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8-10-02 21:5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单元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感冒后进行肌肉注射,药物一般直接进入(  )
A. 组织液
B. 淋巴液
C. 血液
D. 细胞内液
2.如图为人体内环境三种主要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转化模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毛细淋巴管堵塞,不会引起乙溶液增加
B. 甲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C. 与甲相比,乙和淋巴的蛋白质浓度较高
D. 组织细胞的代谢废物经细胞膜进入乙
3.体内细胞的代谢终产物尿素,排出体外依次经过的途径是(  )
A. 体内细胞→组织液→血浆→呼吸系统→体外环境
B. 体内细胞→泌尿系统→血浆→组织液→体外环境
C. 体内细胞→消化系统→血浆→体外环境
D. 体内细胞→组织液→血浆(或淋巴)→泌尿系统→体外环境
4.手脚皮肤磨出的水泡,其中的浅黄色的液体来源于(  )
A. 组织液
B. 血浆
C. 淋巴
D. 血清
5.正常人体组织液中不可能出现的物质是(  )
A. 纤维素
B. 氧气
C. 钙离子
D. 葡萄糖
6.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肌细胞无氧呼吸能产生二氧化碳,并释放到血浆中,血浆的pH无明显变化
B. 人体大量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排尿量减少
C. 人遇寒冷环境时,机体的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肾上腺素的分泌量降低
D. 人体被病毒感染时,体内产生的抗体,能通过裂解靶细胞将病原体清除掉
7.组成内环境的三种主要成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下列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 血浆?组织液
B. 组织液→淋巴
C. 淋巴→血浆
D. 淋巴→组织液
8.如图为血液、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的示意图,指出图中哪个箭头是错误的(  )

A. ①中性粒细胞
B. ②组织液
C. ③水
D. ④红细胞
9.下列哪些疾病是由内环境稳态的破坏直接引起的(  )
①心脏病 ②癌症 ③糖尿病 ④尿毒症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0.以下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B.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C.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神经―体液―免疫网络调节机制
D.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很强,外界环境剧变,不会引起稳态的失衡
11.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淋巴和组织液
B. 人体内环境的pH、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
C. 个体稳态的实现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共同调节的结果
D. 人体体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始终可以维持在37 ℃左右
12.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所有生物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境来实现的
B. 代谢废物完全由③过程排出
C. O2从红细胞进入组织细胞中的线粒体要经过4层生物膜
D. 内环境从外界环境得到所需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
13.如图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图,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A、B分别是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B. C可表示体温,其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C. 血浆pH的稳定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D. 内环境稳态就是指它的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
14.下列各项中,可以看作物质进入内环境的是(  )

A. 喝牛奶,进入胃中
B. 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C. 口服抗菌药物
D. 肌肉注射青霉素
15.下列关于渗透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与溶质微粒的体积关系不大
B. 0.3 mol/L的NaCl溶液和0.3 mol/L的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相同
C.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D. 在37 ℃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 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16.下列物质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  )
A. 血红蛋白
B. 载体蛋白
C. 血浆蛋白
D. 肌动蛋白
17.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体液①中含有激素、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
B. ②内渗透压下降会引起组织水肿
C. ③内若产生乳酸会引起①、②、④内pH的剧烈变化
D. ①、②、④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
18.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中,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浆中某些物质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
B. 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扩散与渗透
C. 一些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D. 淋巴与组织液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19.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某人一次性吃了很多的橘子后,血液的pH只发生较小范围的波动
B.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C. 人剧烈运动导致大量出汗后,只需要补充足够的水分即可维持人体稳态
D. 人体红细胞内O2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至少要通过12层磷脂分子
20.下列除哪项外,均为内环境概念的要素(  )
A. 细胞内液
B. 主要组成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C. 细胞外液
D. 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21.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目前普遍认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B. 当体温、pH等因素发生变化时,酶促反应一定加快、细胞代谢一定紊乱
C. 维持血液中的含氧量和血糖含量在正常范围之内,对细胞代谢的影响不大
D. 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22.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稳态
B. 某些人到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高原反应,这表明外界环境变化可影响内环境稳态
C. 生物材料中加入HCl或NaOH溶液后,pH变化更像“缓冲液”而与“蒸馏水”差异较大
D. 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渗透压下降
23.健康人血液的pH总是维持在7.35~7.45之间,这是由于(  )
A. 人体内含有大量水分
B. 血液中NaCl的含量保持恒定不变
C. 人体排出的酸性物质与碱性物质部分溶解在血液中
D. 血浆中含有HCO3-和HPO等离子
24.平静状态下,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O2和CO2浓度关系分别是(  )
A.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B.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D.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25.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D.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二、非选择题
26.下图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指出图中所指部位的体液名称:
①表示________;②表示在淋巴管内的________;③表示在毛细血管内的________;④表示组织间隙的________。
(2)以上②、③、④合称________液,它构成了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故称________。
(3)人体内的细胞通过________才能与外界环境间接进行物质交换,而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则对新陈代谢起着________作用。
27.下图是体内细胞与内环境的关系示意图。请回答:

(1)②表示毛细血管,其内的液体部分称为________。④表示毛细淋巴管,其内的液体称为________。
(2)人体内环境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实现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是________________的必要条件。
(3)此图表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________的相互关系,各细胞直接从内环境中获得__________,并直接向内环境中排出CO2和其他废物。
28.如图为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某同学因长期挑食导致营养不良,从而使血浆蛋白减少会导致____________(填标号)增多。
(2)内环境中的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从血浆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____;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____________层膜才能到达组织细胞①中被彻底利用生成水,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____________阶段。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
(4)②中的化学组成中有HCO3-、HPO等物质,它们对于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有重要意义。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网络。
(5)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则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减少的物质有____________,明显增加的物质有____________。
29.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探究血浆pH维持相对稳定的机理。
一、实验材料和用具
家兔的血浆适量、蒸馏水、预先配制的缓冲溶液、量筒、试管若干支、Na2CO3溶液(呈碱性)、乳酸、pH试纸。
二、实验流程

(1)步骤①中向A组和B组的1号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__。
(2)步骤②中向B组3支试管中滴加____________。
(3)预测A组的实验结果,填写下表:

(4)从以上实验结果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蒸馏水________(有/无)缓冲作用,人工配制的缓冲溶液________(有/无)缓冲作用;动物血浆具有缓冲作用,说明其成分中含有缓冲物质。
30.如图所示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体液,A、B、C表示结构。请据图回答:

(1)人体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主要由图中____________(填字母)三种液体组成。其中能与A结构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__(填字母)。
(2)胰腺组织细胞可分泌胰液和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其中____________可进入d液中。在正常情况下,血糖浓度维持在____________g/L。
(3)图中b液中的渗透压主要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决定。
(4)人体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____________。
(5)ATP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医生给病人开含有ATP注射液的处方用于治疗心肌炎,若病人经静脉注射了这种药物,ATP到达心肌细胞内至少要通过的磷脂分子层有____________层。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肌肉注射时,药物首先进入组织液,由组织液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和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随淋巴循环进入血浆,血浆中的药液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组织,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靶细胞发挥作用。
2.【答案】D
【解析】毛细淋巴管堵塞,可以引起乙(组织液)增加,A错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错误;与甲(血浆)相比,乙和淋巴的蛋白质浓度较低,C错误;组织细胞的代谢废物经细胞膜进入组织液,D正确。
3.【答案】D
【解析】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液体环境,细胞只能通过内环境间接地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尿素在细胞内产生,先进入组织液,再进入血浆,经血液循环,到达泌尿系统,形成尿液,排到体外环境。
4.【答案】A
【解析】身体的细胞组织也是生活在一个液体环境中,这个液体环境的主要组成者便是组织液,手脚皮肤磨出的水泡是由于长时间对这些部位的细胞组织进行挤压撮捻,细胞受到损伤造成的,细胞内容物释出引起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从周围吸水到受损部位形成水肿,A正确,BCD错误。
5.【答案】A
【解析】纤维素是植物中的多糖,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在人体组织液中;氧气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属于细胞外液的成分;钙离子、葡萄糖是血浆的组成成分。
6.【答案】B
【解析】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释放到血浆中,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所以PH无明显变化,A错误;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机体通过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进行调节,增加肾小管和结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尿量减少,B正确;遇寒冷环境时,机体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均增加,C错误;人体被病毒感染时,首先通过细胞免疫过程中的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病毒释放,再通过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将病原体清除,D错误。
7.【答案】D
【解析】组成人体内环境的三种主要成分: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血浆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组织液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两者之间的联系是相互的;组织液可以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液,但是淋巴液不能透过毛细淋巴管成为组织液,只能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淋巴和组织液、血浆之间的关系是单向的。
8.【答案】D
【解析】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是能在淋巴管、血管和组织液中游走的一种免疫细胞,但红细胞不能,所以A正确,D错误。
9.【答案】D
【解析】先天性心脏病是心脏在胎儿期中发育异常所致,病变可累及心脏各组织;后天性心脏病是出生后心脏受到外来或机体内在因素作用而致病,不是由内环境稳态的破坏直接引起的疾病,①错误;癌症是由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导致的,②错误;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浓度过高引起的,是内环境稳态被破坏引起的疾病,③正确;尿毒症是由于尿素等代谢废物不能正常排出,导致内环境中尿素等废物含量过高,对细胞产生毒害引起的,属于内环境稳态被破坏引起的疾病,④正确。
10.【答案】D
【解析】人维持稳态的条件能力是有一定限度,当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引起细胞代谢紊乱,D错误。
11.【答案】D
【解析】人在非常炎热或非常寒冷的环境下可能无法完成体温调节的过程,因为体温调节是有限度的,故选D。
12.【答案】D
【解析】单细胞生物直接通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故A错;代谢废物还可以通过②排出,故B错;O2从红细胞进入组织细胞中的线粒体要经过1层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的2层细胞膜和组织细胞的1层细胞膜,2层线粒体膜,需经过6层生物膜,故C错;内环境从外界得到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氧气要经过呼吸系统,营养物质和氧气要经过循环系统的运输,故D正确。
13.【答案】D
【解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因此A和B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A正确;内环境的主要理化特性包括温度、pH、渗透压,因此C和D可以为温度和渗透压.体温平衡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B正确;血浆pH的稳定与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C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D错误。
14.【答案】D
【解析】牛奶经食道进入胃中,没有进入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不能看作进入内环境,A错误;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受精,没有进入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不能看作进入内环境,B错误;口服抗菌药物进入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肌肉注射青霉素,是把青霉素注射到组织液中,组织液是内环境的组成,可以看作进入内环境,D正确。
15.【答案】B
【解析】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大;0.3 mol/L的NaCl溶液和0.3 mol/L的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不相同,因NaCl溶液中含有钠离子和氯离子,故其渗透压高于葡萄糖溶液;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37 ℃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 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16.【答案】C
【解析】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血浆蛋白位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肌动蛋白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17.【答案】A
【解析】血浆中含有蛋白质、甘油和脂肪酸、葡萄糖、激素、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A正确;②是组织液,组织液渗透压下降不会引起组织水肿,B错误;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由于内环境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①、②、④内pH会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①②④共同构成内环境(细胞外液),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媒介,不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错误。
18.【答案】D
【解析】血浆和组织液可相互渗透,血浆中某些物质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A正确;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扩散与渗透,B正确;一些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C正确;淋巴只能来自于组织液,通过淋巴循环回到血浆,不能再渗回组织液,D错误。
19.【答案】C
【解析】血液中存在缓冲物质,所以人吃了较多的橘子后,血液的pH只发生较小范围的波动;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人剧烈运动导致大量出汗后,除了补充足够的水分外,还要补充适量的无机盐;红细胞内O2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依次穿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一层细胞)、组织细胞膜、线粒体膜,共6层膜、12层磷脂分子。
20.【答案】A
【解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故选择A。
21.【答案】D
【解析】目前普遍认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下实现的,A错误;当温度和pH等改变时,酶促反应会由于条件的改变而变慢,B错误;细胞代谢需要依靠氧化分解葡萄糖来提供能量,只有血糖浓度和血液中的含氧量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为这一反应提供充足的反应物,这说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错误;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D正确。
22.【答案】D
【解析】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稳态,A正确;某些人到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高原反应,这表明外界环境变化可影响内环境稳态,B正确;生物材料中加入HCl或NaOH溶液后,pH变化更像“缓冲液”而与“蒸馏水”差异较大,C正确;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渗透压不一定会下降,D错误。
23.【答案】D
【解析】由于血浆中含有多种缓冲对,如H2CO3与HCO3-、H2PO4-与HPO等,人体排出的酸性物质与碱性物质部分溶解在血液中可以与上述缓冲对发生化学反应而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使血浆pH维持在7.35~7.45之间。
24.【答案】A
【解析】氧浓度最高的部位是血浆,经组织液最终运输到组织细胞内液。所以在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O2的浓度依次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细胞呼吸产生CO2经组织液进入血浆,随血液循环运输到体外,运输方向是高浓度到低浓度,所以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25.【答案】D
【解析】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共同作用。
26.【答案】(1)细胞内液 淋巴 血浆 组织液
(2)细胞外 内环境 
(3)内环境 调节
【解析】(1)图中所示,①是组织细胞内的液体,为细胞内液;②为淋巴管内的液体,称为淋巴;③为毛细血管内的液体,称为血浆;④为组织间隙的液体,称为组织间隙液,也叫组织液。
(2)淋巴、血浆和组织液都是存在于细胞外的液体,称为细胞外液,是人体内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故称为内环境。
(3)内环境时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对新陈代谢有调节作用。
27.【答案】(1)血浆 淋巴
(2)神经―体液―免疫 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
(3)物质交换  O2和养料
【解析】内环境由三部分组成:血浆、淋巴、组织液。毛细血管里的液体是血浆,淋巴管里的液体是淋巴,内环境主要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来维持,拥有稳定的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离不开内环境,各种养料均来自于内环境。
28.【答案】(1)③
(2)自由扩散 6 三
(3)②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③中蛋白质较少)
(4)pH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5)氧气(O2)、营养物质等  二氧化碳(CO2)、尿素等代谢废物
【解析】(1)某同学因长期挑食导致营养不良,从而使血浆蛋白减少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形成组织水肿。(2)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血浆中红细胞携带的氧气要穿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组织细胞膜、线粒体膜(2层),进入线粒体内被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利用,共穿过了6层膜。(3)血浆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大分子的蛋白质,组织液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少。(4)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酸碱度、渗透压三个方面;血浆中的HCO3-、HPO等物质是缓冲物质,对于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具有重要作用,血浆的正常pH维持在7.35~7.45之间,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网络。(5)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则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由于组织细胞消耗营养物质和产生代谢废物,则明显减少的物质有氧气、营养物质等;明显增加的物质有二氧化碳,尿素等。
29.【答案】(1)等量蒸馏水
(2)等量的乳酸
(3)1号试管pH变化明显,pH明显上升;2、3号试管pH变化不明显
(4)无 有
【解析】(1)根据题意分析,步骤①为设置对照试验,即向A组和B组的1号试管中加入等量蒸馏水。(2)实验中应该遵循等量原则,步骤②中向B组3支试管中滴加等量的乳酸。(3)由于A组1号试管中加入蒸馏水,没有缓冲作用,2号中有缓冲溶液,3号中的血液中有缓冲物质,所以预测A组的实验结果是1号试管pH变化明显,pH明显上升;2、3号试管pH变化不明显。(4)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蒸馏水不具有缓冲作用,为对照组;人工配制的缓冲溶液具有缓冲作用;动物血浆与缓冲溶液一样具有缓冲作用,说明其成分中含有缓冲物质。
30.【答案】(1)b、c、d b、d
(2)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0.8~1.2
(3)无机盐 蛋白质(顺序可颠倒)
(4)体内细胞代谢活动
(5)6
【解析】(1)人体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主要由b组织液、c淋巴、d血浆组成。A结构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内环境是b组织液、d血浆。(2)胰腺组织的外分泌腺细胞可分泌胰消化酶,内分泌腺细胞可分泌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进入血液,其中胰岛素能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二者相互拮抗共同调节血糖平衡。在正常情况下,血糖浓度维持在0.8~1.2 g/L。(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有关。(4)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使得人体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5)若病人经静脉注射了ATP,血浆中ATP到达心肌细胞内,需至少穿过毛细血管壁2层膜,组织细胞膜1层膜,至少要通过的磷脂分子层有6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