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生物七下3.3物质运输的途径课件(23张ppt)+教案+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济南版生物七下3.3物质运输的途径课件(23张ppt)+教案+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8-10-07 20:56:05

文档简介

《物质运输的途径》随堂检测
1.使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循环途径联系在一起的器官是( )
A.肺 B.主动脉
C.心脏 D.毛细血管
2. 左右心室射出的血( )
A.都是动脉血 B.都是静脉血
C.依次是静脉血和动脉血 D.依次是动脉血和静脉血
3.体循环的途径是( )
A.左心室 主动脉 毛细血管网 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
B.右心室 上下腔静脉 毛细血管网 主动脉 右心房
C.左心室 上下腔静脉 毛细血管网 主动脉 左心房
D.左心室 主动脉 毛细血管网 上下腔静脉 左心房
4.与右心房相通的血管是( )
A.上、下腔静脉 B.肺静脉
C.主动脉 D.肺动脉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是通过血液循环来完成的,本章的前三节密切围绕物质运输这一功能,从运输的载体、器官、途径三方面进行介绍。这节课以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为中心展开,通过探究血液在人体中的流动方向,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的理解;而通过学习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使学生领悟血液即物质运输的载体,血液循环的途径就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途径,血液循环的意义就在于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教学目标
由于这节课非常抽象,集本章的重点、难点:体循环、肺循环于一体,既是对对前面所学的血液,血管、心脏等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学习消化、吸收、排泄等章节的前提和关键。因此,根据七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以及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我确定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
1.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 成分的变化。
3.阐明血液循环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血液循环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确立严谨的科学探究的态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 方法
血液循环的途径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既抽象又难懂,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使抽象的文字变为直观的图像,并创设问题情境,以小活动“一滴血的旅程”为探究的载体,采用启发诱导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分析、总结、游戏等活动中,体验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有没有生病时到医院“输液”过?你能说一说护士在“输液”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步骤吗?(生 先消毒,再扎针入静脉血管中。)
师:药物是怎样到达病源部位的?(生 通过血液。)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输液”作为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药物是怎样到达病灶的?既有利于引出人体内的物质运输途径这一课题,又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师:(课件展示:血液循环的途径图)血液在心脏的推动下,日夜不停的在心脏和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管道里沿一定的方向流动,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循环。我们体内的物质是由血液运输的,血液循环的途径也就是物质运输的途径。循环的动力都来自心脏收缩与舒张。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大本营”;血管是血液流经的管道。不妨我们先回顾一下心脏和血管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视频直观的体现人体内血液是按一定的方向循环流动的,从而提出血液循环的概念。同时,血液的流动携带物质进行运输,血液循环的途径就是物质运输的途径,使课题中物质运输的途径与教学内容中血液循环的途径在学生心中形成统一。
二 复习提问
1.出示心脏的结构图。
师:提出问题:(1)心脏有那四个腔吗?哪个腔的壁最厚?
(2)心脏的四个腔分别与什么血管相连通?
(3)心脏内血液的流向是怎样的?
(4)动脉和静脉的功能分别是什么?
生:积极回答。
2.师生共同总结:室连动、房连静;心脏内血流方向:静脉 心房 心室 动脉
3. 出示三种血管的关系图,学生找出我们体内血液的总体流向:
血液总是沿着“心室 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心房”循环流动。
【设计意图】血液的循环流动之所以能进行,之所以能沿一定的方向进行,都是与心脏的结构直接相关的,如果心脏的结构掌握了,血液循环的途径就会迎刃而解。在帮助学生复习心脏的结构的同时,总结出血液循环流动的总体路线,为学生学习体循环、肺循环做好铺垫,降低学习的难度。
三 按图索骥,合作探究
(一)探究血液循环路线
活动:一滴血的旅程
1.假如我是左心室(右心室)里的一滴血,离开心脏后,我会有怎样的旅程呢?当我回到心脏时,我会进入哪个心房呢?
学生观察血液循环示意图、思考后小组内交流,然后完成探究报告,最后每组的发言人上讲台前对照图片代表本小组交流。
通过交流,不断地修改、补充和完善,在学生的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两条血液循环途径:
总结指出一条是体循环,另一条是肺循环,学生区分后思考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点分别在何处?止点呢?
(2)体循环和肺循环相比,那条途径更长?心脏的结构与之相适应的特点是什么?
(3)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还是一先一后?
学生得出结论:
(1)体循环起于左心室止于右心房,肺循环起于右心室止于左心房。
(2)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左心室壁最厚,收缩力强,与体循环距离远相适应。
(3)两心室同时收缩,所以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
2.假如我是左心室里的一滴血,离开心脏后,能否再回到左心室?如果能,要经过哪些途径?
学生重新审视血液循环的途径,认识到体循环和肺循环不是独立存在的两条途径,它们在心脏处汇合成一条完整的途径,也就是说经肺循环回到心脏的血液紧接着会参与到体循环中去。
【设计意图】血液循环途径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对该知识点的处理我采用了“总—分—总”的教学设计。并以“一滴血的旅程”作为学习的线索,诱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与合作,在不知不觉中将难点突破。在对“左心室壁最厚,与体循环距离远相适应。”的思考中,培养学生逐渐树立起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
(二)探究血液成分变化
1.回忆体内气体的交换:假如你是肺吸收的氧气,你是如何到达身体的每个细胞的呢?
2.动画展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
指导学生观察气体交换后颜色的变化,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血液和氧气结合,颜色变成鲜红;血液和氧气分离,颜色就变成暗红。前者称为动脉血,后者称为静脉血。二者的区别是含氧的多少。
教师出示盛放在培养皿中的新鲜血块,学生观察血块表面和底部的颜色有什么不同,思考原因。
3. 观察与思考
观察教材血液循环示意图,对比血液流经肺循环和体循环后,思考并讨论:
(1)分别有什么变化?
(2)血液成分变化的部位分别在何处?
(3)血液循环途径中,哪些管腔流动脉血,哪些管腔流静脉血?
4.根据讨论所得,学生在练习本上用红(代表管腔内流动脉血)、蓝(代表管腔内流静脉血)两种颜色的笔绘出血液循环示意图,并注明血液成分的变化。
5.师生总结: 组织细胞
氧和养料 二氧化碳等废物
二氧化碳 氧
肺 泡
通过观察、思考、总结与分析,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血液通过循环流动为细胞运来所需的氧气和养料,运走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物质的运输是通过血液循环来完成的。这也正是血液循环的意义所在。
【设计意图】此环节能使学生从直观上认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并通过学生绘制血液循环示意图、师生分析总结血液循环途径中物质的变化,加深学生对血液循环意义的理解。
四 、学以致用
某同学的膝盖发炎,需要输液。医生在该同学手腕静脉注射消炎药物。下面是药物经过的器官,请你排出药物经过各器官的正确顺序。
a.左心房、左心室 b.右心房 、右心室c.肺 d.主动脉 e.肺动脉f.肺静脉 g.上腔静脉h.下肢动脉
五、 巩固提高
1、有人说:“在动脉血管中流的血是动 脉血,在静脉血管中流的血是静脉血”。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2、消化道中的葡萄糖,若要被头部的组织细胞所利用,其运输途径是怎样的?
教有所思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是初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三大理念。我在的教学中,力求将新的理念渗透进每一节生物课堂,使每节课设计都能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提出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课件23张PPT。第三节 物质运输的途径年级:七年级
科目:生物
人们生病时需要打针注射药物,那么通过打针注射进去的药物是如何到达病灶的呢?
第三节 物质运输的途径1.概述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说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过程。
2.能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3.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血液循环的途径在心脏的推动下,血液在血管中按一定的方向不停地流动,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循环。人体血液循环体循环肺循环同时进行根据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不同,可以将血液循环分为:学法指导识别“血液循环图”
三部曲”一:定“心腔”二:辨“血管”三:走“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右心房上下腔静脉各级静脉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各级静脉上腔
静脉下腔
静脉右心房体循环 血液经过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时,进行了什么生理活动?通过该过程,血液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了物质交换,氧气和营养物质由血液进入组织细胞,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由组织细胞进入血液。
血液的变化: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思考讨论变化部位:
全身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之间体循环功能与作用:
将养料和氧送到全身组织细胞
进行物质交换,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运走
血液变化:
由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
动脉血变成含氧较少、颜
色暗红的静脉血
组织细胞右心室肺动脉左心房肺静脉右心室肺动脉左心房肺静脉肺泡毛细血管标注路线肺循环血液经过肺部毛细血管时进行了怎样的生理活动?通过该过程,血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血液与肺泡之间进行了气体交换,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
血液的变化: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思考讨论变化部位:
肺泡与肺部毛细血管之间肺泡功能与作用:
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二氧化碳
进入肺泡,氧进入血液血液变化:
由含氧少、颜色暗红的
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
颜色鲜红的动脉血
肺循环左

室主

脉各级
动脉全身
毛细
血管各级
静脉上下

静脉右

房左

室主

脉各级
动脉组织细胞O2CO2养料废物全

毛细

管2、肺循环右

室肺

脉肺部毛
细血管肺

脉左

房肺 泡CO2O2肺

毛细

管肺

脉左

房1、体循环“动脉里流的都是动脉血,静脉里流的都是静脉血”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思考讨论左心室左心房右心室右心房主动脉上下腔静脉肺静脉肺动脉主动脉左心室左心房肺静脉肺动脉
右心房
右心室上下腔静脉 同时进行,通过心脏连通成一条完整的循环路线 左心房右心室右心房左心室动脉血---静脉血静脉血---动脉血为组织细胞提供氧气和养料,带走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 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获得氧气,并把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对比某人脚背发炎,医生在他的臀部肌肉处注射消炎药物,此药运至足部的途径是什么?(请用图表示)脚背毛细血管右心室肺动脉左心室主动脉臀部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脚背动脉 学以致用 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大约需要20-30s,注射的药物,很快就会作用于全身每一处组织细胞。 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主动脉全身毛
细血管上、下腔静脉肺动脉肺部毛
细血管肺静脉肺循环体循环全身各级动脉全身各级静脉气体交换物质交换C 1.使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循环途径联系在一起的器官
是( )
A.肺 B.主动脉
C.心脏 D.毛细血管
2. 左右心室射出的血( )
A.都是动脉血 B.都是静脉血
C.依次是静脉血和动脉血 D.依次是动脉血和静脉血
D 3.体循环的途径是( )
A.左心室 主动脉 毛细血管网 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
B.右心室 上下腔静脉 毛细血管网 主动脉 右心房
C.左心室 上下腔静脉 毛细血管网 主动脉 左心房
D.左心室 主动脉 毛细血管网 上下腔静脉 左心房
4.与右心房相通的血管是( )
A.上、下腔静脉 B.肺静脉
C.主动脉 D.肺动脉
A A 在我们身体中,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并且通过心脏连通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