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评估检测题AB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评估检测题AB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0-19 11:16:48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评估检测题(A卷)
(时间:120分钟总分:120分)
一、语言积累及运用(31分)
1.在下面短语中的错别字下画横线,并改正在田字格里。(4分)
锐不可挡 张皇失措 惟命是从 运筹帷屋
头昏目眩 严阵以待 触目伤怀 大庭广众
连声喏喏 惟妙惟肖 因地制宜 不加思索。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给拼音写汉字。(8分)
溃( )退 suí( )靖 疟( )疾 烧灼( )
晨xī( ) 地jiào( ) 杀( )lù 憧( )憬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为满足广大游客的需要,华夏旅行社设计并开通了20余条旅游精品线路。
B.绿树葱茏,树上的鸟儿大约有一百多只。
C.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D.赵大爷种植的大樱桃刚采摘完毕,就基本上全部被抢劫一空。
4.打电话正成为人们交往的重要方式。当你给朋友家里拨通电话后,听到的是一个陌生的声音,这时,你该怎样说才算最合适?( )(3分)
A.喂!你是谁?我找张小红。
B.喂!我要找张小红。
C.您好!请找张小红接电话。
D.您好!我是林坚,请找张小红接电话。
5.请你参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综合性学习活动。(13分)
(1)战争的成语,你释我讲说一个战争的成语,并作解释。(3分)
示例: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沙场。

战争是非,你评我判一你认为将来的世界是否会有永久的和平?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4分)

战争预测,你说我评—五十年后,如果再发生大的地区冲突,那将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在这次战争中,将会出现哪些新式武器呢?(4分)

战争话题,你写我创——和平是人类共同的呼声,请你就人类和平事业设计一颗公益广告。(2分)

二、阅读(39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习题(23分)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④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通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江阴塞,( )长江。①我军前锋,业已( )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6.按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词语。(4分)
7.从新闻主体中找出两个表现我军雄伟气势的词语。(2分)

文中“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特点的角度考虑,它的作用是什么?(3分)

9.本段共17句,可分为三个层次,下面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②/③-?/??
B.①/②-⑦/⑧-?
C.①/②-⑤/⑥-?
D.①/②-⑨/⑩-?
10.本文第两句话蕴含的感彩是()(3分)
A.嘲讽 B.批评 C.斥责 D.抨击
11.“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4分)
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本段中⑥①两句是议论句,谈谈这段议论在文中的作用。(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习题(16分)
“辽宁舰”上最后的八天七夜。
追记航空工业英模罗阳
这是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
11月25日,沈阳。天色阴沉,寒风凛冽。在外奔波17天。罗阳回家了。傍晚时分,汽车缓缓开进了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家属区。
车窗外,有他熟悉的温暖的家。可他,永远回不去了。
“辽宁舰”上的八天七夜,是他和同事们,和他心爱的战机共同度过的最后一段时光。我们走进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细说这位“航空英雄”和他执着的航空信念……
11月18日 晴 初登“辽宁舰”
带着旅途奔波的疲惫,11月18日早晨7时,罗阳乘坐直升机登上“辽宁舰”,开始执行歼-15起降飞行训练任务。
罗阳匆匆把行李放下,没有做任何整理。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
他很着急。上舰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急着询问此次海试飞机每天怎么训练,今后8天里的日程安排。
11月19日至21日晴基建日浩瀚的大海,一望无边。
此后的几天,舰载机—歼-15海试飞行后要接受例行检查,同时飞行人员也要进行基础的流程演练,“辽宁舰”也要进行适时的“体检”。
“辽宁舰”少了些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安静了许多。
罗阳依旧停不下来。他想知道每一个细节。他向海军询问下一步海试飞行的工作要求,向空军询问今后对飞机制造的要求,向总设计师孙聪询问飞机试飞时还需要做哪些改进,向司令员和参谋长询问舰载机能否满足中国海军的需求。他在为下次随船海试做着准备工作。
11月23日、24日 晴 海试日
轰鸣。震得人心中翻腾。
歼-15起落时巨大的轰鸣声牵动着“辽宁舰”上的每一个人。
罗阳看待歼-15,如同看待自己的孩子一般。每次歼-15起降,罗阳总是在距离它最近的位置。每次起飞降落,罗阳都要拿出笔记本,在上面写下些什么。
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
舰载机——歼-15,中国国防的期盼,全世界在瞩目。歼-15海试,不能失误,更不能失败。
从飞机立项到设计、制造、飞行,罗阳都参与其中。看着自己亲自研发制造的飞机就要首飞,他充满了热爱、期待,但又充满了无限担心,压力之大、责任之重,难以想象。
“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验罗阳的巨大压力,”孟军说,“作为歼-15的研发制造C者,在一旁观看、记录着舰情况可以说是提心吊胆。而歼-15起飞时巨大的轰鸣声,更是震得人心脏难以承受,但罗阳却坚持记录了任何一批次飞机的触舰、复飞等动作,他的观看点离飞机最近距离不超过20米。”
兴奋。激动得忘了病痛。
11月24日,“辽宁舰”首批舰载机全部完成航母起降飞行训练。
“任务完成了,我很欣慰。”由于保密要求,这是罗阳上舰后打给妻子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电话。
11月25日。阴霾 返航日
成功,离舰,鲜花。
人们在拥抱,在欢呼,在庆祝。
罗阳显得有些疲惫,他没有和身边的人拥抱,没有像他们那样激动;他只有淡淡的略带疲惫的微笑。
褚晓文说,罗阳是最后才下来的。
舰载机—歼-15成功起飞,而罗阳却倒下了,不再起来送别罗阳的人说,他的遗容很安详。
(选自《人民日报),有测改)
13.请结合文本概括航空工业英模罗阳的品质特点。(4分)
14.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4分)

简要分析这篇文章语言的主要特点。(4分)

这篇新闻报道,采用了日记的形式,你认为这样写作有什么好处?(4分)

三、写作(50分)
17.你们学校可能有体育代表队,在市体育节上,一举夺魁;你们学校或许有文艺表演团,在市艺术节上一举摘桂。你们班可能有某兴趣活动小组,取得了优异成绩,被学校评为先进集体;你们班可能有一个男(女)生寝室,被学校评为文明寝室……请你全方位地采访他们解他们的先进事迹、心理状态、思想品质、感情世界、精神风貌等。以为题写一篇群相的人物通讯。(题目可自拟)










A卷评估标准:
本套试卷的命题思路侧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和巩固,命题材料紧密结合本单元课文内容,吻合本单元情感价值观目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语言积累及运用,除了考查基本的重点生字词以外,还配合本单元的学生说话交流的能力要求,命制了较多的主观题型,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二部分是阅读,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对新闻体裁的理解能力。这部分中的两个阅读篇目取材,一篇是解放战争的消息体裁,一篇是有关航空母舰“辽宁舰”的通讯。设题大都体现语言的理解、概括、有序表达方面的能力。这类题在作答时,要考虑要点和关键词的体现。第三部分是写作,切中本单元的写作要求,通过简短的引导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提炼身边生活素材,接地气地写一篇通讯。

A卷参考答案:
1.挡→当 屋→幄 喏→诺 加→假
2.kuì 绥 nuè zhuó;窖 曦 戮 chōng
3.A
4.D
5.(1)声东击西:一种迷惑对方出奇制胜的策略。乌合之众:无组织无纪律的一群人。揭竿而起:举起大旗,起义造反。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敌,处于走投无路的境地。攻其不备:趁对方没有防备时进攻。赤膊上阵:形容不顾生死地拼命厮杀。坚壁清野:坚固壁垒,清除四野,转移物资和人力。
(2)示例一:会。只要世界各国都能遵守我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定能够实现真正的和平。
示例二:不会。世界上仍存在着霸权主义国家,经常粗暴干涉别国的内政。
(言之有理即可)
(3)示例:21世纪的战争,将是尖端武器的竞争和较量。科学家和军事家们预测,未来的战争中将有七大尖端级武器称雄于战场,它们是:激光武器、隐形武器、单兵攻防武器、微波炸弹、纳米武器、信息武器和无人化武器。(言之有理即可)
(4)示例:反对恐怖主义行为;拒绝战争,反对暴力。
二、(-)6.占领 控制 封锁 切断
7.英勇善战 锐不可当
8.明确、具体地交代时间,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
9.A
10.A
11.主观原因:另一方面……都很泄气。客观方面: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12.分析了西路军当面之敌的溃退是因为力量甚为微弱。
(二)13.①有强烈的爱国情怀;②有执着的信念;③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④无私奉献。
14.①罗阳的表现与庆祝现场的热烈构成对比,体现压力和病痛已使罗阳疲惫至极;②此时罗阳是冷静而客观的,这表现了他强烈的事业责任感。 15.此题为开放题型。示例:①运用短句,简洁有力。如“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突出强 调了人物所面临的压力之巨大。②运用整句,句式整齐,语言贯通。如“他向海军询问……向空军询问……向总设计师孙聪询问…向司令员和参谋长询问……”,使用排比句式,表现了罗阳工作的紧张繁忙,体现他强烈的责任心。③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如“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压力之巨大。
16.①以日记的形式,便于展开叙述,使文章条理清晰;②突出时间的紧迫性,渲染强调人物工作的紧张和面临的压力之巨大;③便于更全面地表现罗阳,表达对他的追忆和缅怀。
三、略
A卷重点题目讲评:
1.第6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词语的能力。学生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填写正确的词语。
2.第7题,从新闻的主体报道中找出能表现我军雄伟气势的、色彩褒扬的词语,找出词语。正确即可。
3.第8题,了解新闻的“真”“快”“准”的特点,“至发电时止”,在这里更能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
4.第9题,①②为新闻的导语部分;③~①报道了中西路军的渡江情况;①③~⑦报道了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5.第10题,结合语境理解,这里有对国民党懦弱无能,官兵缺乏战斗力嘲讽的感彩。
6.第11题,分析记叙文中议论表达效果的作用,找出作者分析“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学生回答正确即可。
7.第12题,了解记叙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体会议论、抒情在记叙文中的作用此处是从主、客观两个方面阐述了“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
8.第13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分析人物性格,必须从人物的言行出发,分析人物言行的原因,从而分析人物的性格。这就需要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具体分析。
9.第14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分析语言特色要求学生首先分析手法,其次分析手法所起的效果。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用人们的狂欢和罗阳的沉默形成对比,表明罗阳此时的极度疲惫。这也符合
10.第15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新闻通讯的语言要求文体鲜明,讲求文采, 罗阳冷静的性格特点能吸引人。学生在分析语言特色时,一定要深入到文本,具体到语句。要做到言之有据,不凭 空想象。
11.第16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采用日记体的,使文章条理清晰,可以从容地叙述人物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给读者以时间的紧迫感,让读者的心灵和文章的思路一起起起伏伏。



第一单元评估检测题(B卷)
(时间:120分钟总分:120分)
一、 语言积累及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字形全对的是( )(2分)
A.提防(tí) 脂粉(zhǐ) 惊骇(hài)
B.绥靖(sūi) 溃退(kùi) 丰功伟绩(jī)
C. 诘问(jié) 星宿(xiù) 惟妙惟肖(xiào)
D.环绕(rǎo) 瞥见(piē) 锐不可挡(dāng)
2.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制裁 晨曦 血腥 闪烁
B.臭名昭著 荒谬 憧憬 珐琅
C.响彻云宵 杀戮 箱箧 揣摩
D.孤苦伶仃 纳粹 鞠恭 铁锈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丝毫不起作用。
B.这次语文主题学习研讨会,收获很大,时间并不长。
C.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
D.中学生阅读和理解大量的文学名著,有利于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4.填到下面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个句子是( )(2分)
文学成为记录文化的有效工具是从意音文字开始的。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字、埃及的圣书字、中美洲的玛雅字、中国的汉字等是意音文字。
现在,绝大部分著名的意音文字都成为历史陈迹了,只有汉字,作为意音文字在今天的世界上巍然独立。
A.它们在各自的地区留下了早期文化的灿烂的记录。
B.它们辉煌了很长一段时间,大都已经销声匿迹。
C.使用这些文字的地区都是人类早期文化的发源地。
D.意音文字后来被具有音节特点的拼音文字取代了。
5.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2分)
A.我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B.大约五、六点钟的时候,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突然发生了。
C.“班里发生的这件事原因是什么呢?同学们。”班主任严肃地说。
D.贺斯认为,不管你演什么,“总要使它单纯,始终一致。”为此,他替戏剧制定了一些“法则。
6.下文选自一段话语序乱了,正确顺序应该是( )(2分)
①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事迹将为愈来愈多的人所了解和传颂。
②他为这个事业奉献了全部精力,在刚过六十二岁的时候,就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③这个英雄群体不计名利、舍生忘死、默默无闻地奋斗了几十年。
④人们愈来愈深切地怀念着他,他对祖国的贡献永载史册。
⑤国共产党常员、全国劳动模范、核物理学家邓稼先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7.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10分)
(1)挪威国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2)刻骨的寒冷吞噬着他们已经疲惫不堪的躯体。
(3)从他语无伦次的话里,他们终于明白,这个苦命的人由于摔了一跤或者由于巨大的痛苦已经疯了。
(4)走在这白雪地地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
8.为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2字)(4分)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我国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发射,火箭飞行25分钟后,星箭分离,“嫦娥二号”卫星顺利进入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这是我国首次运用火箭发射技术成功将卫星直接送入地月轨道。“嫦娥二号”卫星成功进入太空,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二期任务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9请阅读下面几段文字,概括出你得到的信息。(4分)
今年,复旦大学在自主招生中,不仅看重考生的学业成绩,还对考生进行了严格的面试, 然后才决定是否录取。
今年举办的“隆力奇”杯第十二届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除了评判选手的歌唱水平外,还有综合知识同答这一环节,虽然只占1分,却往往成为影响选手排名的关键。
5月中旬,法国敲定了进军德国世界杯的23人名单,在预选赛中表现突出的球星皮雷,因 在赛场上与人有过争吵而未能入选。
首届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生谢房流,被人们称为“神童”“未来的诺员尔奖获得者”,因不能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被造中途结束了在美国的留学生涯。


阅读(40分)
(一)阅读下文,完 习题(10分)
①2003年10月15日这一天,成就了一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想,也书写了一名青年军人的特殊光荣。杨利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飞天第一人,是当今青年人真正的偶像。
②“神舟”五号飞船起飞九分多钟后,进入地球椭圆轨道。杨利伟立刻处于失重状态。他产生了错觉,身体仿佛倒了过来,全身感觉很难受。他意识到,这样时间长了,会导致“空间运动病”,给执行任务带来可怕的后果。于是,他调动自己的意志力,克服着失重带来的不适,强迫自己设想是在模拟器上静坐 几分钟后,他的状态恢复了正常。
③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经历,杨利伟回忆时用了三句话:“很难受,很要劲,很耗体力 。”
④有资料记载,世界上50%的航天员都在太空发生过”空间运动病”。这种病严重时,会人产生头晕、目眩、呕吐等症状。杨利伟是单人执行任务,如果发生“空间运动病”,后果将不堪设想。教练黄伟芬说:“杨利伟完全是凭着顽强的意志战胜困难的。
⑤坚如磐石的意志,也是练出来的。
⑥杨利伟平时看了不少俄罗斯和美国有关“空间运动病”的资料,早就有意识地在训练中加强了这方面的自我锻炼。一天,妻子回家时发现杨利伟一个人在客厅里不停地转圆圈,惊讶地问:“你这是在干什么?”他说:“过两天我们就要进行转椅训练考核了,我先刺激刺激自己。”每次做转椅训练时,他做的时间最长,别人做5到8分钟,他却做15分钟,头也摆到最大幅度。一位对航天员训练要求非常严格的老专家曾自豪地说:“杨利伟在转椅训练上成绩最出色,他是我最得意的学生。”
“神舟”五号飞船起飞后,杨利伟处于失重状态,经过了什么样的努力,他才恢复了正常?(4分

在成为“神舟”五号飞行员前,杨利伟的训练包含哪些方面?(4分)

12.第⑤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习题(18分)
电脑的普及,使文字书写急剧退场。用惯了纸笔的中老年人,还在挣扎着试图挽住书写的臂膀。而年轻一代,已然习惯了无纸化的生存。提笔忘字,渐成常态;书法之美,只在少数书家手中流连。在手机和电子信箱越来越便捷的当下社会,能够收到一封手写的信件已是一种幸运,能够收到一封文辞淳美朴实、书法俊选洒脱的书信,简直就是一种奢望。传统尺牍信札中所包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似乎正渐行渐远,使即使不算老派的中年人,也不免感一丝惆怅。
我算幸运的,因工作和个人写作的关系,使我常常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熟悉或不熟悉的朋友的来信,其中不乏理论大家和文学名家的信札。有的文白间杂,言近旨远;有的雅淡平和 娓道来;有的词锋犀利,一语中的;有的嘘寒问暖,饱含温情。信封和信札抬头、落款的书写,无不十分讲究,不论是称谓的选择,还是书写工具的使用,都能看出文字的背后所蕴含的学养功底和书写者的气质风神。
与此同时,我也收到大量别样的来信,其中尤以来自报刊者居多。有的在我名字之后不 再有任何称谓,迹近被通缉;有的信封书写七扭八歪,偌大的天地间几行纠缠在一起的米粒小 字,仿佛捆绑的螃蟹。至于行文的直白浅陋,甚至粗暴无礼,也是不时要面对的无奈现实 。
翻看老一辈学者作家的书信,“先生”“足下”“斧正”“雅教”“拜辞”等敬语谦辞随处可见,浸润在字里行间的那份优雅和谦和,透露出长期文明熏陶下谦谦君子所特有的从信,正是“尺牍书疏,千里面目”,“虽则不面,其若面焉”。
而今,传统的书信文明似乎已成远去的雅乐,只能在杂乱无章的信息洪流中若有若无 存在,只能在先人的收藏中依稀可辨。而在新潮的“穿越剧”中,别人的父亲成了“家父”,自己的爸爸却变为“令尊”。经过“反右”“文革”等文化浩劫,中年以下的朋友旧学功底无从谈起,新学修养也难尽如人意。粗鄙文化盛行,庸俗观念当道,肉麻成有趣,流氓成英雄。听听身边人的谈吐,看一看手边的报刊,文明含量几许、文化水准若何,相信大家会有自己的断。至于网络语言,新则新矣,有的甚至不乏有趣,但说到底,无非是一种缺乏文化含量的戏说而已。
文化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省,而自觉、自省的前提,是对传统化基本的认知和积累。胸无点墨,何以自觉?就像黄牛,肚子里没有青草,拿什么反刍?网络时代,点击率成了判断标准和不二法门,而在杂多的信息当中飞来飞去的眼球,其实并未收获几多真知。网络人的头脑,基本是杂乱信息的跑马场。缺乏这种自觉的所谓知识分子,其量不过是“知道分子”而已。
毛笔、宣纸作为文字书写主要载体的时代或许已经过去,但文明的传承不能因此中断为什么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怀念前秦散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为什么我们常常念诸子百家、孔孟老庄?因为我们的血管中流淌着优秀传统文化的血液,对前辈思想家、文学家的传世之作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样一种祈愿和情怀,寄托着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美好理想和对优雅文化的无限怀想。
剪不断,理还乱。要用中国语言、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理论体系和话语系统来解读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秘密,解开中国道路的内在密码,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冷酷常景下保留一份温暖的人文情怀,不能靠午夜梦回、撕扯自己的头发冥思苦想,不能指望查阅文件、对比口径找寻思想捷径。唯有继承传统,不忘经典,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才能发现博大精深的优美存在,才能触发自己愚钝很久的灵感和才华,找到通向世界、与各种文明有效对话的渠道和钥匙 。
13.作者为什么说在当下社会收到文辞淳美朴实、书法俊逸洒脱的书信是“一种奢望?(2分)

分别概括作者收到的两类来信的特征。(4分)

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面句子。(4分)
传统的书信文明似乎已成远去的雅乐。

网络人的头脑,基本是杂乱信息的跑马场。

作者指出“找到通向世界、与各种文明有效对话的渠道和钥匙”“唯有继承传统,不忘经典”,我们该如何把这一观点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去?试从三个方面具体说说。(4分)

“云中谁寄锦书来”,这一文题寄托了作者内心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文概括。(4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习题(12分)
比诺贝尔奖更重要的
白剑峰
①每年诺贝尔奖揭晓的时候,中国人总有几分落寞。很多人不由自主地追问:为什么获奖的都是西方科学家?中国人离诺贝尔奖有多远?中国人为什么拿不了诺贝尔奖?在中国人的心底,似乎隐藏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诺贝尔情结”。
②客观地说,诺贝尔奖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水平,但是,诺贝尔奖又是一个独特的标志,代表了一个国家科学家的素质。当我们回望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时,就会惊 奇地发现:在他们的身上,除了有一种执着求真的科学精神外,更有一种关注人类命运的博大情怀。而这恰恰是比诺贝尔奖本身更重要的东西,也是容易被世人忽略的。
③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也就是对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例如,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他们分别发现了导致艾滋病和宫颈癌的病毒。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无疑为人类战胜重大疾病带来了曙光。2007年,美国科学家马里奥等三位科学家在基因治疗研究领域成果卓著,造福了无数肿瘤患者,因而也当之无愧地获此殊荣。
④历史似乎总是充满戏剧性,面对荣誉的桂冠,求者不得,得者不求。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大多数人根本无意于得奖。这些人长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在科学的禁区,他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这种探索也可能意味着一生的徒劳和失败。而支撑着他们永不放弃的,就是造福人类的伟大梦想。这正如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曾说的:“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⑤由此可见,诺贝尔奖与其说是一个光环,不如说是一种精神。对于中国科学界来说,最缺少的不是光环,而是“诺贝尔精神”。眼下,中国不乏才智过人的学者,但鲜有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巨匠。一些人过分关注科研的“果实”,忽略了生长的过程;过分关注个人的小得失,忽略了社会的大利益。因而,他们常常是在利欲的驱使下从事科研活动,作风浮躁,急功近利。此种短期行为,注定只会催生“学术泡沫”,而无益于人类的长远进步。事实上,获得诺贝尔奖,绝非一朝一夕的“突围”,而是经年累月的苦守。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怀着造福人类的“大功利心”,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耐得寂寞,不慕纷华。唯其如此,才能孕育出非凡的科学之果,最终被历史铭记。
⑥也许,科学家的重要性并不在于是否获奖,而在于是否为造福人类而献身。懂得了这一点,中国人就离诺贝尔奖近了一步。

18根据第①段内容,指出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的具体含义。(3分)

19.阅读第②段内容,请概括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身上“独特的标志”?(3分)

20.结合原文,说说你对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的理解。(3分)

21.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简要概括中国的科学家拿不了诺贝尔奖的原因,并根据相关链接,向中国的科学家提出你的建议。(3分)

三、写作(50分)
22.你们的班级说不定在这次学校的文明班级的评选中荣获“文明班级”的称号,或者只获得第二,与文明班级的荣誉擦肩而过。请你根据班级工作的实际情况,以“
班的工作现状”为题,写一篇工作通讯。(题目可以自拟,600字以上)












B卷参考答案:
1.C2.B3.A4.A5.A
6.③⑤②①④(错一个都不得分)
7.(1)以拟人化手法写出挪威国旗似乎在炫耀威力,显示威风。
(2)①吞食;②极度疲劳。
(3)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
(4)比喻虚幻的事物。
8.我国“嫦娥二号”卫星发射成功(答出“嫦娥二号”2分,“发射成功”2分)
9.现代社会更看重人的综合素质。(或“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答出“现代社会”2分, “综合素质”2分)
二、(一)10.①调动自己的意志力,克服着失重带来的不适;②强迫自己设想是在模拟器上静坐。
11①体能方面;②意志力方面。
12.过渡作用。(2分,有错不得分)
(二)13.文字书写急剧退场,人们习惯了无纸化的生存。现实中提笔忘字,渐成常态;书法之美,只在少数书家手中流连。所以很难收到一封文辞淳美朴实、书法俊逸洒脱的手写书信了。(意对即可)
14.第一类:蕴含着书写者的学养功底和气质风神。
第二类:格式不规范,书写不工整,文辞浅陋。(意对即可)
15.(1)因为当下杂乱无章的信息泛滥,许多人旧学功底差,社会上粗鄙文化盛行,庸俗观念当道,而书信文明正在逐渐消失。(意对即可)
(2)网络人尽管接受了许多的信息,但这些信息杂乱无章,如不加以整理,就收获不了多少真知,头脑也就变成任意踩踏的场地。(意对即可)
16.提示:可从经典诵读、书法训练、文明礼仪等方面作答,一个方面1分,言之成理即可。
17.①对当今文化现状的焦虑(惆怅);②对一些中华文明(传统文化)逝去的怀念;③对三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企盼。(答到要点即可)
(三)18.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渴望和总得不到诺贝尔奖的困惑。(“渴望”“困惑”各占1分,语句通顺1分)
9.除了有一种执着求真的科学精神外,更有一种关注人类命运的博大情怀。(答出精神 1分,答出情怀1分,语句通顺1分)
20.示例:第一流的人物,他们的专业成就虽然对世界发展帮助很大,而他们的道德品质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作用更大。(此题为开放题型,观点正确1分,答出道德精神等要点1分,语句通顺1分)
21.原因:一些人过分关注科研的“果实”,忽略了生长的过程;过分关注个人的小得失,忽略了社会的大利益。他们常常是在利欲的驱使下从事科研活动,作风浮躁,急功近利。
建议示例:必须怀着造福人类的“大功利心”,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耐得寂寞,不慕纷华。(意对即可)

B卷重点题目讲评
1.第10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根据后面给出的句子分两点概括即可。
2.第11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旨在强化对信息的提炼,从体能和意志两方面作答。
3.第12题,考查文段的作用。文段的作用分为承上启下、引起下文、设置悬念等,根据上
下文意可判断为过渡句。
4.第13题,仔细阅读第一段,抓住人们习惯了无纸化的生存导致的表达和书写杂乱的意思,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答案即可。
5.第14题,大致是两类,分别在第2、3自然段描述。一类是“文字的背后所蕴含的学功底和书写者的气质风神”,一类是“直白浅陋,甚至粗暴无礼的”。
6.第15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赏析能力。第一句要抓住当今和传统两个时段去分析,第二句要抓住跑马场上的杂乱和践踏等意思去分析,联系上下文进行赏析即可。
7.第16题,结合读经典、练好书法、不忘记传统的文化去谈皆可。
8.第17题,注意“锦书”代指什么,是指优秀的文化传统。传统的现状是什么?作者希望
传统继续发扬。
9.第18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取能力,难度不大但可以训练学生言之有据的分析。
10.第19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需要综合理解、提取多个点位的信息,难度适中,答案规范。
11第20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的把握和对语句内部重点节点性词语的理解。这道题节点性词语是“道德品质”,原因是后面的“比……还要大”使得整个句子强调的都是“道德品质”的作用,作答的时候要抓住这个关键才能得分。
12.第21题,是个开放性的考查学生概括能力和有序表达的综合性题目,需要正确理解本文表现的主题,并据此向科学家提出建议,这些建议的可行性倒在其次,主要在表达上要有次序有高度,要和本文的主题发生联系。
13.第22题,提示:首先要对班级状况作全方位的整理,理出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理出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教训等,接着就对班级的现状作出全方位的报道,写作时,要用事实说话,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详写和略写的点,然后再对班级现状作出公允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