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0-11 14:37: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请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完成1~4题。
在文学大家笔下,一个个形象是鲜活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辨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除下帽来则油光可鉴。列夫·托尔斯泰的皮肤藏污纳垢(  ),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不少人经长途跋涉,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含首低眉,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换来的却往往是失望与尴尬。不过,他却具有犀(  )利的目光——能满含璨然笑意,也会因忧郁而暗然失色。
1.给选文中的加点字注音。(2分)
藏污纳垢(ɡòu) 粗糙(cāo)
粗鄙(bǐ) 犀利(xī)
2.语段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4分)
辨改为辫 含改为颔
璨改为粲 暗改为黯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2分)
(1)油光可鉴:这里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2)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4.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比喻。把“清国留学生”的被大辫子顶起的学生制帽比作富士山,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这些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的丑态,同时表现了作者对他们行为的厌恶。
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B.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C.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
D.参观故宫博物院,你是周六去呢?还是周日去呢?
【解析】B项,句末的句号应放在引号内;C项,应改为“什么?就这么个侏儒!”;D项,第一个问号应改为逗号。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2分)
A.因具备高强度、高柔性、高透光性、高导电导热性等特性,石墨烯一经发现,便高度受到行业内外的关注。
B.《红海行动》通过表现国力强盛和大国威严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怀,看来能否点燃人们的爱国热情取决于电影的质量。
C.从“东方红一号”到“天宫二号”,中国航天事业伴随着共和国成长的脚步稳步前行。
D.在首个航天日,全国多地举行丰富多彩的科普,激发公众对太空探索的热情。
【解析】A语序不当,应将“高度”放至“关注”之前;B项一面对两面,应去掉“能否”;D项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科普”后面加上“活动”。
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它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的。
B.《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回忆性的记叙文。文章以朴素的语言,再现了一位母亲的伟大形象。
C.《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D.《美丽的颜色》的作者是艾芙·居里,她是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本文记叙了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用四年时间提取镭的过程。
【解析】应改为“她是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居里夫人的女儿”。
8.某班同学在完成综合性学习活动“献给母亲的歌”的过程中,搜集到如下材料。请你按照要求,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史铁生《我与地坛》)
材料二:我自己有了孩子,才明白把五个孩子拉扯大哪里是简单的事情。但是,我很少听见她谈论其中的辛苦,她一定以为这种辛苦是人生的天经地义,不值得称道也不需要抱怨。
(周国平《用什么来报答母爱》)
材料三:每天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我们上床睡,母亲则坐在床角,将仅仅20瓦光的灯泡吊在头顶,凑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补缀衣裤。
(梁晓声《母亲》)
材料四: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
(车行《母亲》)
(1)以上四则材料,没有体现出母亲辛劳的一则是材料一。(2分)
(2)根据【材料三】或【材料四】提供的情景,仿照示例,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4分)
示例:母爱是儿女离家时亲切的叮咛,那份牵挂陪伴我们远行;
母爱是儿女酣眠时细密的针脚,那份辛劳陪伴我们入梦;
母爱是儿女童年时风雨中的接送,那份呵护陪伴我们成长。
二、阅读理解(47分)
(一)(15分)
儒者之豪迈
徐百柯
蒙文通一生治经史之学,著作颇丰,但他曾说自己学问最深处,恰恰是不著一字的宋明理学。蒙先生指导研究生,上来先是两句话。第一句引陆象山言:“我这里纵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第二句是他自己的信条:“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做学问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
蒙文通以教书为业,却曾两次遭遇未被大学续聘的尴尬。一次是二十世纪30年代在北京大学。他在历史系任教年余,却始终未去院长家拜访过一次,因而被同事称为“此亦稀有之事也”。据说此事弄得院长非常难堪,以致置北大隋唐史无人授课一事于不顾,也不再续聘蒙文通,而蒙文通也处之泰然,仍我行我素。后转至天津一女师任教,与“领导”交往依然如故。
另一次是上世纪40年代在四川大学,由于学阀玩弄手腕,蒙文通未被文学院续聘。但一干学生倾倒于他的学识,请求他继续授课。他说:“我可以不拿钱,但我是四川人,不能不教四川子弟。”于是让愿意上课的学生到自己家里,继续传授。
曾经有川大学生回忆蒙先生:“先生身材不高,体态丰盈,美髯垂胸,两眼炯炯有神,持一根二尺来长的叶子烟杆,满面笑容,从容潇洒地走上讲台,大有学者、长者、尊者之风。”
他讲课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不带讲稿,有时仅携一纸数十字的提要放在讲台上,但从来不看,遇风吹走了也不管;第二是不理会下课钟,听而不闻,照讲不误,每每等到下堂课的教师到了教室门口,才哈哈大笑而去。
他的考试也颇有趣味,不是先生出题考学生,而是由学生出题问先生,往往考生的题目一出口,先生就能知道学生的学识程度。如学生的题目出得好,蒙先生总是大笑不已,然后点燃叶子烟猛吸一口,才开始详加评论。考场不在教室,而在川大旁边望江楼公园竹丛中的茶铺里,学生按指定分组去品茗应试,由蒙先生掏钱招待吃茶。
蒙文通曾对儿子蒙默讲,自己对问学者一向是知无不言,就像钟,“大叩之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他的学生常晚上登门问学,他总是热情接待,有问必答,侃侃而谈。夜深,学生告辞,他常不准走,非等他燃过两根抽水烟的纸捻后才放行。
他的学生吴天墀说:“先生豁达大度,不拘小节,行乎自然,喜交朋友,社会上三教九流,一视同仁,所以有不少和尚、道士跟他有交情。喜欢上街坐茶馆,和人作海阔天空的闲谈,也爱邀熟人上餐馆小吃一顿。”
另一位学生隗瀛涛回忆说,一次,遇见蒙先生坐三轮车去学校。蒙先生一眼看见他后高声喊道:“隗先生(对他的戏称),我家有四川近代史资料,你快来看了写文章。我的文章发表了可以上耀华餐厅(成都著名的西餐厅),你的发表了也可以吃一顿回锅肉嘛!”
许多学者都曾慕名到成都拜访蒙文通,交往过后,他们往往发出这样的感叹:“读先生的书,以为只是一个恂恂①儒者,没想到先生还这么豪迈。”
【注释】①恂恂:恭谨温顺的样子。
9.从蒙先生做人的角度看,你认为他两次未被续聘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3分)
第一次是因为蒙先生不会阿谀奉承,讨好“领导”;第二次是因为蒙先生为人光明磊落,不搞阴谋诡计。(意近即可)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理解能力。
10.蒙先生曾表示对问学者一向是“大叩之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请用直白的语言解释这句话在语境中的含义。(3分)
多问则多讲,少问则少讲。或“知无不言”,“有问必答”。(意近即可)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比喻句的理解能力。
11.蒙先生的考试方法好不好?请说出你的理由。(3分)
提示:答“好”与“不好”均可,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有理有据表达自我观点的思辨能力。
12.蒙先生的“豪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任选两个方面举例说明。(4分)
豪迈的具体表现:智慧幽默,刚正不阿,不拘小节,诲人不倦,慷慨大方……__示例:①慷慨大方,考试时掏钱招待学生吃茶,爱邀熟人上餐馆小吃一顿。②刚正不阿,在历史系任教年余,始终未去院长家拜访过一次。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材料提炼观点,利用材料证明观点的能力。
13.积累链接:请你默写出《论语》中强调“学”“思”结合的读书方法的句子。(2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古诗文背诵的掌握情况。
(二)(荆门中考)(15分)
幸会,妈妈
张春
①我妈年轻的时候是一名会计,在食品站工作。她的本职业务顶呱呱,现在已经60多岁,对数字依然非常敏感,心算精确到个位数。
②我们小时候爱吃手指,把手指甲都啃坏了。她就给我和哥哥在胸前吊了一粒甘草片。因为甘草片比手指头好吃,我们就不吃手指头了。我4岁的时候,看到其他小孩子在高楼外的屋檐上追跑嬉闹,也想跟上去。妈妈没有打我骂我,而是去买了一个大西瓜,带我们站到那个楼顶上,瞅着下面没人,把西瓜扔了下去,然后说:“你们看,摔下去就是这个样子!”
③还有一次,在家里看电视剧《哪吒闹海》,看到哪吒自杀的时候,我一边伤心地大哭,一边去上学。走出好远,后边远远传来妈妈的声音,她边喊边跑:“哪吒没有死——被他师父救活了——不要哭了!”她起码追了200米。
④我不到8岁的时候,妈妈就和我说,不要让男人和你太亲密,更不要让男人碰你。洗澡上厕所,就算是爸爸、哥哥也不能看。
⑤我初中的时候第一次收到情书,非常忧心,试探地拿给妈妈看。妈妈仔细地看完,然后笑眯眯地叠起来还给我,说:“青春真好,还有人给你写这样的信。”我后来听说很多女孩子不再对妈妈说心事,就是从第一封类似的书信开始的,而我却松了一口气,好像今后没有什么事不能和妈妈说的了。
⑥但我们之间也不都是美好时光。青春叛逆期,我也跟她吵过,说:“等我长大了,还了你们的钱,我就再也不欠你们的了!”妈妈沉默良久,叹了口气,说:“我们大人有时也心情不好,你看看《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总是逗阿玛高兴,你就不能也哄哄我吗?”
⑦小时候上学,爸妈很少接送我,下雨也一样。家里的伞都是长柄的大黑伞,我个子矮,不喜欢带大黑伞,所以经常淋雨。过了十几年,我随便抱怨了一下这件事,妈妈后来几次跟我说:“那时候我怎么就那么蠢,不知道给你买一把小伞呢?我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你要原谅我们啊。”又一次回家,她给我买了一把最轻便的小花伞。那时我已经30岁了。
⑧后来爸爸病倒了,她去陪护,不眠不休的40天,她竟然还胖了些。她说虽然没有怎么睡觉,但爸爸吃剩的东西,她都搅一搅全部吃掉了。情绪上受不了的时候,自己跑到厕所里哭一场。爸爸还是走了。她规定自己每天只准痛哭一个小时,剩下的时间就要振作起来。她说:“要疯掉还不容易?可我疯了,我那两个孩子怎么办?”
⑨命运是猜不透的。爸爸去世仅一年,我刚上大学,却突然得了一种怪病。等她走进我的宿舍,我已经躺在床上不能动了。是她背着我,一家一家的医院去看。当时在北京看病太难了,每次排队要排四五个小时。我想,妈妈的心该被烧焦了吧?稍有闲暇,她就摸着我因为打了好多针而布满淤青的手,说:“不知道有没有哪个神仙,把你的病摘下来放在我的身上?”
⑩在北京治疗了三个月,医生都说住院没有意义了。但妈妈心不死,她照样背着我,到处寻访偏方和疗法。稍有希望,就专程撵了去。最后,她竟然自己研究医书,自己开药试针。她甚至琢磨出一套按摩手法,能准确地摸索出我任何地方的疼痛,最后对症下药。
?半年后,我站起来了,居然回到北京继续上学。
?又是几年过去了,我们家一切都好起来了。今年3月,妈妈到厦门来看我,我们去海边散步。妈妈笑着说,她以前不是很会走路,现在腿脚不如以前了,反而领悟到一些道理,变得很会走路了。她说:“要把手甩开,专心致志,不要突然变快,也不要突然变慢。要这样,一脚一脚地走,走多远,也不会累着。”
?我看到她平静地望着远方,脚步均匀地走着,全身显出协调而动人的姿态。我突然涌出一股热泪,一句一直想对她说却老是不知怎么说的话喷薄而出:
?“幸会,妈妈!”
(原载《青年文摘》,有删节)
14.请简要赏析文章第⑩段画线句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1)深刻地表述妈妈超乎寻常的爱女之情。(2)妈妈的这一系列举止动作出人意料,这两个词写出了“我”的意外和惊讶。(3)表达了“我”对妈妈的深深感激和敬佩之情。
15.请仔细品读第?段中妈妈在海边对“我”说的有关“走路”感悟的语句,谈谈你的理解。(4分)
“要把手甩开,专心致志,不要突然变快,也不要突然变慢。要这样,一脚一脚地走,走多远,也不会累着。”
(1)这几句话是妈妈借“走路”来告诉“我”做人的道理。(2)人生恰如行路,目标确定后,贵在一往无前,专心致志;要不快不慢,执着坚定,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这样的人生才是快乐的,才是对人对己有益的人生。
16.文章以“幸会,妈妈”为题,请体会其内涵和作用。(4分)
(1)“幸会”本义是用在与陌生人的见面、相处上,本文却用在了与妈妈的相处中,新颖别致,能激发阅读兴趣。(2)“幸会”一词概括了文章主旨,它集中体现了“我”因感受到浓烈、全面、深刻的母爱而产生的无比庆幸与自豪之情。本文标题有“多亏有你”“谢谢有你”的意思。
17.文中“妈妈”教女有方,请概括出你最佩服的两点,并结合文章做简要分析。(4分)
(1)民主、平等。妈妈能正确面对和处理女儿遇到的问题,如让收到情书的女儿轻松自然,用主动认错的方式让叛逆期的女儿学会体谅他人。(2)言传和身教并重。女儿不到8岁时,就告诉她不要让男人和她太亲密。女儿30岁了,她不但主动认错,还给女儿买了一把最轻便的小花伞。爸爸病逝,她会让自己每天只准痛哭一个小时,这些事例,既有言传,更有身教,给了女儿一生的启迪和积极的引领。(3)方法灵活,易于让人接受。对小孩子喜欢咬手指头和想在高处嬉闹的处理方法,和借“走路”来告诉成人女儿做人的道理的方法,都抓住了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灵活实用。
(三)(17分)
贝多芬
提起音乐家的名字,没有比贝多芬更响亮更庄严的了。他是音乐的英雄——不,是人类的英雄。
所谓英雄,并不是个人事业的野心家,他是从人类生活的提高出发,必要时交付出个人的生命。因此贝多芬没有一般的感伤的气息,虽然痛苦始终纠缠着他的生命。他说:“大多数人为了一点好事便回肠荡气,这可不是艺术家的天性。艺术家是火一样的,他们不会哭泣——人得凭音乐从他的精神打出火来。”他从小就遭受到父亲酒疯的折磨;他贫困、失恋、疾病;但是他从不屈服,从不灰心。用罗曼·罗兰的话说:“在不肯委身于灵魂的庸俗的人们,是日日夜夜的战斗;而且大多是没有威严,没有幸福,转战于孤独和沉默之中的战斗。”他心胸广大,他承认他的工作是困苦的解放,其他都不算一回事。而且只是为了这些,他才演唱他惨淡的生命。他没有一根媚骨,即使在贵族圈内,一发觉到别人在他的弹琴声中继续谈话的时候,他也会毫不犹豫地拍上钢琴盖,愤然离席,说:“我才不高兴对猪弹琴!”贝多芬博览群书,从希腊拉丁文到英法的文学、哲学,他全是内行;精神上他是卢梭的弟子。他爱好自然。他也崇拜莎士比亚和歌德。瓦格纳说:贝多芬和莎士比亚是一对普罗米修斯。贝多芬忠实于自己的艺术,他的作品经过不知多少次的修改之后才肯付印。付印之后甚至在刻板之后,他还是一面校对,一面修改,即使毁板也不将就一点。有人看见他写作的时候,头发蓬松,满额大汗,正如在打一场大仗。垂死之前他说好像才开始作曲。
贝多芬生于1770年。祖父是男低音歌唱家,歌剧作曲家,奥古斯特候选的乐队指挥。父亲是男高音歌唱家。贝多芬具有音乐的血统。14岁,他在公立学校念书,音乐教育则从4岁开始,8岁已拉得一手好提琴。11岁他认识了巴赫的平均率钢琴谱。艾登预言他是莫扎特第二。1787年,他转入莫扎特门下。1788年曾游维也纳,因为即席演奏莫扎特而受到关注。莫扎特说:他有一天会在世界上发出一种声音来。那时,他的慈母逝世,父亲是一个酒鬼,丧失了他的歌声。他不得不去做家庭教师。他开始潜心研究英国文学,并且认识了瓦尔德斯丹伯爵,成为他终身的知己。1792年瓦尔德斯丹送他去维也纳,从此定居在这18世纪的音乐名城。
因为生活的不安,恋爱的失败,听觉也开始烦搅他,在别人的眼中,贝多芬变成一个怪人。幸亏他的创作力是旺盛的。因为他对于大自然的极大的喜好,他随身总是带着笔记本。1822年,他的耳朵完全聋了,对客人谈话是用笔谈,从千百本的谈话记录中,可以看到他的生活和工作态度。
十八九世纪之交,欧洲的主宰人物是拿破仑。贝多芬为他写了一部交响乐,前后经过3年时间(1802—1804)。可是他的交响乐才脱稿,拿破仑已经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他撕掉乐谱上面的献辞,把乐谱扔到地下,猛力践踏,愤恨地说:“他竟做起专制魔王了!”
1826年12月,贝多芬患肺炎,后转水肿病。三个月的治疗落了空,经过两天半清醒的挣扎之后,1827年3月26日,在雷轰电闪当中,他向空中挥舞着紧握的拳头,就此向人世告辞了。下葬之日,送殡的有两万人,有一位老太太对人说:“这里埋葬的是一个音乐的主帅。”
18.作者为什么说贝多芬不仅是“音乐的英雄”,更是“人类的英雄”?(3分)
贝多芬所拥有的不只是不朽的音乐成就,在他的身上,更是凝聚了人性精神的光华。
19.贝多芬承认他的工作是“困苦的解放”,怎样来理解?(3分)
音乐是贝多芬精神的家园,灵魂的归宿,他陶醉于音乐,享受音乐,用音乐来摆脱痛苦,获得快乐。
20.在贵族圈内,一发觉到别人在他的弹琴声中继续谈话的时候,他便会愤然离席,这表现出他尊重音乐、崇敬音乐的品格。(3分)
21.找出文中表现出贝多芬创作时十分投入的一个句子。(2分)
头发蓬松,满额大汗,正如在打一场大仗。
22.贝多芬在得知拿破仑登上皇帝宝座的消息后,毅然毁掉了为其创作的乐谱,这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3分)
反对专制,渴望民主
23.文中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3分)
侧面描写,表现了民众对他音乐的理解和推崇。
三、写作(50分)
24.爱,从来都在我们身边:父母的疼爱、朋友的珍爱,乃至素昧平生之人的关爱,都在时时感动着你我那个不曾丧失感动的心灵。请以《爱,就在身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