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
鲁迅
学习目标
1.积累绯红、诘责、畸形、深恶痛疾等词语。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特征和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3.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思想变化的原因。体会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培养我们的爱国情操。
4.品味文章中富有感彩的语言。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短篇小说《呐喊》《彷徨》等。本文选自《朝花夕拾》。
文章写作年代及时代背景:
课文写于1926年,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回忆了1902年至1906年留学日本的片段。鲁迅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但后来却弃医从文了,在本课的学习中我们会认识到作者思想变化的原因。
绯红(fēi):鲜红 瞥见(piē) 畸形(jī)
不逊(xùn): 骄慢无礼。逊,谦虚。
匿名(nì):不署名或不署真名。匿,隐藏。
诘责(jié):责问。 抑扬顿挫(yì cuò)
烂漫:指颜色鲜明而美丽。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油光可鉴(jiàn):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杳无消息(yǎo):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
杳,远得不见踪影。
深恶痛疾(wù):厌恶、痛恨到了极点。
好意难却:善良的心意很难推辞。
速读课文,思考:
1.本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哪里?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重点写的又是发生在哪里的事情?
初步感知:
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我离开仙台之后”。
东京
仙台
北京
相识
相处
离别
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序:
(一)(在东京)见藤野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1-3)
(二)(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4-35)
(三)(在北京)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感激。(36-38)
明线:与先生相识、相处、离别、怀念。
1)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
目睹印象(第8段):
耳闻亲见(第10段):
治学严谨
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
外貌 语言
(第6自然段)
2.认识藤野先生
白描手法
2)别人是怎么说藤野先生的?采用什么描写方法?
(第9自然段)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被别人疑心是扒手。
间接描写(侧面描写)
3)在仙台部分着重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
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严格要求、
尊重科学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
求实精神
正直热诚
没有民族偏见
治学严谨
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 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藤野先生只是个普通人,作者却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作者为什么说他“伟大”?
从藤野先生与我交往的四件事可以看出:他没有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并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3.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 东 京
所见所闻——
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修辞:夸张、比喻、反语
所 感——
厌恶之极,
不屑与之为伍
不学无术 庸俗腐朽
爱 国
去仙台
日暮里:
水户:
触发忧国之情
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爱 国
敬仰
虽然得到一些优待和关照,但面对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作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感受到的不是尊重,而是一种弱国国民的辛酸,这里反映出他极强的民族自尊心。
在 仙 台
爱国
弃医从文的原因
爱
国
看电影事件
——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匿名信事件
——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直抒怀念感激之情——
热情赞颂
高度评价
怀念具体行动——
收藏先生的讲义
挂先生的照片
多写文章
爱国
在东京
所见所闻——
厌恶
日暮里、水户——敬仰忧国
匿名信事件——愤慨心酸
看电影事件——悲愤震动
弃医从文——忧国忧民
暗线 感情线索
爱国情
学会整理
①“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呼应“到别的地方去看看” “往仙台的医科专门学校去”,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庸俗腐朽生活的强烈厌恶,反映出作者忧国忧民的悲愤。
“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作者对东京的失望。
课文中有许多副词,用在句子中,起增强
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请举例品析。
②“实在标致极了”
“的确”的意思。
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
③“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以诙谐的口气猜测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含有弱国国民的辛酸,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
④“居然 睡安稳了。”
出乎意料,想不到。
表露出作者对艰苦环境悠然处之,乐观,
“居然”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⑤“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与“不”连用,以反
诘的语气加强肯定。
说明他们都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度沉痛。
指日本学生看到枪毙中国人时兴高采烈的表现。
⑥“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表明事实并未真的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
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强烈地表现
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好像”的意思。
精读第24~31段,思考: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这句话是以歧视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的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受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2)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匿名信事件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3)“正人君子”讽刺谁?采用什么修辞方法?
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
这是反语。
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
1)“良心发现”指的是什么?
2)“增加了勇气”指的是什么?
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
精读第最后一段,思考:
文末句有什么意思?这样的结尾有何作用?
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
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精神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作业: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要求: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作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
写人记事作文要注意哪几点?
1.抓住主要特征,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2.叙事要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应该有详略安排。
3.上下文注意过渡。
4.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
5.语言要富有浓厚的感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