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评估检测题AB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评估检测题AB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0-19 11:17:46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评估检测题(A卷)
(时间:120分钟总分:120分)
一、语言积累及运用(23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请注意书写规范、端正。(8分)
眼翳( ) 禁gù( ) 烂màn( ) 磨céng( )
yōu( )黑 犀( )利 zhàn( )开 诘( )问
2.下面每组词语均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在后面的括号里。(4分)
A.深恶痛急 油光可鉴 宽恕 奥秘 ( )
B、翻来覆去 诚惶诚恐 禁固 繁衍 ( )
C.冥思瞎想 正襟危坐 侏儒 绯红 ( )
D.鹤立鸡群 不可明状 迁徙 芦荟 ( )
3.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解释加点词语。(4分)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油光可鉴:
标致:
4.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1)这家敬老院有卫生室、棋艺室、台球室、电视室、健身房……可以说设
施 。
(2)改革开放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生机,这个“文革”中一度 的项目再度上马了。
(3)北京是他的第二个故乡,他在这里 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4)年轻人面对困难和挫折,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切不可 用事。
A.完备 中止 度过 意气
B.完备 终止 渡过 义气
C.完善 中止 度过 意气
D.完善 终止 渡过 义气
5.名句积累。(2分)
在生活中老师给我们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励,老师不仅传授给我们知识,还重塑了我的人格。请用李商隐《无题》中的两句来歌颂老师这种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

鲁迅、周作人、朱自清这些名字你陌生吗?你读过他们哪些作品呢?试列举一二。(3分)

二、阅读(47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习题(10分)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 )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摘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一鸣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7.在上文的() 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2分)
8,“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是谁的看法?你能用一个例子批驳这 种错误看法吗?(2分)

9.“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2分)

10.作者先离开东京,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是什么?他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示?(2分)

11概括文段大意。(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习题(10分)
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12.本段选自《列夫·托尔斯泰》,那么你知道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吗?请写出来两部 (2分)

13.在文中找出你所喜欢的词语,并将它们写在下面。(至少写两个)(2分)14.概括文段所描写的内容。(2分)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托尔斯泰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而充分表现出来。你认为作着描写成功之处是什么?试结合文段具体内容加以分析。(2分)

6.你怎样理解“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这句话?(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习题(27分)
人间情分
张曼娟
下着梅雨的季节,令人心浮动,生活烦躁起来。尤其是上下课时,捧抱着大叠讲义,站立在潮湿的街头,看着呼啸如流水奔涌的大小车辆,却拦不住一辆计程车,那份狼狈,无由地令人沮丧。
也是在这样绵绵密密、雨势不绝的午后,匆忙地赶赴学校。搭车之前,先寻觅一家书店,复印若干讲义给学生,因为时间的紧迫,我几乎是跑进去的,迅速将原稿递交从未谋面的女店员。
那女孩有一双细白的手掌,铺好原稿,发动机器,她先复印了两张尺寸较小的,然后将两张复印稿并排成一大张。抬起头,她微笑着说:“这样不必复印八十张,只要复印四十张就够了。好不好?”
我chà异地看着她继续工作,在复印机一阵又一阵的光亮闪动里,也chà异地看着她的美丽。
原本,她长的五官平凡无奇,然而,此刻当我的心灵完全沉浸在这样宁mì的气氛中,她不再是个平凡的女孩。
我看着她仔细地把每一张纸整齐裁开、叠好,装进袋子,连同原稿还给我。付出双倍劳,却只换来一半的酬劳,她主动做了,还显得格外光彩。
离开的时候,我的脚步缓慢了些。焦躁的感觉,全消散在一位陌生人善意的温柔中。并且发现,即使行走在雨里,也可以是一种自在心情。
第二次去澎湖,不再有亢奋的热烈情绪,反而能在阳光、海洋以外,见到更多的更好东西。
望安岛上任意放牧的牛群;刚从海中捞起的白色珊瑚,用指甲轻划,会发出“铮”的声响。夏日渡海,从望安岛到将军屿,一个距离现代文明更远的地方。有些废弃的房屋,仍保留着传统建筑风格,只是屋瓦和窗棂都绿草盈眼了。岛上看不见什么人,可以清晰听见鞋底与水泥地的摩擦声,这是一个隔绝的世界呢!
转过一丛丛怒放的天人菊,在某个不起眼的墙角,我被一样事物惊住了— 一部蓝色的公用电话。
不过是一部公用电话,市区里多得几乎感觉不到;然而,当我想到当初设置计划,渡海前来装置、架接海底电缆……那么复杂庞大的工程,只为了让一个人传递他的平安或者思念,忍不住要为这样妥帖的心意而动容了。
一个月的大陆探亲之旅,到了后期已如残兵败将,恨不能丢盔弃甲。大城市的火车站规模不小,从下车的月台到出口,往往的上上下下攀爬许多阶梯,那些大小箱子早超过我们的负 hè能力了。
那一次,在南方的城市,车站阶梯上,我们一步也挣不动,只好停下来喘息。一个年轻男子从我们身边走过,像其他旅客一样,而不同的是他注视着我们,并且也停下来。
“我来吧!”
他温和地说着,用卷起衣袖的手臂提起大箱子,一直送到顶端。我们感激地向他道谢,他只笑一笑,很快地隐dùn在人群中。
身着白色衬衫的背影,笑容像学生般纯净,是我在那次旅行中,最美的印象了。
现代人因为寂寞的缘故,特别热衷于“谈”情“说”爱;然而又因为吝啬的缘故多构筑在薄弱的基础上 人与世界的诸多联系,其实常常是与陌生人的交接,而对于这些人,无欲无求,反而能够 有时候,承受陌生人的好意,也忍不住自问,我曾经替不相干的旁人做过什么事表现出真正的善意。
每一次照面,如荷映水,都是最珍贵而美丽的人间情分。
17.给下面加点字注音。(4分)
觅( ) 亢( ) 棂( ) 芰( )
18.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chà() 异 宁 mì() 负hè( ) 隐dùn( )
19.本文一共讲述了几件事?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几件事的共同点是什么?(4分)

20.我为什么诧异?为什么那女孩“五官平凡”,我却觉得她“美丽”而且“不平凡”?(4分)

21.为什么离开复印店的时候,“我”的脚步放慢了?(用原文回答)(2分)

22.在澎湖的小岛上,看到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电话,为什么让我如此动容?(2分)

23.从作者对车站帮我拿行李的男子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这位男子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24.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什么?(2分)

25.经济建设,吸引外资,促进合作,离不开软环境建设,“软环境”就是本文提到的人与人之间,与陌生人之间,甚至不曾谋面的人之间的相处状况。通过阅读,结合现实,你对身边软环境的建设有何感想和建议?(3分)


三、写作(50分) (补全题日,完成作文)
26.题目:欣赏
要求:
(1)要有真情实感,努力做到有新意、有创见。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字数不少于600字。
A卷评估标准:
本套试卷基础题所占比重较大,相对B卷较为简单,共分为三部分:语言积累及运用、阅读写作。第一部分有6道题,第1、2题分别考查字音、字形,第3题考查对文中两个含义深刻的词语“油光可鉴”“标致”的理解,第4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第5题考查名句积累,第6题考查学生对名家作品的了解。这部分内容以基础为主。第二部分设计了三个现代文阅读,前两个是课内阅读,其中一个是《藤野先生》中看电影那一部分,这部分是促使鲁迅弃医从文的主要原因,巩固课堂内容。另一个是《列夫·托尔斯泰》中的一部分,重点体会作者对托尔斯泰眼睛的刻画。最后一个是课外阅读《人间情分》,通过这个阅读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课外。第三部分设计了一个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相对话题作文学生容易写作。

A卷参考答案:1.略
2.急→疾 固→锢 瞎→遐 明→名
3.油光可鉴:这里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标致:漂亮。
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4.C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6.鲁迅:《故乡》《孔乙己》《社戏》等。周作人:《故乡的野菜》《乌篷船》《喝茶》、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等。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散文诗《匆匆》等。
二、(-)7. : !
8.这是某些日本人的看法。例略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
10.一心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启示略(第一问1分,启示2分)
11.看电影事件促使鲁迅先生弃医从文。
(二)12.《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13.粲然笑意、黯然失色、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冷酷锐利、意趣盎然、顿生凄凉。
14.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的丰富的感情。
15.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准确恰当地描写在各种情形下托尔斯泰的情感变化:愤怒使之冷峻,不悦使之结冰,友善使之和缓,激情使之炽烈。(成功之处1分,分析2分,共3 分)
16.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恰到好处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夸张的手法1分,分析2分)
(三)17. mì kàng líng jì
18.诧 谧 荷 遁
19.三件事:①复印店女孩的热情、细致、周到感染了我;②望安岛的公用电话极富人情化感动了我;③火车站一位陌生男子的帮助使我难忘。共同点:都是在与陌生人接触中体会到人间温暖。
20.没想到女孩如此热情、细致、周到。她美好的心灵、宁静柔和的气质使人觉得美丽而且不平凡。
21.焦躁的感觉全消散在一位陌生人善意的温柔中,并且发现即使行走在雨里,也可以是一种自在的心情。
22.当我想到当初设置计划,渡海前来装置、架接海底电缆……那么复杂庞大的工程,只为了让一个人传递他的平安或者思念,忍不住要为这样妥帖的心意而动容了。
23.他是一个热情、善良、乐于助人的人。
24.希望人们多份爱心,为他人和社会尽一点力。
25.略(围绕“为他人和社会献爱心,尽一点力,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经济合作来谈即可。
三、略
A卷重点题目讲评:
1.第16题,解题方法要点:搞清关键词的含义,然后用自己的话对句子意思进行解释。(1)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写作背景
(2)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所起的表达作用。
(3)概括句子的意思。
(4)深层义(结合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感情、表达方式、文章中心分析)。本题需要分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第23题,首先要仔细分析文中对人物的描写,然后用准确、恰当的词语加以概括,注意完整、全面。



第二单元评估检测题(B卷
时间:120分钟 总分120分
一 语言积及运用(26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4分)
A.绯红( fěi ) 不逊(xùn)瞥见(piē) 诘(jié)责
B.摹画(mó) 抽屉(d) 掷钱(zì)嬉戏(xí)
C.幽默(yōu)凄惨(chǎn)崇敬( chóng) 惩罚( chéng)
D.敦实(dūn)颔首(hàn) 乡绅(shēn) 长髯(rán)
2.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与“实在标致极了”中的“标致”一词感彩相同的是() (4分)
A.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
B.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C.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
D.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地说道.
3.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有错的一项是( )(2分)
A.记得在我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就是安妮·莎利文老师来到我身边的那一天—— 1987年3月3日。
B.他意识到。必须马上找个地方隐蔽起来。
C.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高度进入预定的轨道。
D.“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4.在原句上改正下面报刊上和同学作文中出现的病句。(每句只改一处)(4分)
(1)我们中学生如果缺乏创新精神,也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平潭海滨水温净,浪轻柔,是天然的一个海水浴场。

为了防止大灾之后无大疫,驻榕某医院的医务人员日夜巡查,吃住都在堤岸上。

福厦高速公路是连接省会福州和特区厦门的重要交通要道。

5.星期天是小明的生日,他刚从外面旅游回来,就见他的爷爷对他说:“你房间里放着三个同学送来的礼物,你去看吧!”可小明看之后,却对他爷爷说:“怎么只有一个呀?”请问小 明的理解和他爷爷说话的意思有什么不同?(4分)
爷爷的意思是
小明的理解是:
6.根据已有的提示,补写句子。(3分)
青春是春天的一颗种子,充满希望;是夏天的 , ;是秋天的 , ;是冬天的 , 。
7.某餐馆门口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 弃之可惜”;下联是:“杯中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请你将中小学生都很熟悉的一首古诗中的有关语句填入上联,使之完整。(2分)
8.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很受人们爱戴和欢迎,很多地方都为他树碑盖庙,尊为“关圣”,享受后人好多的香火。就你的理解谈谈关羽受人们爱戴的原因。(3分)


二、 阅读(44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习题(14分)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用自己的话概括以上选文的主要内容。(2分)

在学习方面,母亲是如何要求我的?(2分)

在做人方面,母亲又是怎样训导我的?(2分)

12.从哪些地方看出母亲既是“慈母”又是“严师”?(2分)
(1)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2)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13.就你的理解体会下列语句所包含的情感。(4分)


14.试用你的眼光评价一下文中母亲的教子方式。(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习题(12分)
分一些蚊子进来
①那年夏天很热,蚊虫猖獗。从遥远的外地赶回家的第一晚,我在父母的卧室里铺了一张凉席,打算像小时候一样,听着父亲的鼾声入梦。在浓得化不开的亲情中,我们聊到深夜。后来,母亲说:“睡吧,剩下的话明天再说。”便用蒲扇驱赶蚊虫,放下了他们床上的蚊帐。我也倒头而睡。原以为这一觉足可以高枕无忧:我的脚边,点了一盘“斑马”牌蚊香;不远处,还有一台早已开始工作的电风扇。不料夜半还是被饕餮的蚊子叮得发毛,半梦半醒之间,脸上身上被人打得舜啪有声,睁眼一看,那只不讲道理的手竟是自己的!
②辗转反侧中,灯忽然亮了。我迷迷糊糊地看见母亲从床上爬起来,很轻地撩开蚊帐,将两端的帐钩挂起来,恢复了白天的样子!正纳闷时,听见父亲疲倦而又有些恼怒的声音问:你这是干什么?
③“你没听见蚊子正咬着儿子吗?”母亲压低声音,语调里竟有几分兴奋,“咱把帐子打分一些蚊子进来,儿子可以少受些罪……”
④那一刻之后,蚊子仿佛都被母亲迎进了帐中,而我的睡意,也一去无踪。“分些蚊子进来!”反复咀嚼这句话,双目仿佛被强光所刺而发疼,未几,左眼的泪流到右眼,右眼的泪砸在枕上……我在心里叫着:“妈妈!”
⑤“分一些蚊子进来!”一句平平常常的话,却满载着够我受用一生的慈母情。不独蚊子,个慈爱的母亲随时与儿子分担的还有风霜、屈辱、挫折和不幸!世界上,一切债务都可以还清,除了我们欠母亲的情!
第①段中“我”为什么会认为“这一觉足可以高枕无忧”?(2分)

母亲为什么“很轻地撩开蚊帐”,而且“压低声音”?(2分)

17.第③段母亲在同父亲说话时为什么“语调里竟有几分兴奋”?(2分)
(1)迎:
(2)咀嚼:
19.文章第⑤段采用的表达方式是 和 。
其作用是
。(4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习题(18分)
第十一位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有一所小学校,因为各方面条件极差,一年内已经陆续走了七位教师。
当村民和孩子们依依不舍地送走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心寒地断言: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留下来。
乡里实在派不出人来,后来只好请了一位刚刚毕业等待分配的女大学生来代一段时间课。不知女大学生当初是出于好奇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很快和孩子们融治地生活在一起。
三个月后,女大学生的分配通知到了。村民们只好像以往十次那样带着各家的孩子去送这位代课教师。
谁知,无法预料的情形发生了一那天,在代课教师含泪走下山坡的那一瞬间,背后突然意外地传来地第一节课教给孩子们的古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那背诵的声音久久回荡,年轻的代课教师回头望去,二十几个孩子齐刷刷地跪在高高的山坡—没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孩子们目光中蕴含的情感,顷刻间让她眀 白:那是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和纯真而无奈的挽留啊。
代课教师的脚步凝滞了。她重新把行李扛回小学校。她成了第十一位老师。往后的日子她从这所小学校里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孩子去读初中、高中、大学……这一留就是整整二十年。
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正是女教师患病被送往北京治疗的期间。我一直想去探望她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成行。
我终究没能见到这位乡村女教师。当我终于有机会来到这所小学校时,已有一位男教师来接她的班。新来的教师对我说:她患了绝症,从北京回来的只是她的骨灰。我看到她的骨灰装在一个红色的木匣里,上面没有照片。
临行时,这位男教师还告诉我,这所学校没有第十二位教师的说法。无论以后谁来接班远都是第十一位。这是所有能在这里工作的教师的光荣,他说。还有就是这所小学校有条不成文的规定。是什么,他没有立即告诉我,当时他只是微笑着对我说:明天早晨,你就会。
第二天,我早早从距小学校几里远的乡招待所起来,刚刚爬到院墙外那座高高的山坡,就远地听到白居易那首熟悉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我想起,今天是新生开学的第一课。
20.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

21.“送走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心寒地断言: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留下来。”“心寒词与文中哪句话照应?开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3分)

22.“无法预料的情形”指什么?(2分)

“没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改成问句为:
(2分)
24.代课老师的脚步凝滞了,为什么?她作出了怎样的选择?(2分)

25.描写女教师骨灰时,为什么强调“上面没有照片”?(2分)

26.这所小学“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是什么?(2分)

27.你如何理解“第十一位”这个题目的含义?(3分)

三、 写作(50分
28.你一定有很多难于忘怀的亲人,很多难于忘怀的朋友,很多难于忘怀的往事……一定会经常想起来。请你以“小楼昨夜又东风”为题写一篇回忆往事的记叙文,最好能将叙事与抒清相结合,适当地加点议论。字数不少于600字。



本套试卷分为三部分,即语言积累及运用、阅读、写作。第一部分共8道题。第1、2题分别考查字音和反语,第3题考查标点符号,第4题考查对病句的辨析,第5题考查对句意的理解,第6题考查仿句,第7题考查对联,第8题考查对名著中人物的理解。本部分紧贴期末考试和中考,语言运用内容较多。第二部分设计了三个课外阅读,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表达方式,题目的含义等知识点,难度适中。第三部分是写作,让学生写难于忘怀的亲人,难于忘怀的朋友,难于忘怀的往事…但题目很有诗意“小楼昨夜又东风”,学生要准确把握诗意,然后联系自己的经历去写。
B卷参考答案
1.D
2.B
3.B
4.(1)将“也”改为“就”。(2)应该是“一个天然的海水浴场”,不是“天然的一个海水浴场”。(3)把“防止”改为“做到”“保证”等。(4)将“重要”删去。
5.爷爷的意思是:三个同学送的一个礼物。小明的理解是:三个同学送的三个礼物。
6.合乎题意即可。比如:是夏天的烈日,热情辉煌;是秋天的落叶,自由自在;是冬天的飘
雪,浪漫无限。
7.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8.本题为开放题型,言之有理即可。可从忠勇等方面回答。
二、(一)9.主要写母亲对我的管教、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的训导。
10.母亲对我学习的督促是非常严格的,每天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增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11.在做人方面,母亲对我的管教则近乎严厉了,“每天天刚亮,把我叫醒”,反思头天的错误,认错。“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但受罚时,不许“哭出声音来”。因我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重重的责罚。(每条0.5分)
12.比如:母亲听了“我”一句轻薄的话后重重地责罚我,但当我害了眼翳病后,则“用舌
头舔我的病眼”,充分表现了“我的母亲”既是“严师”又是“慈母”。
13.这些语句质朴、真切,饱蘸感情,表现出母亲对“我”的挚爱,字里行间渗透着“我”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母亲对我的挚爱和我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各2分)
14.评价见仁见智,积极面、消极面均可。可正面肯定母亲的教之严,简述理由;也可以辩证地看待母亲教子过于严厉,尤其是体罚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15.因为:①我的脚边,点了一盘“斑马”牌蚊香;②不远处,还有一台早已开始工作的电风扇 。
16.怕惊醒儿子
17.母亲为自己能想起“分一些蚊子进来”使“儿子可以少受些罪”的方法而高兴。
18.(1)在文中的意思是“迎接”。因为母亲是有意让蚊子进入帐中,更怕蚊子不进去,会让儿子受罪。一个“迎”字准确地写出了母亲的深情。 (2)原意是含在嘴里细细品味,文中是指在心里慢慢体会。
19.议论抒情点明题旨,引起读者共鸣,使中心得到升华(表达方法各1分,作用2分) (三)20.主要讲述了一个偏远贫穷的小山村始终没有教师肯留下,一位代课的女大学生
为了小山村的孩子们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成了永远的第十一位。
21.“因为各方面条件差,一年内已经陆续走了七八位教师”。开头写“走”与后文女教师的“留”形成强烈的对比,更突出女教师精神的可贵。(对比1分,作用2分)
22.二十几个孩子齐刷刷地跪在高高的山坡上,背诵女教师第一节课教他们的古诗,以此来挽留女教师。
23.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 跪呢 以及身为教师的神圣使命感使代课教师。
24.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纯真而无奈的挽留脚步停住了。她选择了留下,并且一留就是二十年。
25.说明女教师为小山村的孩子们奉献了一切,而自己却一贫如洗,连一张照片都没有。
26.新生开学第一课,在小山坡上学生们背诵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作为开学典礼,以示对女教师的纪念。
27.“第十一位”浓缩了这个感人故事的精髓,具有更强烈的震撼力。同时,用数字为题,题目新颖,耐人寻味(第一点2分,第二点1分)
28、 略
卷重点题目讲评
1.第19题,考查议论与抒情的作用。议论的作用:用在文章的结尾,一般是为了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事物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抒情的作用: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二是间接抒情。其作用都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整体来说,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都具备点明文章的题旨,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升华主题,揭示所记事件的意义等作用。
2.第21题,考查学生有关对比的相关知识。对比的作用: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