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案
年 级
八
学 科
语文
课 型
新授课
时 间
9、7
主备人
初二语文组
教学课题
消息二则
课 时
2
教学目标
1、了解消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形式。
3、理清新闻的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4、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重点难点
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导入新课】
俗话说: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依靠什么知晓天下大事呢?(“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是的,我们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途径知道天下大事,了解世界变化。那第1课属于哪种类型的报刊文章?(新闻、消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两则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文体介绍】
了解新闻知识,把握结构特点。
(一)新闻的概念
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及时迅速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新闻的结构
新闻的结构由五部分构成,即标题(分为:正标题、副标题、引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导语:是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主体:是新闻的主干部分。承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的所概括的内容,表现新闻的主题思想。背景:是新闻的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结语:是新闻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三)新闻的要素
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四)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精读理解】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朗读新闻,把握结构
(一)分析本消息的结构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标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电头)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导语)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主体)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结语)
(二)新闻的电头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答: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三)著名通讯社名称
新华社(中国)美联社(美国)路透社(法国)
塔斯社(俄罗斯)共同社(日本)
(四)本则消息的六要素
时间:二十一日。
地点:长江前线。
人物:敌我双方。
事件起因:解放军渡江解放全中国。
事件结果: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
二、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字斟句酌,体会新闻的特点。
1、据了解,渡江战役要有百万大军渡江,那么,标题中的“三十万大军”改为“百万大军”行不行?
不行。因为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
2、那么,等所有大军渡江胜利以后再写新闻发表,不可以吗?
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二)品析语言,领悟情感。
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但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请你判断记者倾向哪一方,从哪些倾向词句可以看出?这其中蕴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等词语描绘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防线崩溃。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地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等描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英勇”流露出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赞美之情。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整体感知】
1快速朗读新闻,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气势,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快速默读新闻,理清结构和要素。
(1)新闻的结构: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二十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2)新闻的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经过——分三路横渡长江;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渡过35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3朗读新闻,回答问题。
(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百万是实数。其中东路军、西路军各35万,中路军30万。可见新闻的真实性很重要。
(2)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从渡江的作战兵力、详细区域和战役的全局情况三个方面来总领了全文。
(3)三路大军为何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
本文依时叙事,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详说东路激战,文势涌起高潮:东路军的战况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我东路军进展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4)本文中的议论句(此种情况……都很泄气)有何作用?
这处议论透彻、精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
【拓展延伸】
欣赏名句——毛泽东最广为流传的几句话:
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最豪迈最傲气的一句话--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
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最谦虚的一句话--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最充满信任的一句话--你办事我放心!
最无奈的一句话--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二次备课
课堂小结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情况,赞扬了人民解放冠军突破敌阵的英雄是战斗精神,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并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根本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板书设计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二时电
导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导语——人数、占线、区域、结果
中路军
主体—— 主体 西路军
东路军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