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富贵不能淫孟 子导入新课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我们已经学过孟子的哪些文章?先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孟子。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县)人,思想家、教育家。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有《孟子》(现存七篇)一书传世。《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他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孟子》,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将《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为“ 四书”。 孟子给人的形象是自尊而凛然不可犯,有时不免令人望而生畏,这一点,从师生关系上可以看出。在学生面前,他更多地呈现出严师的形象。一次,孟子的学生乐正子到齐国,因为没有马上安顿好,未能当天去看孟子。第二天乐正子去见孟子时,孟子很不高兴,劈头就说:“你也想到来看我吗?”乐正子感到语气不对,也不知怎么回事,忙问:“老师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孟子并不直接回答,转而问道:“你到齐国几天了?”乐正子老老实实地答道:“昨天已到。”孟子听后便极为不快地说:“既如此,那么我刚才说那样的话又有什么可怪?”乐正子这才明白孟子生气的原因是自己抵达齐国后没有立即去看望他,于是赶紧解释。孟子一点也没有放松,继续责问:“你难道听说过,一定要住所找好了才来求见长辈吗?”乐正子只好向孟子认错。在这段对话中,孟子的态度始终咄咄逼人,从中我们不难看到,他对师长尊严的维护,显然压倒了对学生的宽厚和关心。确实,就人格形象而言,孟子可敬的一面似乎超过了可亲的一面。孟母三迁孟 母 三 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ǎ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学习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
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
其糟粕。 (一)你读我读,疏通文意1.诵读本文。(小组内以各种形式读文章,推
荐读得好的同学,班级展示)
2.解释文本。(先对照课文自主学习,再进行
小组交流,有不明白的问题班级内进行互助
学习) 精读文本 景 春 曰:“公 孙 衍、张 仪 岂 不 诚 大 丈 夫 哉?
一 怒 而 诸侯 惧, 安居 而 天下 熄。”
孟 子 曰:“是 焉 得 为 大 丈 夫 乎?子 未 学礼 乎?
丈夫之冠 也,父 命 之;女子之嫁 也,母 命 之,往 送 之门,难道真正、确实害怕安静平息,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这,这个怎么,哪里你没有学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父亲给予训导;出嫁去,到是教导、训诲表顺接戒之曰:‘往之女家,必 敬 必 戒,无 违 夫子!’以 顺 为
正 者,妾 妇 之 道 也。 居 天下 之 广 居, 立 天下 之
正 位,行 天下 之 大 道。 得 志 , 与 民 由 之;不得志,独 行
其 道。富 贵 不 能 淫,贫 贱 不 能 移,威 武 不能 屈。 此 之 谓
大 丈 夫。”告诫(rǔ):通“汝”你一定恭敬谨慎违背丈夫把顺从作为准则,标准方法居住居所,住宅仁礼 义站,站立光明的大道实现志向遵循独自固守、坚持原则,行为准则使……惑乱,使……迷惑使……改变,使……动摇使……屈服正大、正确行走同、和这称谓、叫做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生气 ,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妇女之道。住在天下最宽敞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上。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翻译:(二)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1.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性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 3.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2.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三)你讲我讲,感受英雄(四)你说我说,畅谈理想
“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结合自己的理想,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仁义礼智恻隐之心仁也
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
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告子》
在我国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会不时隐藏着某些封建主义的糟粕,本文也不例外,请你把这些地方找出来,谈谈你的看法。(五)你找我找,发现问题糟粕之处:妻妾制度
三从四德
“ 三从”: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纲五常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 仁、 义、 礼、智、信◆父母之命不可违愿大丈夫的铿锵音韵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愿大丈夫的高尚情操永远流淌在你我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