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6张PPT。21 《孟子》二章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述了孟子游说各诸侯国的言行和同当时各学派论辩的情况。《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本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本课所选的两章分别出自《滕文公下》和《告子下》。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而人民却“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的作用,主张实行“仁政”“王道”。孟子的这些思想、言论及政治主张被记录在《孟子》一书中。富贵不能淫公孙衍( ) 丈夫之冠( )
妾妇之道( ) 不能淫( )
贫贱( )yǎnɡuànqièyínjiàn往之女家( )
戒之曰( )通“汝”,你通假字通“诫”,告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
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指的是有钱财、有地位。富贵不能淫与孟子同时代的人,纵横家。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居住。住所。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得,实现。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遵循。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之谓大丈夫。” 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威武:威胁暴力。贫贱不能移:贫穷卑贱不能使之改变操守。形容意志坚定。威武不能屈:威武不能使其意志屈服。意思是:不屈从于威势的镇慑之下。形容不畏强暴。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古今异义安居而天下熄( )
与民由之( )古义:安静,平静;今义:定居。
古义:太平;今义:熄灭古义:遵循;今义:介词,从词类活用丈夫之冠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名词用作动词,行加冠之礼。使动用法,使……惑乱,使……改变,使……屈服。一词多义丈夫之冠也( )
往送之门( )
妾妇之道也( )
与民由之( )
此之谓大丈夫(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动词,到结构助词,的代词,指正道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往送之门,戒之曰( )
必敬必戒( )动词,告诫形容词,谨慎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得志( )助词,能够动词,实现文言句式判断句:
妾妇之道也( “也”表判断 )
此之谓大丈夫( “谓”表判断 ) 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富贵不能淫论点:此之谓大丈夫
不淫,不移,不屈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论据:学礼、居·立·行类推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畎亩( ) 傅说( )
曾益( ) 胶鬲( )
法家拂士( )quǎnyuèzēnɡɡébì曾益其所不能(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增”,增加通假字通“横”,梗塞、不顺通“弼”,辅佐舜发于畎亩之中 舜在历山耕田,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发,兴起,指被任用。畎亩,田地。 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举,选拔、任用。版筑,古人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夯实。筑,捣土用的杵。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胶鬲原以贩卖鱼盐为生,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王。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管仲(字夷吾)原是齐国公子纠的臣,纠与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管仲作为罪人被押回齐国,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用为相。士,狱官。举于士,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孙叔敖举于海 孙叔敖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相。 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市,集市。百里奚举于市 都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大业。目的是以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业(逆境造就人才),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列举事实,人物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
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
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
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责任,使命。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使动用法,使……痛苦。思想意志。
使……劳累。使……饥饿。财资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身处贫困之苦。违背。拂,违背。乱,扰乱。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动,使……惊动;忍,使……坚韧。增加。曾,同“增”。 “是人”指像上文所列举的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大业的人。
采用了从个别到一般的顺序。“是人”指什么人?作者由列举的历史人物写到“是人”,这是什么顺序? 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作者在第一段列举事实之后,以“天将降大任于……”一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常常犯错误。困惑。通“横”,梗塞,不顺。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表现在脸色上。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征,表现。色,脸色。流露在言谈中。发,显露、流露。了解,知晓。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指在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指在国外。
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艰难困苦的磨炼)造就人才的客观(外部)条件是什么? 困于心,衡于虑。(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经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什么? 论述了“死于安乐”的道理。这句针对国君提出,意思是说如果国内没有执法严格、敢于直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外面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国君就会耽于安乐。这样,国家常常会灭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论述了什么道理?怎样理解这句话?古今异义舜发于畎亩之中( )
举于版筑之间( )
举于士( )古义:被任用;
今义:送出,交付古义:捣土用的杵;
今义:建筑,修建古义:狱官;今义:士兵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
征于色( )
而后喻( )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出征古义:明白;今义:比喻词类活用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痛苦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劳累形容词用作动词,使……饥饿空乏其身
人恒过然后能改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形容词用作动词,使……贫困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动词用作状语,在国内、在国外一词多义发于畎亩( )
发于声( )动词,兴起,指被任用动词,显露、流露舜发于畎亩之中( )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介词,从介词,给介词,在以天下之所顺( )
所以动心忍性( )介词,凭借介词,凭借而后作( )
而死于安乐( )承接连词并列连词文言句式被动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发”“举”在这里都有被动的意思,被任用、被选拔。)
倒装句: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于……之间”介词结构后置) 举例论证——列举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的思路和方法) 类比论证——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
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课文是从两个角度说理的。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游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二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诫谏,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是极端重要的,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臣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
(正面)摆事实:古代六个名人都经历磨砺讲道理 天将降大任:苦心志
劳筋骨 饿体肤 空其身 乱其所为
人恒过然后能改死于安乐
(反面)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国恒亡糟糠之妻不下堂
时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后汉书·宋弘传》 译文:
当时汉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刚刚守寡,光武帝和她一起评论朝中大臣,暗中观察她的心意。公主说:“宋弘的威仪容貌、品德器亮,朝中之臣没有谁比得上(他)。”光武帝说:“我正想在他身上考虑这事。”后来宋弘被引见,光武帝让公主坐在屏风后面,对宋弘说:“俗话说,地位高了就要更换朋友,钱财多了就要另娶妻子,这是人之常情吗?”宋弘说:“臣听说的是贫贱时的朋友不可忘记,在一起受过苦难的妻子不能把她休弃。”皇帝回头对公主说:“这事情办不成了。” 1.逻辑严密,论证有力。
《富贵不能淫》一文中,作者没有直接批驳对方的观点,而是通过言“礼”,阐明“妾妇之道”,进而指出“大丈夫之道”,由此有力地批驳了对方的观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将中心论点置于篇末,作者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是全文论证的重点,论证方法是先举事例,归纳出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从个人上升到国家,是对“死于安乐”的论证说明。这样由事例到道理,由个人到国家,正反对比,层层推进,逻辑严密,论证有力,极具说服力。2.语言简练,善用排比。
两篇短文多处运用排比,不仅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如《富贵不能淫》中“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三句依次对应着儒家思想中的“仁”“礼”“义”,阐释了作为大丈夫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再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开头一连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运用排比句式,说明担负重任并做出成绩的人都不是天生的,是经过了一番艰苦的磨炼,才有所成就,从而间接地证明了“生于忧患”这个论点。3.骈散结合,有节奏感。
两文中还运用了一些骈句。如《富贵不能淫》中“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等,使得文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很好地表达了中心。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查找资料,了解孟子的其它著作,理解孟子的思想。21 《孟子》二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参考答案: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二、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参考答案:
文中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就能证明这一观点。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卧薪尝胆,就是怕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志气。他还亲自到田间与农夫一起劳作,他的妻子也纺线织布。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已经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而国灭。
三、《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从中举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取排比的句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用同样的句式连举六例,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四、翻译下列句子。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参考答案:
1.(两人)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富贵不能使其惑乱,贫贱不能使其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其屈服意志。
3.内心困惑,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4.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
五、《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请从课文或课文以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说出理由。
参考答案:
示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话出自《孟子》,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大丈夫”应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