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节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8-10-22 18:50: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一)教材第6页思考
1.该漫画形象地刻画了庞大的人口数量给地球带来的巨大压力。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对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压力。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降解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2.这幅漫画反映了世界人口数量急剧膨胀,从而导致了人类的需求不断增长,进一步诱发了资源紧张、地区冲突及贫困等问题。人类对物质和能源需求的增加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控制人口数量。
(二)教材第7页思考
1.投资商主要考虑开矿给自己和当地人带来的经济效益;环保局领导主要考虑开矿带来的环境问题;果农主要考虑自己受到的环境污染的危害;村主任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2.矛盾的焦点在于如何使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得到兼顾。
3.对这场争论的看法,首先要建立在深入理解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的基础上,其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兼顾环境保护,使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达到“双赢”。
/

读非洲某区域人地关系示意图,完成1~2题。
/
1.图示区域产生的环境问题可能是(  )
A.大气污染     B.全球变暖
C.土地荒漠化 D.森林破坏
2.该区域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
A.气候干旱 B.人口激增
C.土壤贫瘠 D.植被破坏
解析:第1题,从图中“农作侵入牧区”造成的后果来看,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第2题,据图分析可知,“人口增长过快”是造成图示区域土地荒漠化的根源。
答案:1.C 2.B
3.下列现象属于环境污染的是(  )
A.森林面积减少,生物物种减少
B.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C.汽车排放尾气造成光化学烟雾
D.宁夏地区由于灌溉不当造成盐渍化
解析: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森林减少、生物物种灭绝、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和土地次生盐渍化等。
答案:C
当代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污染造成的,如巨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等,都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据此完成4~6题。
4.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
A.人们在两极地区的活动日益频繁
B.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造成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经济的快速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小
D.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经济发展无任何关系
5.下列属于合理利用资源的有(  )
①盲目扩大耕地面积 ②退耕还林 ③山地缓坡修筑梯田 ④围湖造田 ⑤随意开挖矿产资源 ⑥适度开采地下水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②③⑥
6.以下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是(  )
A.乱砍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
C.大量开采地热 D.任意排放污水
解析:第4题,人口压力、资源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是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第5题,丘陵缓坡(小于18°,我国小于25°)可以修筑梯田。第6题,A、B、C三项活动能造成生态破坏,不会产生环境污染。
答案:4.B 5.D 6.D
7.环境问题的危害具有不可预见性,其主要原因是(  )
A.环境变化的规模大、时间长
B.环境要素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C.环境变化对人类影响小
D.环境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
解析: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时间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模拟,因此许多环境问题的危害是难以预见的。
答案:A
8.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
甲 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
/
乙 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们每天对能源的需求
(1)从图甲可以看出,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需时间越来越________。图乙说明人类的能源需求量越来越____________。
(2)结合图甲、图乙说明资源短缺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3)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关键是_____,其次是______________。
解析:人口增加,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使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几乎是无限地增加,图中的能源仅是资源消耗的一个缩影。因此,要解决这一矛盾,一是控制人口数量,二是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
答案:(1)短 大
(2)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
(3)控制人口数量 节约资源,寻找替代品等(开放性试题,答案合理即可)

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9~11题。
/
9.图中①、②、③、④、⑤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酸雨问题、荒漠化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B.荒漠化问题、酸雨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C.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荒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D.荒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10.下列污染物与图中②环境问题无关的是(  )
A.工业排放废气
B.家庭炉灶排放废气
C.汽车排放尾气
D.建筑工地扬尘
11.图中土地荒漠化面积日益扩大的自然原因是(  )
A.滥伐林木,植被遭到破坏
B.过度放牧,草原退化
C.沙漠边缘地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烈
D.降水强度大,侵蚀作用强烈
解析:第9题,根据图中各环境问题分布可以看出,①分布在北回归线附近和亚欧大陆内部地区,属荒漠化问题。②分布在西欧发达国家,是酸雨问题。③存在于非洲的原始森林区,属原始森林破坏问题。④包括我国的农业区和南亚、西亚的农业区,面临农田土壤侵蚀问题。⑤指海洋,属海域污染问题。第10题,②属酸雨问题,酸雨问题的成因主要是酸性气体的排放,包括居民生活,工业生产、交通运输排放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气体;而建筑工地的扬尘主要增加空气中的固体颗粒物,反而起减弱酸雨的作用。第11题,做本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自然原因”,A、B虽然能造成荒漠化土地日益扩大,但均属人为因素。D降水强度大,侵蚀作用强烈,是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的原因,和题目要求不符。
答案:9.B 10.D 11.C
1948年瑞士化学家保罗·米勒因发明DDT而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最初DDT确实发挥了巨大的功效。然而1962年一本《寂静的春天》却使DDT臭名昭著——DDT作为剧毒化学物质杀死了大量的生物,而且对人和环境也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严重危害,作为美国象征的白头海雕因DDT和其他杀虫剂的毒杀濒临灭绝,世界上许多地方的青蛙因DDT的污染而致畸。DDT不仅损害人和生物的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而且有致癌作用。另外DDT还具有高残留性,在南极的企鹅体内也发现了DDT的成分。据此,完成第12~13题。
12.因DDT的发明,米勒可谓名利双收,仅仅十几年后《寂静的春天》因披露了它的危害,又使DDT臭名昭著。这一戏剧性的变化说明环境问题具有的特点是(  )
A.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B.过程的不可逆性
C.规模的全球性 D.影响范围的区域性
13.DDT的高残留性使得它在生物链中攻无不克,就连南极企鹅体内也发现了DDT,这说明其危害具有(  )
A.不可预见性 B.不可逆性
C.全球性 D.区域性
解析:第12题,DDT的发明在当时的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后来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说明了环境问题具有危害的不可预见性的特点。第13题,南极地区没有使用DDT,但是在企鹅体内发现了DDT,这说明DDT的危害已经影响到了全球,说明其危害具有全球性。
答案:12.A 13.C
14.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
(1)图中A、B、C三地出现严重的酸雨污染,主要是来自于大气中的________、________等酸雨性气体,其污染源主要是__________。
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地区酸雨严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北欧瑞典、挪威等国常降酸雨,经研究,所降酸雨与A地区有关,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境内的C地,酸雨污染比重工业集中的东北地区更严重的原因是:C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地区目前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是:土地______更加严重。其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原因是炎热干燥的__________加速了环境恶化,使________沙漠日益向南扩展。
解析:本题是考查环境问题的综合题。要求了解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酸雨、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危害。
答案:(1)硫氧化物 氮氧化物 工矿企业、家庭炉灶、汽车等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排放 搞好综合治理,化害为利
(2)工业集中、人口集中,大量燃烧煤和石油 受西南风的影响
(3)位于我国西南四川盆地,地形闭塞,空气不易流动,多云雾,容易形成酸雨
(4)沙漠化 过度放牧 滥垦草原 东北信风 撒哈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