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息二则课件(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消息二则课件(4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0-10 18:1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消息二则
R ·八年级上册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及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主要作品有《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论文,《沁园春·雪》《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等诗词。
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相继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在长江以北歼灭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主力。国民党反动统治虽然已经面临总崩溃的局面,却一面展开“和平攻势”,玩弄和谈骗局,争取喘息时间,以便伺机反扑;一面积极部署所谓“千里江防”,企图以此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并且在对长江防线经
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2日2时,解放军在西起九江东北的湖口,东至江苏省江阴的长达五百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在彻底摧垮敌人的长江防线的同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
路军的战况。同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4月23日晚间,解放军占领了蒋家王朝巢穴——国民党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城,宣告国民党统治的彻底崩溃。
一、什么是新闻
新闻也叫消息,是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途径所传播的信息的一种称谓,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二、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知识链接
消 息
即狭义的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消息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即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称为“倒金字塔式”结构。
消息结构的五部分:一般包括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等部分。
消息有三个特点:1.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真实性);2.报道迅速及时(时效性);3.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消息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字词注音
芜湖( ) 督战( ) 荻港( )
诸城( ) 要塞( ) 泄气( ) 溃退( ) 歼灭( )
锐不可当( ) 摧枯拉朽( )



zhū
sài
kuì
xiè
jiān
dānɡ

◆词语集注
经营:
摧枯拉朽:


溃退:
筹划、组织、管理。
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文中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狼狈不堪地逃走,形容毫无秩序地撤退。
芜湖:
荻港:
锐不可当:
泄气:
歼灭:
要塞:

芜湖,简称为“芜”,安徽省省辖市。
长江港口之一。
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泄劲或放弃。
消灭。
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
备的据点。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朗读课文,并填充下列内容。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诸城进击中。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人民解放军……朱总司令的命令。
默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

人物:我三十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午夜开始
地点:芜湖、安庆之间
原因:国民党反动派遇到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纷纷溃退
经过: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
结果:到21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1.“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消息的什么?在消息中起什么作用?

再读课文,思考:
电头
作用: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再读课文,思考:
2.“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已”和“大约”能否去掉?
不能去掉,“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表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不能,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够说明解放军的英勇。“溃退”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程度。这句话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赞美的情感,字里行间透出了豪迈的情怀。
3.“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经营、溃退”能否换成“构筑、败退”?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的是一场大战,却只用了不到二百字,你觉得效果如何?作者为什么不详细写渡江和战斗的情景?
本文不足二百字,却简而不陋,是大手笔,堪称经典。对于渡江和战斗的情景,作者没有详细描写,只是几笔勾勒,粗线条的介绍了渡江的时间、地点及事件的结局。因为敌人“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在三十万大军面前简直不堪一击,所以也不值得去详细介绍。
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旨内容。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用慷慨激昂的语言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胜况,表现了我军将士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流露出人民必胜、敌军必败的坚定信念。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长江
背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主体:渡江战斗于……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朱总司令的命令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
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时间:二十日午夜至二十一日
我三十万大军 地点:芜湖、安庆之间 英勇善战
胜利南渡长江 主体 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进军迅速
(标题) 事件:渡过长江
背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结语——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命令


结构图示
阅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和要素。
结构: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概括介绍了人物、地点以及全局的战况,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主体:二十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的地点、渡过的人数。表现了解放军攻击的神速和战果的辉煌。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志气,灭敌军威风。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具体交代了东路军的渡江作战情况。
消息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
经过:中路军首战告捷;西路军所向无敌;东路军战绩辉煌。
结果: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再读课文,思考:
1.“西起九江(不含)”中的“不含”能否去掉呢?为什么?
不能去掉,“不含”在这里准确反映了当时九江不在渡江范围内,体现了新闻的准确性。
“到目前为止”交代的时间不精确,“目前”只表示在说话的时候。“至发电时止”的时间交代明确,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2.为什么不用“到目前为止”,而用“至发电时止”?
这两句话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在文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恰如其分地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深化了本文的思想。?
3.“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不行。“歼灭”是把敌人消灭掉,“击溃”是把敌人打得溃不成军,完全丧失战斗力,连用这两个词区别出不同的作战结果。词语搭配准确,表达有力,恰切地表现出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去掉任何一个则不合乎实际,表达也不准确。
4.“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一句中的“歼灭”和“击溃”两个词省略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报道的主体是写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为何是从中路写起?何处详写?何处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作者报道三路大军渡江情况,并未平均使用笔力。中路于20日首先渡江,所以先写。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作战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过的军队“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
这样安排,不仅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而且详尽地写了战果。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旨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全面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概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并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根本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赞扬了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渡江作战兵力——百万大军
导语 战线(渡江区域)——一千余华里
人民解放军百万 战况——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英勇善战
大军横渡长江 中路军首战告捷 叙(略) 锐不可当
(标题) 主体 西路军所向披靡 叙议结合(较详)
东路军遭遇抵抗较为顽强 叙(最详)


结构图示
当堂检测: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

新华社东京3月14日电 中国政府提供的首批援助物资14日晚抵达日本东京,并将连夜被运送至日本东京北部地震海啸重灾区宫城县。
日本当地时间20时46分,从中国上海起飞的搭载首批近百吨援助物资的包机抵达东京羽田机场,这批物资包括12人用帐篷、6人用帐篷、毛巾被、手提应急灯等灾区急需物资。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公使吕克俭和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日中经济室室长古谷德郎在机场签字换文,完成物资交换。
中国首批援助物资运抵日本。
方法指导: 给新闻添加标题

第一步:抓住关键词。
所谓关键词,指新闻中概括性、判断性较强的词语,一般分布在新闻的导语中,有时出现在中间小节的开头或结尾部分。注意寻找并提取关键词,可以迅速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标题的草拟。
第二步:规范表达。
答案的表达形式通常为:“谁干什么”或“谁怎么样”,类似缩句中的主干,时间、地点等要素如无必要一般不出现在答案中。
第三步:充分考虑限制条件。
概括要点或拟标题往往有一些限制条件,如字数限制,这就要求所拟标题一定不要超过规定字数,否则要被扣分。如果有其他限制条件,也一定要遵守。
1948年10月,党中央驻西柏坡。傅作义探知情报以后,准备出动近10万大军和骑兵突袭中共首脑机关。当时国共主要战场在东北和西北,而党中央周围卫戍部队仅一万多人,形势十分危急。26日,毛泽东办完大事以后,自言自语道:“要给傅作义一点厉害看看。”周围的人不明白:“我们身处险
一纸吓退十万兵
境,还要给别人厉害看?”只见毛泽东拿起笔,很快以新华社记者名义写了一篇评论:《动员一切力量,歼灭可能向石家庄进扰之敌》,交中央电台向全国广播。评论中说:为了紧急动员一切力量,配合人民解放军歼灭可能逃向石家庄一带的蒋、傅军,党中央已向保定至石家庄沿线及其两侧各县发出了命令,限令3天内动员一切民兵及地方武装,准备好
一切可以使用的武器,以利于作战,尤其要注重打击骑兵等等。这篇文章马上由新华电台广播,傅作义见我方对他们的计划什么都知道了,还做了准备,并有了歼灭部署。他生怕遭到埋伏,只好偷偷地将刚开出来的部队又撤回北平,这出现代“空城计”就这样结束了。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消息,请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消息的认识。(200字左右)
2.查阅有关“解放战争”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