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朗读并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学习诗歌的写景手法。
学习重难点: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积累知识
1.文学常识。
王绩(约589—644),字 ,号 ,古绛州龙门县(今山西河津)人, 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性简傲,嗜酒,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 , ”的赞叹。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东皋( ) 徙倚( ) 驱犊( ) 采薇( )
崔颢( ) 千载( ) 萋萋( )
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4.解释下列词语。
(1)徙倚:
(2)落晖:
(3)相顾:
(4)悠悠:
(5)晴川:
(6)历历:
(7)萋萋: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自主探究,整体感知
《野望》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黄鹤楼》
1.诗的颔联写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2.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三、深读诗歌,品味赏析
《野望》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3.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黄鹤楼》
1.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3.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四、回读文本,思考总结
在预习过程中,你对作者、字词、篇章有什么疑惑,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参考答案:
一、
1.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
崔颢,唐代诗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2. gāo xǐ dú wēi hào zǎi qī
3.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4.(1)徘徊,彷徨。
(2)落日的余光。
(3)相视;互看。
(4)飘荡的样子。
(5)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
(6)清楚可数。
(7)形容草木茂盛。
5.(1)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2)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3)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4)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二、
《野望》
1.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2.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黄鹤楼》
1.“黄鹤一去”把读者的视野引向茫茫远方;“白云千载”又让人联想到上下几千年的风云变幻。只两句诗,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创设出一种苍茫开阔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2.诗句描绘出站在黄鹤楼上远眺所见的景象,葱茏茂盛而富有生机:晴空万里,远望汉阳,一棵棵树木清晰可数;鹦鹉洲上,芳草茂盛,一片葱绿。这段写景,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三、
《野望》
1.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
1.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2.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3.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12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当堂达标题
一、阅读《野望》,完成1、2题。
1.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2.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二、阅读《黄鹤楼》,完成3、4题。
3.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
C.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思绪,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4.诗歌的首联、颔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1.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2.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3.B (后四句为实写之景)
4.首联、颔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
12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 教案
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品味诗歌语言,把握感情,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品味诗歌语言,把握感情,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野望》《黄鹤楼》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朗读并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学习诗歌的写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学习《野望》
(一)朗读诗歌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一学生范读,余生听评。
3.师范读诗歌,生仔细听清语音和节奏。
东皋(gāo) 薄(bó)暮 徙(xǐ)倚 犊(dú)?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4.自由读,读准语音和节奏,尽量读出情感。
5.齐读,读出诗的韵律美。
(二)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走近作者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性简傲,嗜酒,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 2.了解律诗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1)律诗每首限定四联八句,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3)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4)律诗还讲究声韵美,讲究押韵,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押平声韵。还讲究平仄。
3.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有疑难寻求小组的帮助。
4.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5.完成导学案上的题。
(三)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提问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讨论后,提问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提问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学生讨论后,提问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四)品味分析,体味感情
提问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后,提问明确: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提问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学生讨论后,提问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提问5: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后,提问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再读诗歌,学习写法
再读诗歌,体会感情。
提问6: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学生讨论后,提问明确:(1)用白描的手法写景。颔联颈联中,诗人用白描手法,由远到近,静动相映,描绘出一幅山家秋晚图。?
(2)借景抒情。用美丽的秋景和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反衬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三、学习《黄鹤楼》
(一)朗读诗歌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一学生范读,余生听评。
3.师范读诗歌,生仔细听清语音和节奏。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4.自由读,读准语音和节奏,尽量读出情感。
5.齐读,读出诗的韵律美。
(二)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走近作者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
2.江南三大名楼: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
3.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有疑难寻求小组的帮助。
4.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5.完成导学案上的题。
(三)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提问1:诗的颔联写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黄鹤一去”把读者的视野引向茫茫远方;“白云千载”又让人联想到上下几千年的风云变幻。只两句诗,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创设出一种苍茫开阔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提问2: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明确:诗句描绘出站在黄鹤楼上远眺所见的景象,葱茏茂盛而富有生机:晴空万里,远望汉阳,一棵棵树木清晰可数;鹦鹉洲上,芳草茂盛,一片葱绿。这段写景,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四)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提问3: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提问4: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提问5: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五)再读诗歌,学习写法
再读诗歌,体会感情。
提问6: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哪些特色?
明确:(1)意境开阔、气魄宏大。诗的开头从黄鹤楼美丽的传说写起,仙人、黄鹤引发人们美好的联想。写到“黄鹤一去”,写到“白云千载”,意境开阔,引人遐思。?
风景如画,情真意切。诗的颈联描绘了诗人站在黄鹤楼上眺望远处所见到的空明悠远的画面,融情于景,眼前景虽美,何处是乡关?景中蕴含诗人浓浓的乡愁。
四、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野望》《黄鹤楼》。
课件23张PPT。唐诗五首 《野望》《黄鹤楼》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朗读并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学习诗歌的写景手法。野 望
王 绩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朗读诗歌野望 王绩自由读;生范读;师范读;自由读;齐读。 王绩(585~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初诗人。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除一度做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刘伶和陶渊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别。
走近作者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1)律诗每首限定四联八句,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3)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4)律诗还讲究声韵美,讲究押韵,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押平声韵。还讲究平仄。
了解律诗
再读诗歌,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诗句,完成导学案上的题目。疏通诗意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再读诗歌,思考: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明确:1.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2.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品味分析,体味感情再读诗歌,思考、讨论:
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5.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品味分析,体味感情明确:3.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4.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5.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再读诗歌,学习写法思考、讨论: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明确:(1)用白描的手法写景。颔联颈联中,诗人用白描手法,由远到近,静动相映,描绘出一幅山家秋晚图。?
(2)借景抒情。用美丽的秋景和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反衬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黄鹤楼 崔颢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朗读诗歌黄鹤楼 崔颢自由读;生范读;师范读;自由读;齐读。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走近作者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再读诗歌,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诗句,完成导学案上的题目。疏通诗意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再读诗歌,思考:
1.诗的颔联写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2.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明确:1.“黄鹤一去”把读者的视野引向茫茫远方;“白云千载”又让人联想到上下几千年的风云变幻。只两句诗,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创设出一种苍茫开阔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2.诗句描绘出站在黄鹤楼上远眺所见的景象,葱茏茂盛而富有生机:晴空万里,远望汉阳,一棵棵树木清晰可数;鹦鹉洲上,芳草茂盛,一片葱绿。这段写景,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品味分析,体味感情再读诗歌,思考、讨论:
3.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5.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品味分析,体味感情明确:3.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4.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5.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再读诗歌,学习写法思考、讨论:
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哪些特色?明确:(1)意境开阔、气魄宏大。诗的开头从黄鹤楼美丽的传说写起,仙人、黄鹤引发人们美好的联想。写到“黄鹤一去”,写到“白云千载”,意境开阔,引人遐思。?
(2)风景如画,情真意切。诗的颈联描绘了诗人站在黄鹤楼上眺望远处所见到的空明悠远的画面,融情于景,眼前景虽美,何处是乡关?景中蕴含诗人浓浓的乡愁。谢 谢!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