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检测卷(一)
(测试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读下列图片,完成1~3题。
①城镇 ②绿洲
③殷墟遗址 ④沼泽
1.如果按照环境的属性划分,最有可能是自然环境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从生态科学的角度看,图片④的环境主体是( )
A.生物 B.人类 C.植被 D.水体
3.如果按照空间尺度来划分环境,四幅图中最可能与其他三幅不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题,图片①②③所示的景观均属于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都属于社会环境;只有图片④所示的景观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最小,属于“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能量和空间”,是自然环境。第2题,对生态科学而言, “环境”是生物环境。第3题,城镇是人类居住和第二、三产业的空间,是聚落的一部分;农田(包括绿洲)是人类进行农业活动的场所,也是聚落的一部分;人类遗址是古代人类活动的场所,与农田、城镇一样均属于聚落;只有沼泽是自然地理环境。
答案:1.D 2.A 3.D
4.读下面漫画,有关其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谁能补伞 ②何处安家
③罪证 ④救援
A.①—臭氧层破坏,危害人体健康与生态环境
B.②—森林破坏,使地球生态系统受损
C.③—生态破坏引发的水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D.④—环境污染引发的全球变暖问题,使地球生态系统受损
解析:③应为环境污染引发的水污染。
答案:C
如今,波罗的海的海洋生物正面临巨大威胁:海洋中微型藻类的大量繁殖不仅威胁到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而且藻类还在波罗的海地区创造出了一片片面积巨大的海洋“死亡地带”,并有逐渐扩散的趋势,欧洲渔民日日空手而归。据此完成5~6题。
5.造成波罗的海出现“死亡地带”最主要的原因是( )
A.近海城市倾倒的生活垃圾
B.全球气候变暖
C.工农业生产向海中排放了大量含磷和氮的废水
D.石油及石油制成品的注入
6.下列措施有利于减缓波罗的海“死亡地带”发展趋势的是( )
①减少工业、农业用水向海洋中排放 ②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③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 ④将藻类捞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第5题,由材料可知波罗的海“死亡地带”就是一种水体的富营养化,与周边地区排入废水含有大量的氮、磷有关。第6题,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可防治酸雨,但对波罗的海的“死亡地带”没有影响,其他措施都对“死亡地带”起到减缓作用。
答案:5.C 6.B
读我国东北、华北、西北、东南、西南五个地区水资源、人口总数、耕地资源占全国比例比较表,回答7~9题。
我国各地区水资源、人口总数、耕地资源比较表
水资源
人口总数
耕地资源
东北
5.56%
8.76%
16.97%
①
46.44%
19.55%
14.44%
②
33.72%
38.04%
25.40%
③
6.14%
26.02%
31.19%
④
8.14%
7.63%
11.99%
7.①②③④代号所对应的地区分别是( )
A.东南、西南、华北、西北
B.西南、东南、华北、西北
C.东南、西南、西北、华北
D.西南、东南、西北、华北
8.④区比③区水资源丰富,是因为( )
A.④区降水比③区丰富
B.④区河网比③区稠密
C.④区比③区距海较近
D.④区多高山冰川
9.①②③④代号所对应的地区,人均耕地资源最丰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7题,华北水资源贫乏,人口、耕地资源丰富,但东南人口、水资源更多一些,西南地区水资源最丰富,西北地区人口比重最少,故选B。第8题,西北比华北水资源多主要表现为冰川融水多。第9题,用耕地资源占的比重除以人口数量占的比重,可得出西北人均耕地最丰富。
答案:7.B 8.D 9.D
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下图为塞罕坝林场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从1962年至今,赛罕坝林场培育出112万亩人工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范例”。下列关于该林场表述正确的是( )
A.选择常绿硬叶林为主要营林品种
B.对东北地区生态安全的意义重大
C.春季防火等级最高
D.经过50多年的营林,成为重要的木材基地
11.下列关于塞罕坝林场产生的影响,描述正确的是( )
A.对东北林区的开发提供了借鉴意义
B.保护华北地区生态环境,防风固沙
C.减少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D.防止内蒙古中部草原退化
解析:第10题,赛罕坝林场纬度较高,选择针叶林、落叶林为主要营林品种,A错。位于河北北部,对东北地区生态安全的意义不大,B错。华北地区春季干燥,春季防火等级最高,C对。经过50多年的营林,成为重要的生态林基地,D错。第11题,塞罕坝林场对东北林区的生态保护提供了借鉴意义,A错。有利于保护华北地区生态环境,防风固沙,B对。不能减少黄土高原水土流失,C错。可防止内蒙古南部草原退化,D错。
答案:10.C 11.B
洞庭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读下表,完成12~13题。
洞庭湖湖泊面积和容积变化情况
年份
1949年
1954年
1958年
1971年
1977年
1984年
1995年
1997年
湖泊
面积
(km2)
4 350
3 915
3 141
2 820
2 740
2 691
2 625
2 145
容积
(亿km2)
293
268
228
188
178
174
167
150
12.引起洞庭湖湖泊面积和容积变化的主要原因( )
①泥沙淤积 ②气候变暖 ③南水北调 ④围湖造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洞庭湖区湖泊面积和容积变化带来的后果可能是( )
A.水体富营养化
B.湖区气温日变化减小
C.对洪水的调蓄能力减弱
D.湖区水循环速度减慢
解析:第12题,由表中数据得知,洞庭湖区湖泊面积和容积都不断变小,其自然原因是泥沙淤积,人为原因是围湖造田。①④正确,气候变暖、南水北调会对湖泊的水量有一定影响,但洞庭湖面临主要的问题并非来水量不足,而是湖泊面积的减小,②③错。正确答案为C。第13题,水体富营养化主要受工业及生活废水排放的影响所致,A错;洞庭湖区湖泊面积和容积都变小,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减弱,会使得气温日变化增大,B错;湖泊容积变小,水体更新速度加快,水循环速度加快,反之则慢,D错;洞庭湖对长江流量具有调节作用,故洞庭湖面积缩小,对洪涝灾害的调节作用减弱;C项正确。
答案:12.D 13.C
科学发展观是当今世界的一个热点问题,科学发展观即“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据此,完成14~15题。
14.近年“绿色GDP”日益成为专家和政府决策层关注的一个话题,以下有关“绿色GD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绿色GDP”的增长主要靠提高绿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来实现
B.“绿色GDP”的含义是不追求GDP的增长速度,而追求环境质量
C.“绿色GDP”的提高会增加资源的相对消耗量
D.“绿色GDP”的实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15.近几年,北京郊区的农村在秋收以后,某些农作物的秸秆并不挖掉,而是等到第二年春耕之前才挖掉,这种做法的最主要好处是( )
A.增加有机质,提高肥力
B.涵养水源
C.防风固土,减轻沙尘天气危害
D.可以抽出时间种植反季节蔬菜
解析:第14题,“绿色GDP”简单地说就是指考虑环境和资源的经济增长,其实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第15题,某些农作物的秸秆在秋收后不挖掉,而是等到第二年春耕之前挖掉,所以不会增加有机质,提高肥力;在秋冬季的农田中也不会涵养水源;这样做可以防风和固定土壤,同时必然减少冬春季田地的尘土被风吹向空中,从而减轻沙尘天气的危害。
答案:14.D 15.C
二、综合题(共40分)
16.读我国环境问题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20分)
中国的环境问题分布示意图
(1)说出乙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并简述对该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
(2)说出丙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及综合治理中应采取的措施。
(3)甲地区最突出的生态问题是________,丁地区最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是________。
解析:乙地区为长江下游地区,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丙地为东北地区的三江平原,主要问题是湿地破坏。甲地位于西南林区,森林被破坏严重。丁地最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是酸雨。
答案:(1)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措施: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
(2)湿地破坏。措施:加强湿地保护,建立湿地保护区;退耕还湿;采取工程措施,进行湿地恢复。
(3)森林减少 酸雨
17.据央视《新闻1+1》播出《地面沉降,不能承受之重?!》主题报道,我国发生地面沉降灾害的城市超过50个,尤其以上海、北京、西安等大城市最为严重。下图示意的是我国东部某沿海大城市1921年至2016年地面沉降变化。(20分)
(1)简要说明导致该城市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
(2)列举该城市地面沉降所产生的主要问题。
解析:地面沉降的成因应从地下和地上两个角度分析。从人类活动角度看,“地下”主要是指过量开采地下水、修建地下工程、开矿等导致地表以下的地层出现塌空,承重能力下降;“地上”是指修建高层建筑等导致对地表的压力过大,超出地基承重的极限。
沿海城市地面沉降所产生的主要问题有涝灾、潮灾加重,建筑物地基下沉,道路与房屋开裂,地下管道破损等。
答案:(1)土层土质松软;(自然原因)市政设施与建筑规模加大;过量开采地下水等。(人为原因)
(2)造成潮灾与洪涝加重,建筑物地基下沉,道路与房屋开裂,地下管道破损等一系列问题。
模块检测卷(二)
(测试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崇明岛是我国最大的冲积岛,崇明东滩上主要分布有3种典型植被群落:藨草群落、芦苇群落和互花米草群落。互花米草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成功引入的外来植物,该植物植株高大茂密,抗逆性(抗逆性是指植物具有的抵抗不利环境的某些性状,如抗寒、抗旱、抗盐、抗病虫害等)强,扩散快。下图为1980—2010年崇明东滩三种典型植被群落面积变化图。据此完成1~2题。
1.材料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生物多样性增加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围海造陆 D.海岸受到侵蚀
2.互花米草的抗逆性主要表现在( )
A.抗寒 B.抗旱
C.抗盐 D.抗病虫害
解析:第1题,读图可看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引种互花米草后,互花米草群落面积不断增大,而原有的藨草群落、芦苇群落面积不断减小,甚至可能消失,生物多样性减少,B正确。第2题,由材料可知,崇明东滩位于长江入海口滩涂,海水经常入侵,互花米草在此生长良好,说明其耐盐耐淹,C正确。
答案:1.B 2.C
墨西哥城位于19°N,在海拔约2 250米的盆地中(如下图),该市人口2 000余万,工厂3.5万家,约有300万辆汽车。据此回答3~4题。
3.墨西哥城每年11月至次年4、5月多发生严重的光化学烟雾污染,主要原因有( )
A.该期间天气晴朗,光照强;且盆地地形,多逆温
B.受温室效应影响
C.汽车尾气和生产、生活废气排放量小
D.该期间多气旋活动,影响污染气体的扩散
4.下列有关解决该城市光化学烟雾危害的措施,合理的是( )
A.控制人口,限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治理工厂废气
B.注意对同一季节不同排放标准的控制
C.禁止使用私家车
D.大力发展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提高汽车通行能力
解析:第3题,光化学烟雾是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等在阳光的照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并且墨西哥城位于盆地中,多逆温,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第4题,通过实施汽车尾气达标排放,治理工厂废气,减少污染源。
答案:3.A 4.A
20世纪50年代,在塔里木河下游修建了大西海子水库,到90年代,塔里木河下游流量锐减。现已断流320千米,大西海子水库作为储水的载体已不复存在。据此,完成5~6题。
5.造成河流断流的原因是( )
①塔里木河上游大规模开垦,农业灌溉及生活用水大增 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进北移,降水量减少 ③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④黄赤交角变大,太阳直射点北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大西海子水库干涸,可能引发的变化有( )
A.不再存在生态系统 B.地下水位上升
C.沙漠面积扩大 D.该水库防洪能力丧失
解析:第5题,造成塔里木河断流的原因既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有关,同时又与人类大量引用河水灌溉及生活用水大增有关。第6题,水库的干涸会造成其附近更加干旱,从而使沙漠面积扩大。
答案:5.B 6.C
下图为我国两大淡水湖。读图完成7~8题。
7.甲湖面积比20世纪缩小近一半,其后果是( )
A.造成上游水土流失
B.导致湖泊周围地区土地沙漠化
C.人口密度减少,城市数量减少
D.对河流调节能力减弱
8.乙湖泊周边地区城市众多,工农业发达,近年环境问题突出,治理乙湖的措施是( )
①大面积退耕还湖,扩大湖泊面积 ②增加湖泊网箱养殖面积 ③引水入湖,增大湖水的循环和流动 ④发展低耗能、低耗资源、技术含量高的产业 ⑤建设污水处理厂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
解析:第7题,湖泊对河流具有调节能力。第8题,乙湖为太湖,近年来水污染严重,其治理措施有:引水入湖,增大湖水的循环和流动;发展低耗能、低耗资源、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建设污水处理厂等。
答案:7.D 8.C
读图,完成9~11题。
9.图中M所在省区具有的资源优势主要为( )
A.煤、铁、石油 B.水能、有色金属
C.风能、太阳能 D.耕地、森林
10.2016年3—4月,图中M省区水资源严重短缺,严重影响生产、生活,出现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
A.人口急剧增长,生产规模迅速扩大
B.水污染严重,水质降低
C.大气环流异常,降水持续异常偏少
D.岩溶地貌广布
11.为应对水资源问题,图示地区可以采取的可行措施为( )
A.大规模人工增雨
B.海水淡化
C.完善水利设施
D.发展节水农业扩大麦田面积
解析:第9题,图中M省区为云南,云南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水能、有色金属丰富,煤、铁、石油、风能、太阳能、耕地资源均偏少。第10题,云南的干旱主要是由于降水持续偏少、而气温异常偏高造成的。第11题,应对水资源短缺问题应结合实际分析,A、B两项不切合实际;D项,云南在南方,不适宜扩大麦田面积。
答案:9.B 10.C 11.C
下图是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结合图文材料,完成12~13题。
12.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特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
A.ab—草原广布、温差大 B.bf—地表崎岖、降水少
C.ce—光照充足、风沙小 D.dg—气候湿润、林地多
13.下列生态功能区中,规划目的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主的是( )
A.c B.d
C.e D.f
解析:d、g均为山地、丘陵地带,降水多,以林地为主;a、b均为绿洲;c为典型草原;f为林草过渡地带;e处冰川广布,水源充足,为众多大江、大河发源地。
答案:12.D 13.C
每到冬季,北方的很多行道树都被刷上白漆,就像穿了“白裙”,树木涂白是指用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等)将树干涂成白色,一般涂刷至距地面1~1.3米的高度。据此完成14~15问题。
14.绿化部门给行道树穿“白裙”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营养,提高抵抗力
B.杀菌、杀虫、提高抗病能力
C.防治牲畜啃食
D.防止冬春火灾
15.树木涂白后( )
A.减少地面长波辐射,防止地面热量流失
B.使树木萌芽、开花提前,躲过早春低温冻害
C.使树干昼夜温差变小,减轻树皮开裂
D.增加对阳光的吸收率,减少冻害发生概率
解析:第14题,树木主要从根系吸收营养,生石灰和硫黄是涂在树干上,也不是植物的养分,A错误;城市地区不会出现大量牲畜,C错误;城市内树木较为稀疏且维护好,出现火灾的可能性小,D错误。结合材料中行道树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黄可以知道给行道树穿“白裙”的主要目的是主要起到杀菌、杀虫作用和防冻害的作用;故B正确。第15题,树木涂白不会影响地面辐射、气温,因此也不会影响树木萌芽和开花时间。A、B排除。树木涂白可以反射阳光,减少对阳光的吸收率,D错误。树木涂白可以反射阳光,减弱树干吸收太阳辐射,使得树干白天和夜间的温差减小,减少树皮开裂,起到保护植物的作用,C正确。
答案:14.B 15.C
二、综合题(共40分)
16.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也是中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污染的健康压力指数是指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压力系数,指数越大,说明污染对人体的健康影响越大。下图为我国2005年和2014年东部地带污染的健康压力指数的地区差异与变化。(20分)
说明我国东部地带污染的健康压力指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原因。
解析:首先要明确健康压力指数的概念,指数越大,说明污染对人体的健康影响越大;同时要比较同一城市2005年与2014年的变化;了解近年来我国整治环境问题的努力与取得的成果。
答案:特征:东部地带各省市污染的健康压力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南部地区总体低于北部,其中上海下降幅度最大,河北下降幅度最小;2005年污染的健康压力指数最小的是辽宁,最大的是上海。2014年污染的健康压力指数最小的是北京,最大的是山东。
原因:随着经济发展,东部地带各省市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在加大,环境质量好转;山东、河北、辽宁等地重工业水平高,污染程度较严重;上海、江苏、海南等南方省市轻工业水平高,环境自净能力强;北京随着重工业的迁出,以及环保力度加大,污染的健康压力指数下降快,处于低水平。
17.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经民勤盆地。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石羊河流域的水量减少近1/3,石羊河流域的人口却由90万增加到近230万,灌溉面积由300万亩增加到了500万亩。
材料二 石羊河流域示意图。
(1)请根据图文中的信息,简析石羊河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2)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民勤地区在农业土地开发利用中,对土地产生了哪些不良影响?
(3)为使民勤不致变成第二个“罗布泊”,你认为当地政府应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本题结合实例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影响及防治措施。第(1)题,由材料一、二信息可知石羊河水量减少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而人为原因主要是随人口增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用水量不断增加。第(2)题,干旱地区对农业土地的不合理开发易形成土地沙漠化,土壤盐碱化,湿地面积缩小等问题。第(3)题,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特点及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答案:(1)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变暖,祁连山冰川萎缩,冰雪融水量减少。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工农业生产发展,用水量不断增加。
(2)①该地区气候干旱,垦荒和过度放牧导致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土地退化);②不合理的引水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③湿地面积缩小等。
(3)①节约用水,合理用水;②培育和推广耐旱作物;③调整产业结构;④科学规划农林牧用地,退耕还林,还牧;⑤防止过度垦殖、过度放牧;⑥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等。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章末过关检测卷(一)
(测试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读下列四幅景观图,回答1~2题。
①元谋土林 ②横店影视城一角
③香格里拉的千湖山 ④松赞林寺
1.这四处景观中,属于天然环境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四幅景观中,横店影视城和松赞林寺属于人类活动所创造出的人工环境;元谋土林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千湖山是洼地积水成湖,均属于天然环境。
答案:C
2.影响松赞林寺景观形成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岩石 B.阳光
C.科学技术 D.宗教信仰
解析:松赞林寺主要是藏传佛教寺院,影响其形成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宗教信仰。
答案:D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GDP突破7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7%,但用于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达15 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下图为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关系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3.分析图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
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污染减轻
C.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
D.经济越落后,环境质量越差
4.这种关系反映了环境质量的提高取决于( )
A.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B.人类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
C.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不断调整
D.发达国家环保政策不断完善
解析:第3题,重点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及平时知识的积累。从图上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进入后工业化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质量会逐步提高(即环境污染会减轻),也就是说,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之后,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才会呈正相关的关系。第4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图中反映的是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而没有涉及人类的认识能力、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发达国家环保政策等,注意读图做题。
答案:3.B 4.A
下图是影响我国某区域环境人口容量的资源“木桶效应”图,读图,完成5~7题。
5.制约该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大小的主要资源是( )
A.草地 B.水
C.矿产 D.森林
6.下列做法有利于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是( )
A大力开采地下水,促进经济发展
B.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
C.多施农药化肥,提高粮食产量
D.大量开垦林地,发展农村经济
7.该区域最有可能位于我国下列哪个地区( )
A.黑龙江 B.广东
C.新疆 D.山东
解析:第5题,根据环境人口容量的资源“木桶效应”原理,木桶中最短的板是影响该地环境人口容量大小的主要因素,从图示可以看出,水资源的板最短,故制约该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大小的主要资源是水。ACD错误,故选B。第6题,大力开采地下水,特别是过量开采地下水,不利于经济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有利于该区域可持续发展;多施农药化肥,不利于该区域可持续发展;大量开垦林地,会造成森林的破坏,不利于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第7题,要完成该题,需要掌握上述四省区的基本情况。新疆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资源贫乏,并成为制约该区域发展的决定因素,而新疆草地、矿产和森林资源丰富。故选C。
答案:5.B 6.B 7.C
读图,回答8~9题。
8.该图反映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
A.水体污染 B.自然资源衰竭
C.全球气候变暖 D.生物多样性减少
9.导致该环境问题的人类活动主要是( )
A.开矿毁坏岩层 B.过度抽取地下水
C.乱砍滥伐森林 D.任意排放废弃物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人类从地下深处获取地下水,说明自然资源衰竭。
答案:8.B 9.B
图甲为某区域地形图,图乙为该区域人口密度和人口合理承载力情况图。读图,完成10~11题。
甲 乙
10.该区域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A.凌汛 B.水土流失
C.森林面积减少 D.泥石流频发
11.造成这种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
A.人口密度超过该地区合理承载力
B.A地区的人口密度高于B地区
C.人口密度在北部最为合理
D.本区人口合理承载力较大
解析:第10题,该区域主要分布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最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第11题,造成水土流失最主要的人为因素是不合理的垦殖,过度扩大耕地面积,这种行为的根源是人多地少的矛盾。
答案:10.B 11.A
读江南丘陵某县农村生活用能构成图(甲)及该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比重图(乙),完成,12~13题。
甲 乙
12.该县农村这种生活用能构成状况可能带来的严重生态问题是( )
A.土地盐碱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危害 D.大气污染
13.关于该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方式多样化,科学合理
B.主要用于还田,提高土壤肥力
C.直接作为生活燃料,燃烧效率高
D.利用不充分,浪费严重
解析:第12题,由图中可以看出该县农村生活用能构成薪柴所占的比重高达32%,这样容易造成丘陵地区的植被破坏,江南丘陵地区降水较多,一旦植被遭到破坏,就会带来水土流失问题。第13题,由图中可以看出该县农作物的秸秆主要当做燃料利用,而在农村农作物秸秆燃烧放出的热量利用率很低,所以该县农村秸秆利用不充分,浪费严重。
答案:12.B 13.D
读江南丘陵某县农村生活用能构成图(甲)及该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比重图(乙),完成,12~13题。
图甲 图乙
12.该县农村这种生活用能构成状况可能带来的严重生态问题是( )
A.土地盐碱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危害 D.大气污染
13.关于该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方式多样化,科学合理
B.主要用于还田,提高土壤肥力
C.直接作为生活燃料,燃烧效率高
D.利用不充分,浪费严重
解析:第12题,由图中可以看出该县农村生活用能构成薪柴所占的比重高达32%,这样容易造成丘陵地区的植被破坏,江南丘陵地区降水较多,一旦植被遭到破坏,就会带来水土流失问题。第13题,由图中可以看出该县农作物的秸秆主要当做燃料利用,而在农村农作物秸秆燃烧放出的热量利用率很低,所以该县农村秸秆利用不充分,浪费严重。
答案:12.B 13.D
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40分)
16.读印度洋及周边地区主要环境问题分布简图,完成下列各题。(20分)
(1)在我国南方、北方、青藏地区中,酸雨现象较严重的地区是________地区,原因是什么?
(2)请你列举出印度洋中可能面临被淹没危险的低平岛屿国家,其主要的人为原因是什么?
(3)非洲北部荒漠化土地扩大的主要趋势是向______(方向)发展。
(4)澳大利亚墨累河下游地区盐碱化严重使得土壤退化,该现象最为严重的季节及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案:(1)南方 ①南方有色冶金工业发达,排放大量酸性气体;②南方土壤为酸性,大气中尘埃为酸性;③南方大城市燃烧含硫量高的煤;④南方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风速小,酸性气体不易扩散;⑤南方阴雨天气多。
(2)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 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破坏森林,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3)南 (4)夏季。该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降水少,蒸发旺盛,工农业需水量大。
17.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景观图,该地区春分日正午太阳高度为60°,位于东8区,其中A为山区,B为丘陵梯田地区,F为库区北侧丘陵低山。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对于该地区的开发利用,当地政府有三种方案,你认为哪一种方案最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________。
第一种方案:A.营造薪炭林 B.栽种苹果 C.种植水稻 D.养鱼、发展旅游业 E.苹果加工厂 F.营造防护林
第二种方案:A.营造防护林 B.种花生 C.种植水稻
D.养鱼、发展旅游业 E.办花生加工厂 F.种油菜、小麦
第三种方案:A.营造薪炭林 B.栽培柑橘、茶叶 C.种植水稻 D.养鱼、发展旅游业 E.办柑橘、茶叶加工厂 F.营造防护林
(2)随着人口增长,劳动力也增加,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地表现出来,H处有大面积的湖泊沼泽地,G处是喀斯特地貌。既要发展经济,又不降低环境质量,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如何开发G、H两处土地资源?
(3)从该地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持续发展考虑,请你为该地区设计远景规划。
解析:
答案:(1)第三种方案
(2)G处喀斯特地貌可发展旅游业;H处湖泊沼泽可种植莲藕,放养鱼虾,发展水产养殖业。
(3)利用水库开发小水电;利用喀斯特地貌的溶洞发展旅游业、疗养、生物培养;利用山区种植蘑菇;利用丘陵建果园、茶园;利用湖泊沼泽和平原相结合发展养殖和平原种植业相结合的生态农业等。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
(一)教材第2页图1.1
图表分析:本图直观地表示了环境的基本含义。从图中可以看出,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要素也不同。与中心事物有物质、能量和信息联系的周围事物,构成了中心事物的环境要素。
(二)教材第3页案例1
通过这个案例,应掌握这则案例集中展示了我国地理环境的变迁,反映了从采猎社会50万年前渔猎采集却留下青山绿水至近一万年的农业社会不断破坏环境导致水土流失、工业社会(20世纪60年代后)环境污染加剧的演变过程。人地关系的变化不禁让人深思。
(三)教材第3页思考
1.古人类与环境处于原始的平衡状态,具有低水平协调的特点。原因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环境影响微弱。
2.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出现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原因是人口过度增长,只顾短期经济利益,忽视长远环境效益。
3.(可以结合教材案例,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分析人类与环境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人类与环境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人类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1.下列关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是相对周围事物而言的
B.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C.环境是中心事物周围的所有空间
D.环境是非生物要素的总称
解析: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所以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中心事物不同,环境也就不同。
答案:B
2.下列地理事物都属于天然环境的是( )
A.沿海滩涂、名胜古迹
B.城市、天然草场
C.风景游览区、水产养殖场
D.极地、高山及荒漠区
解析:天然环境是指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极地、高山及荒漠区受人类的影响较轻微,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属于天然环境。
答案:D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报告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而不能为所欲为。这就要求人们将“人定胜天”的观念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据此,完成第3~4题。
3.下列事物属于人工环境的是( )
A.高山草甸 B.极地苔原
C.科尔沁沙地 D.亚马孙的原始森林
4.能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的生产活动是( )
A.山区毁林开荒 B.围湖造田
C.黄淮海平原上建造林网 D.过量抽取地下水
解析:第3题,考查对环境分类的理解。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是依据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来划分的。A、B、D中的环境受人类影响较小,故属天然环境。科尔沁沙地主要处在农牧交错带,由于人类过度垦荒、超载放牧等原因形成。第4题,能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的生产活动是利于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的活动,黄淮海平原上建造林网有利于改善局地气候,利于农业生产,所以能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
答案:3.C 4.C
5.下列属于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的是( )
A.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茫茫沙丘
B.“草、水、林、机”配套的人工草场
C.水土流失造成的石山劣地
D.人工建设的水库大坝
解析:茫茫沙丘是自然环境,人工草场、水库大坝是人类合理活动的产物。
答案:C
读以下人类与环境关系图,完成6~7题。
6.图中②处所填内容应是( )
A.改善环境质量
B.人类与环境统一
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D.物质资料生产
7.从以上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的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与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
D.人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
解析:第6题,从图中信息可知,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可有效缓解资源压力,改善环境质量。第7题,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只有人类善待自然,自然才能善待人类,才能实现人类的长远发展。
答案:6.A 7.D
8.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下列字母和序号填入相应的位置
A.天然环境 B.人工环境
①水 ②农田 ③果园 ④大坝 ⑤大气 ⑥土壤
⑦岩石 ⑧工厂 ⑨野生动物 ⑩原始森林 楼房 油井
(2)C箭头所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箭头所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箭头C和D可以发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据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概念即可作答。第(2)题,C箭头由环境指向人类,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而D箭头表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第(3)题,说明人类与环境有相互作用的关系。
答案:(1)长江以下顺时针为②③④⑧(顺序可颠倒);长城以上顺时针为①⑤⑥⑦⑨⑩(顺序可颠倒);半圆上为A,下为B。
(2)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3)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反作用于人类
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族古村寨,位于黔东南某断层谷地。层层落落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呈梯状逐级抬升,与自然和谐共融,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建筑”。下图示意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分布。据此完成下列9~10题。
9.造成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降水 D.地形
10.吊脚楼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体现在( )
①可就地取材建房且室内冬暖夏凉 ②能获得较多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 ③底层架空有利于防涝 ④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第9题,根据材料,古村寨位于谷地地形中,结合指向标,谷地呈南北走向,没有明显的迎风坡差异,东西两侧山坡的热量、光照、降水差异小,不是影响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原因,A、B、C错。吊脚楼依谷地山坡建设,坡度陡,建设难度大,数量少,密度小。坡度小,易建设,数量多,密度大。造成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D对。第10题,吊脚楼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体现在可就地取材建房且室内冬暖夏凉,①对。依山而建,能获得较多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②对。底层架空以利于防潮且通风透气,不是防涝,③错。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④对。B对,A、C、D错。
答案:9.D 10.B
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耗费巨资移植大树进城。据统计,移植大树的成活率不超过60%。据此回答11~12题。
11.移植大树成活率低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病虫害防治不力
B.移植过程中受损伤
C.生存环境改变
D.人为破坏严重
12.大量移植树木对树木原生地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
①加剧水土流失 ②诱发地质灾害 ③增加酸雨频率 ④影响生态群落 ⑤增加地表水的下渗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第11题,各种植物的生存环境不同,大树移植到城市后其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影响了成活率。第12题,大量移植树木使得原生地树木减少,使得植被覆盖率降低,加剧了水土流失,诱发地质灾害,其生态环境也发生改变。
答案:11.C 12.A
13.下列现象或过程中,能体现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的是( )
A.因破坏植被而造成水土流失
B.科技水平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C.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遭到多国部队打击
D.发展草原风光旅游业,内蒙古畜牧业从业人员减少
解析:人类与环境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人类作用于环境的同时,环境也会反作用于人类。人类对植被的破坏而导致的水土流失体现了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
答案:A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云南省的哀牢山中,一层层梯田不停息地漫向四野,朝着天际跋涉。它的形象莽然巨大,占据天地,却宁静安详,无声无息,精致到绝美,那磅礴大气与细腻爽洁的点线相谐,堪称真正的世界奇迹。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红河州哈尼族多处于封建领主制经济和封建地主制经济阶段,人民群众遭受着多重压迫和剥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哈尼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1)在哈尼梯田(元阳梯田)这个环境中有哪些环境要素?
(2)哈尼地区的自然环境要素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哪些不利影响?
(3)哈尼地区的哪些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有利影响?
解析:第(1)题,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的主要环境要素是土壤、岩石、大气、水、生物等,加上阳光,共同构成了环境的自然要素;哈尼梯田是人类活动改造地形要素而成的人工景观,在修建梯田的过程中,不仅有人类的劳动,而且加入了农业生产技术,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规模庞大的梯田是人类群体劳动的结果。第(2)题,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当地为地形崎岖的山区,坡度较陡,修建梯田的劳动量大,耕作和取水不便;云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第(3)题,理论上,坡度较陡的山区不适合发展耕作业,但这里长期的封建领主制经济和封建地主制经济阶段为大规模的群体活动(修筑梯田)提供了可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解放了生产力,梯田的建立,为居民提供了充足的粮食,闭塞的环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答案:(1)自然环境要素:阳光、大气、生物、土壤、水和岩石等。社会环境要素: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制度等。
(2)修建梯田的劳动量大,耕作和取水不便;粮食的产量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
(3)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制度等。
第三节 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
(一)教材第10页图1.9
图表分析:本图形象地显示了海洋中渔业资源锐减的严峻现状。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商业性捕鱼开始以前,由于人类捕捞量较少,没有超过鱼类再生的能力,广阔的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鱼类资源。自从商业性捕鱼活动开始以来,由于人类渔船数量的增多,渔具、捕鱼技术的进步,海洋捕捞范围的扩展,捕鱼量大增,超过了鱼类再生的速度,造成了海洋渔业资源锐减,质量下降,导致部分物种濒临灭绝。
(二)教材第10页活动
活动提示:这项活动的目的在于使同学们的环境观念提升到足以指导行动、形成行为习惯的水平,引导同学们对日常行为习惯的关注和思考,在环境保护中进入“从我做起”的境界。进行活动时可采取多种形式,但要注重分析和讨论,最好能形成小论文。
(三)教材第13页思考
思考提示:关注乡土环境问题,注意本地建设项目,是使正确观念见诸行动的主要方法,也有利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1.通过实际调查进行统计。
2.运用所学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评价,得出结论。
3.意见书可从建设项目对环境的长远影响及可能产生的恶果方面进行综述。
[课堂小结]
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和斗争中逐渐认识了环境。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有关环境观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人类对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的认识就是环境观
B.环境观是科学世界观的一部分
C.环境观决定了人对环境的态度,人可以成为自然界的主宰
D.环境观不仅决定了人类对环境的态度,而且制约着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
2.传统的环境观认为( )
A.人与环境之间应协调发展
B.自人类学会制造第一件工具开始,就开始了对自然的征服,但是只有到了工业社会,人类才真正实现了征服自然的愿望
C.人类不是自然界的主人
D.天人合一
3.下面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符合新的环境观的是( )
A.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起决定作用
B.人类可以成为自然界的主宰,无休止地向环境索取资源
C.人类是自然的儿子而不是主人,人类只有保持同自然界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
D.发展经济必产生环境问题
解析:第1题,环境观是人类对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正确的环境观才是科学世界观的一部分。环境观不仅决定了人类对环境的态度,而且制约着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第2题,传统的环境观是一种人地对立的观点,它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忽视环境的客观规律,尤其是进入工业社会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干预更强,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第3题,新的环境观强调人地协调才能生存和发展。人类与环境是平等的关系,既不能夸大人类的作用,也不能夸大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限制,人类与环境应共同发展。
答案:1.D 2.B 3.C
4.下列体现新的环境观的是( )
A.草原发展畜牧业,载畜量越多越好
B.山地丘陵植树造林,严禁砍伐
C.封山育林,定期开禁
D.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促进农业高产稳产
解析:超载放牧会造成草场退化;山地丘陵植树造林可保持水土,但不能严禁砍伐;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会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都不符合新的环境观。
答案:C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人类在改造环境和认识人地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提出后,引起了多学科的兴趣和研究,也从不同角度理解了可持续发展。据此,回答5~6题。
5.巴伯在《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一书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该定义偏重可持续发展的( )
A.生态属性 B.社会属性
C.经济属性 D.环境属性
6.下列属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范畴的是( )
A.增加绿地面积
B.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C.发展科技、减少并消除文盲
D.预防和治理污染
解析:第5题,材料所给巴伯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侧重于经济属性。第6题,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所研究的范畴中,最终目的是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发展科技、消除文盲属于此列。
答案:5.C 6.C
为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循环经济即是其中的一条重要措施。读某地循环经济示意图,完成第7题。
7.有关图示生产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产模式可大大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
B.采用该生产模式可有效提高农民收入
C.该生产模式能彻底解决我国农村的能源需求
D.该生产模式下的农产品是真正的“绿色产品”
解析:该农业模式有效解决了农副产品的充分利用问题,能提高生产率,增加农业收入,但并不是我国所有地区都适宜发展,是否是真正的“绿色产品”还要看病虫害防治中的农药等使用情况。
答案:B
8.读洞庭湖变迁图,完成下列问题。
(1)乙图与甲图相比,洞庭湖发生了什么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是________环境观,其后果是什么?
(2)为什么要在洞庭湖周边地区设立大片蓄洪区?体现了哪种人地关系思想?
解析:洞庭湖面积的变化从图中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其主要原因与人类的围湖造田是分不开的,体现了当时的征服论思想。因为在河流中游的湖泊有调蓄洪水的作用,湖泊面积的减少势必造成湖泊的蓄水能力降低,洪水灾害频发。要解决该问题,就应该退耕还湖,这体现了人地关系中的“天人合一”或“人地归一”的思想。
答案:(1)湖泊面积大大萎缩变小。 围湖造田 征服论 湖泊面积萎缩,调蓄洪水功能下降,洪水灾害频繁,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蓄洪区是为了调蓄长江洪水。“天人合一”或“人地归一”。
“牧童经济”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使人们想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管草原的破坏。它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K.E.博尔丁提出的一种现有的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指把地球看作是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并且进行无限度地索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造成废物大量积累,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据此回答9~10题。
9.下列经济模式不属于“牧童经济”的是( )
A.刀耕火种,毁林开荒
B.南水北调,发展生产
C.围湖造田,开荒种地
D.发展工业,任意排放
10.下列关于“牧童经济”的正确叙述是( )
A.它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产物,而发达国家不会产生
B.低投入、高效益的模式
C.体现了传统发展模式的优点
D.体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矛盾
解析:回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牧童经济”的理解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要注意“牧童经济”是一种人为破坏,是一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发展模式。有利于人类发展的经济活动则不属于“牧童经济”的范畴。
答案:9.B 10.D
读下图,回答11~12题。
11.这幅漫画说明( )
A.山区的经济发展必须以旅游资源开发为中心
B.过度砍伐森林,使水土流失严重,湖泊面积缩小,生态平衡失调,导致经济受损
C.山区交通落后,开发旅游资源十分困难
D.山区旅游开发不能建设度假村
12.下列各项中,可以使漫画所示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是( )
A.从外地引水,发展该地水上度假村
B.开展滑沙、沙浴等活动,发展旅游业
C.进行沙疗、建立疗养院
D.植树造林,几年后发展林果加工厂
解析:第11题,直接据图分析可知,这幅漫画说明了过度砍伐森林,使水土流失严重,湖泊面积缩小,生态平衡失调,导致经济受损。第12题,植树造林、恢复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减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答案:11.B 12.D
13.正确表述下图中某海域的鱼密度、出海渔船数量、捕鱼量关系的是( )
A.第2年后,若捕鱼量不变,鱼密度可以保持稳定
B.前4年中,鱼密度决定了捕鱼量的变化
C.第5年后,出海渔船数量是影响捕鱼量的主导因素
D.第8年后,鱼密度即可恢复正常水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图中相关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从图中可以看出,前4年的出海渔船数量和捕鱼量都小,鱼密度大,若保持这种状况可以实现持续发展;出海渔船数量多则捕鱼量大,之后则因为过度捕捞、资源匮乏,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出海渔船再多也无鱼可捕,更难以恢复原来海域中的鱼密度,影响了生产的持续发展。
答案:A
14.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区有关环境问题产生的示意图,读图,并回答有关问题。
(1)给这幅图加上适当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产生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结合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提出合理的建议,以帮助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本题通过南方某山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领悟图中各种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由图可知,该地区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粮食需求量增加,为了获取较多的粮食而过度开垦荒地,导致生态问题加剧。而严重的生态问题使自然灾害影响加剧,致使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下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南方地区山区面积较大,耕地资源比重较低,但具有水热充足、土地类型多样、河湖众多、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可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发展多种经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从而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答案:(1)人口增长和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
(2)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素质较低。
(3)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积极开展多种经营,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立体农业道路,开发当地优势资源;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如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政府给予必要的经济和技术支持。
第二节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一)教材第6页思考
1.该漫画形象地刻画了庞大的人口数量给地球带来的巨大压力。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对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压力。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降解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2.这幅漫画反映了世界人口数量急剧膨胀,从而导致了人类的需求不断增长,进一步诱发了资源紧张、地区冲突及贫困等问题。人类对物质和能源需求的增加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控制人口数量。
(二)教材第7页思考
1.投资商主要考虑开矿给自己和当地人带来的经济效益;环保局领导主要考虑开矿带来的环境问题;果农主要考虑自己受到的环境污染的危害;村主任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2.矛盾的焦点在于如何使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得到兼顾。
3.对这场争论的看法,首先要建立在深入理解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的基础上,其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兼顾环境保护,使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达到“双赢”。
读非洲某区域人地关系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示区域产生的环境问题可能是( )
A.大气污染 B.全球变暖
C.土地荒漠化 D.森林破坏
2.该区域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
A.气候干旱 B.人口激增
C.土壤贫瘠 D.植被破坏
解析:第1题,从图中“农作侵入牧区”造成的后果来看,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第2题,据图分析可知,“人口增长过快”是造成图示区域土地荒漠化的根源。
答案:1.C 2.B
3.下列现象属于环境污染的是( )
A.森林面积减少,生物物种减少
B.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C.汽车排放尾气造成光化学烟雾
D.宁夏地区由于灌溉不当造成盐渍化
解析: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森林减少、生物物种灭绝、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和土地次生盐渍化等。
答案:C
当代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污染造成的,如巨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等,都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据此完成4~6题。
4.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
A.人们在两极地区的活动日益频繁
B.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造成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经济的快速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小
D.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经济发展无任何关系
5.下列属于合理利用资源的有( )
①盲目扩大耕地面积 ②退耕还林 ③山地缓坡修筑梯田 ④围湖造田 ⑤随意开挖矿产资源 ⑥适度开采地下水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②③⑥
6.以下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是( )
A.乱砍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
C.大量开采地热 D.任意排放污水
解析:第4题,人口压力、资源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是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第5题,丘陵缓坡(小于18°,我国小于25°)可以修筑梯田。第6题,A、B、C三项活动能造成生态破坏,不会产生环境污染。
答案:4.B 5.D 6.D
7.环境问题的危害具有不可预见性,其主要原因是( )
A.环境变化的规模大、时间长
B.环境要素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C.环境变化对人类影响小
D.环境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
解析: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时间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模拟,因此许多环境问题的危害是难以预见的。
答案:A
8.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甲 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
乙 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们每天对能源的需求
(1)从图甲可以看出,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需时间越来越________。图乙说明人类的能源需求量越来越____________。
(2)结合图甲、图乙说明资源短缺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3)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关键是_____,其次是______________。
解析:人口增加,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使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几乎是无限地增加,图中的能源仅是资源消耗的一个缩影。因此,要解决这一矛盾,一是控制人口数量,二是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
答案:(1)短 大
(2)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
(3)控制人口数量 节约资源,寻找替代品等(开放性试题,答案合理即可)
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9~11题。
9.图中①、②、③、④、⑤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酸雨问题、荒漠化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B.荒漠化问题、酸雨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C.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荒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D.荒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10.下列污染物与图中②环境问题无关的是( )
A.工业排放废气
B.家庭炉灶排放废气
C.汽车排放尾气
D.建筑工地扬尘
11.图中土地荒漠化面积日益扩大的自然原因是( )
A.滥伐林木,植被遭到破坏
B.过度放牧,草原退化
C.沙漠边缘地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烈
D.降水强度大,侵蚀作用强烈
解析:第9题,根据图中各环境问题分布可以看出,①分布在北回归线附近和亚欧大陆内部地区,属荒漠化问题。②分布在西欧发达国家,是酸雨问题。③存在于非洲的原始森林区,属原始森林破坏问题。④包括我国的农业区和南亚、西亚的农业区,面临农田土壤侵蚀问题。⑤指海洋,属海域污染问题。第10题,②属酸雨问题,酸雨问题的成因主要是酸性气体的排放,包括居民生活,工业生产、交通运输排放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气体;而建筑工地的扬尘主要增加空气中的固体颗粒物,反而起减弱酸雨的作用。第11题,做本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自然原因”,A、B虽然能造成荒漠化土地日益扩大,但均属人为因素。D降水强度大,侵蚀作用强烈,是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的原因,和题目要求不符。
答案:9.B 10.D 11.C
1948年瑞士化学家保罗·米勒因发明DDT而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最初DDT确实发挥了巨大的功效。然而1962年一本《寂静的春天》却使DDT臭名昭著——DDT作为剧毒化学物质杀死了大量的生物,而且对人和环境也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严重危害,作为美国象征的白头海雕因DDT和其他杀虫剂的毒杀濒临灭绝,世界上许多地方的青蛙因DDT的污染而致畸。DDT不仅损害人和生物的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而且有致癌作用。另外DDT还具有高残留性,在南极的企鹅体内也发现了DDT的成分。据此,完成第12~13题。
12.因DDT的发明,米勒可谓名利双收,仅仅十几年后《寂静的春天》因披露了它的危害,又使DDT臭名昭著。这一戏剧性的变化说明环境问题具有的特点是( )
A.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B.过程的不可逆性
C.规模的全球性 D.影响范围的区域性
13.DDT的高残留性使得它在生物链中攻无不克,就连南极企鹅体内也发现了DDT,这说明其危害具有( )
A.不可预见性 B.不可逆性
C.全球性 D.区域性
解析:第12题,DDT的发明在当时的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后来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说明了环境问题具有危害的不可预见性的特点。第13题,南极地区没有使用DDT,但是在企鹅体内发现了DDT,这说明DDT的危害已经影响到了全球,说明其危害具有全球性。
答案:12.A 13.C
14.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B、C三地出现严重的酸雨污染,主要是来自于大气中的________、________等酸雨性气体,其污染源主要是__________。
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地区酸雨严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北欧瑞典、挪威等国常降酸雨,经研究,所降酸雨与A地区有关,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境内的C地,酸雨污染比重工业集中的东北地区更严重的原因是:C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地区目前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是:土地______更加严重。其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原因是炎热干燥的__________加速了环境恶化,使________沙漠日益向南扩展。
解析:本题是考查环境问题的综合题。要求了解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酸雨、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危害。
答案:(1)硫氧化物 氮氧化物 工矿企业、家庭炉灶、汽车等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排放 搞好综合治理,化害为利
(2)工业集中、人口集中,大量燃烧煤和石油 受西南风的影响
(3)位于我国西南四川盆地,地形闭塞,空气不易流动,多云雾,容易形成酸雨
(4)沙漠化 过度放牧 滥垦草原 东北信风 撒哈拉
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章末过关检测卷(三)
(测试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福建省莆田市萩芦镇已建全省最大的山区风电场,首次选用直径90 m的大叶片风机(如图所示),且朝向东北。左图为海峡两岸部分区域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地风电设施的密度和叶片朝向,下列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
①人口的分布 ②年降水量 ③风频 ④地形 ⑤日照时数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②③⑤
2.该省大力发展风电的原因是( )
①减少酸雨的危害 ②发电量大且稳定 ③因地制宜发展可再生能源 ④以新能源全面替代常规能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解析:第1题,风力发电是一种最具规模开发潜力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风力发电的原理,是利用风力带动风车叶片旋转,再透过增速机将旋转的速度提升,来促使发电机发电。风力发电要考虑风速、风向和消费市场,所以,风电设施的密度和叶片朝向就需要考虑风频、地形和人口的分布。故选A。第2题,福建省莆田市萩芦镇地处东南沿海,风力大,发电量大但不稳定;利用风力发电可减少火力发电,减少酸雨的危害。故选B。
答案:1.A 2.B
读图,完成3~5题。
甲 科威特示意图 乙 广东省示意图
3.科威特境内没有常年有水的河流,淡水资源缺乏,主要原因是( )
A.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B.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
C.国土面积小,径流量小
D.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降水稀少
4.科威特和中国广东省的纬度位置相近,但是在土地资源利用上差别很大,影响两地土地利用状况的主要环境要素是( )
A.水环境 B.生物环境
C.地质环境 D.土壤环境
5.广东省的北部在耕地资源的开发中对环境的主要影响有( )
A.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
B.地下水位上升,导致次生盐碱化
C.大量抽取地下水,导致海水倒灌
D.植被破坏,导致严重的酸雨危害
解析:第3题,科威特由于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降水稀少,所以境内没有常年有水的河流,淡水资源缺乏。第4题,科威特和广东省虽然纬度位置相近,但是由于两地的大气环流不同,广州所在的地区由于受到季风的影响,降水量多,土地资源利用上主要以耕地为主,而科威特由于气候干旱,大部分的土地不能发展种植业,只能发展畜牧业或者不能利用。第5题,广东省的北部地区主要为低山丘陵,低山丘陵地区在开发耕地资源的过程中,容易导致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答案:3.D 4.A 5.A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今中国最珍贵的是土地,最不被人珍惜的也是土地。读下表,完成6~7题。
我国耕地减少构成情况统计表 单位:万公顷
年份
建设用地
生态退耕
结构调整
灾毁
1987
19.2
16.4
4.7
5.9
1997
17.6
16.5
16.5
7.0
2007
20.5
39.5
13.5
10.7
6.生态退耕较多的两个省区是( )
①甘肃 ②内蒙古 ③辽宁 ④江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专家警示,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必须保持1.2亿公顷的耕地底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下列措施正确的是( )
A.大面积围垦沿海湿地
B.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禁止建设用地
C.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减少灾毁耕地
D.禁止大型工程建设实施
解析:第6题,干旱、半干旱区由于过度开垦,生态破坏严重,四个备选项中甘肃、内蒙古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退耕面积较多。第7题,考查保护耕地的措施,遵循保护耕地、经济建设以及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
答案:6.A 7.C
下图表示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据此完成8~9题。
8.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能源依次是( )
A.煤、石油、天然气、水电和核电
B.石油、天然气、煤、水电和核电
C.天然气、石油、煤、水电和核电
D.煤、水电和核电、石油、天然气
9.在本国能源消费构成中,该图中能源①居首位的国家是( )
A.瑞士 B.法国
C.中国 D.英国
解析:第8题,目前世界上消费量最大的能源是石油,其次是煤,核电发展速度快。第9题,瑞士能源消费以水能为主,法国以核电为主,中国以煤炭为主,英国以石油为主。
答案:8.B 9.D
2012年3月,美欧日联合向中国发起“稀土战”,稀土再次引发贸易纷争。下表是2009年部分国家和地区稀土储量与产量统计表。据此完成10~11题。
国家
储量
产量
数量/万吨
百分比/%
数量/万吨
百分比/%
中国
3 600
36
12
97
美国
1 300
13
0
0
俄罗斯
1 900
19
0
0
澳大利亚
540
5.4
0
0
印度
310
3.1
0.27
约2.1
10.稀土资源属于( )
A.土地资源 B.气候资源
C.矿产资源 D.生物资源
11.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①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 ②针对稀土资源储量丰富的优势大力开采 ③对稀土资源进行保护性开采 ④进一步扩大稀土资源在世界上的出口份额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答案:10.C 11.B
读几种能源的发电成本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图,完成12~14题。
12.图中发电成本最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能源是( )
A.可再生能源 B.煤
C.天然气 D.核能
13.推测图中的可再生能源中,发电成本最高的是( )
A.水能 B.太阳能
C.风能 D.生物能
14.考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能源的发电成本,目前最受欢迎的能源应该是( )
A.生物能 B.煤
C.天然气 D.潮汐能
解析:本组题考查读图析图能力及对能源分类、各类能源特点的掌握程度。第12题,从图中可很容易看出煤的发电成本最低,但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第13题,太阳能具有分散、极不稳定的特点,技术、设备要求相对较高,故发电成本最高。第14题,天然气发电成本较低,排放二氧化碳的数量较少,相对于煤炭是清洁能源。
答案:12.B 13.B 14.C
15.天津滨海新区利用本地优势条件开发水源,持续可行的措施是( )
A.开采深层地下水 B.海水淡化
C.利用洼地蓄水 D.跨流域调水
解析:天津滨海新区深层地下水不丰富,利用洼地蓄水持续性差,跨流域调水不是利用本地优势条件。滨海新区与渤海相邻,海水资源丰富,可实施海水淡化开发水源。
答案:B
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40分)
16.阿拉伯半岛是世界最大的半岛,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大部分地区无常年河流。下图为阿拉伯半岛地形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20分)
(1)简述阿拉伯半岛的地势特征和气候特征。
(2)图中B地畜牧业和灌溉农业较发达,其水源主要来自地下水,有专家提出在本区实施人工增雨以缓解水资源的匮乏。你认为是否可行,并阐述理由。
(3)你认为图中B地哪些生态问题较为严重?
解析:(1)读图可看出阿拉伯半岛的地势特征;根据阿拉伯半岛的纬度位置和气压带、风带位置可判断其气候类型,从而得出其气候特征。
(2)实施人工增雨要考虑经济、技术、环境和效益等问题,两种答案理由充分、合理,都可得分。
(3)B地气候干旱,水源缺乏,在发展畜牧业和灌溉农业过程中,容易出现荒漠化、土壤次生盐碱化等生态问题。
答案:(1)地势特征:西高东低
气候特征:终年炎热干燥
(2)(两种答案理由充分、合理,都可得分。)
不可行。该地区气候干旱,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少,人工降雨成本高。
可行。由于气候干旱,水源成为畜牧业和灌溉农业的制约因素,人工降雨增加水量可缓解缺水问题。
(3)荒漠化、土壤次生盐碱化等。
17.新疆煤炭预测资源总量2.19万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40.6%,且大多埋藏较浅,甚至可以露天开发。目前,新疆正在致力于我国西部能源基地的建设,不仅加大煤炭开采,还致力于提高外运能力和拓展外运方式。读图,完成下列问题。(20分)
(1)简析新疆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2)目前新疆正在建设一批坑口火电站和路口火电站,致力于推行“疆电东送”和“疆煤外运”相比,两种能源输出方式各有什么利弊?
(3)简析新疆煤炭资源的开发可能引发的主要生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解析:(1)煤炭开发条件要从资源储量、地质条件、运输条件、距市场远近等方面分析。
(2)输煤需要修建铁路,成本高,附加值和效益低,但对生态环境破坏略轻。输电需建设发电站,需水量较大,但成本低,附加值高,效益好。
(3)煤炭开采可能引发岩层断裂、塌陷,破坏土地资源,大量煤矸石占用土地资源,还会自燃引发火灾等。
答案:(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开采成本低;国内煤炭市场广阔,但是距离东部市场遥远,运输能力严重不足。
(2)输煤(疆煤东运)——成本高,附加值低,效益低,但对新疆生态环境破坏略轻。输电(疆电东送)——成本低,附加值高,效益好,但加剧新疆当地环境污染,消耗大量的水资源。
(3)生态问题:采空区岩层断裂、塌陷,继而引发地表沉陷;破坏土地资源,造成土地退化;大量煤矸石等弃置,占用大量土地资源,煤矸石山还会自燃引发火灾等。
措施:回填采空区;保护好地表土层,进行复垦;开展煤矸石等废弃物的再利用。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
(一)教材第34页思考
思考提示:南水北调工程是把长江流域的水调到华北和西北地区。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总体来说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特别是华北地区地多、人多、水少、工农业用水量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的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是从根本上解决华北地区缺水的有效措施之一,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二)教材第35页思考
思考提示:1.分析图中的三条曲线可以看出: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可耕地总面积减少,按现有生产水平所需的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到2000年左右时,世界耕地供需平衡,此后,世界可耕地总面积继续减少,所需耕地面积继续增加,可耕地不能满足所需耕地的需求,耕地供需矛盾越来越尖锐。
2.如果进一步开垦土地,使世界耕地面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若按现有的生产水平,世界可耕地满足所需耕地可延缓到2010年左右。若按生产水平翻一番、翻两番,可耕地满足所需耕地分别可延缓到2040年和2070年左右。以后又出现了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并且越来越尖锐。
3.如果使现有农业生产水平翻一番、翻两番,世界耕地资源不足的困境又能延缓一段时期。翻一番可延缓到2025年,翻两番可延缓到2050年,此后又出现了耕地不足。
4.不可行。因为开垦土地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只能把耕地资源不足的困境延缓一段时间。更何况可供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少,农业生产水平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大幅度提高。所以耕地的供需矛盾实质上是人地矛盾,控制人口增长是解决此矛盾的关键。
(三)教材第36页图3.5
图表分析:(1)曲线的斜率(或陡缓)体现了人口变化和人均耕地面积变化速度的快慢。
(2)从总的趋势来看,人口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逐渐减少。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四)教材第36页思考(上)
思考提示:我国人口变化、耕地面积变化的历史趋势与发展前景。
(1) 历史趋势:见教材3.5显示。
(2)发展前景:我国人口仍在增长,后备的耕地资源有限,城市、工业、交通等还要占用耕地,所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仍然有减少的趋势。
(五)教材第36页思考(下)
针对近年来耕地被占用的情况应采取的措施有:①控制人口数量;②加强法制建设,严禁乱占耕地;③在城市建设、能源、交通、水利、工矿建设中尽量少占耕地。
(六)教材第37页图3.6
图表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在消费水平固定在1975年的条件下,这些矿产资源的预期寿命为20—300年;②而在消费水平不断增长的条件下,这些矿产资源的预期寿命只有10~80年;③消费增长率大的矿产,其可开采寿命也衰减得较多;④目前氟、银、锌、汞、铅等矿产资源已经耗竭,而钨、锡、铜等矿产资源濒临耗竭。
2017年3月22日是第25个“世界水日”,“世界水日”的宗旨是:唤起公众的节水意识,加强水资源保护。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商业和农业对水资源的需求,联合国长期以来致力于解决因水资源需求上升而引起的全球性水危机。据此,完成1~3题。
1.造成许多国家水资源紧缺的原因是( )
①水资源的时间分配及空间分布不均匀 ②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需求急剧增长 ③环境污染使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减少 ④水资源的浪费 ⑤全球变暖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
2.新加坡为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其原因主要是( )
①新加坡的年降水量十分稀少 ②新加坡的年降水量虽十分丰富,但境内河流很少 ③新加坡的年降水量虽十分丰富,但地区分布与季节分配都十分不均匀 ④人口的激增与经济的高速发展
A.③④ B.②④
C.①④ D.①②
3.世界上缺水国家或地区的共性是( )
A.降水稀少
B.远离海洋
C.淡水资源匮乏
D.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不足
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水资源紧缺的原因,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①为自然原因,②③④为人为原因,即用水需求增大,且水污染和水浪费严重。第2题,新加坡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降水量并不稀少,地区分布与季节分配也比较均匀。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与该国境内少河流湖泊、人口激增以及经济的高速发展有关。第3题,由新加坡缺水的例子可知当地降水并非稀少,水资源也不贫乏,而是这些淡水大多以径流的形式流入海洋,造成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不足。
答案:1.D 2.B 3.D
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只有19.2亿亩。人均耕地仅有1.39亩,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45%。近7年来,全国耕地减少了1亿亩。从耕地的质量来看,我国耕地中高产、稳产田占1/3左右。读近年来耕地减少因素构成图,回答4~5题。
4.我国耕地比重小的原因主要是( )
A.人口众多 B.山地多,平地少
C.退耕还林工作显著 D.农村建房乱占耕地
5.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在减少,其直接原因是( )
①过度抽取地下水 ②草场普遍超载 ③人口的不断膨胀 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⑤不合理的灌溉方式 ⑥流水侵蚀和风沙危害的加剧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解析:第4题,我国耕地比重小主要与我国地形特征的比重有关。第5题,读近年来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可知,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建筑用地和灾害损失是我国耕地减少的四大影响因素,对应③④⑤⑥选项。①过度抽取地下水、②草场普遍超载并不是直接原因,不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4.B 5.B
矿产资源是人类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随着矿产资源消费量的急剧增长,有些矿产资源发生短缺甚至耗竭。据此回答6~7题。
6.下列有关矿产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矿产资源的特性之一是其非可再生性
B.发展中国家因人口多,对矿产资源的消费量大
C.全世界消费矿产资源的数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
D.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资源短缺问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矿产资源的供需状况。矿产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这是其特性之一;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3/4的矿产资源;随着人口的增长,生产力的发展,全世界矿产资源的消费量明显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发展中国家虽然消费的矿产资源较少,但是也存在着矿产资源短缺问题。
答案:B
7.中国矿产资源的特点是( )
A.矿产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B.主要矿产资源中富矿少,贫矿多
C.开采中采富弃贫,提高了矿产资源的利用率
D.矿产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一般来说,东多西少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矿产资源的特点。中国矿产资源总量大,但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主要矿产资源中贫矿多,富矿少,加之采矿时采富弃贫,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在分布上,我国的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中部或西部地区,而矿产品的加工消费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答案:B
8.读下图,完成(1)~(4)题。
(1)图中表示世界可耕地总面积的曲线与按现有生产水平所需的耕地面积曲线相交的时间是2000年左右,这表明,在那个时候世界耕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50年以后,世界可耕地总面积持续减少、耕地质量下降,其主要原因是什么?(至少写出3条)
(3)我国耕地约为19.4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中央还要求西部地区将坡面在25度以上的耕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
(4)耕地供求矛盾的实质是________,解决此矛盾的关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读懂此图。当世界所需耕地面积和可耕地面积两条线相交时,供需平衡,此后便会出现供需矛盾。如果进一步开垦耕地或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可使供需矛盾出现的时间推迟,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耕地不足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人地矛盾必须控制人口增长。1950年以后,也就是二战以后,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对耕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同期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土地退化严重;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西部大开发中应将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首位。
答案:(1)供需平衡 (2)①人口增加,城市用地、工业用地大量占用耕地;②人类过度开垦造成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③人类滥垦滥伐造成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3)植树种草能保持水土,维持生态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气候干燥,更需要植树种草。
(4)人地矛盾 控制人口增长
读以下中国东部沿海12个省(市、区)耕地、水资源比重对比图,完成9~10题。
9.影响东部沿海各省(市、区)水土配合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量、地形 B.气温、降水量
C.耕地类型、耕作制度 D.地形、土壤
解析:各省区水土配合差异主要与气候(降水)和地形有关。
答案:A
10.我国北方东部沿海省(市、区)农业缺水更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水田种植,耗水量大
B.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冬季农业用水需求量大
C.蒸发量大,复种指数高
D.径流总量小,耕地多
解析:我国北方地区平原广阔,但雨季开始晚,结束较早,总降水量偏少,地面径流总量小。
答案:D
读中国人口、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产量变化示意图,完成第11题。
11.我国人均耕地逐年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受自然灾害影响,有些耕地失去了农业生产能力
B.人口不断增加,非农业用地不断扩大
C.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总面积迅速减少
D.环境污染严重,使耕地不能发展农业生产
解析:我国人均耕地逐渐减少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我国人口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城市、厂矿、道路等非农业用地不断扩大,耕地面积减少。
答案:B
新疆是我国土地荒漠化最严重地区之一,结合新疆土地利用类型图,完成12~13题。
12.新疆林耕地面积占比很小的主要原因是( )
A.历史上轻耕重牧 B.位于内陆,距海远
C.临近边境,难以开发 D.人口稀少,开发少
13.新疆土地荒漠化合理的防治措施是( )
A.植树造林,种植耐旱作物
B.大规模开垦未利用土地
C.保护草地,合理利用草场资源
D.改变粗放经营的活动方式
解析:第12题,新疆地处内陆,距海远,加上山地的阻挡,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所以林耕地面积占比小。第13题,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如过度垦殖、过度放牧等破坏了植被,这是导致新疆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措施。新疆气候干旱不适合植树造林,A错误;大规模开垦未利用土地会加剧土地退化,B错误;新疆地处我国内陆,主要就是人为过度活动造成土地荒漠化扩张,所以改变经营方式并不是治理土地荒漠化的主要措施,D错误。
答案:12.B 13.C
14.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是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下表示意某年环渤海地区及全国的重工业比重和能源、水资源利用状况。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重工业产值
占工业总产
值比例/%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1)
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立方米·万元-1)
工业新水用量占工业用水总量比例/%
环渤海地区
76
2.16
27.70
8.48
全国
70
1.77
119.87
16.34
注:工业新水用量指工业企业生产用水中消耗的新鲜水量。
(1)与全国相比,环渤海地区在能源资源利用方面有什么特点?其原因是什么?
(2)环渤海地区在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有哪些?
解析:由表可知,环渤海地区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全国高;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工业新水用量占工业用水总量比例较全国低。第(1)题,与全国相比,环渤海地区在资源利用方面的特点是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高、水耗较低,其原因是环渤海地区的重工业比例较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较高。第(2)题,由第(1)题可知,环渤海地区在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是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高。该问题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有环境污染加剧,能源紧张,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等。
答案:(1)特点: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高;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较低。原因:环渤海地区的重工业比例较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较高。
(2)环境污染加剧,能源紧张,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等。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一)教材第49页图3.17
图表分析:农业是用水较大的产业,节约农业灌溉用水潜力较大。从图中文字表述可以看出,三种灌溉系统的效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滴灌、旋转式喷灌、重力流动式灌溉,所以从节流角度看,滴灌、旋转式喷灌是农业灌溉的发展方向。
(二)教材第50页活动
活动提示:该活动是一个实践活动,结论也无对错之分,关键是通过调查学校用水现状,了解学校日常生活中有无浪费水的现象,并对这些现象提出合理化的节约用水的建议和方案。同时培养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的行为习惯和帮助周围人群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三)教材第52页案例
案例分析:首先找到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具体位置,再结合云贵高原、两广丘陵上喀斯特地貌、地表土层很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特点,进一步分析人类不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如过度砍伐树林,过度开垦荒山、荒坡、陡坡等,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而使基岩暴露地面,导致石漠化。
(四)教材第53页思考
本题首先要了解土地退化的类型,即土壤侵蚀、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灌溉引起的土壤盐渍化和涝渍、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等。不同的地区土地退化的类型不同。例如,半干旱、干旱的草原,土地退化以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为主;降水集中,土质疏松的地区以土壤侵蚀为主;半干旱农耕区,以土壤次生盐渍化为主,因此,不同地区的学生可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分析问题。防治土地退化的措施有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牧业措施;除此之外,应注意土地退化与贫困问题间的关系,把防治工作和消除贫困结合起来;还有法律法规政策的健全是这一系列措施的法律保证。
水资源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与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率。国际上一般认为,一条河流合理开发的上限是水资源利用率为40%。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及世界平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比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利用存在的共同问题有( )
①水资源更新速度快 ②利用率过高 ③水污染严重 ④土壤盐渍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河西走廊水资源缺乏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①河流径流量较小 ②城市密集,生活用水量大 ③灌溉用水量大 ④水资源统筹管理程度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1题,由题干可知,河流合理开发的上限是水资源利用率为40%,而我国图示地区水资源利用率均在40%以上,甚至高达90%,因此存在过度利用的问题,再加上图示地区蒸发旺盛,易引起土壤盐渍化。第2题,河西走廊水资源缺乏的人为原因与农业灌溉用水量大、河流上中游地区水资源统筹管理程度低有关。
答案:1.C 2.D
20世纪50年代,在塔里木河下游修建了大西海子水库,水库建成后,对库区周边的气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到90年代,塔里木河下游水量锐减,现已断流320千米,大西海子水库作为储水的载体已不复存在。据此完成3~5题。
3.造成塔里木河下游断流的主要原因是( )
A.下游大量引水灌溉 B.上游过度引水灌溉
C.气候越来越干旱 D.下游缺少植被的保护
解析:造成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是由于上游过度引水灌溉造成。
答案:B
4.大西海子水库干涸引发的变化可能是( )
A.库区不再存在生态系统
B.地下水位上升
C.水库的防洪能力丧失
D.加剧了该地区的土地荒漠化
解析:由于水库干涸,水资源减少易造成土地荒漠化。
答案:D
5.塔里木河流域合理的整治措施有( )
A.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管理,严禁上游地区使用塔里木河河水
B.建立防止流域水土流失发生和发展的早期预警系统
C.大力开采地下水,保护地表水
D.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
解析:塔里木河流域的整治措施是针对水资源。
答案:D
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读2011年我国部分省区石漠化土地面积统计图,完成6~7题。
6.我国石漠化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 )
A.西南地区 B.东南沿海地区
C.长江中下游地区 D.南方丘陵地区
7.图示石漠化面积最大的省,其主要人为原因有( )
①石灰岩广泛发育,多喀斯特地貌 ②植被稀疏,破坏严重 ③土层较薄,人多地少 ④降水较多,特别是冬半年降水多,地表受到的侵蚀作用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石漠化和水土流失,要求掌握水土流失的原因,通过读图可知石漠化严重地区的分布。第6题,从图中看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石漠化严重,结合四个选项可知南方丘陵地区最符合,选择D。第7题,图示石漠化面积最大的省贵州,其主要人为原因有植被稀疏,破坏严重,土层较薄,人多地少,过度开垦,导致水土流失,②③正确;石灰岩广泛发育,多喀斯特地貌,不是人为原因,①错;降水较多,地表受到的侵蚀作用强也不是人为原因,④错,选择C。
答案:6.D 7.C
8.下表是我国某区域2008—2010年占用、增补耕地的平均坡度与平均海拔状况。读表,完成(1)~(2)题。
类型
平均坡度/°
平均海拔/m
占用耕地
0.94
674.46
增补耕地
8.40
1 830.19
(1)指出占用与增补耕地分布的差异,并推断增补耕地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
(2)简述该区域保护耕地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仔细阅读表格可知该区域耕地分布主要从坡度和海拔两方面来描述,答题时要紧扣该两方面,环境问题分析要注意题干要求“增补耕地”,可从增补耕地分布特点分析。第(2)题,可从工程、法规、管理、宣传等方面答题。
答案:(1)占用耕地分布在坡度小、海拔低的区域;增补耕地分布在坡度大、海拔高的区域。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土壤肥力下降。
(2)加强教育与宣传,依法保护耕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质量;严格限制坡度大区域开垦。
读图,完成9~10题。
9.由图可知,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重点是( )
A.工业节水 B.生活节水
C.农业节水 D.生态节水
10.下列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对策中,不属于节流措施的是( )
A.改进灌溉技术
B.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C.提高公民节水意识
D.海水淡化
解析:第9题,由图可知,我国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64.6%,因此农业节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重点。第10题,海水淡化属于开源措施。
答案:9.C 10.D
11.从“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角度考虑,在下列几组地区中,前者应整治土地,提高单产,后者应该退耕还牧,维护生态平衡的是( )
A.塔里木盆地和云贵高原
B.黄淮海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
C.长江三角洲和黄淮海平原
D.江南丘陵和太湖平原
解析:旱涝、盐碱、风沙是黄淮海平原发展农业的三大障碍。在黄淮海平原,比较集中地分布了干旱缺水地、低洼易涝地、盐碱化土地、沙化土地等中低产田。鄂尔多斯高原地处传统的农牧业过渡地带,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很多草原遭到了不合理地开垦。
答案:B
读我国南方某地土地资源构成和利用结构图,据此回答12~13题。
12.该地这种土地利用方式容易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 D.地面下沉
13.解决该地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最有效的措施是( )
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B.退耕还林、还草,调整农业结构
C.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商品性农产品基地
D.开发利用土地的后备资源
解析:由土地资源构成图可知该地山地较多,而由土地利用结构图可知该地开垦力度较大,容易造成水土流失。针对这种问题,最有效的措施是退耕还林(草),调整农业结构。
答案:12.B 13.B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 泉,是济南的灵魂。济南老城是泉文化精华的载体,众多清冽甘美的泉水从城市涌出,汇为河流湖泊,在泉涌密集处呈现出“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人在石上走,清泉石下流”的旖旎风光。
材料二 济南市区地下水位和泉水流量的动态曲线与降水量、开采量的关系图。
(1)描述泉涌量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2)说出泉涌量出现这种变化给泉城济南带来的影响。
(3)为实现泉水常年喷涌,可采取哪些可行性措施?
解析:第(1)题,关键是看图,明确泉涌量曲线,其变化特点很明显,呈下降趋势,究其成因,自然层面(直接原因)是地下水位下降,其根源在于人类对地下水的开采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第(2)题,把握住“泉城”是济南的品牌,是济南旅游业发展的一大亮点,泉少必然会损坏其城市形象,此外,地下水位下降,也会给居民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引发一些环境问题。第(3)题,着眼点在于增加、保护济南的地下水。
答案: (1)泉涌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开采量的逐年增加。
(2)影响居民生产生活,制约经济发展;损毁城市形象;破坏城市环境。
(3)加强补给区(南部山区)的绿化;加强济南市水资源的统一规划调度和管理;减少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开采量;节约用水,杜绝水资源浪费现象(宣传教育、发展节水经济);加大保泉执法力度;加大地表水向地下水的转化量,提高市区地下水位,促进泉水喷涌等。
第二节 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
(一)教材第40页思考
思考提示:“西气东输”工程既有利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协调东西部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东部地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二)教材第41页思考
思考提示:1.石油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终将枯竭。
2.短期内,可能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的不便甚至危机,但从长期看,人类必能寻求出新的石油替代品。
3.人们可采取的措施有:减少能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值的能耗;寻找可再生能源作为替代品。
(三)教材第42页思考
思考提示:1.节约能源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能源管理和人们的节能意识同样很重要,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通过发展科技,提高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还要树立节约意识,自觉节约能源。
2.可从照明、取暖、做饭、烧水等生活方面和节约日常工业用品如纸张等两个方面组织答案,因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能,工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同样要消耗大量能源。
(四)教材第44页(上)思考
思考提示:我国的西北和青藏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丰富与否直接取决于太阳辐射的强度和辐射时间的长短。而太阳辐射的强度和辐射时间的长短又主要与纬度位置、气候类型、季节等密切相关。
(五)教材第44页(下)思考
思考提示:风力发电站的选址要求年平均风速高,而且比较稳定。
(六)教材第46页思考
思考提示:相似点:都是间接形式的太阳能,都是洁净、可再生的资源。不同点:生物燃料属于二次能源,风能、水能属于一次能源。
[课堂小结]
京西煤矿储量丰富,煤炭具有低硫、低磷、低氮等特点,产品供应国内外市场。目前京西各煤矿逐步关停,到2020年北京将实现“零煤矿”。京西煤矿关停后,大量土地资源闲置,下图为煤矿关停后矿区土地利用规划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京西煤矿逐步关停的主要原因是( )
A.北京煤矿资源已濒临枯竭
B.北京城市功能定位的调整
C.地价昂贵,技术工人短缺
D.产品品质不满足市场要求
2.依据规划,矿区将( )
A.大力发展技术导向型工业
B.根治北京的环境污染问题
C.发展第三产业,加速产业转型
D.停止工业化进程,改善生态
解析:第1题,为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故京西煤矿逐步关停,其主要原因是北京城市功能定位的调整。故选B。第2题,读煤矿关停后矿区土地利用规划示意图可知,依据规划,矿区将建滑雪产业园等,发展第三产业,加速产业转型。故选C。
答案:1.B 2.C
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能源的利用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读图,完成第3~4题。
全球能源消费历史及趋势图
3.全球能源消费历史及趋势图中体现的1900—2100年全球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特点是( )
A.固体燃料的消费比重上升
B.液体、气体燃料的消费比重迅速降低
C.气体燃料的消费比重迅速上升
D.液体燃料的消费比重稳步上升
4.下图表示的是某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这种能源消费结构易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①大气污染加剧 ②土壤肥力下降 ③土壤污染严重 ④水污染严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第3题,由全球能源消费历史及趋势图可知,1900—2100年全球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特点是气体燃料的消费比重迅速上升。第4题,该地区能源消费以煤炭、薪柴、秸秆为主,易产生大气污染;秸秆被大量燃烧不能以有机肥的形式返还农田,易使土壤肥力下降。
答案:3.C 4.A
能源是现代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作为清洁能源的风能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据此回答5~7题。
5.下列与风能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风能属于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
B.风能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
C.撒哈拉沙漠是风能开发最好的地区
D.风能发电投入少,效益好
6.我国内蒙古高原和东部沿海都是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两地利用风能最佳季节分别是( )
A.秋季、春季 B.冬季、夏季
C.冬季,春季 D.夏季、秋季
7.塔里木盆地内部是我国风能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
A.距海遥远,深居大陆的腹地
B.岩石裸露,下垫面摩擦力大
C.盆地地形,周围有高山阻挡
D.海拔较高,气温日差较小
解析:第5题,风能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能,可以持续利用,属于可再生资源;撒哈拉沙漠地区人口稀疏,经济基础薄弱,科技实力差,风能开发存在储存和输送问题;风能能量密度低、设备造价较高。第6题,风力发电站的选址要求年平均风速高而且比较稳定。内蒙古高原和东部沿海分别受冬、夏季风的影响,风力强且较稳定。第7题,塔里木盆地是盆地地形,周围有高山阻挡,地形封闭,风力较弱。
答案:5.A 6.B 7.C
8.据中国海关统计,2015年我国石油进口量为3.28亿吨,2015年我国对外依存度首次达到60.6%,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留下严重隐患,为此目前我国正在谋求多元化进口通道并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根据下列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国石油进口通道示意图。
材料二 我国核电增长图。
我国在建核电站总装机容量达2 540万千瓦
材料三 风电与火电发电成本预测变化趋势。
(1)线路①油气主要来自________地区,线路④油气主要来自________(国家)。
(2)分别说明西南、东北油气进口通道施工建设中在自然因素上可能遇到的困难。
(3)西南油气通道施工和运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4)说明我国大规模发展核电的条件。
(5)分析风电与火电发电成本变化的原因。
答案:(1)南美(拉美)或非洲 哈萨克斯坦
(2)西南通道:地质复杂,多滑坡、泥石流;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雨季长,雾气重;森林茂密,地面湿滑,蚊虫多等。
东北通道:暴雨、洪水,严寒且寒冷期长;冻土、沼泽面积广;森林茂密;积雪厚等。
(3)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环境污染。
(4)技术成熟;经济实力提高;能源需求量大;政策支持等。
(5)技术进步,风电规模扩大,风电成本下降。 煤炭资源价格上涨,环境成本不断增加,火电成本上升。
下面为黄河金三角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黄河金三角地区最适宜发展的产业部门是( )
①技术指向型产业 ②动力指向型产业 ③市场指向型产业 ④原料指向型产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当地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易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①水土流失 ②土地沙化 ③土壤盐碱化 ④地面塌陷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9题,黄河金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铝土矿等资源,动力资源和原料丰富,最适宜发展的是动力指向型产业和原料指向型产业。第10题,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资源开发过程中易引发水土流失;该地主要资源是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使地下形成漏斗区,可能引发地面塌陷。该地为半湿润气候区,一般不会出现土地沙化;土壤盐碱化是在农业灌溉过程中形成的,和资源开发无关。
答案:9.C 10.D
11.近些年探明,海底“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储量极为丰富,其开发技术亦日趋成熟,开发利用“可燃冰”将产生的环境效益有( )
①可取代一些核电站,减少核废料的污染 ②无二氧化碳排放,减轻“温室效应” ③可取代水电站,改善大气环境 ④部分替代煤和石油,减轻对大气的污染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本题切入点是科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并结合地理教学内容设问,充分审题,提取信息。如①,虽然不知道“可燃冰”的成分,但据提示可知,天然气中有甲烷成分,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水电站无污染,不存在取代问题。
答案:D
下图是不同国家单位GDP能源消耗变化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美国与日本相比( )
A.美国单位GDP能耗一直高于日本
B.两国从高能耗到低能耗同步过渡
C.美国能源利用率高于日本
D.美国早期能耗增长比日本缓慢
13.目前,发展中国家单位GDP能耗超过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是( )
A.持续开发能源资源,能源丰富
B.人口持续增长,能源紧张
C.工业发展迅速,大量进口能源
D.生产粗放,能源利用效率低
解析:第12题,图中反映出的能耗变化是随时间发生变动的,这个过程并不是单纯的上升或者下降,在具体分析时要根据选项的要求做出判断。第13题,目前发展中国家能耗普遍高于发达国家主要是技术落后,生产粗放,能源利用率低造成的。
答案:12.A 13.D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丹麦地理位置图。
材料二 丹麦位于欧洲北部。南同德国接壤,西濒北海,北与挪威、瑞典隔海相望。海岸线长7 314千米。地势低平,平均海拔约30米。距离丹麦日德兰半岛东岸15千米的海中央,坐落着一个树木葱茏,但从外表看来毫不起眼的小岛——萨姆索岛。该岛平均海拔不到30米,基本上实现了能源自给自足,并且能源基本上来自于可再生能源。11座岸上风力涡轮机和10座海上风力涡轮机日复一日的转动,满足岛上4 000名居民所有的电力需求。萨姆索岛早已实现碳中和(指通过各种方式中和抵消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标。
(1)丹麦矿物能源使用量不大,但却是欧洲酸雨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分析其原因。
(2)简述丹麦开发利用风能资源的有利条件。
解析:第(1)题,酸雨的形成主要从酸性气体的来源和丰富的降水条件分析,该地区虽然自身矿物能源使用量少,但由于受盛行西风影响,故带来其西南部经济发达国家的大量酸性气体。受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降水多,利于酸雨形成。第(2)题,开发风能资源的条件主要从风力资源、地形、技术等方面分析。
答案:(1)受西风带影响,带来其他地区的酸性气体;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多。
(2)常年受强劲的盛行西风影响,风能资源丰富;地形平坦,有利于风能的开发;风能利用历史悠久,技术条件先进。
第一节 水污染及其成因
(一)教材第17页图2.6
图表分析:本图描述了水体(湖泊)富营养化导致湖泊变为沼泽的过程。在重度富营养化的湖泊中,富集的氮和磷等营养物质会使水藻大量滋生,由于水藻不能被鱼类食用或鱼类已死亡,自灭后的藻类成为新一代藻类的营养供体。因此,即使切断营养物质的来源,湖泊水体生态也难以恢复,最终大量藻类沉积湖底,湖泊将演变为沼泽。沼泽的形成是一种自然现象,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无疑加速了这一演变的过程。
(二)教材第18页案例
案例分析:
位置
长江三角洲南缘,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富营养化形成机理
生产和生活污水大量排放,氮、磷等营养物质增多
富营养化的危害
水生物种减少,群落组成变简单,水生高等植物面积大幅度缩减;水质变坏,水厂关闭
富营养化的成因
农业集约化程度高,化肥、农药使用量高,畜禽水产养殖业发达工业生产中传统的化工、造纸、纺织、医药、食品、制革行业对水资源消耗量大,污染严重
城市化水平提高,中小城市数量增加,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未能跟上
防治措施
①采取太湖“零点”行动,实现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②积极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系统
③科学合理施肥,控制湖区畜禽水产养殖规模
④限制含磷洗涤剂的销售和使用
⑤开展大范围的清淤,并通过引水来改善太湖水质
(三)教材第18页“思考”
1.导致太湖出现富营养化现象的污染物质是氮、磷等营养物质。
2.导致太湖出现富营养化现象的污染物质主要来自太湖流域的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和城市污水。
3.太湖富营养化会使其水体生态系统恶化,水生物种减少,群落组成日益简单,并影响周边人民生活用水的质量。
(四)教材第19页案例
案例分析:本案例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标明了石油泄漏事件发生的地点、扩展的范围,分析了事件造成的严重危害和清理污染工作的难度。石油比水轻,入海后会浮在水面上,扩展成油膜,光亮的油膜由厚变薄,逐渐扩展,每升石油的扩展面积可达100~10 000平方米,随后分裂为片状、带状油膜,随风迁移。石油氧化后的残渣形成的沥青块,可以在海面上长期漂浮。
(五)教材第19页“思考”
1.该事件是瓦尔迪兹号油轮触礁后,约4万立方米原油泄漏造成的污染。
2.此次污染导致300万只海鸟丧生,同时对海区的浮游生物、海洋鱼类、海兽类、底栖动物的生存均造成了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1.关于环境自净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环境具有自净能力,所以不会发生严重的环境问题
B.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度的
C.人类向环境排放过量的污染物,环境会永久丧失容纳和清除能力而出现环境问题
D.河流的自净能力是无限的
解析:环境的自净能力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度的;在一定时间、空间内,如果排入环境中污染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造成环境污染;环境自净能力的恢复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但它不会永久丧失;不论何种水体,其自净能力都是有限度的。
答案:B
据监察部的统计显示,近10年来我国水污染事件高发,水污染事故近几年每年都在1 700起以上。全国城镇中,饮用水源地水质不安全涉及的人口1.4亿人。水利部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水库水源地水质有11%不达标,湖泊水源地水质约70%不达标,地下水水源地水质约60%不达标。据此完成2~3题。
2.造成我国水污染的污染源有( )
①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②生活垃圾、家庭炉灶 ③水土流失 ④酸雨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3.水污染带来的后果是( )
①加剧水资源的短缺 ②危害人体健康 ③增加酸雨的次数 ④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水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酸雨等。会加剧水资源紧张,危害人体健康。
答案:2.D 3.A
读化肥的污染示意图,完成4~5题。
4.若水中鱼类最后死亡,其原因可能是( )
A.硝酸盐中毒死亡 B.溶解氧缺乏,窒息死亡
C.藻类缺乏,饥饿死亡 D.食道癌、胃癌发病死亡
5.由图可以看出,过量施肥可能造成( )
①土壤污染 ②白色污染 ③臭氧层破坏 ④水体污染 ⑤农作物污染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解析:第4题,水体富营养化后导致藻类过度繁殖,水体缺氧,鱼类窒息而死亡。第5题,图中显示过量施用化肥造成的问题有土壤污染、臭氧层破坏、水体污染、农作物污染等。
答案:4.B 5.B
《深圳特区报》2016年4月6日讯 昨日有市民爆料,大梅沙海滨公园海面部分海水变成了深褐色,夹杂着一股腥味。记者从深圳市海洋局了解到,4月3日位于大梅沙西部、盐田港内侧的海域发生100平方米范围的赤潮,赤潮持续了两天,昨日上午,该范围赤潮面积增大到10平方公里。据此,完成6~7题。
6.下列关于赤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B.含磷洗涤剂的广泛使用是发生赤潮的主要原因之一
C.在封闭的海湾更易发生赤潮
D.赤潮的发生是与人类活动无关的自然现象
7.形成长江口赤潮的自然因素主要有( )
A.海水温度 B.海水密度
C.海水盐度 D.潮汐现象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影响赤潮形成的主要因素。第6题,赤潮的发生有自然原因,也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主要原因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向海洋排放大量的含氮、磷元素的营养物质,导致藻类大量繁殖。 第7题,赤潮形成的自然条件有气候温暖、水温较高、封闭海湾。
答案:6.D 7.A
8.芦苇,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具有较强的耐盐能力,是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重要来源。辽河三角洲是植被类型保存完好、面积较大的芦苇沼泽湿地。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辽河三角洲示意图
(1)分析图示芦苇分布区,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的原因。
(2)过去每年春节前后,当地会在收割后的苇塘里放火“炼塘”,以提高来年芦苇的产量。分析这种做法对湿地、地下水、动物及土壤所造成的影响。
解析:(1)土壤盐渍化主要是由于干旱、蒸发旺盛、土壤中的水分蒸发过程中把土壤中的盐份带到土壤表层形成的,与地下水位高、蒸发旺盛有关,沿海地区与海水入侵有关;芦苇处于河流下游,地下水位较高;
(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本题要从植被破坏(放火“炼塘”)从而引起自然地理环境变化来回答。
答案:(1)辽河三角洲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地处沿海,湿地水位降低时,易引发海水入侵。
(2)放火“炼塘”,燃烧芦苇减少地表覆盖物,增加太阳辐射量,可以提高地表温度,加大蒸发量,减少了湿地面积,湿地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植被减少,地表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位降低;植被减少,动物失去栖息地,动物种类减少;植被减少、水分减少,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肥力降低。
9.关于水体污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赤潮是海洋水体污染造成的
B.水华是淡水水体污染造成的
C.水体污染只能使水质变坏,而不会使水深变浅
D.湖泊水流动性差,更新周期长,污染后自净较难
解析:在重度富营养化的湖泊中,富集的植物营养素会使水藻大量滋生,由于不能被鱼类食用或鱼类已死亡,自灭后的藻类成为新一代藻类的营养供体。因此,即使切断营养物质的来源,湖泊水体生态也难以恢复,最终大量藻类沉积湖底,湖泊将演变为沼泽。
答案:C
经过两年多的综合整治,曾被济南市民称为“小黑河”的小清河又碧波重现,实现了生态环境的完美回归。据此,完成10~11题。
10.该市排入小清河的污水来源是( )
A.工业和生产废水及地面污水
B.上游来水
C.海水倒灌
D.地下泉水
11.引水补源,对小清河水质改善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其原因最不可能的是( )
A.增强了河水的自净能力
B.对污水起到了稀释作用
C.将污水带到了河流下游
D.加速了水中重金属的富集
解析:第10题,水中的污染物多种多样,工业和生活废水及地面污水是最主要的污染源。第11题,引水补源一方面对污水起到了稀释作用,另一方面将污水带到了河流下游,同时增强了河水的自净能力,但无法加速水中重金属的富集,且富集会造成更大的环境问题。
答案:10.A 11.D
石油排入海洋形成的油膜浮在海面上,抑制海水的蒸发,使海上空气变得干燥,同时又抑制了海面潜热的转移,导致海水温度的日变化,年变化加大,使海洋调节气温的作用减弱,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据此完成12~13题。
12.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的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 )
A.人类生活污染
B.陆地上工业生产排污
C.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泄漏
D.港口建设
解析:产生海洋污染的最主要原因是原油的泄漏,生活生产排放的是指生活污水或工业污水。
答案:C
13.有关海洋沙漠化效应产生的危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海洋生物因氧气不足而大量死亡
B.使沿岸地区气候变得炎热干燥,干旱面积扩大
C.加剧海洋污染的程度
D.使热带水温降低
解析:题目中的影响范围没有说明一定是在热带地区,而且从题中可得出是影响热交换,便气温变化加大,不是降温。
答案:D
14.下图示意流经某城市小河水污染程度与流量、降水的关系。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小河水污染的变化特点,简析该次水污染形成的原因。
(2)简述防治该河水污染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从图中曲线的变化可以直接读出,污染物浓度存在轻—重—轻的变化过程,其中3日污染最严重。第(2)题,防治水污染的措施包括控制污染源,减少排放;采取技术措施做好污水净化;提高公众水环境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习惯等。
答案:(1)特点:污染总体呈“W”形变化(先减轻后加重,3日污染最严重,随后减轻恢复常态)。
原因:城市地表污染物较多;降雨后污染物被径流带入河流;河流流量小,河水自净能力差。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水环境的保护意识;禁止各种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建设完善的城市截污管网和净化设施;引水冲污,增强河水自净能力(答三点即可)。
第三节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一)教材第28页图2.18
图表分析:本图是以中国省区地图为底图,指出了我国酸雨的分布区。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包括重庆、贵州、广东、广西、江西、江苏、浙江等省市,尤其是浙江、江西、湖南一带燃煤较多,硫氧化物排放量大,空气中水汽含量大,酸雨较重;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工业发达,酸雨也很严重,是重酸雨区。从总体上看,我国南方酸雨比北方严重,原因与土壤性质有一定的关系。北方土壤大多为碱性,飞扬的土壤颗粒可以和空气中的酸性气体中和,而南方土壤多为酸性,缺少这样的中和。
(二)教材第29页案例
案例分析:20世纪末期,北京城市空气一度受到严重污染。作为我国首个投巨资治理大气环境的城市,案例分析了北京城市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和主要污染源,并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治理措施,体现出大气污染治理的区域性、综合性、整体性特点。如下表。
主要污染源
主要污染物
自然条件影响
防治措施
效果
煤燃烧、汽车尾气、建筑工地扬尘、自然降尘
可吸入颗粒物
气候较干旱,自然降尘较多,大风天气减少,逆温天气增多
改善能源利用结构;颁布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扩大绿化面积,减少裸露地面;加大对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力度
空气质量改善
(三)教材第30页“思考”1.可吸入颗粒物是造成北京大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
2.造成北京大气污染的污染物质主要来源于燃煤、机动车尾气、工地扬尘等。
3.调整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极大地改善了北京近年来的空气质量。
(四)教材第30页案例和“思考”
案例分析:本案例从自然、人为两方面分析了造成贵阳酸雨污染严重的原因,明确了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是防治酸雨的有效途径。如下表:
酸雨的形成
防治措施
效果
自然原因:地处山间盆地,风小、湿度大,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人为原因: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大量使用高硫煤
调整工业布局,关闭高能耗、高污染小企业,烟尘达标排放,取缔燃煤炉灶,使用清洁燃料
空气质量改善
思考提示:贵阳市在治理酸雨的过程中采取了推广家庭生活和企业生产使用清洁能源、搬迁污染大户、实施全市烟尘达标排放等措施。这些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标本兼治的措施,因此,贵阳市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课堂小结]
2008年夏季,美国洛杉矶等大城市相继发生了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洛杉矶等大城市污染发生的原因是( )
A.附近有火山爆发,喷出大量含二氧化硫的气体
B.一段时间内的大气降水量大大超出同期平均水平
C.城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D.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加上阳光的作用
2.导致洛杉矶等大城市大气污染事件的主要成分是( )
A.水蒸气和硫化物
B.二氧化硫和氟氯烃
C.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
D.二氧化硫和悬浮颗粒物
解析:第1题,洛杉矶等城市夏季发生严重大气污染事件的主要原因:一是工业、交通发达,人口集中,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交通工具(主要是汽车)排放的尾气多,污染物丰富;二是夏季阳光强烈、气温高,加剧了大气污染。第2题,汽车尾气中含有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甲烷等。
答案:1.D 2.C
大气污染与使用能源的种类密切相关。读图,结合相关知识,回答3~4题。
3.关于四省市农村不同生活能源对大气SO2污染的“贡献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广东省以煤炭最小 ②福建省以薪柴最大 ③江苏省以薪柴最大 ④北京市以秸秆最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减少我国农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措施有( )
①发展沼气 ②开采小煤窑 ③利用太阳能 ④种植薪柴林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解析:第3题,四省市农村不同生活能源对大气SO2污染的“贡献率”,广东省以煤炭最小,福建省以薪柴最大,江苏省以秸秆最大,北京市以薪柴最小。第4题,沼气和太阳能都属于清洁能源,而②④都会对大气造成污染。
答案:3.A 4.C
灰霾是指空气悬浮着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颗粒物,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大气现象。近年珠江三角洲及国内一些区域,因空气质量差,灰霾天气严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读下图,回答5~7题。
广州灰霾天数1954—2004年逐年变化图
5.有关广州灰霾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1954年至2004年灰霾天数逐年增加
B.改革开放以来,灰霾天数迅猛递增
C.灰霾天数达200天以上的年份是1997年
D,连续三年内灰霾天数增长最快的是1991年至1994年
6.灰霾的出现天数( )
①与区域污染物悬浮细粒子产生量有关 ②与出现连续的静风、逆温等气象条件有关 ③与工业废水排放量有关 ④与大气中CO2浓度增大有关
A.①② D.②③
C.①④ D.③④
7.改善珠江三角洲空气污染状况的最有效的措施是( )
A.控制经济发展规模和人口规模
B.加大调整产业结构力度,削减珠江三角洲燃料消费总量
C.限制汽车工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公交事业
D.完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
解析:由图示可以看出灰霾天数达200天以上的年份是1997年;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灰霾的出现与可吸入颗粒物和大气运动情况有关;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根本在于控制有害物质的排放。
答案:5.C 6.A 7.B
8.下图是2016年中国城市逐月PM2.5污染等级天数比例。
指出2016年中国城市PM2.5污染最严重的季节并说明其原因。
解析:读图可知,重度污染在1、2月份较严重;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低,需燃煤供暖,易产生大量污染物。
答案:冬季以燃煤为主的发电与北方供暖易产生大量烟尘与灰尘,PM2.5含量加大;气温低,机动车尾气排放物增加;冷空气稳定时,风力弱,多逆温现象,不利于PM2.5扩散。
API是英文Air Pollution Index的缩写,意思是空气污染指数。API越大,空气污染就越严重,空气质量就越差。我国的空气质量周报采用空气污染指数(API)的形势报告。监测的项目有: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等。据此回答9~11题。
9.API的大小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但也与—定的大气状况有关,下列情况,会促使API增大的是( )
A.冷锋过境 B.大风阴雨天气
C.空气强烈对流 D.晴朗无风天气
解析:冷锋过境一般会带来大风、降雨天气。大风及强对流天气都能加快污染气体扩散;晴朗无风的天气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反而会导致污染气体的积聚,使空气污染指数增大。
答案:D
10.近年来,我国北方城市在春季时,总悬浮颗粒物明显偏多的原因主要是( )
A.大量燃烧煤炭用于取暖
B.沙尘暴时有发生
C.春耕播种,大水漫灌
D.春季降水增多
解析:北方城市冬季时燃煤量大,春季气温回升,燃煤减少;我国北方春季多大风天气,且春季北方蒸发旺盛,天气干燥,地表物质疏松,易发生沙尘暴,从而使总悬浮颗粒物偏多。
答案:B
11.我国下列地区中,因首要污染物以二氧化硫为主而形成重酸雨区的是( )
A.河西走廊 B.松嫩平原
C.四川盆地 D.黄土高原
解析:四选项中,四川盆地工业相对发达,二氧化硫排放量大,且盆地地形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另外四川盆地降水多,有利于酸雨的发生。河西走廊、松嫩平原和黄土高原均属于北方地区,没有形成酸雨区的原因:一是工业不如四川盆地发达,二是降水比四川盆地少,三是地形比较开阔。
答案:C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分布示意图,工业区内主要是一天24小时连续生产的钢铁厂、化工厂。读图,回答12~13题。
12.对住宅区环境状况的反映,符合事实的是( )
①夜间住宅区的大气污染要比白天严重 ②白天住宅区的大气污染要比晚上严重 ③随工厂的增多,一年中,阴雨天增多了 ④随工厂的增多,一年中,晴天增多了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3.该城市属热带季风气候,试分析该城市可能出现的最严重的大气污染现象是( )
A.光化学烟雾 B.臭氧空洞
C.沙尘暴 D.酸雨
解析:做这道题时可以利用山谷风的知识来解决。白天,工业区好比“山谷”,温度低于“山顶”的住宅区,气流由工业区流向住宅区,而晚上恰好相反;工厂增多,排放的气体也在增加,晴天减少。就我国来讲,工业区主要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势必会产生严重的酸雨危害。
答案:12.C 13.D
14.阅读关于PM2.5的资料,完成(1)~(4)题。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颗粒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20,又称“可入肺颗粒”。人吸入过多的PM2.5可引起多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环境空气质量指导值中,PM2.5为每立方米10微克。
我国华北某城市冬季监测采样点环境状况和PM2.5监测浓度
采样点
采样点环境状况
PM2.5/(Hg·m-3)
甲
学校。东、北、西约1 000米处各有一条车流量较大的公路
140
乙
老城改建区。南面、西南面约1 000米是煤矿,北临车流量较大的公路
160
丙
步行街。紧邻车流量较小的公路
70
丁
居民区。紧邻大型集市、交通繁忙区,东北约500米有一热电厂
170
戊
煤化工区。东邻车流量较大的国道
340
(1)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相比,所列采样点的PM2.5浓度均已超标。归纳监测点PM2.5污染物可能的主要来源。
(2)一般而言,大气中的PM2.5浓度除与污染源有关外,还会受哪些气象因素影响?如何影响?
(3)大气中的PM2.5除影响人体健康外,还会对大气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4)为降低大气PM2.5含量可以采取哪些积极的举措?
答案:(1)机动车尾气排放;企业和居民燃煤。
(2)大气中PM2.5浓度还与风速、气温、降水等因素有关。(任答两个因素即可)风速:风速较大时,可以降低PM2.5浓度;反之,PM2.5容易积聚。气温:近地面气温较高时,大气对流作用加剧,可以降低PM2.5浓度;反之,大气出现逆温层时,PM2.5不易扩散。降水:降水有利于降低PM2.5浓度。 (任答两个因素即可)
(3)利于水汽凝结,形成云雾和降水;削弱部分太阳辐射和阻挡地面辐射,影响气温;污染大气,降低能见度。(任答两点即可)
(4)借鉴发达国家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的经验和技术;严格立法与执法,提高大气质量标准;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积极发展煤炭的气化、液化技术;推广利用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植被覆盖率。(任答四点即可)
第二节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
(一)教材第20页图2.9和图2.10
图表分析:这两幅图主要反映了城市垃圾的组成和来源。由于城市垃圾混合排放,直接降低了垃圾的可再生利用率,同时增加了垃圾积存的数量,垃圾分类是减少垃圾数量的良好途径之一。城市垃圾是固体废弃物的来源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工业固体废弃物、危险废弃物、农村垃圾。
(二)教材第21页图2.11
图表分析:本图用柱状图表现了中国城市垃圾的增长状况。读图时注意以下两点:
(1)随时间的推移,垃圾数量不断增加。
(2)随时间的推移,垃圾数量的增长速度加快。
(三)教材第21页表2.1
图表分析:本表以上海城市垃圾组成的变化和预测为例,说明了城市垃圾品种多的特点。
(四)教材第21页思考
思考提示:1.家庭垃圾主要由废纸、厨房垃圾、废塑料、废电池、果皮、金属、玻璃等组成。其中废纸、厨房垃圾、金属、玻璃等可以重新回收利用;废塑料有些是可以避免产生或可以减少数量的。
2.家庭垃圾中的塑料、包装用品、一次性消费物品等废弃物的数量增加,炉渣等废弃物减少,反映生活水平的变化,从而反思现代工业发展和现代消费理念的误区。
(五)教材第21页图2.12
图表分析:本图以景观图片的形式反映了固体废弃物的情况。各种垃圾混杂在一起,露天堆放,占用大量土地,直接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六)教材第22页案例
案例分析:本案例用中外两则事例说明固体废弃物通过大气、地下水、土壤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以及公众为维护生存权益付出的努力。
思考提示:1.由于固体废弃物处理不当,当地空气、地下水、土壤遭受直接或间接污染,人们通过呼吸、饮用水、生活和生产活动,接触到这些有害物质,从而诱发了多种疾病。
2.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主要通过污染空气、水、土壤等途径来实现。
读下图(我国历年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及城镇化率图),回答1~2题。
1.上图反映城市垃圾的特点是( )
A.数量大 B.品种多
C.变化大 D.危害持久
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新产品的推广,电脑等废旧产品也加入了城市垃圾的行列,反映了城市垃圾的特点是( )
A.数量不断增大 B.品种不断增多
C.变化大 D.治理越来越困难
解析:第1题,城市垃圾清运量不断增加,反映垃圾数量大。第2题,新产品产生新垃圾,使其品种不断增多。
答案:1.A 2.B
在一定条件下,垃圾中的废弃物会发生化学的、物理的或生物的转化,并通过水、气、土壤、食物链等途径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据此,完成3~5题。
3.下列关于垃圾对大气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垃圾中的细微颗粒会造成大气污染 ②某些垃圾在被分解时会释放有毒气体,污染大气 ③垃圾填埋处理会产生沼气,造成大气污染 ④用焚烧法处理垃圾,会造成大气二次污染
A.①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垃圾对水环境的影响表现在( )
①垃圾倾倒于河流中,污染水体、危害水生生物、堵塞河道 ②垃圾露天堆放,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 ③垃圾简单填埋处理会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 ④垃圾倾倒海洋中,不会对海洋环境造成危害
A.①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垃圾对土壤环境的影响表现在( )
①垃圾经过风化、雨淋等产生的毒液,危害土壤中的微生物 ②垃圾露天堆放,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 ③有害成分会在动植物体内积蓄,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④垃圾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只表现在占用大量土地
A.①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第3题,垃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垃圾中的细微颗粒会造成大气污染,某些垃圾在被分解时会释放有毒气体,污染大气,垃圾填埋处理会产生沼气,造成大气污染,用焚烧法处理垃圾,会造成大气二次污染等。第4题,垃圾对水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直接把垃圾倾倒于河流、湖泊和海洋,会使水体受到污染,严重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还会缩减江河湖泊的有效面积,使其排洪和灌溉能力降低;垃圾的露天堆放和简单填埋,经雨水的浸渍和废弃物本身的分解,会产生含有害物质的渗滤液,对地表水及地下水造成污染;有些国家把垃圾倾倒于海洋中,造成海洋污染。第5题,垃圾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垃圾的露天存放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还表现在垃圾经过风化、雨淋等产生的毒液,危害土壤中的微生物,有害成分会在动植物体内蓄积,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等。
答案:3.D 4.C 5.C
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利用蚯蚓处理垃圾的方式早已屡见不鲜。据此完成6~7题。
6.蚯蚓垃圾处理场的建立,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
A.减少固体废弃物的污染,保护环境
B.产生有机肥,促进物质和能量的再利用
C.会产生更大范围的污染
D.降低处理垃圾的费用
解析:蚯蚓垃圾场消除了垃圾的臭味,减少了固体废弃物的污染,保护环境。
答案:A
7.生物降解是自然净化的一个重要机理和有效途径,下列关于生物降解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固体废弃物都可以通过生物降解进行处理
B.自然环境具有自净能力,其中之一就是通过生物降解使某些废弃物重归环境
C.将生物降解方式应用于垃圾处理工艺,会使垃圾得到完全彻底地处理,不会产生其他问题
D.利用生物降解的方式处理垃圾,不会造成更大的危害
解析:自然环境具有自净能力,其中之一就是通过生物降解使某些废弃物重归环境,但并不是固体废弃物都可以通过生物降解进行处理。
答案:B
8.目前,我国城市垃圾处理方式比较落后,大多数垃圾进行简易填埋;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在自然条件下,利用坑、塘、洼地将垃圾集中堆置在一起,不加掩盖,未经科学处理的填埋方法。据此,结合“世界部分国家垃圾处理方式的比较表”,完成下列问题。
国家
填埋(%)
堆肥(%)
焚烧(%)
回收(%)
美国
63
8
10
19
德国
46
2
36
16
西班牙
64
17
6
13
中国
70
20
5
5
(1)据表中信息,比较我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垃圾处理上的异同。
(2)指出简易填埋垃圾的主要危害。并提出解决我国城市垃圾问题的合理化措施。
解析:(1)结合表格,主要从填埋、堆肥、焚烧、回收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表格数据可知,我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均是以填埋为主;不同点是中国回收利用与焚烧处理比重小,堆肥较多;美国等发达国家回收利用与焚烧处理较多,堆肥较少。
(2)简易填埋是利用坑、塘、洼地将垃圾集中堆置在一起,不加掩盖,未经科学处理的填埋方法。主要危害有占用(大量)土地;污染环境(释放有害物质,使水体水质、大气质量恶化、土壤污染等);危害人体健康。措施类的试题,应该结合我国城市垃圾多、处理方式落后等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提出。具体措施:加强宣传,提高环保意识;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垃圾;分类处理,综合利用;发展技术,提高垃圾处理水平(提高卫生填埋、焚烧发电、回收利用等水平)。
答案:(1)相同点:以填埋为主。不同点:中国回收利用与焚烧处理比重小,堆肥较多;美国等发达国家回收利用与焚烧处理较多,堆肥较少。
(2)危害:占用(大量)土地;污染环境(释放有害物质,使水体水质、大气质量恶化、土壤污染等);危害人体健康。措施:加强宣传,提高环保意识;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垃圾;分类处理,综合利用;发展技术,提高垃圾处理水平(提高卫生填埋、焚烧发电、回收利用等水平)。(任答3点即可)
9.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成为普遍使用的电器。这些外表亮丽、功能强大的电脑从环保角度看,是一堆剧毒品的组合,这主要是因为( )
①电脑中的电池和开关中含有铬化物和水银,会造成重金属污染 ②电脑显示器的显像管中含有铅,这种物质会危害人体健康 ③废弃的电脑回收利用过程中会造成严重的污染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解析:制造一台个人电脑需要700多种化学原料,而这些原料一半以上对人体有害。 电脑的电池和开关含有铬化物和水银,会造成重金属污染;电脑显示器的显像管中含4~8盎司铅,铅会破坏人的神经、血液系统以及肾脏。 如果在回收利用过程中随意丢弃这些重金属物质,势必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答案:D
煤矸石是煤炭生产过程中,开采挖掘出的及选洗时排除的含碳岩石,这是目前我国排放量最大的工业固体废弃物之一。据此完成10~11题。
10.煤矸石的大量排放带来的危害不正确的是( )
A.占用大量宝贵土地资源
B.长期堆放日晒下会自燃,排放CO2、SO2等气体污染大气
C.淋雨后的滤液渗到地里,会污染土壤及地下水
D.大量煤矸石的长期堆放不会诱发灾害
11.垃圾处理方式中,堆肥相对于填埋、焚烧而言,其特点是( )
A.投资小 B.垃圾减量最彻底
C.环境效益高 D.技术要求低
解析:第10题,煤矸石大量长期堆放会诱发灾害。第11题,用堆肥的方式来处理垃圾的优点为环境效益最高。
答案:10.D 11.C
中国的城市正在面临着垃圾围城的困扰。目前天津已建成三座垃圾发电厂,采用先进的空气净化工艺,把垃圾焚烧发电,废渣制砖,余热取暖,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级链,有效地改变了过去传统垃圾处理方式对环境的严重影响。据此,回答12~13题。
12.关于建垃圾发电厂对天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解决了能源紧张状况
B.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
C.加剧了人地矛盾
D.冬季取暖完全由余热提供
13.城市垃圾除焚烧发电外,以下哪种方式还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 )
A.垃圾填埋处理
B.露天焚烧
C.分类处理,废弃物再利用
D.远郊堆放,自然降解
解析:第12题,天津建垃圾发电厂,不会完全解决能源紧张状况;当然冬季取暖也不会完全由余热提供;但这种做法可以减少固体垃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第13题,垃圾分类处理,废弃物再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答案:12.B 13.C
14.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下图示意某特大城市九大垃圾处理场和市区内大型垃圾中转站位置。
(1)指出该市处理固体废弃物的主要方式,并说明垃圾处理场P布局的合理性。
(2)分析该市改垃圾填埋为发展垃圾焚烧处理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市处理固体废弃物的主要方式是填埋、焚烧和综合处置。P处布局是否合理,要从对城市有没有污染方面分析。第(2)题,回答本题要从垃圾填埋的缺点和焚烧处理的优点两方面去回答,垃圾填埋对地下水和土壤有污染,垃圾焚烧可以减少污染,同时也可以用来发电。
答案:(1)填埋、焚烧和综合处置。。P处布局垃圾处理场远离主城区,且在主城区盛行风的下风向,垃圾焚烧产生的大气污染对主城区的影响较小。
(2)与垃圾填埋相比,焚烧处理占地小;对地下水和土壤污染小;可利用垃圾燃烧发电。
第五章 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
章末过关检测卷(五)
(测试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2016年12月26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调整公布第二十一期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的通知,对已发布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进行了调整。据此,完成第1~3题。
1.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体现了政府在环境管理中( )
A.是执行主体
B.是被管理对象
C.既是执行主体,又是被管理对象
D.既不是执行主体又不是被管理对象
2.政府采购节能产品,采用了环境管理的( )
A.技术手段 B.行政手段
C.经济手段 D.宣传教育手段
3.政府处理在环境问题上违规的企业,利用了环境管理的( )
A.技术手段 B.行政手段
C.经济手段 D.宣传教育手段
解析:在环境管理中,政府既是环境管理的执行主体,又是被管理的对象。通过采购节能产品,引导市场导向,扩大节能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这是利用经济手段实施环境管理的重要体现。处理违规企业,是政府依法行政进行环境管理的表现。
答案:1.C 2.C 3.B
下图示意的是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境变迁”。读图,回答4~6题。
4.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 )
A.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
B.火山、地震频发
C.荒漠化日趋严重
D.臭氧层空洞扩大
5.可持续发展需要公众参与,下列有利于制止该“环境变迁”的行动有( )
①采用节水措施 ②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③自备篮子或布袋购物 ④购买节能电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6.解决全球变暖问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①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境保护技术、援助资金 ②发达国家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至发展中国家 ③发展中国家能源利用效率低,更应该减少排放量 ④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该“环境变迁”都发生在沿海低地,最可能的原因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第5题,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购买节能电器都能减少能源消耗,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第6题,解决全球变暖问题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发达国家拥有资金和技术优势,应该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境保护技术、援助资金,全球协作,共同解决全球变暖问题。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理应在节能降耗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从全球看并没有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也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答案:4.A 5.C 6.D
读以下全球CO2浓度变化图,完成7~8题。
7.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CO2浓度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①人类消耗的化石燃料急剧增加 ②地震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③森林毁坏,其面积大量减少 ④人类填海造陆面积过大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解析:全球CO2浓度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人类消耗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出大量CO2,二是毁林。
答案:A
8.为延缓和减轻由于CO2浓度增加而导致的气候变化与危害,各国政府应( )
A.改变能源结构,提高天然气的使用比例
B.遵守国际公约,控制和削减CO2排放量
C.采用固碳技术,增加新能源污染税费
D.扩大耕地面积,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
解析:为延缓和减轻全球气候变化,各国政府应遵守国际公约,控制和削减CO2排放量。
答案:B
“绿色出行”是指提倡骑自行车或乘公共交通出行。“绿色出行”新理念已为我国许多城市市民所接受。下图为“1986—2015年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读图,完成9~10题。
9.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 )
A.2000年 B.2005年
C.2007年 D.2011年
10.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该城市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B.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C.改变城市服务功能 D.扩大城市地域范围
解析:第9题,“绿色出行”是指提倡骑自行车或乘公共交通出行,以减少石化能源使用、减少碳排放。读图可知,骑自行车出行方式1986—2011年逐步下降、2011后开始回升,公共交通也是在2011年后明显上升,小汽车出行比例则在2011年后快速下降,因此,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2011年。第10题,市民出行方式变化,骑自行车、乘公共交通出行比重上升,小汽车出行比重下降,有利于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提高城市空气质量,但不会扩大城市地域范围,也没有改变城市服务功能,对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没有产生影响。
答案:9.D 10.B
“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低碳”浪潮已经掀起。然而据中国低碳网调查显示,对“低碳”一无所知的人占49%以上。据此回答11~13题。
11.关于低碳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低碳经济就是指要减少煤炭的燃烧
B.低碳经济就是指企业要降低能耗
C.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
D.低碳经济主要是约束企业行为,与消费者无关
12.低碳经济要求低碳生活,关于低碳生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低碳生活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但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
B.低碳生活要求我们在生活中要减少能量消耗
C.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中不要用煤取暖
D.低碳生活要求我们不做剧烈运动,减少二氧化碳的呼出量
13.中国低碳网调查结果告诉我们( )
A.环境保护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
B.实现低碳生活需要行政干预
C.实现低碳经济只能依靠法律手段
D.需要加强对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的宣传
解析:“低碳”是为了减少能耗,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经济要求经济活动全过程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低碳生活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减少能量消耗;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的人对“低碳”一无所知,因此需要加强宣传。
答案:11.C 12.B 13.D
联合国组织300名科学家对地球臭氧水平进行持续监测,最新监测显示2000年至2017年,中纬度地区50千米高度的臭氧水平已回升4%,科学家提出臭氧层可能会在21世纪中期实现痊愈,但仍需靠各国的共同努力。据此完成14~15题。
14.材料显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是(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
15.目前破坏臭氧层的主要污染源是( )
A.工厂、家用炉灶燃烧矿物能源
B.汽车尾气
C.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排放废气
D.工业、家庭广泛使用空调和冰箱
解析: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是: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根据材料指出臭氧层可能会在21世纪中期实现痊愈,但仍需靠各国的共同努力。由此判断为共同性原则,故选C。破坏臭氧层的主要污染源是氟利昂,氟利昂被当作制冷剂、发泡剂和清洗剂,广泛应用于工业、家庭使用的空调和冰箱中。当氟利昂上升进入平流层后,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会在强烈紫外线的作用下被分解,分解释放出的氯原子同臭氧会发生连锁反应,不断破坏臭氧分子。
答案:14.C 15.D
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4)题。(20分)
材料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一副大观楼长联描绘出了“高原明珠”滇池的绝美画卷。滇池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南侧,是著名的高原淡水湖泊,被称为云南的母亲湖。
千百年来,滇池一直是昆明地区群众赖以生存的重要水源,具有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渔业、航运等多项功能,对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起着决定性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滇池地区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与滇池自净力减弱的矛盾日益突出,滇池水体饱受污染之苦,水质富营养化速度加快,滇池外湖水质沦为劣五类。“为了母亲湖”“救救滇池”的呼声日益强烈。
滇池污染问题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切实开展滇池治理工作,有关部门出台了保护滇池的法规,确定了综合整治的规划,专门成立了昆明市滇池保护专职机构等。
(1)滇池按成因属于( )
A.河迹湖 B.构造湖
C.火口湖 D.冰川湖
(2)由材料可以看出导致滇池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鉴于上述原因,环境管理对于其管理对象的约束方向分别是怎样的?
(4)材料中滇池治理工作的措施主要体现出的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滇池亦称昆明湖,由构造陷落而成。近几年,昆明市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城市生活、生产污水排放量及污染负荷急骤增长,这导致滇池水质迅速恶化。环境管理的对象包括三个层次:个人、企业、政府。其约束方向分别是:个人,侧重于日常正确消费行为的建立;企业,侧重于清洁生产;政府,侧重于环境影响评价。材料中滇池治理工作的措施主要体现出的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是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答案:(1)B
(2)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城市生活、生产污水排放及污染负荷急骤增长。
(3)个人:建立绿色消费观念,反对无节制的高消费,培养正确的环境道德。企业:严格限制污染物的不合理排放,同时需要对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加强技术改造,实行清洁生产。政府:严格限制企业和事业单位污染物的不合理排放,审查区域发展和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
(4)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17.近年来,随着环保和积善观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市民自发参与放生活动。但将陆龟抛入水中,将毒蛇投放在村庄附近,将外来物种放生在脆弱的环境,寺庙放生池“龟满为患”这样的民间盲目性、随意性放生行为极其普遍。请指出盲目放生的生态隐患及解决措施。(20分)
答案:生态隐患:放生动物形成外来物种入侵,影响原有的生态系统稳定;改变遗传多样性,
造成遗传污染;不顾生物习性的放生行为,造成放生物种死亡引起环境污染;不注意动物检疫,随意放生留下传播疾病隐患;超负荷放生,环境超载,放生成杀生。
措施:加强宣传,引导民众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倡导科学、合理放生;建立放生协作机制,自觉接受政府部分的指导监督,多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做到理性放生、文明放生、有序放生。
第一节 认识环境管理
(一)教材第74页案例
案例分析:案例从经济学的角度揭示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由于大气、水、土壤、野生动植物、森林等公共物品没有明确的产权,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费用效益决策原则使用环境资源,并排放废弃物,这势必造成滥用资源的倾向。此外,从案例中给出的具体计算数值可以看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然导致整体利益的损失,说明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以上两点共同说明了环境管理对环境保护、协调各个利益集团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二)教材第77页思考
思考提示:1.可从环境管理的重要性方面来回答。
2.总体来讲,我国的环境管理中法律、行政手段使用较多,但法律和政策还有不成熟之处,存在着监督力度不足、执法不严以及执法难、经济手段和技术手段明显薄弱、宣传教育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3.侧重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相关的资源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草原法》《煤炭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矿产资源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节约能源法》《农业法》《渔业法》。
(三)教材第79页思考
思考提示:有两个原因经常造成犯罪人“无意识犯罪”或者存在侥幸心理。
(1)由于环境是公共物品,产权所有不明确,管理主体不直观,容易造成人们任意使用的倾向,使人们产生攫取自然资源和肆意排放污染物似乎不需要付任何费用和承担责任的错觉。
(2)环境犯罪的危害、后果往往不是直接显现出来的,经常是没有直接受害者,或者受害者较多,难以找到诉讼的主体,对于“受害的环境”而言甚至不可能成为诉讼主体,凡此种种属于“控告者空缺”。
因此加强环境法规的宣传,让个人了解哪些行为是环境法所制止的,了解环境法是如何认定犯罪后果的严重程度等内容将有利于减少犯罪,对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解决当前面临的各类环境问题时,必须实行科学有效的环境管理。据此,回答1~2题。
1.要实行环境管理的原因是( )
A.技术手段的局限性
B.环境管理能杜绝环境问题的产生
C.环境问题的形成源于自然环境的恶化
D.环境管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唯一有效途径
2.为了推动全国环保工作有序地进行,国家和政府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A.确定环境保护方针大计
B.颁布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C.制定环境管理条例与国家行动计划
D.举办个人环境道德修养教育
解析:第1题,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技术上的原因,也有因缺乏正确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造成的。因此,不能单纯依靠技术措施来解决。第2题,举办个人环境道德修养教育属于公众的参与行为。
答案:1.A 2.D
3.下列关于环境管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国家和政府是环境管理的执行主体,故政府不是环境管理的对象
B.环境管理的对象包括个人、企业和政府
C.中国政府没有制定完整的环境管理的基本国策、方针、政策、制度和行动方案
D.环境管理对个人的要求是严格限制污染物的不合理排放
解析:政府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环境管理的执行主体,又是被管理的对象;环境管理的对象包括个人、企业和政府三个层次;中国政府有一整套的基本国策、方针、政策、管理制度和国家行动方案,为环境管理提供保证;环境管理对个人的要求是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反对无节制的高消费,培养正确的环境道德。
答案:B
实施环境管理的手段包括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环境技术手段和环境教育手段等。据此回答4~6题。
4.20世纪80年代国家制定了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以及强化环境管理的三大环境保护政策。这属于环境管理手段中的( )
A.行政手段 B.法律手段
C.经济手段 D.环境技术手段
5.我国早在197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就已规定:在中国,凡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从而对公众的健康、安全、生命以及公私财产等造成危害均为公害。公害是一种应负刑事责任的罪过。这属于( )
A.通过行政程序直接管理环境
B.运用法律武器,依法治理环境
C.运用税收、有偿付费等手段间接管理环境
D.环境技术管理
6.确定防治污染的技术、政策以及环境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组织环境保护的技术咨询和情报服务及环境科学技术交流,并广泛应用于环境之中。这些活动主要是运用何种手段进行管理,属于哪种类型( )
A.行政 环境技术 B.行政 环境质量
C.法律 环境技术 D.法律 环境计划
解析:第4题,题干所述的环境管理手段属于行政手段。行政手段是环境保护部门经常采用的手段,主要是研究制定环境政策、组织制定和检查环境计划;运用行政权力,将某些地域划分为自然保护区、重点治理区等;对某些环境危害严重的工业、企业要求限期治理,以致勒令停产、转产或搬迁等。第5题,依法管理属于法律手段的运用。按照环境法规、环境标准来处理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对违反环境法规、污染和破坏环境,危害人体健康、财产的单位或个人给予批评、警告、罚款或责令赔偿损失;协助和配合司法机关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的犯罪行为进行斗争,协助仲裁等。 第6题,确定防治污染的技术、政策以及环境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等属于行政手段;组织环境保护的技术咨询和情报服务及环境科学技术交流等,属于环境技术手段。
答案:4.A 5.B 6.A
7.能有效遏止环境的恶化,起到事半功倍效果的环境管理手段有( )
A.经济手段、技术手段
B.法律手段、宣传教育手段
C.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D.宣传教育手段、技术手段
解析: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具有强制性,在环境管理时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答案:C
8.读我国环境问题分布图,完成(1)~(4)题。
(1)写出图例A、B分别表示的环境问题。
(2)简述图例C所表示的环境问题造成的主要危害。
(3)环境管理就是对人类损害自然环境质量的活动施加影响,说出实施环境管理的手段有哪些?
(4)简述中国实施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我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危害及环境管理的相关知识。第(1)题,由图例A的分布区,可知A表示土地荒漠化,其荒漠化的表现为土地沙漠化。图例B分布于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应为森林破坏。第(2)题,由图例C分布可知其应代表酸雨,其对河湖、陆地建筑及陆地土壤生物都会产生影响。第(3)题,环境管理的手段包括法律或行政、经济、技术、宣传教育手段。第(4)题,中国实施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为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
答案:(1)A:荒漠化(沙漠化);B:森林破坏(森林锐减)。
(2)使河湖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使土壤酸化,造成养分流失,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使土壤肥力下降,导致农作物减产;腐蚀树木,使光合作用受阻,影响森林生长,林木成片死亡;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桥梁和文物古迹的损坏。
(3)法律手段或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
(4)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
9.我国许多大城市对工程建设项目能否立项建设实施论证,其执行的环境管理制度是( )
A.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B.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C.城市综合定量考核制度
D.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解析:此环境管理发生在工程建设项目前,是对其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做出的评价,因此属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答案:A
我国已将环境保护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管理原则和制度。据此回答10~11题。
10.“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属于我国( )
A.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
B.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
C.环境管理制度
D.国家行动方案
解析: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是“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答案:A
11.我国环境保护32字方针中,属于环境保护途径的是( )
A.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B.综合利用,化害为利
C.依靠群众,大家动手
D.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解析:依靠群众,大家动手是环境保护途径;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是环境保护的原则;保护环境,造福人民是目的。
答案:C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最大的水利工程。为了保证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实施,2005年5月,山东省沿东线工程的一些县区,环境部门依法强制关停了一些企业单位的自备井,保证地下水的储量。据此完成12~13题。
12.环保部门依法“封杀”自备井的做法,属环境管理范围的哪类管理( )
A.区域环境管理 B.资源环境管理
C.部门环境管理 D.环境技术管理
13.环保部门的管理手段,主要运用了( )
①行政手段 ②法律手段 ③经济手段 ④环境教育手段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本题组以南水北调为背景,考查对环境管理的分类和手段的理解。第12题,自备井能够比较随意地抽取地下水,“封杀”自备井是为了保护当地的水资源,所以属于资源环境管理。第13题,环保部门代表国家行使对环境的管理,其主要手段是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
答案:12.B 13.A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苏州河部分流域示意图
苏州河横贯上海中部,其附近分布着机械、锻造、纺织、造纸、印染、蓄电池、电镀、搪瓷等百余家大小工厂,码头连绵不断,舟楫林立,这里早已成为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带。然而随着上海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苏州河河床变浅了,河道变狭窄了,河水的黑臭现象日益严重,鱼类活动绝迹。多年来,上海市人民政府把治理苏州河作为建设一流城市的重要实事和标志性工程,决心将它改造成清新而充满诗情画意的观光河。
(1)图中A、B、C三地中污染最严重的是________地。试列举该地三个主要的污染源(除附近工厂污染源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州河水域环境的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并在短期内无法恢复,请简述其主要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第(1)题,第一问学生读图容易解答,后三问难度稍大。苏州河的污染除工业之外,还应有生活污染、运输污染(材料中“码头连绵不断”),另外还有酸雨污染,通过读图还可知道有上游和支流携带的污染等。第(2)题,苏州河的生态平衡被破坏,影响了苏州河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生存,丧失了自动调节功能,要恢复其生态功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答案: (1)C 来自岸上和水上的人们生活废弃物的污染 由运输造成的污染 河床底泥释放的污染物 大气降水中的酸雨注入 上游和支流带来的污染(三方面即可)
(2)苏州河水域是一个生态系统。人为因素对水域环境的污染,影响了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生存,破坏了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导致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
第三节 公众参与
教材第85页思考
1.环保是一项公益事业,人人有责,因此更应提倡见义勇为行为。
2.(1)顺应自然的生活:人类应该从自然中学习生活的智慧,过一种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生活,可以协调人类的生存利益和生态利益的关系。
(2)关心个人并关心人类:既关心个人又关心人类的环境权和发展权,任何无节制的消费资源、肆意排放污染物、污染输出、转嫁污染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行为。
(3)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体现了对后代人和自然负责的环境行为准则,杜绝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杀鸡取卵式的行为和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
3.积极参与当地环保组织活动,如参与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的创建活动,做环保宣传员,监督政府环保措施落实情况,检举违法和不环保行为等。参与环保行动时尤其注意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和改善环境。
1.实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前提是( )
A.公众参与
B.专业技术人员参与
C.污染严重的企业参与
D.关、停、并、转严重污染的企业
解析:公众参与是实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先决条件。
答案:A
2.能体现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行为作用的是( )
①环境和生态的教育与研究 ②代替政府执行环境政策 ③监督企业的行为 ④与企业合作开发环保产品及服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解析:①是政府科研机构的职能,②应该是协助政府执行环境政策。
答案:B
3.我国环保NGO的主要工作方向不包括( )
A.加强环境保护执法的强度和力度
B.监督企业的行为,与企业合作开发环保产品及服务
C.协助政府执行环境保护政策
D.环境和生态的教育与研究
解析:环保NGO是非政府组织,没有执法的权力。
答案:A
公众参与是指环境保护中,任何公民都有依据一定法律程序,参与保护环境的权利和义务。据此,回答4~6题。
4.下列关于公众参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家庭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最基本的组织
B.公众参与必须具备正确的环境观念
C.公众参与高消费会促进经济发展,带来经济繁荣
D.公众参与就是青少年的参与
5.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首先取决于( )
A.个人的环境意识 B.集体的环境意识
C.公众的环境意识 D.国家环保政策
6.下列实例中,体现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是( )
A.提倡高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B.不用或尽量少用一次性商品
C.提倡使用一次性用品,提高卫生水平
D.鼓励市民购买小汽车
解析:第4题,人类要使自己的环境行为符合环境规律,在实施环境行为之前,必须具备正确的环境观念,即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目的和动机。第5题,公众的环境意识是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所必需的思想和心理条件,因此是衡量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程度的首要因素。第6题,提倡高消费,使用一次性用品,鼓励市民购买小汽车不利于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答案:4.B 5.C 6.B
7.为了保护环境,我们每位中学生应当( )
①树立环境意识 ②讲究环境道德 ③捍卫自身的环境权益 ④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加强个人环境道德修养是使个人认识到自身的行为方式对自然和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和后果,并能自觉地调整个人行为,改变各种不道德的行动。环境保护是一项公益事业,人人有责,我们中学生更应当做环境保护的典范。
答案:C
8.读下列材料,完成(1)~(3)题。
苹果iPad、iPhone正在中国热卖,但137名苹果中国供应商员工,却因暴露在乙烷环境,健康受到不利影响。
2012年新年伊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自然之友、环友科技中心等36家环保NGO针对苹果公司的代工厂污染导致多名员工中毒事件,提出了“拯救‘'白雪公主’,为‘苹果’清毒”的倡议。
(1)以下属于NGO主要工作方向的是(多选)( )
A.环境和生态的教育与研究
B.协助政府执行环境政策
C.监督企业的行为
D.与企业合作开发环保产品及服务
(2)NGO的主要优势有哪些?
(3)我国环保NGO对于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具有哪些积极意义?
解析:NGO不靠权力驱动,也不是经济体,尤其不靠经济利益驱动。NGO的原动力是志愿精神,他们工作的主要方向是环境和生态的教育与研究;协助政府执行环境政策;监督企业的行为;与企业合作开发环保产品及服务。非政府组织的主要优势在于,他们拥有专业的知识、技术及调查能力,拥有更加单纯的社会责任感和充沛的创造力,而且引起了更广泛的基层团体的参与和支持。通过该案例可以看出:中国环保NGO的发展对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直接参与保护环境和实行社会监督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答案:(1)ABCD
(2)拥有专业的知识、技术及调查能力,拥有更加单纯的社会责任感和充沛的创造力,能引起更广泛的基层团体的参与和支持。
(3)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直接参与保护环境,实行环境保护的社会监督。
“26度空调节能行动”是一个倡导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公益活动。该活动自2004年发起,旨在呼吁人们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目前已有国内多个地区的非政府组织响应,并陆续在当地开展节能倡导行动。据此回答9~11题。
9.环保组织倡导发起的“26度空调节能行动”的主要作用有( )
①缓解夏季电力供应危机 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④保护臭氧层 ⑤减少酸雨危害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②④
解析:空调所需能源为电能,而部分电能是由燃烧化石燃料转化而成的,倡导“26度空调节能行动”可有效地节约电能,从而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并减少酸雨的危害,同时也能有效地缓解夏季电力供应危机。
答案:C
10.“26度空调节能行动”的重要意义是( )
A.增强公民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
B.建立节约型社会,提高经济效益
C.履行国际环境保护公约,推行清洁生产
D.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
解析:倡导“26度空调节能行动”的重要意义在于增强公民环保意识,倡导公民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倡导绿色消费。
答案:A
11.我国的民间环保组织在下列哪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
①青少年普及教育 ②提供法律援助 ③表彰优秀人物 ④相关法律的制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我国民间环保组织所做的工作不包括法律的制定。
答案:A
2016年4月22日是第47个世界地球日。IGEA“保护地球——绿色行动”的主题是“共担绿色责任、展示绿色中国”。据此,回答12~13题。
12.“绿色消费,环保选购”的行为准则有( )
①认购“环保标志”产品 ②用无氟制品、无磷洗衣粉、环保电池 ③选绿色包装 ④购买绿色食品 ⑤做“公交族”“自行车英雄” ⑥节约用水、用电、用纸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⑤⑥
答案:A
13.“绿色家庭”的正确做法是( )
A.“绿色家庭”使用含磷洗衣剂
B.“绿色家庭”专水专用
C.“绿色家庭”尽可能利用太阳能
D.为了节约,外出购物使用塑料方便袋
答案:C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口香糖的生产已有很长的历史。咀嚼口香糖有很多益处,但其残留物也会带来污染。为了研究口香糖的黏附力与温度的关系,一位同学通过实验,测定了不同温度下除去糖分的口香糖与瓷砖地面的黏附力,得到了如表所示的一组数据。
项目
1
2
3
4
5
6
温度/℃
15
25
30
35
37
40
黏附力/N
2.0
3.1
3.3
3.6
4.6
4.0
(1)根据上述数据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同学准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地口香糖的消费量和人们对其污染的认识。在确定调查对象时,他有两种选择:一是公众;二是销售口香糖的商店。请你在两者中选择一个,并说明理由。
调查对象________。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基本态度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为一位现代中学生,我们在参与环保的活动中,应该抵制哪些不良行为?
(5)请你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两个减少口香糖污染的建议或者措施。
解析:注意结合图表数据分析问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基本态度是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现代中学生应该自觉抵制一些不良行为,生产厂家也要采取一些措施,研制可吞食的口香糖,或改变口香糖成分,使其离开口腔后黏度迅速减小。
答案:(1)随着温度升高,黏附力先增大后减小(或:37℃时,黏附力最大……)(只要合理即可)
(2)公众 便于客观了解公众对口香糖污染的认识(或商店 便于了解口香糖的消费量)
(3)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4)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瓜皮纸屑;浪费水电和纸张等;购买一次性商品;风景区乱涂乱画;公众场所大声喧哗等。
(5)①研制可吞食的口香糖;②改变口香糖成分,使其离开口后黏度迅速减小;③通过制定法规,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第二节 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
(一)教材第82页思考
思考提示:1.保护全球环境关系到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影响到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乃至每一个人。因此环境保护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是一项造福全人类的公益事业。没有各国的合作,任何国际环境保护的目标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国际合作对于保护全球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国际合作中最重要的是认真履行国际条约规定的义务,积极采取行动,加强环境管理信息、技术的交流。国际社会要为环境问题严重的地区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地区提供改善环境的经济支持。
1.环境管理进行国际合作必要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环境问题是由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造成的,没有必要进行国际合作
B.环境问题不存在普遍性和共同性,无需加强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
C.某些环境问题具有跨国性、跨地区性乃至全球性,在保护环境中要实行国际合作
D.国际合作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承担相同的责任与义务
解析:有些环境问题在性质上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有些环境问题产生跨国、跨地区性乃至涉及全球的后果,因此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
答案:C
八国集团领导人发表声明,宣布就温室气体长期减排目标达成一致。声明称,八国寻求2050年实现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少一半的长期目标。但环境保护人士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官员对声明提出批评,认为八国应承担更多责任。据此,回答2~3题。
2.八国集团领导人声明要解决的环境问题是( )
A.酸雨问题
B.二氧化碳过量排放
C.臭氧层日益减少
D.汽车尾气排放过多
3.环境保护人士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官员认为八国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其主要原因是( )
A.消耗的能源少 B.排放的污染物多
C.防治技术先进 D.经济发达
解析:第2题,八国领导人声明要解决的问题是二氧化碳排放过多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第3题,发达国家排放的污染物多,消耗资源多,所以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答案:2.B 3.B
4.我国加强环境管理国际合作的主要原因是( )
A.我国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
B.没有国际合作,我国就不能进行环境保护工作
C.我国是造成环境污染份额最大的国家,应承担最大的责任
D.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履行国际公约和进行国际合作的责任和义务
解析: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领域,不仅有履行国际公约和进行国际合作的责任和义务,而且在解决我国环境问题方面有寻求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答案:D
5.日本人均GDP达到4 000美元、美国人均GDP达到11 000美元时,才开始大规模治理环境。目前中国人均GDP不到1 000美元,借鉴美日经验教训,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先投入大量资金治理环境,再发展经济
B.优先发展经济,再治理环境
C.发展经济要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D.我国环境问题不严重,不必大力治理环境
解析:美日经济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只重视经济发展不注重保护环境,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20世纪70年代后他们投入大量资金改善了环境状况。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环境问题比较严重,如果步美日后尘,环境问题会更严重,也将会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要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答案:C
6.关于我国参与国际合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我国是CO2的排放大国,已经签署《京都议定书》
B.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与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有关
C.“三北”生态防护林的建设,无助于大气中CO2的减少
D.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的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4.4%
解析: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批准了《京都议定书》的国家;人口增加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中温室气体上升的本质原因,计划生育使我国10年少生了2亿人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释放氧气;至2003年底,我国自然保护区的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4.4%。
答案:C
7.我国参与的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领域有( )
A.环境宣传教育
B.与澳大利亚合作开采铁矿
C.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建厂
D.东风汽车集团与日本本田公司合资组建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
解析:中国环境保护国际合作领域包括水资源研究与保护、大气质量研究与保护、有害废弃物研究与管理、动植物研究与保护、环境宣传教育、环保技术合作等。
答案:A
8.下面是我国已经签署的一些国际多边协定,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②关于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 ③控制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公约 ④干预公海油类污染突发事故国际公约 ⑤国际捕鲸管制公约 ⑥生物多样性公约 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⑧核事故及早通报公约
(1)这些公约的签订说明我国积极参加________环境保护活动。对于气候________、________蔓延等跨国问题,必须进行________合作,同时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以上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性原则。
(2)上述公约中,属于保护生物资源的是________;保护大气的是________;保护海洋的是________;防止固体污染物的是________。
(3)保护生物资源种类,体现了人与生物之间的________原则。
解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以积极负责而又慎重的态度参与国际合作,参加或缔结了若干环境与资源环保国际公约和条约,说明了我国在参与环境保护国际合作方面的积极态度。
答案:(1)世界 变暖 酸雨 国际 共同
(2)①⑤⑥ ②⑧ ④ ③ (3)公平性
9.下列地区的环境问题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的可能性最小的是( )
A.澳大利亚化学肥料、欧洲的耕作方式引起农田土壤的明显退化
B.巴西森林大规模被砍伐,野生动物受到威胁
C.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
D.泰国在湄公河岸边建大型化工厂
解析:澳大利亚化学肥料、欧洲的耕作方式引起农田土壤的退化不会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森林的砍伐,会引起世界气候的变化及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核电站的泄漏随着大气的运动,会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湄公河是国际性河流。
答案:A
10.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韩国公民自发组织到北京西郊植树,说明了( )
①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②污染物具有残留性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④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合作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和韩国公民到北京来植树,说明有些环境问题不只是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同时也说明了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合作。有毒物质或放射性物质可停留在污染区域很长时间,但这不是日本和韩国人帮助中国的原因。污染物具有残留性本身叙述正确,但与题干不符。
答案:C
11.有关下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俄罗斯没有遵循《京都议定书》的规定
B.美国虽然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但很好地遵循了《京都议定书》的规定
C.自1990年到2010年俄罗斯没有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指标
D.从1990年到1996年美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由俄罗斯的2倍变为3倍
答案:C
影响中国的沙尘暴源地2/3在国外,我国是沙尘暴最大的受害者。据此回答12~13题。
12.影响我国沙尘暴的沙源大多在( )
A.西亚 B.北非
C.南亚 D.中亚、蒙古
解析:影响我国沙尘暴的沙尘物质主要来自于中亚、蒙古、我国西北地区等。
答案:D
13.我国为减少东亚沙尘暴的发生已实施了一些积极的措施,下列措施能有效减少沙尘暴发生的是( )
①加强国际合作 ②退耕还草 ③建立预报监测系统 ④加强草原生态建设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解决区域性特别是全球性环境问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退耕还草、加强草原生态建设,有利于增加植被覆盖率,减轻风蚀的力度,减少扬沙天气和大气中沙尘的含量。
答案:D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我国已将减排目标纳入“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40%至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要达到15%左右,同时要增加4 000万公顷的森林面积和1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
(1)“低碳经济”主要针对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什么?目前,美国、中国的CO2排放量高居世界前两位,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公平性原则,造成全球环境污染份额大的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那么进行国际环保合作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3)我国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解析:第(1)题,“低碳经济”主要针对全球变暖问题。目前,美国、中国的CO2排放量高居世界前两位,其主要原因是美国因工业发达,对能源的消耗量大;中国人口规模大,能源消耗量大,且能源利用率较低。第(2)题,由于发达国家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所以应该率先采取环境保护措施,承担污染治理的费用,并将环保技术无偿或以优惠条件转让给发展中国家。只有这样才能治理好环境污染问题。第(3)题,结合中国国情,分析我国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答案:(1)全球变暖。原因:①美国因工业发达,对能源的消耗量大。②中国人口规模大,能源消耗量大,且能源利用率较低。
(2)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发达国家有义务率先采取环保措施,承担污染治理的费用,并将环保技术无偿或以优惠条件转让给发展中国家。
(3)措施:①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②加快产业升级(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③发展循环经济,进行清洁生产;④发展科技,提高能源利用率;⑤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⑥广泛开展植树造林,增加森林面积。
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
章末过关检测卷(四)
(测试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生态小康家园是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在农户土地上、在全封闭状态下,将沼气、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的一种生态农业庭院经济模式。读图,完成1~3题。
1.夜间,农户用草垫覆盖塑性玻璃温室穹顶,首要目的是( )
A.增加室内外温差 B.减少病虫害
C.减少水份蒸发 D.减少能量损耗
2.“楼顶花园,楼上家园,楼下果园”是生态农业庭院的写照,楼顶花园的主要生态作用是( )
A.夏季隔热,冬季保温
B.增加湿度,利于产出
C.天然氧吧,实现零排放
D.资源再生,提高产能
3.该生态小康家园地源热泵使用的主要季节是( )
A.春季、夏季 B.夏季、秋季
C.春季、冬季 D.秋季、冬季
解析:第1题,夜间,没有太阳辐射,气温低,为了保持温室内的较高气温,农户用草垫覆盖塑性玻璃温室穹顶,这是为了减少能量损耗。第2题,楼顶花园养鱼种花菜,相当于增加城市绿地、湿地面积,具有调节气温功能,可以夏隔酷暑,冬避严寒,使楼下住宅内的温差变小并舒适,故选A。第3题,当外界温度低于地温时,生态小康家园地源热泵开始使用,故选气温较低的冬春季节。
答案:1.D 2.A 3.C
包兰铁路自包头至兰州,全长990千米,全线有140千米在沙漠中穿行。其中在中卫和干塘间经过腾格里沙漠(如图所示)。所采取的防沙、治沙措施,曾获198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据此完成4~6题。
4.采用麦草方格沙障的方法用来防沙、治沙,是因为( )
A.增加土层腐殖质,有利于植物生长
B.降低风速,减少沙丘面风沙的吹蚀
C.有利于保持水分,有利于植物成活
D.麦草这一类原料丰富,成本低廉
5.图中绿洲在发展种植农业的过程中,最有可能出现的农业生态问题是( )
A.土地盐碱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酸化 D.地面沉降
6.为促进图中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中,最合理的有( )
A.利用铁路交通和丰富的沙源,发展建材工业
B.利用黄河水源,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C.扩大麦草方格沙障的范围,对沙漠进行大规模改造
D.利用独特的景观和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
解析:采用麦草方格可以增加地面粗糙度,从而降低风速,减轻沙丘面风沙侵蚀;该处绿洲附近引水灌溉发展种植业,会导致地下水位升高而出现盐碱化;沙漠景观和草方格景观和少数民族文化对东部民众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发展旅游业有一定的优势,又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答案:4.B 5.A 6.D
经国务院批准,我国第十一个国家级综合试验区——“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立。下图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分布略图。读图,完成7~8题。
7.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高,气候寒凉 B.冰川多,湿地广大
C.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D.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8.三江源地区湿地广布,其具有的重要价值突出表现为( )
①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②为鸟类等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空间 ③调蓄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河流的洪水 ④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 ⑤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 ⑥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④⑥ D.④⑤⑥
解析: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这里地势高,气候寒凉,因此生态脆弱,不适宜进行农业开发;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水源补给、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旅游等方面;其位于河流源头地区,对洪水的调蓄作用不大。
答案:7.A 8.C
贵州省江侗乡“稻鱼鸭系统”是根据当地降水充沛的自然条件,形成的在水稻田中“种植一季水稻、放养一批鱼、饲养一群鸭”的农业生产方式,耕作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图1为“稻鱼鸭生产景观图”,图2为“稻鱼鸭农事安排示意图”。读下图,完成9~10题。
图1
图2
9.影响“稻鱼鸭系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最主要自然条件是( )
A.植被 B.水源
C.热量 D.土壤
10.下列关于该农业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提高了粮食商品率
B.减少了农田生物的多样性
C.减少了农业污染
D.降低了土壤肥力
解析:第9题,由材料可知,“稻鱼鸭系统”农业生产方式主要是在水稻田里养鱼和养鸭,无论是水稻,鱼还是鸭子有需要充足的水源,所以B正确。第10题,稻鱼鸭复合系统能够维持农田平衡,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保护农业作物多样性。这种农作系统能够持续地控制作物病虫害,不施农药化肥,有效保护作物资源和农田环境,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健康、安全的农产品,促进农民粮食增产收入增加,由图示分析可知,该农业生产方式,一年内种植一季稻、放养一批鱼、饲养一群鸭为一个周期,并非一年三熟;控制作物病虫害,并不能根除病虫害,农事安排是结合当地的气候和水稻以及鱼、鸭的生长习性不同而安排的,要做到因时制宜,不能自由调整。
答案:9.B 10.C
某中学一地理研究小组在某地区进行生态调查。下图是他们调查后所作的一水井周边景观示意图。据此回答11~12题。
11.该地的这种生态特征最可能是哪种人类活动引起的( )
A.滥采 B.滥垦
C.滥伐 D.滥牧
12.解决该问题的合理措施是( )
A.提高机械化水平
B.充分利用水资源
C.建设高质量的人工草场
D.大量使用化肥,提高小麦的产量
答案:11.D 12.C
近些年来,外来入侵物种(如加拿大一枝黄花、巴西龟、水葫芦等)对我国生态环境、农林业生产和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据此,完成13~14题。
13.外来生物入侵某一区域,极易造成“疯狂繁殖”的原因是( )
A.繁殖能力强 B.缺乏天敌
C.营养源丰富 D.生物竞争激烈
14.下面四幅统计图中,能反映水葫芦大量繁殖对水体DO(溶解氧)、BOD(生物耗氧量)产生影响的是( )
解析:第13题,外来生物疯狂繁殖是因为到了新的环境中缺乏天敌。第14题,水葫芦的过度繁殖会吸收水中的溶解氧,使得生物耗氧量上升,水中的溶解氧减少。
答案:13.B 14.C
15.下列关于我国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四川盆地内酸雨危害严重的原因是工业发达,盆地地形
B.青藏高原地势高,人口稀少,因而没有生态环境问题
C.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
D.大兴安岭西侧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们过垦、过伐、过牧造成的
解析:四川盆地的酸雨危害属于环境污染不是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青藏高原南部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草地退化和土壤侵蚀;西北干旱、半干旱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草地退化和土壤侵蚀;大兴安岭西侧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森林破坏、土壤侵蚀、草地退化,原因主要是过垦、过伐、过牧严重造成的。
答案:D
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40分)
16.美国西部森林频发山火。检测显示过火林地水土流失加剧。下图示意美国西部部分地区2013—2015年山火的分布。(14分)
分别指出该地区山火与水土流失易发的季节,并分析过火林地水土流失加剧的原因。
解析:山火又称林火、植被大火等,是一种发生在林野难以控制的火情。干旱、闪电和一些人为原因都有可能引发山火。该地属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易发生火灾。冬季温和多雨,降水集中,易发生水土流失。
答案:该地区山火易发生时间集中在夏季。水土流失易发生在冬季。
原因:过火林地地表植被覆盖低,植被对地表保护能力减弱;地表径流增大,加剧地表侵蚀。
读图可知,该地位于30—40 N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炎热干燥,易发生火灾。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温和多雨,降水集中,易发生水土流失,过火林地地表植被覆盖率低,植被对地表保护能力减弱,地表径流增大,加剧地表侵浊。
17.读以下我国部分地区图,完成(1)~(5)题。(26分)
(1)A地区范围内沙化速度加快的人为原因是什么?土地沙漠化向东向南扩展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2)北京地区哪种天气现象与土地沙漠化有关?该地区的林业生态工程是什么?
(3)B地区代表的沿海地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地区是我国出现________危害较为严重的地区,其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D地区营造的林业生态工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我国环境问题的地区分布;其次,要明确环境问题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再次,根据环境问题的地区分布和特点,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答案:(1)滥垦、滥伐、滥牧,森林和草场遭到破坏。冬季气候干燥,多吹西北风。
(2)沙尘暴。“三北”防护林体系。
(3)海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石油泄漏污染
(4)酸雨 人口稠密,工业发达,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5)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
第一节 森林及其保护
(一)教材第56页思考
思考提示:应该辩证地看待森林减少与工业化的关系。森林减少与工业化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开发是必然的,但人类如果认识到森林的环境效益,在开发过程中注意保护森林,加强植树造林,就不会造成森林的锐减。开发要有一定的限度,过度开发必将造成森林的锐减。
(二)教材第56页思考
思考提示:1.可以从身边的事例找起,也可以通过参与的旅游活动和媒体的相关报道来总结出森林的生态功能。
2.森林的生态功能除教材提到的以外,还具有美化环境、杀菌除病、指示环境污染等多种功能。另外,森林还具有经济功能,为我们提供多种食物,为畜牧业提供饲料,可以制作家具,是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森林中还有多种药材,是重要的建筑材料等。
(三)教材第58页思考
思考提示:1.我国政府民间团体对保护森林所采取的措施和行动已经收到初步效果。我国自《森林法》实施以来,对森林的保护逐渐得到加强,许多林业部门和大型国有林场的主要功能已经从林木采伐转为森林培育。民间也有保护森林的积极行动,他们不仅植树造林,而且发起各种保护森林的行动。目前,我国人工林的保存面积居世界首位。
2.为保护森林应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不用一次性筷子;平时生活中节约纸张;积极使用再生纸产品;按规定积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等。
[课堂小结]
20世纪70年代以前,孔雀河流域胡杨林郁郁葱葱,而目前却有上百万亩胡杨林枯死。下图为“新疆孔雀河下游枯死的胡杨林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目前胡杨林大片枯死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退化 B.降水量稀少
C.过度开垦 D.气候变暖
2.改善该地胡杨林生长环境的对应措施有( )
A.退耕还草还林 B.融化冰川增加水源
C.实施人工降雨 D.人口迁移至上游地区
解析:第1题,这几十年的胡杨林的枯死主要不是自然原因造成的,所以不选择B,而是人为原因造成,过度开垦本身就存在着土地荒漠化的威胁,A是结果不是原因。在荒漠地区作物生长必须依靠水源灌溉。水源的多少决定了绿洲的人口和农田规模。但是盲目扩大开垦规模,导致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绿洲荒漠化日趋严重。孔雀河下游枯死的胡杨林就是过度开垦,不合理用水造成的。故选择C。而气候变暖不是直接、主要的原因。第2题,在荒漠地区作物生长必须依靠水源灌溉。水源的多少决定了绿洲的人口和农田规模。但是盲目扩大开垦规模,导致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绿洲荒漠化日趋严重。孔雀河下游枯死的胡杨林就是不合理用水造成的,针对出现问题的原因,应当采取退耕还林还草、统筹安排流域用水量,故选A。
答案:1.C 2.A
森林不仅是一种自然资源,而且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能为人类提供各种环境服务。据此,回答3~4题。
3.森林是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下列属于森林环境作用的是( )
A.为畜牧业提供了大量的饲料
B.为人类提供充足的木材
C.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D.林区为化学工业提供松脂
4.华北平原上的防护林带的主要功能是( )
A.防治水土流失
B.防治土地荒漠化
C.防治旱涝
D.防治风沙和土壤盐碱化
解析:第3题,森林的环境作用包括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过滤尘埃、吸收噪音、释放氧气、净化空气,提供旅游休闲场所。第4题,华北平原上的防护林带主要是防护西北风由内蒙古方向带来的风沙侵害。
答案:3.C 4.D
针对东北森林资源破坏的情况,培育和恢复森林资源,保护林区的生态平衡势在必行。据此完成5~7题。
5.关于东北地区防护林建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大兴安岭以西干旱风沙区
B.位于东北平原多林地区
C.是“三北”防护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D.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成效显著
6.关于东北林区开发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采伐小于更新,资源减少,林质下降
B.森林覆盖率下降,林木蓄积量上升
C.林区生态环境恶化,风沙、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
D.采伐手段趋于先进,轮伐代替皆伐
7.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 )
A.积极营造人工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B.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加强森林资源综合开发
C.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缩短其生长期
D.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防止生态环境恶化
答案:5.C 6.C 7.A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日益突出全球理念,倡导全球合作。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
材料二
森林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示例表
大气
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降低风速,吸附飘尘
水文
蒸腾水汽的一半以上重新参与水循环
土壤
根系固持土壤;枯枝落叶层吸收一定量的降水
生物
为半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
根据上表,概述森林的生态效益。
解析:本题通过表格形式给出森林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示例,要求概述森林的生态效益,应注意运用地理学科语言,并做到言简意赅。
答案:增加碳储量,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增加降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
读我国36°N附近1950年、2016年土地利用状况图,回答9~10题。
9.由于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该地可能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及现象有( )
①水土流失加剧 ②河流含沙量增大 ③酸雨加重 ④海平面上升 ⑤沿海地区滩涂扩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⑤
C.①②④ D.①②
10.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下列行为中合理并可行的是( )
A.停止工交建设和兴建住宅
B.将林地开垦为耕地,以弥补道路占地
C.尽量少占耕地,并在道路两旁和住宅周围植树绿化
D.将住宅用地移至滩涂地带
解析: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林地面积缩小,耕地面积扩大,森林砍伐后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口地区泥沙沉积加剧,使沿海地区滩涂扩大。注意“该地可能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及现象”,不要误选④。第10题,停止工交建设和兴建住宅不符合实际;将林地开垦为耕地,不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滩涂上建设住宅不合理。
答案:9.B 10.C
为保护我国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地区——西双版纳,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和地区经济所对该区域统筹规划(如下图),将该地区划分为红、绿、白三色区域:绿色区域是自然保护区,严禁开发;白色区域是农耕区,为限制开发区域;红色区域是重点开发区域。据此回答11~12题。
11.对于白色区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禁止对这个区域的一切开发活动
B.保护优先,适度开发
C.目前没必要进行退耕还林工作
D.生活在这里的人应陆续迁出,保护当地环境
解析:白色区域为限制开发区,应优先保护,适度开发,但没有必要将生活在这里的人迁出。
答案:B
12.被确定为重点开发地区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
A.地势平坦,人口相对集中,交通便捷
B.原始森林密布,生物资源丰富
C.地形崎岖,水能资源丰富
D.景色优美,旅游资源丰富
解析:被确定为重点开发地区,说明其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符合题意的只有A项。
答案:A
13.近年来,我国南方部分沿海地区适当扩大红树林面积的主要目的是( )
①为过往船只提供避风场所 ②阻挡海浪侵蚀海岸 ③保护生物多样性 ④增加用材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红树植物是一类生长于潮间带的乔灌木的通称,我国红树林由低纬度向高纬度减少,红树林种属的多样性从南到北逐渐过渡到比较单一,植株的高度由高变低,从生长茂盛的乔木逐渐过渡到相对矮小的灌木丛。红树林海岸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和海洋防灾减灾中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B
14.读我国生态工程与森林分布示意图,完成(1)~(4)题。
(1)在我国A、B、C三大林区中,最大的天然林区为(字母)________,人工林区为(字母)________。
(2)图中字母所表示的林业生态工程:D是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E是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同时____________,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全面治理长江流域的目的。
(3)A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针对此状况你认为应该采取何种措施?
(4)在长江中、上游山地丘陵区植树造林,将对长江径流量和长江水质起何作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解答时应首先明确我国森林的分布区及图例所示地区的位置,然后再针对林业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具体保护措施。我国的三大林区为东北林区(A)、西南林区(B)和南方林区(C),其中东北林区为最大的天然林区,南方林区为人工林区。我国的生态工程主要有:“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平原农田防护林工程,所在的地区不同,其主要生态功能也不相同。“三北”防护林主要是防风固沙,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主要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平原农田防护林主要是防风和营造农田小气候,沿海防护林主要是防风防浪。
答案:(1)A C
(2)“三北”防护林 防风固沙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减少水库、河道泥沙淤积
(3)①加大监管力度,禁止滥砍滥伐;②采育结合,积极营造人工林;③进行林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4)①对径流量的作用:使径流量的变化趋缓;②对水质的影响:入河泥沙减少,长江中下游含沙量减少。
第三节 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一)教材第61页思考
1.湿地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它处于陆地生态系统(如森林和草地)与水生生态系统(如深水湖和海洋)之间。换言之,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湿地结合了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属性,但又不同于二者。
2.这是一个开放性题目,可以在学习本课之前和学习本课之后,说出对湿地生态意义的不同认识。
3.三江平原大部分沼泽变成商品粮食基地,虽然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但是使三江平原大部分沼泽作为湿地的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及野生生物栖息地的作用降低。
(二)教材第63页思考
1.湖泊干涸、消失,将使湖泊水体调节气候(调节温度,增加空气湿度)、调蓄水量(减少洪水)、美化环境(旅游胜地)、动植物的栖息地等功能丧失。
2.对“围湖造田”问题的认识分两个方面:一是为什么要围湖造田,大多情况是因为人多地少,吃饭问题难以解决,为眼前利益而围湖造田,导致人与环境关系的恶性循环;二是如何解决,简单地讲是“开源节流”,开源指实行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解决生存问题,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节流指控制人口数量,减少对土地的压力,同时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对环境的认识,最终实现良性循环。
(三)教材第64页思考
思考提示:从佛罗里达南部大沼泽疏干的教训中,可以看出湿地的生态效益是巨大的,也是不可替代的。如果我们不合理地利用湿地(如疏干沼泽),就会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形成恶性循环。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我们应该保护它。同时,人类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已经提高,即从现状维持到恢复和重建受损的湿地。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水陆过渡性、系统脆弱性、功能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的基本特征,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在生态安全体系中独具特色,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据此回答1~2题。
1.从地理分布来看,湿地大多分布于( )
A.内陆地区
B.陆海交界地带、江河入海口以及宽广平坦的三角洲平原
C.沙漠边缘
D.高纬度地区
2.广东省是我国湿地大省,其重点保护的湿地类型是( )
A.淡水湖 B.红树林海滩
C.水稻田 D.鱼塘
解析:第1题,陆海交界地带、江河入海口以及宽广平坦的三角洲平原通常有各种类型的湿地发育。第2题,红树林海滩是广东重要的湿地资源,在调节气候、维护生物的多样性方面作用巨大。
答案:1.B 2.B
西藏拉鲁湿地,是世界稀有的、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它位于拉萨市的西北角,总面积6.2平方千米,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该湿地的主要植被是沼泽草甸,覆盖率达95%以上。据此完成3~5题。
3.拉鲁湿地所在的青藏高原能源资源丰富,主要有( )
①煤 ②石油 ③太阳能 ④水能 ⑤地热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③④⑤
解析:青藏高原能源资源丰富,主要有太阳能、水能和地热能,由于本区地质形成较晚,煤和石油较少。
答案:D
4.拉鲁湿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①是拉萨市氧气的主要补给源 ②增加拉萨市区的空气湿度,提高温度 ③吸附空气中尘埃,吸收有毒气体,是拉萨市的空气净化器 ④有非常大的蓄洪能力,可有效消除拉萨北部地区的山洪威胁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湿地具有多种环境功能,可以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温,并不是提高气温,②说法错误。
答案:C
5.拉鲁湿地的发展方向,不可取的是( )
A.通过湿地建设和草种改良,合理发展畜牧业
B,利用湿地的大面积水域发展水产业
C.利用其独特的高原天然湿地风貌和动植物种类,发展旅游业
D.利用湿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拉萨市的广阔市场,建立蔬菜、瓜果生产基地
解析:建立蔬菜、瓜果生产基地必然要排干湿地,不利于湿地的保护。
答案:D
下图所示地区有我国最大的湿地沼泽,近年来该地区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据此完成6~7题。
6.甲区域湿地广布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B.气候湿热,降水丰富
C.冻土广布,利于下渗 D.沿岸暖流,增温增湿
7.该地区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 B.农业科技水平提高
C.市场需求 D.国内电商发展快速
解析:第6题,甲区域位于东北地区,东北湿地成因: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②地势地平,多洼地,排水不畅;③地下有季节性和永久性冻土层,不利下渗。故A正确。东北地区纬度较高,气候湿热错误;冻土广布不利于下渗;东北平原不临海,因此洋流影响弱。故B、C、D错误。第7题,市场需求量和市场需求类型决定了农业生产规模和农业生产的类型,因此影响东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扩大的主导因素是市场。C正确。
答案:6.A 7.C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江源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平均海拔4 000多米。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美誉,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的发源地,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近几十年来,由于天灾人祸等许多自然和人为因素,整个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已在明显恶化,形势日益严峻。 目前“三江源”冰川、雪山逐年萎缩,众多江河、湖泊和湿地缩小、干涸。
材料二 三江源地区图。
材料三 2000年8月19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正式落成揭碑,它标志着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正式成立。2005年1月,国务院批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计划投资75亿元,用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以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实现牧民小康生活。
(1)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中的“三江”是指图中的(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三江源地区的湖泊湿地的最主要作用是什么?
(3)目前“三江源”冰川、雪山逐年萎缩,众多江河、湖泊和湿地缩小、干涸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本题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为背景,考查了湿地的环境效益、湿地减少的原因及湿地保护的措施。第(1)题,三江源中的“三江”指的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从图中的位置来看,①是怒江,②是澜沧江,③是长江源头金沙江,④是黄河。从而得知答案为D。第(2)题,考查湖泊湿地的作用,此处湖泊位于海拔较高的青藏高原上,河流的发源地,最主要的作用是生态作用,为三大河流的源地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动植物资源丰富,湿地起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变化,会对世界气候产生较大的影响,此处湿地具有调节气候的功能。第(3)题,目前湿地减少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为因素加剧了湿地退化过程。 自然原因:全球变暖,使得蒸发量加大,地温升高,冰川、冻土层得不到水分回补,使得冰川回退。人为原因:主要是水源地周围植被的破坏,使其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水源补给河流的水量减少,河流断流、湖泊萎缩等。
答案:(1)D
(2)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3)自然原因:“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变暖,蒸发量加大,地温上升。人为原因:草场地区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行为使植被遭到破坏,使其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乌裕尔河下游地区。区内湖泊星罗棋布,河道纵横,水质清澈、苇草肥美,沼泽湿地生态保持良好,被誉为鸟和水禽的“天然乐园”。黑龙江省政府将扎龙自然保护区作为全省重要的保护对象。读图,回答9~11题。
9.下列有关扎龙湿地形成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②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 ③有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 ④气候寒冷,地下水水位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对扎龙湿地进行重点保护的主要目的是( )
A.涵养水源 B.调蓄洪水
C.美化环境 D.保护生物多样性
11.扎龙湿地对齐齐哈尔市环境调节能力最强的时期是( )
A.1月至2月 B.3月至5月
C.6月至9月 D.10月至12月
解析:第9题,本区纬度高,气温低,燕发弱;气候寒冷,有永久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位于松嫩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因此该地区多湿地。第10题,扎龙自然保护区是鸟和水禽的栖息地,对其进行重点保护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第11题,湿地对城市环境调节能力最强的时期是城市降水量最大的时期,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区6月至9月降水量最大、径流量最大。
答案:9.A 10.D 11.C
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下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完成12~13题。
12.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
A.泥沙淤积 B.气候变暖
C.排水造田 D.黄河来水量减少
13.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 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③美化城市环境 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12题,宁夏平原由于黄河水的灌溉形成我国重要的农耕区。20世纪80年代人口数量的增加导致过度围垦湖泊。结合材料中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可说明湖泊的减少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故选C项。第13题,湖泊湿地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能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水量和降低气温的年较差;具有调节径流的作用,可以减少洪涝灾害;具有增加生物多样性,美化环境的作用。故选B项。
答案:12.C 13.B
14.某区域内湿地呈斑块状分布。下表中的数据反映该区域湿地的变化。
年份/年
湿地斑块数目/块
湿地总面积/hm2
湿地比率/%
1976
2 251
88 893
42.99
1986
3 721
39 639
19.17
2005
1 973
19 230
9.30
阅读资料,分析该区域不同时段湿地变化的特点,说明湿地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解析:湿地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答案:变化特点:1976—1986年,湿地斑块数量显著增加,湿地破碎,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1986—2005年,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
不利影响: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等。
第二节 草地退化及其防治
教材第60页思考
思考提示:1.若有草地退化现象,可以从草地数量种类、载畜量的变化方面表现出来。
2.草地退化的原因可以从当地自然条件(降水较少、气候干旱)和人类活动(超载放牧、滥垦草原等)两个方面考虑。
3.草地的保护可以从禁牧、轮牧、舍饲、半舍饲、建设草地基地、建立饲草料基地、建设“草库伦”、退耕还牧等方面采取措施,还可以考虑增强法治相关建设和保护草地资源的意识等。
[课堂小结]
读我国四个牧区超载起至年份、超载持续时间和年平均超载率表及四个牧区草原退化趋势图,完成1~2题。
地区
超载起至年份
超载持续时间/年
年平均超载率/%
西藏牧区
1964—2000
37
47
青海牧区
1970—2000
31
18
甘肃牧区
1973—2000
28
20
四川牧区
1982—2000
19
10
1.根据图表信息,可判断( )
A.超载持续时间越长的牧区,年平均超载率越大
B.四个牧区中青海牧区草原退化速度最快
C.四个牧区草原退化的现象均呈持续上升趋势
D.2000年,四川牧区和西藏牧区超载面积基本相当
2.有关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全球变暖对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影响不大
B.经济贫困是导致草原退化的唯一原因
C.通过划分草原保护区和畜牧放养区,可使草原生态得以保护
D.只要控制超载现象,就能够完全控制草原退化
解析:第1题,认真阅读图表中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出超载持续时间越长的牧区,年平均超载率并不一定越大,如表中的甘肃牧区与青海牧区的对比;由图中各牧区变化曲线的斜率可以看出,青海牧区最大,草原退化速度最快;由图中可以看出西藏牧区草场退化率有下降的阶段,所以并不是草原退化的现象均呈持续上升趋势;根据题目所给的已知条件,无法判断各个牧区超载面积的状况。第2题,要使草场资源能够持续稳定地利用,就要采取措施使草场资源能够休养生息,改善生态环境。
答案:1.B 2.C
读下表,完成第3题。
数量
美国
新西兰
澳大利亚
中国
蒙古
每公顷草场
养羊头数/头
1.94
11.58
1.17
0.96
0.6
3.造成上述国家草场载畜量差异的最主要原因为( )
A.气候条件 B.地形条件
C.市场条件 D.管理水平
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新西兰草场的载畜量远高于其他各国,主要原因为新西兰的草场地处降水丰富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单位面积产草量大且草质优良。其他国家的草场主要位于降水较少的地区,单位面积产草量较低。
答案:A
下图是植被、风速与输沙率的关系图。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反映出( )
A.同一植被条件下,输沙率与风速呈负相关
B.同一风速条件下,输沙率与植被呈负相关
C.在植被覆盖度为10%~20%时,风速对输沙率的影响较小
D.输沙率与植被、风速的关系不明显
5.由图可知,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
A.合理利用水资源
B.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植树种草
C.设置沙障固沙
D.小流域综合治理
解析:图中显示同一风速条件下,植被覆盖度越高、输沙率越低,即输沙率与植被呈负相关,则防治荒漠化的相应措施是提高植被覆盖率。
答案:4.B 5.B
科尔沁草原,曾经水草丰美,但前些年却变成荒漠化严重的沙地。从1997年开始,科尔沁人因地制宜,防沙用沙,目前已初步扭转了“沙进人退”的局面,开始走向“沙绿民富”的道路。读科尔沁沙地位置示意图,完成6~7题。
6.科尔沁沙地曾经“沙进人退”、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有( )
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农垦 ④不合理灌溉导致的盐碱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科尔沁沙地“沙绿民富”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 )
A.全球气候变暖,冰雪融水增加
B.沙地边缘构建乔、灌、草防护林带
C.配套排灌设施,合理引用水资源
D.推广沙地植被恢复配套技术
解析:科尔沁草原地处农牧交界地带,其荒漠化主要是由于过度放牧和过度农垦造成的;近年来,已初步扭转了“沙进人退”的局面,并开始走上“沙绿民富”之路,主要原因是对荒漠的治理和合理用水等措施,并不是气候变暖,冰雪融水增加而造成。
答案:6.B 7.A
8.自然草场的载畜量是有限的,过度放牧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分析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 某草场的产草量可以供应40头奶牛正常产奶,如增加一头奶牛,每头奶牛的产奶量会减少30升。3个牧民家庭2005年与2006年的收入如下表所示。
牧民家庭
饲养奶牛/头
单位产量/(升·头-1)
产奶量/升
2005年
2006年
2005年
2006年
2005年
2006年
甲
10
10
1 000
970
10 000
9 700
乙
20
20
1 000
970
20 000
19 400
丙
10
11
1 000
970
10 000
10 670
合计
40
41
3 000
2910
40 000
39 770
材料二 绝大部分牧民家庭的经济活动较单一,养牛收入是其唯一的经济来源,日常劳作都是围绕养牛产奶活动展开的。市场上牛奶价格下降的时候,牧民为了增加收入只有多养奶牛。
(1)上表中反映出整个草场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2)为了增产增收,甲、乙两个牧民家庭向丙牧民家庭学习,想多养奶牛多产奶,长此以往,会产生的恶果是什么?
(3)为了避免产生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该地地方政府应当采取的环境管理措施有哪些?
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奶牛饲养量增大,牛奶的总产量却在减少,产生的原因及采取的措施如下图所示。
答案:(1)奶牛饲养总数增大,牛奶总产量减少。
(2)草场退化甚至消失,减少或断绝了牧民的经济来源,牧民转移至另一块草场。
(3)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划区轮牧;建设人工草场和生态林;广开就业门路,鼓励牧民外出务工经商;利用政策引导和资金上的扶持,使牧民转产,如从事养羊业、旅游业或农产品加工业等;加强教育,科技兴农,并增强牧民保护草场的生态意识等。(答出三点即可)
下图为“美国1933年4月发生的‘黑风暴’分布图”,读图,完成9~10题。
9.此种灾害是一种( )
A.土壤侵蚀 B.土壤盐碱化
C.水土流失 D.土壤污染
10.引发该灾害的根本原因是( )
A.砍伐森林 B.过度耕种
C.温室效应 D.灌溉不合理
解析:第9题,“黑风暴”是一种强风侵蚀裸露地表的灾害。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此时为春季,图示区域多大风,对植被较差的地表侵蚀强。第10题,美国西部原先有较好的植被覆盖,后来美国在向西部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破坏植被,许多地方被开垦为农田,从而使地表失去植被的保护,出现“黑风暴”。
答案:9.A 10.B
下图为黄河源地区不同海拔的草地退化情况。读图,完成11~12题。
11.黄河源地区草地退化的特点是( )
A.居民点密度越大草地退化率越高
B.海拔4 500~4 600米的草地退化率最小
C.居民点密度越大草地退化面积越大
D.海拔4 300~4 400米的草地退化面积最大
12.影响黄河源地区不同海拔草地面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壤水分 气温 B.土壤水分 坡度
C.气温 光照 D.光照 坡度
解析:第11题,从曲线变化看,草地退化率与居民点密度的变化不完全对应;草地退化率在海拔5 200米以上最低;将图中每海拔高度段内的草地面积与其对应的草地退化率相乘,得到的数据就是退化的草地面积,比较可以得出海拔4 300~4 400米的草地退化面积最大。第12题,黄河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地区,土壤的水分条件越好,草地面积就越大。
答案:11.D 12.B
13.“草库伦”是草原地区牧民为了合理利用,保护草场而采用的一种方式。下列结果是利用“草库伦”获得的是( )
①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 ②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目标 ③改善了当地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了收入 ④使草场退化加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草库伦”是牧民将草场一片一片圈起来,在“草库伦”内实行牲畜轮饲,有水源的地方,根据自己的生产需要和经营管理能力,围建1~2公顷的围栏,在其中兴修水利,进行灌溉、精耕细作,以种植优质高产的饲草料为主,发展种菜、种果等多种经营。“草库伦”建设可以改善当地的草原生态环境,提高植被覆盖率;发展畜牧业生产,基本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目标;提高牧业防抗灾能力,改善畜群的营养结构,提高畜产品质量,促进畜群结构的调整。
答案:A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黑河流域示意图。
材料二 地处黑河中游的张掖地区近50年间,人口由55万增至126万,耕地由10万公顷增加到26万公顷,中游沿岸建成平原水库27座,截流了几乎全部的上游来水。
材料三 额济纳旗草原生态极度脆弱,草本植物由20世纪80年代的130余种减少到30种;草场植被覆盖30年间降低了50%~80%;亩均生物量不足20千克;草场载畜量下降了46%。
材料四 灌溉“草库伦”的主要做法是:牧民在自己承包的草场内,选择水土条件比较好的地方,根据自己的生产需要和经营管理能力,围建1~2公顷的围栏,在其中兴修水利,进行灌溉、精耕细作,以种植优质高产的饲料、草料为主,发展种菜、种草等多种经营。
(1)图示地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
(2)黑河下游的额济纳旗草原的气候类型属于____________。
(3)额济纳旗草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建设“草库伦”的意义有哪些?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措施可以改善额济纳旗草场的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1)草场退化 土地沙化
(2)温带大陆性气候
(3)黑河中游地区过度用水使下游的额济纳旗草原因缺水而退化;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4)意义:防止草场退化,增加牧民收入。
措施:①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加强教育、科技兴农,增强牧民保护草场的意识;②科学协调黑河流域的用水,充分节约利用水资源;③实行禁牧、轮牧制度;建立饲、草料基地;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变游牧方式为牲畜舍饲、半舍饲方式。
第五节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一)教材第71页思考
1.生态环境脆弱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发生的自然背景见下表。
自然背景
A
大兴安岭西侧,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区
B
西北干旱、半干旱荒漠绿洲区
C
暖湿带半湿润黄淮海平原区
D
南方亚热带丘陵区
E
南方亚热带丘陵区
F
西南横断山区、云贵高原西部亚热带丘陵山区
G
青藏高原高寒地区
2.生态环境问题之间的关联性:生态环境中的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和草地退化会导致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二)教材第72页思考
不同的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不同,该题应抓住某一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例如: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应采取的措施有退耕还林、改坡为梯、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下图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读图回答1~2题。
1.甲、乙两地共有的地理现象是( )
A.广泛种植水稻 B.雨热同期
C.冬季河流结冰 D.水运发达
2.目前甲、乙两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别是( )
A.旱涝盐碱危害、水土流失严重
B.多风沙危害、水资源短缺
C.生态破坏严重、多旱涝灾害
D.水资源短缺、酸雨危害较严重
解析:第1题,甲、乙两地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所以共同的特征就是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第2题,甲位于我国华北地区,该地主要的问题就是水资源短缺;乙位于我国江汉平原,酸性气体排放,降水较多,酸雨现象严重。
答案:1.B 2.D
3.我国各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对应正确的是( )
A.内蒙古草原——光热不足
B.青藏高原——高寒气候
C.黄淮海平原——森林砍伐
D.西北地区——矿产开发
答案:B
读我国西部各省区土地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完成4~5题。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甘肃省沙漠化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
B.内蒙古水土流失的面积与宁夏一样多
C.西北各省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干旱
D.云南、贵州两省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
5.保护和恢复西北的生态环境,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 ②提高沿途城镇的天然气使用率,减少对林草的开发 ③生态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林还草 ④从根本上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以保护生态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第4题,由图可以看出新疆沙漠化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内蒙古水土流失的面积比宁夏少点;云南、贵州两省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破坏植被;西北地区地处内陆,降水少,气候干旱,这是造成其沙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第5题,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破坏了不易恢复,因此在开发建设中要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减少对林草的开发,还可实行生态退耕,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多,不可能减少对资源的开发。
答案:4.C 5.A
6.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十三五”规划要求我国森林覆盖率从现在的21.63%提高到23.04%。下列措施中,能快速有效地提高森林覆盖率的是( )
①继续营造防护林体系 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③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④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森林覆盖率提高的措施,是对分析辨别能力的考查。题目中给出的四个措施都是可行的。这就要求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快速、有效”。③④两个措施都是对森林的保护,可以减少对森林的砍伐和破坏,但不能快速提高森林的覆盖率。
答案:A
7.本着“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的原则,我国应在北方半干旱地区、南方山地和丘陵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青藏高寒区分别发展( )
①畜牧业、林业、种植业、畜牧业 ②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种植业 ③畜牧业、畜牧业、淡水养殖业、畜牧业 ④林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北方半干旱地区降水少,植被以草原为主,宜发展畜牧业,不宜发展种植业;南方山地和丘陵区宜发展林业或畜牧业,不宜发展种植业;长江中下游平原素有“水乡”之称,宜发展种植业和淡水养殖业;青藏高寒区生态环境脆弱,只能发展畜牧业。
答案:A
8.读下图,分析回答问题。
(1)①地区沙漠化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防治西北地区土地的沙漠化,我国正在这些沙漠化严重的地区进行的巨大林业生态工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②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③地区出现酸雨危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④地区出现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治理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A地区营造的林业生态工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我国环境问题的地区分布;其次要明确环境问题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再次,根据环境问题的地区分布和特点,可知已经采取的防治措施。
答案:(1)过度垦殖、放牧,使植被破坏严重 “三北”防护林工程
(2)气候干旱,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
(3)该地区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大量排放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造成酸雨危害
(4)黄土疏松,植被破坏,夏季多暴雨,土地遭流水侵蚀作用强烈 植树种草,搞好农田基本建设,走农、林、牧相结合的道路
(5)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
读“我国某地河流发育示意图”,完成9~10题。
9.该类河流地貌主要分布于( )
A.东北地区 B.青藏地区
C.云贵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10.该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A.土地次生盐碱化 B.地表缺水
C.咸潮危害 D.洪涝灾害
解析:第9题,看图可知,该地石灰岩广布,发育有流水溶蚀和淀积形成的喀斯特地貌,该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选C。第10题,喀斯特地貌区地形崎岖、土层浅薄、裂隙发育,水分下渗严重,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丰富,故该地貌分布区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地表缺水,选B。
答案:9.C 10.B
下面表格代表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对四个地区的危害程度(☆号越多代表危害程度越高)。据此完成11~13题。
11.下列四个地区及其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连线正确的是( )
地区
水土流失
寒潮
土地荒漠化
酸雨
①
☆☆
☆☆
☆☆☆☆
②
☆☆☆
☆
☆☆☆
③
☆
☆☆
☆☆☆☆
④
☆☆☆☆
☆☆☆
☆
☆
A.浙江——④ B.内蒙古——①
C.广东——③ D.重庆——②
12.下列措施中对治理①类地区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起积极作用的是( )
A.沿海防护林工程 B.南水北调
C.西电东送 D.建青藏铁路
13.四种环境问题中,有一种基本不影响广东,其原因是( )
A.森林覆盖率高
B.降水少
C.位于沿海地区,降水量大
D.纬度位置低,重重山岭的阻挡
答案:11.D 12.C 13.D
14.阅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A区域的生态问题及其引发的次生环境问题。
(2)B、C两区域生态问题相同,说明危害更严重的地区及理由。
(3)比较D、E两地区森林主要生态功能的差异。
解析:第(1)题,A位于南方亚热带丘陵地区,这里人口密集,过垦严重,降水丰富,主要的生态问题为土壤侵蚀。其引发的次生环境问题为石漠化或土壤贫瘠。第(2)题,两地都面临着土壤侵蚀问题,但B地更严重些,和这里的丘陵地形、城市密集、土地的生产力高有关。第(3)题,D区处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该区的森林具有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E为亚热带的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地质条件复杂,土壤易受侵蚀,该地的森林作用主要为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
答案:(1)土壤侵蚀。石漠化(或土壤贫瘠)。
(2)B区域。B地形起伏大,土层薄;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土地生产能力高。
(3)D:防风固沙、保护农田;E: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第四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
(一)教材第67页思考
1.300年来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呈上升趋势。
2.300年来世界物种灭绝数量呈上升趋势。
3.世界人口增加和物种灭绝数量呈正相关关系。
4.由此可以得出,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
(二)教材第69页思考
1.在人类还没有了解某种物种之前,它将从地球上消失,将会使人类抵御危机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并面临生存威胁。
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回答时可以针对图中现状,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以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经济、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①青蛙的眼睛很敏锐,据此人们发明了“电子蛙眼”。
②利用超声波,蝙蝠能在漆黑的夜里准确地捕捉到猎物,据此人们发明了雷达。
③鱼能在水中自由的上下游动,据此人们发明了潜水艇。
④猫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事物,据此人们发明了夜视镜。
⑤某些植物的叶子有许多小齿,鲁班据此发明了锯。
3.从保护野生生物的角度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食用野生动物,要保护野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另外,我们要积极宣传保护野生生物的重要意义。
2016年4月27日至28日中国科学院和环境保护部在广东省肇庆市举行会议,就共建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区暨生物多样性观测合作达成协议。据此,回答1~2题。
1.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
A.遗传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
C.生态环境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2.下列关于物种灭绝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种灭绝本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所以对于物种灭绝人类无能为力
B.物种的数量如此巨大,所以我们不必杞人忧天
C.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在短期内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生物多样性,但是灾变过后新的物种又在生成,使物种多样性重新增加
D.人类新发现物种数量超过灭绝或者濒危物种数量,所以对生物多样性应持乐观态度
解析:第1题,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第2题,物种灭绝虽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但人类活动可以加速或延缓其灭绝速度。物种灭绝会减少生物多样性,但物种灭绝后还会产生新的物种,又增加生物多样性。
答案:1.C 2.C
科学家袁隆平利用我国野生水稻基因,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种植后,大幅度增加了我国粮食产量。据此回答第3题。
3.野生水稻基因的成功利用,反映了( )
A.要保护各种生态系统的平衡
B.保护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储备资源的一种方式
C.各种自然资源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D.地球养活人类的能力是无限的
解析: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物种具有重大或潜在的利用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储备资源的一种方式。
答案:B
通过对我国野骆驼遗骸和文献记载的研究,得到其分布变迁图。读图,完成4~6题。
4.从图中可以看出,野骆驼( )
①曾生活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 ②分布范围由亚热带季风区扩散至西北干旱区 ③文献记载区主要在温带草原区和温带荒漠区 ④目前主要分布在陕西和内蒙古交界地区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从野骆驼遗骸分布区可以看出,野骆驼曾分布在大兴安岭、太行山以东地区,即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和中温带针阔混交林区;野骆驼文献记载区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太行山以西地区,即温带草原区和温带荒漠区。
答案:A
5.与遗骸分布区、文献分布区相比较,目前的野骆驼分布区( )
A.气候更干旱 B.地形更崎岖
C.河网较密集 D.热量更充足
解析:目前的野骆驼分布区主要在温带荒漠区,与以前相比分布区气候更加干旱。
答案:A
6.影响野骆驼分布区变化的因素包括( )
①草原开垦 ②过度放牧 ③大量捕杀 ④种群退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根据野骆驼分布区的变化可以看出野骆驼对气候的适应能力在增强,影响其分布区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对野骆驼的大量捕杀。
答案:A
7.下列属于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是( )
A.建立动物园 B.建立人工繁育基地
C.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 D.建立自然保护区
解析:A、B、C项属于迁地保护。
答案:D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17年2月2日是第21个“世界湿地日”,记者从湖北省林业厅了解到,我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已基本完成。这次调查运用了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可以说是有史以来对我省湿地资源最全面、最准确的一次调查,不过,一直备受关注的白鳍豚在调查中依旧没有“露面”。
图1 近300年来世界物种灭绝的趋势
图2 地球历史上5次大规模物种灭绝
(1)上述图文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
(2)以白鳍豚为例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
(3)东北虎、藏羚羊和朱鹮等,都如白鳍豚一样濒临灭绝。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这些珍稀物种?
答案:(1)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锐减)。
(2)主要是人为因素:乱捕滥捞经常误杀白鳍豚,或导致白鳍豚食物匮乏。繁忙的水上交通威胁着白鳍豚的安全,航道的日益繁忙使白鳍豚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日渐压缩白鳍豚的生存空间,破坏其栖息地,并阻断白鳍豚的洄游路线。严重的水污染破坏了白鳍豚的食物资源,危害其健康。
(3)强化宣传生物多样性的有关法律规定;严禁乱捕滥猎;建立珍稀动物保护基金;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
云南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不可替代的生态服务功能,并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在云南的生物多样性构成中,滇西北地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地区具有全球不可替代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加强滇西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据此完成9~10题。
9.滇西北生物资源丰富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
A.交通不便 B.地势高
C.气候类型多样 D.人类活动少
10.目前,云南野生稻资源正日益枯竭,主要原因是( )
A.全球变暖
B.滑坡、泥石流的破坏
C.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
D.当地人的大量采集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及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的原因。滇西北为横断山区,地势高差大,气候类型多样,因而生物资源丰富。云南野生稻资源的枯竭,主要是由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所致。
答案:9.C 10.C
据国外媒体报道:很多人认为指狐猴(Aye-Aye)是世界上最丑的动物。不幸的是,它现在也是地球上最濒临灭绝的动物,也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要和指狐猴说再见了。据此,完成11~12题。
11.指狐猴成为“地球上最濒临灭绝的动物”,这是哪种生态环境问题的体现( )
A.森林资源匮乏 B.草场退化
C.水土流失 D.生物多样性减少
12.指狐猴成为“地球上最濒临灭绝的动物”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①指狐猴的生境被破坏或丧失 ②水土流失 ③土地沙化 ④人类高强度的捕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11题,指狐猴是一种生物,它濒临灭绝本身就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第12题,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直接后果是破坏土地资源,不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答案:11.D 12.D
13.“植物界诺亚方舟”仓库建在北欧挪威的西斯匹次卑尔根岛,以便在地球遭遇极端灾害后还能保存世界各地的生命种子。选择在此处建仓库最主要的原因是( )
西斯匹次卑尔根岛位置图
A.寒流流经此处,气候寒冷
B.国际航线众多,交通便利
C.人烟稀少,安全性好
D.冷高压控制之下,气候严寒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位于80°N附近,纬度高,气候寒冷,而非因为寒流流经;此处冰川广布,海上交通不便;该地受极地东风带控制,不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
答案:C
14.下图是2000年世界濒危物种数量位居前列的部分国家的濒危哺乳动物、鸟类种数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
(1)归纳图中濒危物种分布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
(2)分析印度尼西亚濒危物种数量较多的原因。
解析:以2000年世界濒危物种数量位居前列的部分国家的濒危哺乳动物、鸟类种数统计图为材料,考查图中各国地理位置共同的特点及印度尼西亚位置与环境。第(1)题,图中印度尼西亚、巴西、印度、墨西哥、菲律宾、马来西亚、坦桑尼亚、越南大体处于南北纬30°之间为低纬度或热带国家,且从地理位置来看是临海国家或岛国。第(2)题,确定印度尼西亚的纬度位置、板块位置、热带雨林分布区(可联系必修3课本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知识)来回答。
答案:(1)低纬度或热带国家;岛屿或临海国家。
(2)物种丰富,火山、地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多;人类过度采伐、毁林破坏了其生存环境;人类过度捕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