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朗读并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学习诗歌的写景手法。
学习重难点: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积累知识
1.文学常识。
王维,字 , 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 ”。
李白,字 ,号 ,又号“谪仙人”,是 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与杜甫并称为“ ”。其诗豪迈奔放、飘逸若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白居易,字 ,号 ,又号醉吟先生,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 ”和“ ”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仍怜(?)(2)历历(?(3)萋萋(?)(4)乡关(?)
(5)暖树(?)(6)没马蹄(?)(7)乱花(?)(8)侯骑(?)?
3.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解释下列词语。
(1)征蓬:
(2)长河:
(3)平野:
(4)大荒:
(5)怜:
(6)钱塘湖:
(7)水面初平:
(8)乱花: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二、自主探究,整体感知
《使至塞上》
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颔联和颈联的画面。
2.这是一首律诗,你能分别简要概括每一联的内容吗?
《渡荆门送别》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每联各写了什么?
《钱塘湖春行》
1.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
2.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通过哪句诗看出的?
3.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三、深读诗歌,品味赏析
《使至塞上》
1.整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颔联中“征蓬”“归雁”比喻什么?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渡荆门送别》
1.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2.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
3.本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清代诗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你有什么看法?
4.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钱塘湖春行》
1.请赏析颔联中“争”“啄”的意味。
2.在所有的景物中,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呢?(品读末尾两句)
四、回读文本,思考总结
在预习过程中,你对作者、字词、篇章有什么疑惑,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参考答案:
一、
1.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2.(1)lián (2)lì (3)qī (4)xiāng (5)nuǎn (6)mò (7)luàn (8)jì
3.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1)随风远飞的枯蓬,此处为诗人自喻。
(2)即黄河。
(3)平坦广阔的原野。
(4)广阔无际的田野。
(5)怜爱。
(6)即杭州西湖。
(7)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
(8)纷繁的花。
5. (1)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2)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3)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4)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但见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
(5)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
二、
《使至塞上》
1.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2.首联:以简练的笔墨叙写此次出使的经历。?
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作者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颈联:千古名句,描绘塞外苍凉壮观的景象。?
尾联:借用“燕然勒石”的典故,写出了将士们保卫家国的决心,表达诗人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渡荆门送别》
1.首联——这两句是总引,陈述诗人离开家乡乘船渡过荆门。这两句具有穿针引线、贯串全诗的重要作用。
颔联——这两句概述。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
颈联——这两句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再次概括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 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尾联——这两句是抒情作结,写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言有尽而情无穷。
《钱塘湖春行》
1.早春。从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浅草看出。
2.骑马。从“浅草才能没马蹄”看出。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
3.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到最后湖东的白堤。
三、
《使至塞上》
1.从首联的“单”字可见其孤独寂寞,颔联两个比喻,表达诗人的激愤和抑郁,颈联描写塞外壮观美景,赞叹之情溢于言表,尾联借典故表达对戍边将士的赞美之情。?
2.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像振翅北飞的大雁。诗人虽然是奉使出塞,却有漂泊无依之感,暗写诗人被排挤出京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渡荆门送别》
1.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2.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3.诗的尾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明明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沈德潜认为“送别”二字可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4.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钱塘湖春行》
1.争:争着,争先。啄:衔取。以“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当时的喜悦之情。
2.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相比较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赞叹道: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12《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当堂达标题
1.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徙倚欲何依(迁徙)
B.晴川历历汉阳树(分明的样子)
C.萧关逢候骑(遇到)
D.仍怜故乡水(喜爱)
2.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B.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C.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D.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3.下列诗句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
A.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B.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C.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D.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阅读《渡荆门送别》,完成4、5题。
4.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以内)
5.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阅读《钱塘湖春行》,完成6、7题。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7.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参考答案:
1.A (徙倚:徘徊 )
2.B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3.C
4.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5.“送”字直接点题(扣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6.C
7.示例: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乱花”“浅草”分别表现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语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12 唐诗五首 教案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朗读并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学习诗歌的写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今天,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三首唐诗。
二、学习《使至塞上》
(一)朗读诗歌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一学生范读,余生听评。
3.师范读诗歌,生仔细听清语音和节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自由读,读准语音和节奏,尽量读出情感。
5.齐读,读出诗的韵律美。
(二)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走近作者
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最大的艺术特色。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有疑难寻求小组的帮助。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4.完成导学案上的题。
(三)梳理诗意,概括内容
提问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颔联和颈联的画面。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提问2:这是一首律诗,你能分别简要概括每一联的内容吗?
明确:首联:以简练的笔墨叙写此次出使的经历。?
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作者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颈联:千古名句,描绘塞外苍凉壮观的景象。?
尾联:借用“燕然勒石”的典故,写出了将士们保卫家国的决心,表达诗人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四)赏析诗句,把握情感
提问3:整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从首联的“单”字可见其孤独寂寞,颔联两个比喻,表达诗人的激愤和抑郁,颈联描写塞外壮观美景,赞叹之情溢于言表,尾联借典故表达对戍边将士的赞美之情。?
提问4:颔联中“征蓬”“归雁”比喻什么?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像振翅北飞的大雁。诗人虽然是奉使出塞,却有漂泊无依之感,暗写诗人被排挤出京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五)品读诗句,学习写法
提问5:品读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明确: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描绘了塞外雄伟壮观的景象。诗人选取“大漠”“烽烟”“长河”“夕阳”这些意象,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色彩鲜明。且“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虽景物不多,但层次丰富。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提问6:请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谈谈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教师总结?
《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传达了诗人幽微难言的内心感情。? 三、学习《渡荆门送别》
(一)朗读诗歌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一学生范读,余生听评。
3.师范读诗歌,生仔细听清语音和节奏。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自由读,读准语音和节奏,尽量读出情感。
5.齐读,读出诗的韵律美。
(二)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走近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豪迈奔放、飘逸若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作为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这首诗写于作者第一次离开故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有疑难寻求小组的帮助。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4.完成导学案上的题。
(三)梳理诗意,概括内容
提问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每联各写了什么?
明确:
首联——这两句是总引,陈述诗人离开家乡乘船渡过荆门。这两句具有穿针引线、贯串全诗的重要作用。
颔联——这两句概述。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
颈联——这两句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再次概括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 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尾联——这两句是抒情作结,写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言有尽而情无穷。
(四)赏析诗句,把握情感
提问2: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提问3: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
明确: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提问4:本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清代诗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诗的尾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明明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沈德潜认为“送别”二字可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提问5: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五)品读诗句,学习写法
提问6:请分析本诗的写作特色。(可以从可以从整体构思、意境、语言、表现手法等几个角度来分析。)
明确: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要求学生通过想象,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
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
从表现手法看:①“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江水以情意。?
(六)教师小结:?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而又初次离别的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他。?
这首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四、学习《钱塘湖春行》
(一)朗读诗歌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一学生范读,余生听评。
3.师范读诗歌,生仔细听清语音和节奏。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自由读,读准语音和节奏,尽量读出情感。
5.齐读,读出诗的韵律美。
(二)了解文学常识,疏通大意
1.走近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有疑难寻求小组的帮助。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4.完成导学案上的题。
(三)感悟全诗,质疑释难
提问1: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早春。从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浅草看出。
提问2: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通过哪句诗看出的?
明确:骑马。从“浅草才能没马蹄”看出。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
提问3: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明确: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到最后湖东的白堤。
(四)赏析诗句,感悟情感
提问4:请赏析颔联中“争”“啄”的意味。
明确:争:争着,争先。啄:衔取。以“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当时的喜悦之情。
提问5:在所有的景物中,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呢?(品读末尾两句)
明确: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相比较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赞叹道: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五)教师小结
学完整首诗,我们能感受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是诗人的喜悦之情。在细笔描绘景物时,他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景物,如春潮、浅草等,写这些具有早春特征的景物,是为了表达诗人对钱塘湖早春的喜爱之情。所以虽是写景,但景中有情,情由景出,景中寓情,写景是抒情的基础,抒情是写景的目的。
五、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
课件30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学习目标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朗读并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学习诗歌的写景手法。使至塞上 王维朗读诗歌使至塞上 王维自由读;生范读;师范读;自由读;齐读。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最大的艺术特色。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走近作者
再读诗歌,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诗句,完成导学案上的题目。疏通诗意梳理诗意,概括内容
再读诗歌,思考:
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颔联和颈联的画面。
2.这是一首律诗,你能分别简要概括每一联的内容吗?
梳理诗意,概括内容
明确:1.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2.首联:以简练的笔墨叙写此次出使的经历。?
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作者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颈联:千古名句,描绘塞外苍凉壮观的景象。?
尾联:借用“燕然勒石”的典故,写出了将士们保卫家国的决心,表达诗人对他们的赞美之情。赏析诗句,把握情感再读诗歌,思考、讨论:
3.整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颔联中“征蓬”“归雁”比喻什么?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赏析诗句,把握情感明确:3.从首联的“单”字可见其孤独寂寞,颔联两个比喻,表达诗人的激愤和抑郁,颈联描写塞外壮观美景,赞叹之情溢于言表,尾联借典故表达对戍边将士的赞美之情。?
4.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像振翅北飞的大雁。诗人虽然是奉使出塞,却有漂泊无依之感,暗写诗人被排挤出京的激愤和抑郁之情。品读诗句,学习写法思考、讨论:
5.品读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请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谈谈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
品读诗句,学习写法明确:5.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描绘了塞外雄伟壮观的景象。诗人选取“大漠”“烽烟”“长河”“夕阳”这些意象,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色彩鲜明。且“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虽景物不多,但层次丰富。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6.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渡荆门送别 李白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朗读诗歌渡荆门送别 李白自由读;生范读;师范读;自由读;齐读。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豪迈奔放、飘逸若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作为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这首诗写于作者第一次离开故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走近作者
再读诗歌,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诗句,完成导学案上的题目。疏通诗意梳理诗意,概括内容
再读诗歌,思考:
1.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每联各写了什么?
梳理诗意,概括内容
明确:
首联——这两句是总引,陈述诗人离开家乡乘船渡过荆门。这两句具有穿针引线、贯串全诗的重要作用。
颔联——这两句概述。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
颈联——这两句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再次概括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尾联——这两句是抒情作结,写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言有尽而情无穷。赏析诗句,把握情感再读诗歌,思考、讨论:
2.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3.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
4.本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清代诗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你有什么看法?
5.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赏析诗句,把握情感明确:2.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3.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4.诗的尾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明明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沈德潜认为“送别”二字可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5.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品读诗句,学习写法思考、讨论:
请分析本诗的写作特色。(可以从可以从整体构思、意境、语言、表现手法等几个角度来分析。)明确: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要求学生通过想象,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
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
从表现手法看:①“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江水以情意。?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朗读诗歌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自由读;生范读;师范读;自由读;齐读。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走近作者
再读诗歌,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诗句,完成导学案上的题目。疏通诗意感悟全诗,质疑释难
再读诗歌,思考:
1.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
2.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通过哪句诗看出的?
3.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感悟全诗,质疑释难
明确:
1.早春。从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浅草看出。
2.骑马。从“浅草才能没马蹄”看出。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
3.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到最后湖东的白堤。赏析诗句,把握情感再读诗歌,思考、讨论:
4.请赏析颔联中“争”“啄”的意味。
5.在所有的景物中,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呢?(品读末尾两句)赏析诗句,把握情感明确:
4.争:争着,争先。啄:衔取。以“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当时的喜悦之情。
5.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相比较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赞叹道: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谢 谢!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