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白杨礼赞》第2课时(课件15张+教案+学案+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白杨礼赞》第2课时(课件15张+教案+学案+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0-22 19:58:28

文档简介

14《白杨礼赞》学案(二)
一、学习目标
1.学习对比和烘托的写作手法。
2.体会文中“白杨”的象征意义。
3.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二、总结归纳
1.写出白杨树的外部特征和作者由白杨树联想到的词语和句子。
三、品味语言
2.从第4段中的“那”到第6段中的“这”,从第1段中的“赞美”到第9段中的“高声赞美”,分别说明什么?
3.反复朗读文章第7段,思考:①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②使用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第2段“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5.第2段最后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起什么作用?
6.文章开篇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结尾写“直挺秀颀”的楠木有何目的?
7.茅盾借赞美白杨树歌颂北方抗日军民,为什么他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
参考答案:
1.①笔直、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
②北方的农民、守为家乡的哨兵以及中华民族的顽强精神和意志。
2.说明作者观察白杨树的角度是从远到近,所抒发的感情由浅入深;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3.①这一段运用了反问、排比的修辞手法。反问句:“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那种精神和意志?”四个“难道”又构成了排比句。
②四个反问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层层递进,气势恢宏。第一个反问句突出人和白杨树的联系,引起读者共鸣;第二、三个反问句肯定了白杨树的不平凡,肯定了它和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四个反问句肯定了白杨树的精神面貌。四个反问句,从外向内,层层深入,句法同中有异,语气更加肯定、强烈,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概述了黄土高原特有的景色:“扑入”写出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黄沙遍地。为全文开拓了广阔天地,也写出了白杨树恶劣的生存条件。
5.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单调”,令人“倦怠”,这既是实感,又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构成了文章的波澜,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蓄势,说明白杨树创造了景致,点缀了大自然,振奋了人的精神。
6.都运用了对比烘托的写作手法。开篇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的雄壮、伟大,渲染了粗犷、豪放的气势,属于正面烘托。写楠木一是以其“贵族化”与白杨“极普通”形成鲜明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二是引出赞美楠木的国民党蒋介石的御用文人们,从而划清自己与顽固派的界限,表明自己对党所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
7.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与当时的写作背景有关。《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内战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广大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粉碎日寇“扫荡”的决心。茅盾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由于当时处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表达自己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14《白杨礼赞》当堂达标题(二)
一、归纳巩固
1.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试举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二、阅读理解
几生修得到梅花
李榕桦
①在万紫千红的花的世界,梅花是最特立独行的一种。
②江南的冬天还未过去,寒风肆虐,雪花纷飞,万木都在沉睡之中,而梅花却在这时,绽开一树树的花朵,向人们报告着春之将至的讯息。她不管桃儿、杏儿们嫉妒的流言,也不贪图蜂儿、蝶儿们嗡嗡的追捧,孤傲豪迈地开在漫天飞雪中,不畏严寒,独步早春。
③怒号的狂风不是不想吹灭她的火焰,漫天的大雪不是不想掩息她的娇媚,而她却在凌霜斗雪中更加灼灼有神。那纷纷扬扬从天而降的雪花,似乎成了他玉洁冰清的知音,心魂相印的伴侣。
④在无锡梅园观赏过梅花,走进梅花,你会感到诗意像湖水一样漫上心头。润如凝脂的红梅,洁如瑞雪的白眉,碧光盈盈的绿梅,明艳灿灿的黄梅,构成了一个缤纷多彩的梅的世界。小小的花朵似乎不受半点尘埃的侵染,宛若悄然飘落凡尘的仙子,真正是冰肌玉骨。你若拿俗常的桃花、杏花和她们对照,越发显得梅花的脱俗。置身花下,你会被随之而来的清幽的芳馨环绕,使你立刻想到“暗香浮动”。梅花的香气不像梨花、水仙花那样肥硕袭人,她若有若无,清逸幽雅,它是那么婉约和内敛。观赏梅的枝干,姿态极美,有的疏影横斜,有的奇崛突兀,有的苍劲朴拙,有的狂放洒脱。怪不得古人说“梅以形势为第一”。
⑤最喜欢看那棵古梅,虬曲盘错,势如游龙。铁骨嶙峋、古朴苍劲的枝头,绽放着朵朵温润率真的红梅,那种强烈的对比给你以心灵的撞击,无法用语言描述。仿佛眼前的梅花是从悠远的历史深处走来,她曾与宋代林和靖①相伴相守,在西湖孤山朦胧的月色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她曾和画家王冕相交,是王冕笔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那幅墨梅的范本,在王冕精心经营的梅园里度过许多春夏秋冬。她是陆游一生痴迷的梅花,她是王维、苏轼、杨万里、范大成他们曾经反复歌咏的梅花,她是被鲁迅识为“只有梅花是知己”的那一树,她是历代有道的君子仰慕钦敬,视为修养的典范,感叹“几生修得到梅花”那一树。
⑥特立独行的梅花从历史深处走来,那冰肌玉骨的韵致,高标清雅的圣洁,横斜疏美的仙姿,傲岸坚贞的风骨,凌霜斗雪的意志,独步早春的气魄,铸成了华夏民族的心魂,成为了中华民族代代相袭的品格和精神。站在梅花前,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境,还是陆游说的好啊,“何方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作者在梅园赏梅时感到了诗意,梅花的哪些特点富有诗意?请结合第④段概括。
3.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她不管桃儿、杏儿们嫉妒的流言,也不贪图蜂儿、蝶儿们嗡嗡的追捧,孤傲豪迈地开在漫天飞雪中,不畏严寒,独步早春。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⑤段中“有道的君子”是指哪些仰慕梅花的人们,他们有着高尚的志趣,视梅花为修养的典范。
B.文章第③段连用两个“不是不想”,写出了狂风和大雪的无奈,作为梅花的知音和伴侣,它们只能选择手下留情。
C.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将叙述经历、描摹梅花、抒发情感、表达意趣融为一体。
D.文章第④段通过梅花雨桃花、杏花、梨花、水仙花的对比,突出了梅花与众不同的美好,也流露出作者对哪些“俗常”之花的厌恶。
E.文章引用大量诗句,既表达了作者的心境,又丰富了文章的意蕴,语言典雅,令人回味。
5.文章第⑥段在全文有怎样的作用?请分别从结构和内容角度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蜡烛,光明磊落,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可以使人联想到甘于奉献的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②梅花,不畏严寒,独自开放,可以使人联想到坚强不屈的精神,因此梅花是品质高洁的象征。
2.①梅花颜色缤纷多彩;②梅花气质超凡脱俗;③梅花香气清逸幽雅、婉约内敛; ④梅花枝干姿态极美。
3.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独自开放在漫天飞雪中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仰慕和赞美之情。(3分)
4.B D
5.结构上,照应开头,总结全文,再次点明梅花特立独行的风骨;内容上,深化主题,将梅花的精神升华为华夏民族的心魂和中华民族代代相袭的品格和精神。
14 《白杨礼赞》教案(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对比和烘托的写作手法。
2.体会文中“白杨”的象征意义。
3.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
学习对比和烘托的写作手法。体会文中“白杨”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上节课白杨树已在我们头脑中有了初步的印象,这节课就让我们对这一形象进行深入了解。
二、自主探究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勾画出白杨树的外部特征和作者由白杨树联想到的词语和句子。
明确:①笔直、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
②北方的农民、守为家乡的哨兵以及中华民族的顽强精神和意志。
2.从第4段中的“那”到第6段中的“这”,从第1段中的“赞美”到第9段中的“高声赞美”,分别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作者观察白杨树的角度是从远到近,所抒发的感情由浅入深;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三、品读感悟
1.反复朗读文章第7段,思考:①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②使用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这一段运用了反问、排比的修辞手法。反问句:“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那种精神和意志?”四个“难道”又构成了排比句。
②四个反问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层层递进,气势恢宏。第一个反问句突出人和白杨树的联系,引起读者共鸣;第二、三个反问句肯定了白杨树的不平凡,肯定了它和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四个反问句肯定了白杨树的精神面貌。四个反问句,从外向内,层层深入,句法同中有异,语气更加肯定、强烈。
2.第2段“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概述了黄土高原特有的景色:“扑入”写出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黄沙遍地。为全文开拓了广阔天地,也写出了白杨树恶劣的生存条件。
3.第2段最后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起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单调”,令人“倦怠”,这既是实感,又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构成了文章的波澜,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蓄势,说明白杨树创造了景致,点缀了大自然,振奋了人的精神。
4.文章开篇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结尾写“直挺秀颀”的楠木有何目的?
明确:都运用了对比烘托的写作手法。开篇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的雄壮、伟大,渲染了粗犷、豪放的气势,属于正面烘托。写楠木一是以其“贵族化”与白杨“极普通”形成鲜明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二是引出赞美楠木的国民党蒋介石的御用文人们,从而划清自己与顽固派的界限,表明自己对党所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
5.茅盾借赞美白杨树歌颂北方抗日军民,为什么他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
明确: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与当时的写作背景有关。《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内战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广大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粉碎日寇“扫荡”的决心。茅盾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由于当时处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表达自己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小结:作者通过象征,用白杨树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深入浅出、寄意深远。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手法。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争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四、达标测试
见达标测试(二)
五、布置作业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试举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明确:①蜡烛,光明磊落,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可以使人联想到甘于奉献的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②梅花,不畏严寒,独自开放,可以使人联想到坚强不屈的精神,因此梅花是品质高洁的象征。
板书设计:
14白杨礼赞
茅盾
生长环境 烘托 笔直
楠木 对比 向上
白杨树 象征 顽强精神和意志
课件15张PPT。14 白杨礼赞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学习目标
1.学习对比和烘托的写作手法。
2.体会文中“白杨”的象征意义。
3.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浏览课文,勾画出白杨树的外部特征和作者由白杨树联想到的词语和句子。
笔直、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
北方的农民、守为家乡的哨兵以及中华民族的顽强精神和意志。 从第4段中的“那”到第6段中的“这”,从第1段中的“赞美”到第9段中的“高声赞美”,分别说明什么?
说明作者观察白杨树的角度是从远到近,所抒发的感情由浅入深;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反复朗读文章第7段,思考:
①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②使用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①这一段运用了反问、排比的修辞手法。反问句:“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那种精神和意志?”四个“难道”又构成了排比句。? ② 四个反问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层层递进,气势恢宏。第一个反问句突出人和白杨树的联系,引起读者共鸣;第二、三个反问句肯定了白杨树的不平凡,肯定了它和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四个反问句肯定了白杨树的精神面貌。四个反问句,从外向内,层层深入,句法同中有异,语气更加肯定、强烈。 “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概述了黄土高原特有的景色:“扑入”写出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黄沙遍地。为全文开拓了广阔天地,也写出了白杨树恶劣的生存条件。 第2段最后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起什么作用?
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单调”,令人“倦怠”,这既是实感,又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构成了文章的波澜,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蓄势,说明白杨树创造了景致,点缀了大自然,振奋了人的精神。 文章开篇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结尾写“直挺秀颀”的楠木有何目的?
都运用了对比烘托的写作手法。开篇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的雄壮、伟大,渲染了粗犷、豪放的气势,属于正面烘托。写楠木一是以其“贵族化”与白杨“极普通”形成鲜明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二是引出赞美楠木的国民党蒋介石的御用文人们,从而划清自己与顽固派的界限,表明自己对党所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 茅盾借赞美白杨树歌颂北方抗日军民,为什么他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内战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广大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粉碎日寇“扫荡”的决心。茅盾从北方军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由于当时处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表达自己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争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试举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言之成理即可。谢 谢!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