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咬文嚼字》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0-24 20:0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的
?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 3.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 4.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的谨严精神。
????? 【教学设计】
????? 通过对比阅读来引导学生思考“咬文嚼字”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不同美学追求。
?????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
?????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引用武叔卿的话说:“文章有一笔写成不加点缀而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其次须精思细改,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标点。”同学们能列举出文学史上的作家哪些属于前者,哪些属于后者吗?
????? 前者有李白。后者如贾岛、王安石、欧阳修、曹雪芹等。(贾岛有关于推敲的典故。
????? 王安石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传为佳话。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开头便是精心改成的。《红楼梦》更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 提问:古今的伟大作家为什么像李白式的诗人很少,而大多数人却都要“咬文嚼字”,苦苦修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 二、整体感知
????? 1.快速浏览全文,熟悉主要内容。
????? 2.根据“学习重点”,确立学习目标。
????? 三、课文分析
????? 1.理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 首先,让学生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
????? (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
????? (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
????? (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
????? (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 (5)“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 (6)《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 (7)“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 其次,让学生分析作者运用这些材料要证明的观点。
????? 以上七则材料可概括为:
????? (1)炼字的重要性。在结构上起到一个引起下文的作用。
????? (2)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 (3)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 (4)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 (5)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
????? (6)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文章增色。
????? (7)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
????? 再次,提问学生这些论证材料可否调换位置。如王若虚对《史记》描写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和“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两例。
????? 答案是不可以,因为每个分论点和它的论据都是相对应的,两者密切相关,不能调换。
????? 2.理清文章的结构。
????? 全文共分8个自然段。
????? 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写“炼”字的重要性。
????? 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 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文学写作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联想意义。
????? 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提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中咬文嚼字。
?????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无沦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 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入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 4.小结。
????? 在论说文中所列举的材料一定要鲜明有力地证明相应的观点,反之则是材料使用不当。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应具有对应性和最佳性。
????? 第二课时
????? 一、明确目标
????? 对比《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思考其观点提出的不同角度,并让学生通过对比形成自己的看法。
????? 二、整体感知
????? 阅读马南邨《不求甚解》一文。
????? 三、分析《不求甚解》一文
????? 1.请划分《不求甚解》一文的结构层次并概括段意。
????? 该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
?????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书”,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会意”;再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
????? 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结束),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理解“精神实质”。
????? 2.《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
????? 3.《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主旨是否矛盾?
????? 答:不矛盾。《咬文嚼字》是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困于表面现象。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同时,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精、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另外,“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不求甚解”是谈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 四、板书设计
????? 《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 观点: 反复修改 把握精神实质
????? 精益求精 不拘于表象
????? 侧重点: 写作 读书
????? 角度: 态度 方法
????? 关系:相辅相成,并行不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