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2章 第四节 免疫调节 课件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2章 第四节 免疫调节 课件和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8-10-29 19:53:05

文档简介

问题探讨
能使人生病的细菌、病毒等几乎无处不在,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处在病原体的包围之中。但是,通常情况下,我们却并未感到不适。


1、人体能靠激素而直接杀灭病原体吗?

2、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吗?
不能

概念: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功能:人体通过免疫,机体能识别“自己”、排出“非己”,以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
阅读课本P35-37完成“导学与评估”P35知识点1、2并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哪些?
2、你知道吗?其实哭也是一种免疫
过程,因为泪腺分泌的眼泪中含有溶
菌酶,那么眼泪的这种免疫作用属于
什么免疫?
3、什么是抗原,其应该具有什么特性?
4、什么是抗体?
免疫系统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


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吞噬细胞
淋巴细胞
(发挥免疫
作用的细胞)
T细胞
B细胞
(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在骨髓中成熟)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
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问题1、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哪些?
免疫细胞的分化
淋巴结
骨髓

胸腺
淋巴结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问题2、你知道吗?其实哭也是一种免疫过程,因为泪
腺分泌的眼泪中含有溶菌酶,那么眼泪的这种免疫作
用属于什么免疫?
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及其分泌物)
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
物质和吞噬细胞)
(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皮肤分泌物的杀菌作用
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组成)
第二道防线
(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组成)
皮肤和黏膜的阻挡作用
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
溶菌酶使细菌溶解
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非特异性免疫
白细胞消灭病原体
特点:先天的遗传的,不针对哪一种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非专一性)
皮肤和黏膜对病菌的阻挡作用
属哪种免疫?
皮肤分泌物的杀菌作用
属哪种免疫?
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清扫异物
属哪种免疫?
溶菌酶使细菌溶解
属哪种免疫?
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属哪种免疫?
白细胞消灭病原体
属哪种免疫?
(二)第三道防线的作用

---特异性免疫
(二)特异性免疫
2、组成:
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1、概念:
后天形成,只针对特定的病原体发生的特异性反应。
3、特点:只能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防御作用,对其它的病原体无效。(专一性)


特异性免疫类型
(一)抗原:
概念:引起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叫做抗原。
4、抗原和抗体
如:病原体(细菌、病毒等)、寄生虫、花粉、异体组织
主要是异体的蛋白质和核酸
其次是自身产生的衰老、受损的人体细胞、肿瘤细胞、癌细胞。
抗原的性质:
1)异物性


2)大分子性

3)特异性
包括外来物质;自身的衰老受损的细胞、肿瘤细胞。
通常都是相对分子量大于10000的物质

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
(二)抗体
是机体接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能和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1、概念:
3.分布:
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有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
2.特点:
(1)特异性: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特异相
结合
(2)化学本质:蛋白质(球蛋白)
4.抗体的种类:
1)抗毒素:特异性中和细菌外毒素毒性的成分
2)凝集素:使细菌发生特异性凝集的成分
阅读课本P37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请绘制出抗毒素再一次进入机体时被体液免疫消灭的流程图?
2、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哪些?其中有特异性识别作用的是哪些细胞?
3、二次免疫(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时的免疫)与 初次免疫(抗原第一次侵入时的免疫)比较,具有什么特点?
四、特异性免疫的过程
1、特异
性免
疫的
种类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对体液中的抗原
起免疫作用的方式
对抗原侵入的宿主
细胞(靶细胞)
起免疫作用的方式
2、免疫的具体过程
1)感应阶段:
1 体液免疫
抗原
吞噬细胞
(摄取和处理)
T细胞
B细胞
(识别)
淋巴因子
呈递抗原
使抗原隐藏的抗原决定簇暴露
刺激
记忆细胞
2)反应阶段:
B细胞
增殖和分化
受抗原刺激
浆细胞
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效应B细胞)
3)效应阶段:
+ 抗原
浆细胞
合成和分泌
抗体
特异性免疫反应
抗体与病菌结合,抑制其繁殖或对宿主细胞的黏附
抗体与病毒结合,使其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
抗体与抗原结合,使其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1)体





淋巴因子
再次
吞噬细胞消灭
第一次
增殖分化
二次免疫的特点:快而强
 原因:记忆B细胞受刺激后增殖、分化快。
(1)体液免疫
抗体数量
初次抗原刺激
二次抗原刺激
时间
二次免疫反应
出过天花或麻疹的人为什么会终身免疫?
反应更快、更强烈
1)感应阶段:
2 细胞免疫
抗原
吞噬细胞
(摄取和处理)
T细胞
(识别)
呈递抗原
使抗原隐藏的抗原决定簇暴露
记忆T细胞
2)反应阶段:
T细胞
增殖和分化
受抗原刺激
效应T细胞
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T细胞,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3)效应阶段:
效应T细胞
释放
靶细胞
(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
密切接触
淋巴因子
(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如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
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被激活,使其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变化,最终裂解死亡。
通过加强各种有关细胞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如诱导产生更多的效应T细胞,增强其杀伤力等
细胞免疫的过程
抗原
吞噬细胞
(摄取和处理)
T细胞
(识别)
呈递抗原
记忆细胞
增殖和分化
效应T细胞
释放
靶细胞
密切接触
淋巴因子
增殖和分化
侵入的宿主细胞
裂解死亡
加强
细胞免疫:
二次免疫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作用对象
产生效应的细胞
产生效应的方式
举例
联系
两种免疫比较
区 别
侵入内环境的抗原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
浆细胞
效应T细胞
抗体与相应的抗原
特异性结合
①效应T细胞与靶细
胞密切接触
②效应T细胞释放淋
巴因子,促进免疫
外毒素
麻风杆菌
①都分为三个阶段②既独自作用,又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作用







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之间,既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又可以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例如,进入体内的细菌外毒素,需要有特异的抗毒素与它结合,才能使它丧失毒性,因此主要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
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是胞内寄生菌,也就是寄生在宿主细胞内,而抗体是不能进入宿主细胞内的,这就需要通过细胞免疫的作用才能将这些病菌消灭.
而在病毒感染中,则往往是先通过体液免疫的作用来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而播散,再通过细胞免疫的作用来予以彻底消灭。
注意:特异性免疫中的三个唯一
(1)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
浆细胞 (效应B细胞)

(2)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
浆细胞 (效应B细胞)

(3)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
吞噬细胞
问题探讨:
前面讨论的主要是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人们通过这种防卫功能,使机体能有效地防御病原体,那么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不是越强越好呢?你能不能举几个例子?
过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病
免疫能力
过强
免疫能力
过弱
免疫
失调
过敏原
机 体
抗 体
某些细胞
过敏原
释放物质
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
概念: 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1.过敏反应
(功能过高)
特点:
1)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2)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失;
3)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过敏原:
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过敏原。是抗原的一种
举例:
花粉、室内尘土、鱼、虾、牛奶、蛋类、青霉素、磺胺、奎宁等
过敏反应
返回
找出过敏原
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
预防措施:
(二)自身免疫病
概念: 把自身的组织或器官当作抗原,发生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或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
(功能过高)
免疫功能过强不好,免疫功能过弱或缺陷当然也是不好的,由此而引起的疾病统称为免疫失调病。
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先天无胸腺、
先天无B细胞等
营养不良、感染、药物、手术等造成的
由疾病或其他因素引起
由遗传引起
艾滋病(AIDS)
(三)免疫缺陷病
②病原体:艾滋病毒
球状RNA病毒、且为逆转录病毒
艾滋病
概念:艾滋病(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俗称艾滋病病毒)引起的致死性传染病。
④致病机理:
艾滋病
HIV侵入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⑤病毒分布:
艾滋病患者和携带者的
血液、精液、唾液、泪液、尿液和乳汁中
⑥传播途径:
1)性行为传播
2)血液传播
3)母婴传播
  HIV能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人体丧失一切免疫功能。人失去免疫功能后各种传染病将乘虚而入,使人感染发病,一般在两年内死亡。
  艾滋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预防主要有:①洁身自爱;②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器具;③不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等医疗器械;④需要输入血液及血液制品时须经严格的HIV检测。
资料分析
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
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死亡率极高。艾滋病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由念珠菌、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下图表示HIV感染后,体液中HIV浓度和人体内主要的免疫细胞 T细胞数量的变化过程。
HIV侵入后HIV和T细胞浓度变化
四 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防卫功能:主要是清除侵入体内的病原体(对外)

监控功能:消灭突变细胞(对内)

清除功能:主要是清除人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衰老、损伤、癌变细胞)

免疫系统受损可能引发癌症吗?
免疫系统除了具有防卫功能外,还有监控和清除功能: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它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我们体内每天都可能产生癌细胞,免疫系统时刻监视着突变了的“自已”成分,并将它们及时清除。艾滋病病人由于免疫功能缺失,所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大大升高。
五、 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预防
2.免疫治疗
3.器官移植
免疫学应用在三个方面:
免疫预防:
预防接种:
利用人工制备的各种免疫制剂使个人和人群产生对疾病的特异性免疫。
免疫用的
生物制品
自动免疫

被动免疫
伤寒菌苗、卡介苗
乙脑疫苗、牛痘苗
白喉、破伤风类毒素
菌苗:
疫苗:
类毒素:
白喉抗毒素
丙种球蛋白
免疫血清:
免疫球蛋白:
器官移植:
用正常的器官置换丧失功能的器官,以重建其生理功能的技术叫做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的成败取决于什么?
取决于供者和受者的组织相容性抗原,即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只要供者和受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进行移植,但为减轻排斥反应,病人还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
资料分析:器官移植所带来的问题
讨论
1、最初进行的器官移植,为什么总是不成功呢?
移植的器官对于被移植者来说是异物,免疫系统具有排异反应,但是,当时没有针对这一问题采取任何措施。
2、在进行器官移植时,运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提高成活率。但这些药物会使淋巴细胞减少,反而容易患感染性疾病。这一问题该如何解决?
必须控制适当的剂量,恰到好处才有望使移植的器官能够较长时间发挥作用。
教学设计
授课年级 高一 科目 生物 主备人
章节内容 2.4.1免疫调节 共__2__课时,本课时:第__1__节
学习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通过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重难点分析 (1)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
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情景设计 问题设计 人被HIV感染后期,患者有时会出现持续一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以及体重减轻10%以上,这是为什么呢? HIV可以通过神经调节和免疫调节来清除吗?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二、探究活动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P35-P36这一部分内容,然后思考以下问题:(1)免疫器官包括哪些? (2)什么是免疫细胞?包括哪些细胞?它们有什么不同? (3)什么是免疫活性物质?包括哪些?补充:免疫细胞主要位于血清、还位于淋巴、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因为在练习中经常会涉及。)过渡:当我们体内有炎症时,扁桃体会肿大,有时颌下等部位还出现淋巴结肿大。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淋巴结及扁桃体都属于免疫系统。相当于人体内的警察,有外来侵犯时,它们首先发挥作用。哪里有炎症那里免疫系统抵抗,里面的各种细胞增多增大,则这些器官增大。人被HIV感染后,也并不得病,一般有几年时间的潜伏期,这是什么原因? 通过这些问题引入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的学习。提问:在初中的时候关于免疫我们已经学过一些,我们知道,抵御病原体的攻击,人体有几道防线?有三道防线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二、第三道防线的作用及特点。
三、检测与评价 (1)抗体的化学成分为???????????,当?? 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受到抗原刺激时,该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分泌到血液中。(2)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 ,最终导致人体的免疫功能几乎全部丧失。(3)下列免疫细胞中,不能进一步分化的是(  ) A.T细胞?B.B细胞 C.记忆细胞 D.吞噬细胞 理解知识,学以致用
四、课堂小结 小结: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等体液中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并发挥免疫的过程①抗原进入机体后首先会引起怎样的变化? 吞噬细胞的吞噬和处理 ②有几种细胞参与这个过程? 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哪些细胞和物质有识别作用?特异性识别呢? 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和抗体;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和抗体 ③最后抗原是在哪里,怎样被消灭的? 在体液中抗原和抗体结合,使之失去感染能力或抑制其繁殖和对寄主细胞的吸附,大多会进一步形成沉淀或细胞团,最后被吞噬细胞消化。 ④特异性是如何体现的? 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⑤记忆细胞引起的二次免疫有什么特点? 比初次反应快,也比初次反应强,能在抗原侵入,尚未为患之前将它们灭绝。过渡:通过体液免疫机体只能消灭体液中的病原体,如果病原体侵入了细胞,抗体就无能为力了,消灭这些病原体通过什么途径呢?从而进入细胞免疫的教学。 训练学生总结概括能力,明确重点
五、作业设计 课后作业本P115-116 加强本章节练习
六、板书设计 第一、二、第三道防线的作用及特点 组成 类型第一道 皮肤、黏膜(对病菌的阻挡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吞噬细胞 第三道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特异性免疫
课后反思 本节课使学生认识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之间的联系,从动画上理解特异性免疫过程,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审批:



教学设计
授课年级 高一 科目 生物 主备人
章节内容 2.4.2免疫调节 共__2__课时,本课时:第__2__节
学习目标 (1)知道免疫学的应用。(2)建构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概念。
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免疫学的应用。2.教学难点:调节网络概念的建立。
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情景设计 问题设计 将班上同学分为4个小组,分别搜集以下有关内容的资料:疫苗的发明与应用、免疫学在各种疾病的临床检测和科学研究中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器官移植。 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免疫学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活。
二、探究活动 组织学生讨论:你知道哪些疫苗?对什么病起作用? 引导学生回顾人教版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中用来说明细胞膜的流动性的科学史:1970年,科学家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这两种细胞刚融合时,融合细胞的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在37℃下经过40min,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其中的荧光标记法就是免疫荧光标记法,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先将已知抗体标记上荧光素制成荧光标记物,再用这种荧光抗体与细胞膜上的相应抗原结合,使细胞上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发荧光。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讨论:为什么器官移植难以成功?免疫抑制药物对人体免疫力起什么作用?如何解决供体器官短缺问题?提出疑问:20世纪以前,人们只知道神经调节,1902年,促胰液素的发现使人们发现了体液调节,随后,人们又发现了二者之间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现在我们学习了免疫调节,免疫调节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有关吗?为什么把它们称为“完整的调节网络”呢? 充分认识到科学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也从器官移植供体不足中认识到科学的局限性。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技术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唤起爱心。
三、检测与评价 (1)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与机体免疫有关 B. 浆细胞能增殖分化成具有分裂能力的记忆细胞 C. HIV 病毒主要攻击 T 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陷 D. 大规模饲养家畜时合理使用动物激素可提高免疫力(2)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则这两种物质中(? )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理解知识,学以致用
四、课堂小结 1、疫苗的发明与应用 征服传染病 2、临床检测与科学研究 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的特性 3、器官移植 免疫抑制剂的使用4、人体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训练学生总结概括能力,明确重点
五、作业设计 课后作业本P117-118 加强本章节练习
六、板书设计 一、免疫学的应用 1、疫苗的发明与应用 征服传染病 2、临床检测与科学研究 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的特性 3、器官移植 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二、人体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课后反思 1、整合科学史教育的途径很多,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都给学生展现了一个广阔的天空。 2、教师对科学史素材的搜集、学习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提升的过程。实现教学相长。3、科学史的教育功能很多,但也不能奢望每一次整合都达到多种教育功能,只要能使学生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我们都不妨试一试,因为这是一条值得我们去探索的路!
审批:


教学设计
授课年级 高一 科目 生物 主备人
章节内容 《免疫调节》习题课教学设计 共__1__课时,本课时:第__1__节
学习目标 掌握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三道防线的组成和作用特点; 理解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第三道防线的防卫功能。(2)教学难点: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及其关系。
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情景设计 问题设计 绘制的免疫概念图中,用相机拍摄图片,屏幕显示,然后提问学生找出其中概念图绘制错误的地方。纠正学生错误,学生再次绘制概念图,纠错总结归纳三道防线的组成和相关作用。(小结前两道防线的作用和在进化上的意义:人体的这两道防线是人体一出生就具备的,通过遗传获得,是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天然防御机制。)在多数情况下,这两道防线可以阻止病原体对人体的侵袭。如果这两道防线都被攻破的话,那就要靠第三道防线来发挥作用了。这第三道防线是由什么所组成的呢?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二、探究活动 三、第三道防线组成(一)回顾教材中相关的内容,回答问题1、回顾抗原抗体概念。2、回顾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流程。四、回顾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1、体液免疫的过程(1)展示体液免疫的过程图,提出问题:a.当病原体进入体内后,先由什么细胞发挥作用?吞噬细胞能否在这种情况下就把抗原消灭掉呢?如果不能,它又将把抗原传递给什么细胞?b.最后由什么细胞感应到抗原的入侵,而它又作出怎样的反应呢?c.抗体由什么细胞产生?它有和作用?为什么说抗体和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d.记忆细胞起到什么作用?它能否继续分化?(2)展示学生课前制作的流程图。a.让学生自行评价。b.总结流程图的制作意义和制作要求。c.展示正确的流程图,并对体液免疫的过程进行总结。体液免疫这一系列过程是在细胞外液进行的,但如果一些病毒和细胞内寄生的细菌进入到细胞内时,抗体能否进入到细胞内发挥免疫的作用呢?2、细胞免疫的过程(1)展示体液免疫过程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图,让学生总结出细胞免疫的感应阶段和反应阶段。(2)效应T细胞如何发挥作用?它能否直接将抗原消灭?抗原释放后如何被清除?(3)展示流程图的框架,让学生填写相关的概念和联系词。3、比较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异同点(1)再次展示两种免疫方式的过程图,总结感应阶段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联系。(2)填写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比较表。
三、检测与评价 1.能够使人产生病理反应的是(  ) A.血清中的抗体 B.皮肤细胞上的抗体 C.血清中的白细胞D.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2.如果a是与抗体形成的结合体,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a表示外毒素,那么抗体表示为凝集素 B.如果a是抗原,多数情况下结合体会进一步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 C.a通常情况下也可以表示为结核杆菌或麻风杆菌 D.如果抗体吸附在皮肤的表面,当a再次侵入时,可以引起自身免疫病3、体液和细胞免疫的表格对比 区别外界来源,作用对象,作用物质,作用过程对比。 理解知识,学以致用
四、课堂小结 三道防线组成,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和区别 训练学生总结概括能力,明确重点
五、作业设计 复习前两章内容,背诵记忆重要知识点。 加强本章节练习
六、板书设计 一、第一道防线的作用1.组成:皮肤和黏膜2.特点:先天性,非特异性二、第二道防线的作用1.组成: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2.特点:先天性,非特异性三、第三道防线的作用1.组成: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以及免疫活性物质组成2.特点:特异性3.方式: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课后反思 学生通过对免疫知识的学习,对人体的三道防线已有了认识和了解,已经掌握了免疫系统的组成,对免疫调节的物质基础也有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但是对特异性免疫这个难点还是比较容易出现混淆知识点的情况。
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