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修6模块检测卷(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年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修6模块检测卷(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8-10-17 19:13:10

文档简介

模块检测卷(一)
(测试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读下列图片,完成1~3题。
①城镇      ②绿洲
③殷墟遗址    ④沼泽
1.如果按照环境的属性划分,最有可能是自然环境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从生态科学的角度看,图片④的环境主体是(  )
A.生物 B.人类 C.植被 D.水体
3.如果按照空间尺度来划分环境,四幅图中最可能与其他三幅不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题,图片①②③所示的景观均属于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都属于社会环境;只有图片④所示的景观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最小,属于“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能量和空间”,是自然环境。第2题,对生态科学而言, “环境”是生物环境。第3题,城镇是人类居住和第二、三产业的空间,是聚落的一部分;农田(包括绿洲)是人类进行农业活动的场所,也是聚落的一部分;人类遗址是古代人类活动的场所,与农田、城镇一样均属于聚落;只有沼泽是自然地理环境。
答案:1.D 2.A 3.D
4.读下面漫画,有关其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谁能补伞   ②何处安家
③罪证     ④救援
A.①—臭氧层破坏,危害人体健康与生态环境
B.②—森林破坏,使地球生态系统受损
C.③—生态破坏引发的水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D.④—环境污染引发的全球变暖问题,使地球生态系统受损
解析:③应为环境污染引发的水污染。
答案:C
如今,波罗的海的海洋生物正面临巨大威胁:海洋中微型藻类的大量繁殖不仅威胁到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而且藻类还在波罗的海地区创造出了一片片面积巨大的海洋“死亡地带”,并有逐渐扩散的趋势,欧洲渔民日日空手而归。据此完成5~6题。
5.造成波罗的海出现“死亡地带”最主要的原因是(  )
A.近海城市倾倒的生活垃圾
B.全球气候变暖
C.工农业生产向海中排放了大量含磷和氮的废水
D.石油及石油制成品的注入
6.下列措施有利于减缓波罗的海“死亡地带”发展趋势的是(  )
①减少工业、农业用水向海洋中排放 ②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③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 ④将藻类捞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第5题,由材料可知波罗的海“死亡地带”就是一种水体的富营养化,与周边地区排入废水含有大量的氮、磷有关。第6题,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可防治酸雨,但对波罗的海的“死亡地带”没有影响,其他措施都对“死亡地带”起到减缓作用。
答案:5.C 6.B
读我国东北、华北、西北、东南、西南五个地区水资源、人口总数、耕地资源占全国比例比较表,回答7~9题。
我国各地区水资源、人口总数、耕地资源比较表
水资源
人口总数
耕地资源
东北
5.56%
8.76%
16.97%

46.44%
19.55%
14.44%

33.72%
38.04%
25.40%

6.14%
26.02%
31.19%

8.14%
7.63%
11.99%
7.①②③④代号所对应的地区分别是(  )
A.东南、西南、华北、西北
B.西南、东南、华北、西北
C.东南、西南、西北、华北
D.西南、东南、西北、华北
8.④区比③区水资源丰富,是因为(  )
A.④区降水比③区丰富
B.④区河网比③区稠密
C.④区比③区距海较近
D.④区多高山冰川
9.①②③④代号所对应的地区,人均耕地资源最丰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7题,华北水资源贫乏,人口、耕地资源丰富,但东南人口、水资源更多一些,西南地区水资源最丰富,西北地区人口比重最少,故选B。第8题,西北比华北水资源多主要表现为冰川融水多。第9题,用耕地资源占的比重除以人口数量占的比重,可得出西北人均耕地最丰富。
答案:7.B 8.D 9.D
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下图为塞罕坝林场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从1962年至今,赛罕坝林场培育出112万亩人工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范例”。下列关于该林场表述正确的是(  )
A.选择常绿硬叶林为主要营林品种
B.对东北地区生态安全的意义重大
C.春季防火等级最高
D.经过50多年的营林,成为重要的木材基地
11.下列关于塞罕坝林场产生的影响,描述正确的是(  )
A.对东北林区的开发提供了借鉴意义
B.保护华北地区生态环境,防风固沙
C.减少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D.防止内蒙古中部草原退化
解析:第10题,赛罕坝林场纬度较高,选择针叶林、落叶林为主要营林品种,A错。位于河北北部,对东北地区生态安全的意义不大,B错。华北地区春季干燥,春季防火等级最高,C对。经过50多年的营林,成为重要的生态林基地,D错。第11题,塞罕坝林场对东北林区的生态保护提供了借鉴意义,A错。有利于保护华北地区生态环境,防风固沙,B对。不能减少黄土高原水土流失,C错。可防止内蒙古南部草原退化,D错。
答案:10.C 11.B
洞庭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读下表,完成12~13题。
洞庭湖湖泊面积和容积变化情况
年份
1949年
1954年
1958年
1971年
1977年
1984年
1995年
1997年
湖泊
面积
(km2)
4 350
3 915
3 141
2 820
2 740
2 691
2 625
2 145
容积
(亿km2)
293
268
228
188
178
174
167
150
12.引起洞庭湖湖泊面积和容积变化的主要原因(  )
①泥沙淤积 ②气候变暖 ③南水北调 ④围湖造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洞庭湖区湖泊面积和容积变化带来的后果可能是(  )
A.水体富营养化
B.湖区气温日变化减小
C.对洪水的调蓄能力减弱
D.湖区水循环速度减慢
解析:第12题,由表中数据得知,洞庭湖区湖泊面积和容积都不断变小,其自然原因是泥沙淤积,人为原因是围湖造田。①④正确,气候变暖、南水北调会对湖泊的水量有一定影响,但洞庭湖面临主要的问题并非来水量不足,而是湖泊面积的减小,②③错。正确答案为C。第13题,水体富营养化主要受工业及生活废水排放的影响所致,A错;洞庭湖区湖泊面积和容积都变小,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减弱,会使得气温日变化增大,B错;湖泊容积变小,水体更新速度加快,水循环速度加快,反之则慢,D错;洞庭湖对长江流量具有调节作用,故洞庭湖面积缩小,对洪涝灾害的调节作用减弱;C项正确。
答案:12.D 13.C
科学发展观是当今世界的一个热点问题,科学发展观即“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据此,完成14~15题。
14.近年“绿色GDP”日益成为专家和政府决策层关注的一个话题,以下有关“绿色GD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绿色GDP”的增长主要靠提高绿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来实现
B.“绿色GDP”的含义是不追求GDP的增长速度,而追求环境质量
C.“绿色GDP”的提高会增加资源的相对消耗量
D.“绿色GDP”的实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15.近几年,北京郊区的农村在秋收以后,某些农作物的秸秆并不挖掉,而是等到第二年春耕之前才挖掉,这种做法的最主要好处是(  )
A.增加有机质,提高肥力
B.涵养水源
C.防风固土,减轻沙尘天气危害
D.可以抽出时间种植反季节蔬菜
解析:第14题,“绿色GDP”简单地说就是指考虑环境和资源的经济增长,其实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第15题,某些农作物的秸秆在秋收后不挖掉,而是等到第二年春耕之前挖掉,所以不会增加有机质,提高肥力;在秋冬季的农田中也不会涵养水源;这样做可以防风和固定土壤,同时必然减少冬春季田地的尘土被风吹向空中,从而减轻沙尘天气的危害。
答案:14.D 15.C
二、综合题(共40分)
16.读我国环境问题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20分)
中国的环境问题分布示意图
(1)说出乙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并简述对该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
(2)说出丙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及综合治理中应采取的措施。
(3)甲地区最突出的生态问题是________,丁地区最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是________。
解析:乙地区为长江下游地区,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丙地为东北地区的三江平原,主要问题是湿地破坏。甲地位于西南林区,森林被破坏严重。丁地最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是酸雨。
答案:(1)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措施: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
(2)湿地破坏。措施:加强湿地保护,建立湿地保护区;退耕还湿;采取工程措施,进行湿地恢复。
(3)森林减少 酸雨
17.据央视《新闻1+1》播出《地面沉降,不能承受之重?!》主题报道,我国发生地面沉降灾害的城市超过50个,尤其以上海、北京、西安等大城市最为严重。下图示意的是我国东部某沿海大城市1921年至2016年地面沉降变化。(20分)
(1)简要说明导致该城市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
(2)列举该城市地面沉降所产生的主要问题。
解析:地面沉降的成因应从地下和地上两个角度分析。从人类活动角度看,“地下”主要是指过量开采地下水、修建地下工程、开矿等导致地表以下的地层出现塌空,承重能力下降;“地上”是指修建高层建筑等导致对地表的压力过大,超出地基承重的极限。
沿海城市地面沉降所产生的主要问题有涝灾、潮灾加重,建筑物地基下沉,道路与房屋开裂,地下管道破损等。
答案:(1)土层土质松软;(自然原因)市政设施与建筑规模加大;过量开采地下水等。(人为原因)
(2)造成潮灾与洪涝加重,建筑物地基下沉,道路与房屋开裂,地下管道破损等一系列问题。
模块检测卷(二)
(测试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崇明岛是我国最大的冲积岛,崇明东滩上主要分布有3种典型植被群落:藨草群落、芦苇群落和互花米草群落。互花米草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成功引入的外来植物,该植物植株高大茂密,抗逆性(抗逆性是指植物具有的抵抗不利环境的某些性状,如抗寒、抗旱、抗盐、抗病虫害等)强,扩散快。下图为1980—2010年崇明东滩三种典型植被群落面积变化图。据此完成1~2题。
1.材料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生物多样性增加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围海造陆 D.海岸受到侵蚀
2.互花米草的抗逆性主要表现在(  )
A.抗寒 B.抗旱
C.抗盐 D.抗病虫害
解析:第1题,读图可看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引种互花米草后,互花米草群落面积不断增大,而原有的藨草群落、芦苇群落面积不断减小,甚至可能消失,生物多样性减少,B正确。第2题,由材料可知,崇明东滩位于长江入海口滩涂,海水经常入侵,互花米草在此生长良好,说明其耐盐耐淹,C正确。
答案:1.B 2.C
墨西哥城位于19°N,在海拔约2 250米的盆地中(如下图),该市人口2 000余万,工厂3.5万家,约有300万辆汽车。据此回答3~4题。
3.墨西哥城每年11月至次年4、5月多发生严重的光化学烟雾污染,主要原因有(  )
A.该期间天气晴朗,光照强;且盆地地形,多逆温
B.受温室效应影响
C.汽车尾气和生产、生活废气排放量小
D.该期间多气旋活动,影响污染气体的扩散
4.下列有关解决该城市光化学烟雾危害的措施,合理的是(  )
A.控制人口,限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治理工厂废气
B.注意对同一季节不同排放标准的控制
C.禁止使用私家车
D.大力发展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提高汽车通行能力
解析:第3题,光化学烟雾是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等在阳光的照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并且墨西哥城位于盆地中,多逆温,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第4题,通过实施汽车尾气达标排放,治理工厂废气,减少污染源。
答案:3.A 4.A
20世纪50年代,在塔里木河下游修建了大西海子水库,到90年代,塔里木河下游流量锐减。现已断流320千米,大西海子水库作为储水的载体已不复存在。据此,完成5~6题。
5.造成河流断流的原因是(  )
①塔里木河上游大规模开垦,农业灌溉及生活用水大增 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进北移,降水量减少 ③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④黄赤交角变大,太阳直射点北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大西海子水库干涸,可能引发的变化有(  )
A.不再存在生态系统 B.地下水位上升
C.沙漠面积扩大 D.该水库防洪能力丧失
解析:第5题,造成塔里木河断流的原因既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有关,同时又与人类大量引用河水灌溉及生活用水大增有关。第6题,水库的干涸会造成其附近更加干旱,从而使沙漠面积扩大。
答案:5.B 6.C
下图为我国两大淡水湖。读图完成7~8题。
7.甲湖面积比20世纪缩小近一半,其后果是(  )
A.造成上游水土流失
B.导致湖泊周围地区土地沙漠化
C.人口密度减少,城市数量减少
D.对河流调节能力减弱
8.乙湖泊周边地区城市众多,工农业发达,近年环境问题突出,治理乙湖的措施是(  )
①大面积退耕还湖,扩大湖泊面积 ②增加湖泊网箱养殖面积 ③引水入湖,增大湖水的循环和流动 ④发展低耗能、低耗资源、技术含量高的产业 ⑤建设污水处理厂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
解析:第7题,湖泊对河流具有调节能力。第8题,乙湖为太湖,近年来水污染严重,其治理措施有:引水入湖,增大湖水的循环和流动;发展低耗能、低耗资源、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建设污水处理厂等。
答案:7.D 8.C
读图,完成9~11题。
9.图中M所在省区具有的资源优势主要为(  )
A.煤、铁、石油 B.水能、有色金属
C.风能、太阳能 D.耕地、森林
10.2016年3—4月,图中M省区水资源严重短缺,严重影响生产、生活,出现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
A.人口急剧增长,生产规模迅速扩大
B.水污染严重,水质降低
C.大气环流异常,降水持续异常偏少
D.岩溶地貌广布
11.为应对水资源问题,图示地区可以采取的可行措施为(  )
A.大规模人工增雨
B.海水淡化
C.完善水利设施
D.发展节水农业扩大麦田面积
解析:第9题,图中M省区为云南,云南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水能、有色金属丰富,煤、铁、石油、风能、太阳能、耕地资源均偏少。第10题,云南的干旱主要是由于降水持续偏少、而气温异常偏高造成的。第11题,应对水资源短缺问题应结合实际分析,A、B两项不切合实际;D项,云南在南方,不适宜扩大麦田面积。
答案:9.B 10.C 11.C
下图是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结合图文材料,完成12~13题。
12.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特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
A.ab—草原广布、温差大 B.bf—地表崎岖、降水少
C.ce—光照充足、风沙小 D.dg—气候湿润、林地多
13.下列生态功能区中,规划目的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主的是(  )
A.c B.d
C.e D.f
解析:d、g均为山地、丘陵地带,降水多,以林地为主;a、b均为绿洲;c为典型草原;f为林草过渡地带;e处冰川广布,水源充足,为众多大江、大河发源地。
答案:12.D 13.C
每到冬季,北方的很多行道树都被刷上白漆,就像穿了“白裙”,树木涂白是指用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等)将树干涂成白色,一般涂刷至距地面1~1.3米的高度。据此完成14~15问题。
14.绿化部门给行道树穿“白裙”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营养,提高抵抗力
B.杀菌、杀虫、提高抗病能力
C.防治牲畜啃食
D.防止冬春火灾
15.树木涂白后(  )
A.减少地面长波辐射,防止地面热量流失
B.使树木萌芽、开花提前,躲过早春低温冻害
C.使树干昼夜温差变小,减轻树皮开裂
D.增加对阳光的吸收率,减少冻害发生概率
解析:第14题,树木主要从根系吸收营养,生石灰和硫黄是涂在树干上,也不是植物的养分,A错误;城市地区不会出现大量牲畜,C错误;城市内树木较为稀疏且维护好,出现火灾的可能性小,D错误。结合材料中行道树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黄可以知道给行道树穿“白裙”的主要目的是主要起到杀菌、杀虫作用和防冻害的作用;故B正确。第15题,树木涂白不会影响地面辐射、气温,因此也不会影响树木萌芽和开花时间。A、B排除。树木涂白可以反射阳光,减少对阳光的吸收率,D错误。树木涂白可以反射阳光,减弱树干吸收太阳辐射,使得树干白天和夜间的温差减小,减少树皮开裂,起到保护植物的作用,C正确。
答案:14.B 15.C
二、综合题(共40分)
16.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也是中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污染的健康压力指数是指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压力系数,指数越大,说明污染对人体的健康影响越大。下图为我国2005年和2014年东部地带污染的健康压力指数的地区差异与变化。(20分)
说明我国东部地带污染的健康压力指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原因。
解析:首先要明确健康压力指数的概念,指数越大,说明污染对人体的健康影响越大;同时要比较同一城市2005年与2014年的变化;了解近年来我国整治环境问题的努力与取得的成果。
答案:特征:东部地带各省市污染的健康压力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南部地区总体低于北部,其中上海下降幅度最大,河北下降幅度最小;2005年污染的健康压力指数最小的是辽宁,最大的是上海。2014年污染的健康压力指数最小的是北京,最大的是山东。
原因:随着经济发展,东部地带各省市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在加大,环境质量好转;山东、河北、辽宁等地重工业水平高,污染程度较严重;上海、江苏、海南等南方省市轻工业水平高,环境自净能力强;北京随着重工业的迁出,以及环保力度加大,污染的健康压力指数下降快,处于低水平。
17.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经民勤盆地。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石羊河流域的水量减少近1/3,石羊河流域的人口却由90万增加到近230万,灌溉面积由300万亩增加到了500万亩。
材料二 石羊河流域示意图。
(1)请根据图文中的信息,简析石羊河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2)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民勤地区在农业土地开发利用中,对土地产生了哪些不良影响?
(3)为使民勤不致变成第二个“罗布泊”,你认为当地政府应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本题结合实例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影响及防治措施。第(1)题,由材料一、二信息可知石羊河水量减少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而人为原因主要是随人口增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用水量不断增加。第(2)题,干旱地区对农业土地的不合理开发易形成土地沙漠化,土壤盐碱化,湿地面积缩小等问题。第(3)题,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特点及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答案:(1)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变暖,祁连山冰川萎缩,冰雪融水量减少。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工农业生产发展,用水量不断增加。
(2)①该地区气候干旱,垦荒和过度放牧导致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土地退化);②不合理的引水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③湿地面积缩小等。
(3)①节约用水,合理用水;②培育和推广耐旱作物;③调整产业结构;④科学规划农林牧用地,退耕还林,还牧;⑤防止过度垦殖、过度放牧;⑥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