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散文两篇课件(23张PPT+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散文两篇课件(23张PPT+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0-16 07:46:32

文档简介

导入新课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学习目标
1、积累生字词,理清结构层次;
2、了解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鉴赏精巧的构思,隽永的语言;
4、学习作者崇高而博大的胸怀,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在不懈的拼搏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作者简介
罗素(1872—1970),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为表彰他“捍卫人道主义思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1950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读准字音
遏è制   飓jù风
肆sì意 濒bīn临
孤寂jì   战栗lì
边缘yuán   缩suō影
深渊yuān 仙境jìng
震颤chàn 微薄bó  
赐cì予 嘲讽fěng
多音字


chàn
zhàn
震颤
颤栗


pǎi
压迫
迫击炮
学习词语
遏制è zhì制止;控制。
濒临bīn lín接近;靠近。
深渊shēn yuān比喻无法摆脱的困境苦难的境地。
俯瞰fǔ kàn俯视,从高处往下看。
仙境xiān jìnɡ仙界。亦借喻景物极美的地方。
星辰xīng chén宇宙中星星的总称。
整体感知
指点学生朗读。说说作者一生为什么而活着?
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
理清层次
第一部分(1):总说。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自己一生的三大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第二部分(2~4):分说。
第一层(2):解说渴望爱情的原因。
第二层(3):解说渴求什么样的知识。
第三层(4):具体解说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第三部分(5):总结,这样的人生,作者觉得活着值得。表达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问题探究
1、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①爱情可以带来狂喜;
②爱情可以摆脱孤独;
③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2、作者寻求知识体现在对哪些领域的追求?
①了解人类心灵;
②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
③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

3、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作者同情那些遭受苦难的人们: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4、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
罗素觉得他的人生追求是正确而崇高的,回顾一生,问心无愧,并且不无欣慰。可以说,这篇文章,是罗素生活的宣言书,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生活的共同准则,它具有普遍意义,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语句赏析
1、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这三种感情对作者人生强有力的影响。

而“苦海”“绝望”则表明这三种感情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和痛苦。面对追求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他只能为自己的渺小感到无奈和绝望。
这句话,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形象的比喻中,使语言含蓄生动,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色彩。

2、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形象而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人孤寂中的情感体验。“冰冷死寂”“深不可测”揭示了孤寂的恐怖可怕。然而,作者越是描述孤寂的可怕,越是反衬出爱情的可贵美好,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热切追求。

3、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总把我带回尘世。
这句话点明了爱情、知识与同情的内在联系。作者用含蓄而充满理性的语言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开篇点题,概括追求
具体展开,阐述情感
总结全文,表明态度
寻求爱情
追求知识
同情苦难
对人生的不懈追求
对生命的无限热爱
我为什么而活着
课堂小结
罗素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用文学的笔法,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永恒的命题,作出了响亮的回答。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主题
本文运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作者一生追求爱情、寻求知识、同情人类苦难的三大追求,然后分别作了具体阐述,表明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充分展现了其博大的胸襟和高洁的情怀。
拓展练习
1、作者一生的追求中哪一种是令他最执着最痛苦的?
对整个人类和平、幸福生活的追求!
2、用恰当的语句来概括罗素的生平。
罗素的一生,是在知识海洋愉快遨游、不息求索的一生;是激情澎湃、热情浪漫的一生;是对人类的苦难充满同情、关爱的一生;是丰富充实、精彩纷呈的一生。

3、搜集有关人生观的名人名言。
①只为家庭活着,这是自私;只为一个人活着,这是卑鄙;只为自己活着,这是耻辱。 ——奥斯特洛夫斯基
②愿你们每天都愉快地过着生活,不要等到日子过去了,才找出它们的可爱之点,也不要把所有特别合意的希望都放在未来。——居里夫人

③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冰 心
④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周易》
⑤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的本身--这种理论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爱因斯坦
阅读感悟
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芬芳但可以有小草的翠绿!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
我们只要有着美的胸襟,我们就活得坦然;我们活得坦然,生活才给我们快乐的体验。
导入新课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吧!
学习目标
1、积累生字词,认识作者;
2、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3、领会生命的本质: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久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
作者简介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当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中共党员,《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读准字音
臼jiù齿 盲máng肠
兴xìng味 意yì味
洗涤dí 不朽xiǔ
卑bēi微 炫xuàn耀yào
茸róng毛 牛犊dú
奇迹jì 疲倦juàn
旅lǚ客 消逝shì
蔓màn延 凋diāo 谢
多音字


nán
nàn
困难
苦难

háo
hào
号叫
号码






发现
头发

zhé
zhē
shé
折断
折腾
折本
学习词语
兴味xìng wèi兴趣,趣味。
洗涤xǐ dí冲荡;清洗。 又作除去罪过、积习、耻辱等。
卑微bēi wēi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牛犊niú dú小牛。
茸毛róng máo一般指动物初生柔软的细毛。

消逝xiāo shì慢慢逝去,不再存在;消失。
繁殖fán zhí是生物为延续种族所进行的产生后代的生理过程,即生物产生新的个体的过程。
凋谢diāo xiè 指(草木花叶)脱落、衰落、零落。
臼齿jiù chǐ一般上下颌各六个,其形如臼。
蔓延 màn yán向四周扩展延伸。
理清层次
第一部分:(1)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部分:(2_4)通过小草和牛犊具体表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
第三部分:(5)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问题探究
1、文章为什么从时光一去不返,个人生命有限写起?
先感慨个人生命的有限,进而歌颂“生命自身” 的神奇和不朽,欲扬先抑,为下文做铺垫。
2、“生命的真实意义”指什么?
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世界以芬芳。

3、第一段末尾写道:“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会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只能“听天由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都非常可怜。

4、怎样理解“生命自身” 的不朽?
“生命自身”是伟大的,生命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因为它充满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时显示着它的快乐和威势。
5、第二段文章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段地创造新的生命。

6、“分开来”“ 合起来”分别指什么?
分别指个体生命和整体生命。
7、怎样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落的花朵里永存……”
“凋谢”的是一个个个体,一朵朵花朵。“永存”的是生命永不休止的繁殖着,蔓延着,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永远充满生机。


永久的生命
阐述现实:个体生命有限
表达观点

牛犊
生命的永存和延续
赞美奇迹:个体消逝,
生命永存
对不朽生命的由衷赞美

课文总结
学习这篇文章后,我们要懂得感谢生命,尊重生命,用智慧的眼光,灵敏的头脑和精练的语言、充满哲理的话语,对生命意义进行探讨。生命是短暂的,易逝的,但它却是永恒的。我们要向生命的顽强不息敬礼,我们珍惜生命,就应向生命的高贵顶礼膜拜,为生命全过程的每一分钟喝彩,用全部的热情创造无限的生命的价值。
主题
本文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体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我们感谢生命,并以自己的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拓展阅读 1、张海迪
张海迪,1955年9月出生,山东文登人,中国著名残疾人作家,哲学硕士。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

十五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村子,为了学习医学知识,克服了残疾带来的种种困难。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经过不懈的努力,成功的出版了如《轮椅上的梦》等著名小说。1983年3月7日,共青团中央在北京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称号。2017年6月19日获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参选提名。现任中国残联主席、北京冬奥组委执行主席、中国残奥委会主席。
邰丽华
邰丽华,1976年11月出生于湖北。宜昌市特殊教育学校毕业,聋哑人舞蹈家,无党派人士,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舞蹈演员、艺术总监,中国特殊艺术协会副主席,全国青联副主席。
邰丽华两岁失聪,但她以独特方式创造艺术,15岁成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领舞演员。

1994-1998年湖北美术学院本科毕业,1998-1999年武汉第一聋哑学校教师,1999-2003年进入湖北省残疾人联合会艺术团,2002年8月调入北京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担任演员队队长,同时兼任中国特殊艺术协会副主席。 28岁成为艺术总监,塑造了特殊艺术经典《我的梦》。她领舞的《千手观音》在2004年雅典残奥会上震撼世界,在2005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演绎舞蹈"千手观音"。被评为《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 ;她创编并主演的精缩舞剧《化蝶》轰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

3、海伦·凯勒(1880-1968),是美国盲聋哑女作家和残疾有障碍的教育家。出生19个月就因病失去了视觉、听觉和说话能力,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又盲又聋又哑的重度残障者,却创造了人生的奇迹。

在老师安妮.沙利文的教育和帮助下,她不仅学会了读书、写作和说话,并且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在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四年的学业,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盲聋人。
阅读启示
①每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是卑微、柔软的,但整个人类的生命却是无穷无尽的。
②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但它是强大的,永久不朽,不能被任何的艰难困苦所阻挡。


③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
④我们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⑤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做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