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问题探讨
图1 图2
图1和图2各是什么细胞?他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血液
血浆是血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
血液的组成(血液=血浆+血细胞)
问题探讨
图1 图2
图1和图2各是什么细胞?他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单细胞生物
外界环境
多细胞生物
间接
媒介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体液的概念: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体液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细胞外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血浆
组织液
淋巴等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CO2和代谢废物
细胞
O2和营养物质
1.体液的分类
体液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血液
(血液=血浆+血细胞)
2. 血细胞的内环境是 ;
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 ;
3.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
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 ;
5.毛细淋巴壁细胞的内环境是 。
血浆
组织液
淋巴和血浆
血浆和组织液
淋巴和组织液
6.口腔上皮细胞的内环境是 。
组织液
判断一下以下细胞生存的内环境
思考?
单细胞动物草履虫可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但人体的组织细胞直接处于外界环境中就会死亡,这是为什么?
细胞外液的成分(以血浆为例)
水
血浆蛋白
营养物质
代谢废物
无机盐离子
气体
各种激素
含量最多
(O2、CO2等)
(胰岛素等)
(尿素等)
血红蛋白属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不属于。因为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而红细胞不属于内环境
如何判断一种物质是否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3.三看是否属于外界环境的液体,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如消化道、呼吸道、尿道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1.一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浆蛋白、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O2、CO2、激素和代谢废物等,若是,则一定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2.二看是否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如血红蛋白、糖蛋白、呼吸酶、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载体蛋白等,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02、血红蛋白、H+
B.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
D.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0
B
在正常情况下,下列物质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红蛋白②淀粉③尿素④钠离子⑤血浆蛋白⑥激素⑦消化酶⑧氨基酸⑨维生素⑩DNA
A. ③④⑤⑥⑧⑨
B. ③④⑤⑦⑨⑩
C. ①④⑤⑥⑧⑩
D. ②④⑤⑥⑦⑧⑨
A
血浆的pH在7.35-7.45之间.
其稳定与HCO3 -、HPO42-有关
人体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2.酸碱度:
3.温度:
一般维持在37℃左右
溶质微粒多=溶液浓度高 =渗透压高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外界环境
内环境
(血浆、组织液、
淋巴)
细胞
氧气
二氧化碳
养料
代谢废物
养料
二氧化碳
氧气
代谢废物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代谢终产物
代谢终产物CO2
食物
营养
物质
尿液
消
化
系
统
呼
吸
系
统
泌尿系统
循
环
系
统
淋巴
组织
液
血浆
空气
营养
物质
O2
CO2
O2
细
胞
O2
营养物质
皮 肤
汗液
CO2
代谢终产物
当组织液蛋白质增多或血浆中蛋白质减少会出现什么现象?
组织水肿
组织水肿的原因(4点)
1.过敏反应,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
2.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浓度降低,水分进入组织液
3.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不能渗入毛细淋巴管而致使组织液浓度升高
4.肾脏病变
1.O2从体外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经过多少层膜?
葡萄糖从体外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经过多少层膜?
2.O2从体外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经过多少磷脂双分子层?
葡萄糖从体外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经过多少磷脂双分子层?
3.O2从体外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经过多少磷脂分子?
葡萄糖从体外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经过多少磷脂分子?
11层
7层
11层
7层
22层
14层
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通过什么途径进入病变细胞?
肌肉注射
静脉注射
组织液
血浆
组织液
病变细胞
血浆
组织液
病变细胞
体温的日变化规律调查结果
1.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何特点?
2.不同的人(年龄、性别不同)体温变化有何异同?
3.人体温的日变化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有何差异?
成员 上午
6h 上午10h 中午12h 下午
2h 傍晚
6h 晚上
9h
母亲 37.0℃ 37.0℃ 37.3℃ 37.4℃ 37.2 ℃ 37.1℃
父亲 36.8℃ 36.8℃ 37.1℃ 37.3 ℃ 37.1℃ 36.9 ℃
自己 37.1 ℃ 37.1 ℃ 37.4 ℃ 37.5 ℃ 37.3 ℃ 37.1 ℃
1.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一般不超过1℃。而且,同一个人的体温随昼夜变化也不同。
2.不同年龄的人的体温有差异,一般年轻者高于年老者。
3.不同性别的人的体温也有差异,一般女子略高于男子。
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PH:7.35~7.45
体温:37OC左右
渗透压: 37OC 血浆渗透压770kPa左右
正常红细胞形态
红细胞吸水后形态
红细胞失水后形态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乳酸+NaHCO3 乳酸钠+H2CO3
缓冲物质: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剧烈运动时:
H2O+CO2
由肺将CO2排出
Na2CO3 + H2CO3 NaHCO3
碳酸钠进入血液:
由肾脏排出
代谢终产物
代谢终产物CO2
食物
营养
物质
尿液
消
化
系
统
呼
吸
系
统
泌尿系统
循
环
系
统
淋巴
组织
液
血浆
空气
营养
物质
O2
CO2
O2
细
胞
O2
营养物质
皮 肤
汗液
CO2
代谢终产物
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发展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
↓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
↓
现代观点:
神经调节
神经—体液调节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1)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 泌尿系统
直接参与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系统是
A.循环系统与消化系统
B.消化系统与呼吸系统
C. 循环系统与呼吸系统
D.呼吸系统泌尿系统
C
(2)参与调节稳态的系统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内环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
尿素等代谢废物在体内积累
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过高
体内缺氧,血氧过低
体温过高,影响酶的活性
丢失大量水和无机盐
病状 内环境理化性质 引起疾病的症状
尿毒症 自身中毒和综合病症
糖尿病 多食、多饮、多尿、口渴、饥饿感强烈、消瘦
高原反应 头痛、乏力、心跳加快
感冒发烧 食欲不振,四肢无力
严重腹泻 疲倦、周身不适、恶心
1.O2从体外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经过多少层膜?
葡萄糖从体外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经过多少层膜?
2.O2从体外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经过多少磷脂双分子层?
葡萄糖从体外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经过多少磷脂双分子层?
3.O2从体外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经过多少磷脂分子?
葡萄糖从体外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经过多少磷脂分子?
11层
7层
11层
7层
22层
14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