A正确;由于能量传递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则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B错误;生态瓶可产生氧气,C错误。生态缸中的生物之间最好有捕食关系,否则稳定性就差,D错误。
26. 【答案】
(1)光、水、温度、空气
(2)分解者
(3)生产者和分解者
(4)物种组成、营养结构。
【解析】(1)依题意并结合图示分析可知,1、2、3号瓶中具有的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温度、空气、水等。(2)河泥中有分解者存在,与3号瓶相比,2号瓶中无河泥,也就无分解者,实验结果是2号瓶中金鱼的存活时间较短,说明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3)与3号瓶相比,1号瓶中缺少金鱼藻和河泥,换言之,1号瓶中没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结果是1号瓶中金鱼存活的时间短,说明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4)该实验说明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密切相关的因素包括物种组成、营养结构和非生物因素等。
27. 【答案】(1)117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有机物的输入 呼吸散失的热量 有机物
(2)12.7 17.9
【解析】(1)肉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有机物输入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故肉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0.05+0.25+5.1+2.1-5=2.5 J/(cm2·a),同理,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4+9+2.5+0.5-2=14 J/(cm2·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3+14+70+23=110 J/(cm2·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甲图中A代表呼吸散失的能量。生态系统中能量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2)第一营养级流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14/110=12.7%,第二营养级流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2.5/14=17.9%。
28. 【答案】(1)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2)桑树 分解者
(3)捕食
(4)抵抗力 负反馈
(5)太阳能 多级利用 循环再生(利用)
【解析】(1)科学规划和管理桑基鱼塘,应研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信息传递,按照规律调整各种生物的比例,获得最佳经济效益。(2)在图示生态系统中,桑树是主要的生产者。沼气发酵过程中分解者分解有机物,产生沼气。(3)蚕吃桑叶,二者之间属于捕食关系。(4)鱼塘受到污染,但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属于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负反馈调节。(5)“桑基鱼塘”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来自桑树固定的太阳能。“桑基鱼塘”从人类需要出发,使蚕沙、沼气渣中的能量被充分利用,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
29. 【答案】(1)标志重捕 衰退型 大于
(2)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食物网)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
【解析】 (1) 雪兔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所以估算其种群数量,通常采取标志重捕法。题图显示:当t为a~b时,Nt+1/Nt比值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大且小于1,说明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因此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当t为c~e时,Nt+1/Nt比值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小且大于1,说明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大,因此髙原雪兔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2)高原雪兔感受到赤狐粪、尿的气味,会有躲到洞穴中,这说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 髙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食物网)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因此抵抗力稳定性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