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八上第四单元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上第四单元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1.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1-01 18:08:39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上期第四单元检测题
(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语言知识与运用(18分)
1.下列选项中字形和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差使(cāi) 俯瞰 佝偻(lǒu) 踌躇(chú)
B.飓风(jù) 狼籍 濒临(pín) 惬意(qiè)
C.刽子手(guì) 蹒跚 荫庇(yìn) 虬须(qiú)
D.鸡枞(cóng) 遏制 倒坍(tān) 紊乱(wěn)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电影《大鱼海棠》的预告片中“守望重生”“义无反顾”“爱苦别离”三个章节对抑扬顿挫的故事情节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刻画。
B.鲍青松同学唱歌妙手偶得,因此同学们选他担任文艺委员的职务。
C.这部小说的情节太离奇了,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D.春晚的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令电视观众触目伤怀、感动不已。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在考试中能否取得好成绩,关键在于平时的努力。
B.学校近来发生了多种不文明现象,政教处认真思考并调查了其中的原因,并及时对违纪人员做出了教育和处罚。
C.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我县加大了巡查整治力度。
D.政府必须下决心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否则,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只能是空想。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于是我转念想,对于我们,家又何尝不是一只船? 。
①四周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
②但因为乘在这只熟悉的船上,我们竟不感到陌生。
③但只要这只船是牢固的,一切都化为美丽的风景。
④岁月不会倒流,前面永远是陌生的水域。
⑤这是一只小小的船,却要载我们穿过多么漫长的岁月。
A.⑤④②①③ B.④③①②⑤ C.④①③⑤② D.⑤②④③①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背影》一文中作者选取“车站送别”的特定情景,抓住传神的细节写父亲的背影,创造出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B.汪曾祺的《昆明的雨)之所以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浓烈如火的情怀。
C.《白杨礼赞》的作者是茅盾,他原名沈德鸿,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代表作品有《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
D.《我为什么而活着》的作者是美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罗素。本文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然后分别展开。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华社一份《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上做出批示:例行节约、反对浪费。
B.我市低保条件为:家庭成员月人均收入低于230元的居民,不论其年龄、职业、单位性质,都可以申请纳入低保范围。
C.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D.如果你茶饭不思,沉湎于“王者荣耀”不能自拔,如果你忽视现实社会,游走于网络虚拟社区,那么,你——可能“病”了!
二.古诗文积累。(4分,每空1分)
7. ,似曾相识燕归来。
8..轻舟短棹西湖好, 。
9..中原乱, ,几时收?
10. ,误入藕花深处。
三、阅读理解(28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肩担的一生 范宇
①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橘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在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② 。 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使是全部家当。泥墙茅顶的房子破不堪,常常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希望。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有几分便来自扁担的抖擞精神。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父亲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样,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
③ 。
④20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村,正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呢,身为木匠的舅舅脱口而出——扁担。对,扁担!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担,扁担不能太直,大直则易伤肩和腰,因此,还得将扁担火烤之后,用外力将之略微弯成弓形。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
⑤这根扁担抗起来很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之后的许多年,父亲无论挑什么,都用她。有次在挑玉米时,父亲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浸润着她,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融化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父亲挑起扁担来越来越有默契,像与母亲的婚姻一样,虽偶有磕磕绊,感情却越束越深厚。她也没有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的气概,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
⑥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不少人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这也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或许,这背后更多是村庄现实的无奈。
⑦无论如何,父亲最终选择了离开。
⑧曾经朝夕相对的扁担被搁置在了一个冰冷的墙角,孤零零的。说来也奇怪,没有了重压,扁担却一天比一天弯,弯得像一个苟延残喘的暮年老者。或许,再过几年,抑或十余年,她使将走完一生,彻底告别深爱了一生也奋斗了一生的村庄。
⑨这也是农人的一生。
⑩九月,村庄又迎来冷冷清清的收获季节。我返城时,碰见挑着谷子从田边迎面走来的大伯。大伯今年六十岁了,还在田间劳作着。他也曾短暂离开过村庄,却始终没能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他仍然坚信着,只要村庄还在,扁担还在,就一定能够扛起生活的重担。甚至,在人烟越来越少的村庄里,不少固守的农人还是坚信——一根扁担仍能挑起一根村庄。
?这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或许它与现实追求早已背道而驰,却让人肃然起敬。
(选自《襄阳晚报》2016年3月3日,有删改)
11.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②③两段横线处,第②段应填( ),第③段应填( )(2分)
A.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
B.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
12.阅读文章④一⑥段,概括补充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程。(每空不超过5个字)(2分)
上好的木材→ →渐弯的扁担→
13.作者提到“扁担”,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她”,有何表达效果?(3分)


14.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⑩段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15.“扁担”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3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
五台山的白杨 陈奕纯
①画家是为万里江山而生的,画家总能知道,人世间最美丽的是什么。
②可江山如此之大,河海山川何其多,大美在哪里?美在外表,但更在内质。一眼之间的美容易发现,但凡是大美,总是无形地隐藏在物事的深处,必须用心深谙其神韵。这样的美若是寻找到了便会叫人念念不忘。
③在我的心中,五台山,便是这样的地方。
④多年来,我一次次地登临,一次次地拜望,看山寺桃花始盛开,看香火袅袅,可谓精神的愉悦和享受,我还喜欢那山上的白塔,每当清晨,太阳初升,霞光四射,山上白雪皑能,山头白云悠悠,山下白杨簇簇,一片肃穆的气氛。
⑤近几年我更是频繁上山,因为对五台山的白杨树情有独钟。
⑥像寺山门外的一大片开阔地上,便长着一簇高高的自杨。我记不清多少次去拍照去绘只盼年年拍照、年年画,常画常新。。这16棵白杨树的根部紧紧地生长在一起,到半空后逐渐散开,越向上越疏放,远远望去,就像高高的香炉,更像盛开的花,绵绵散发出的芳香在空中弥漫。在阳光的照耀下,它们显得格外圣洁美丽。
⑦)五台山有着成片的白杨林。春天到这里,你看到的是闪着油光、润含春雨的叶子,树里如筛子般透着光。夏目的自杨树碧翠葳蕤,摇啊摇,毫不懈怠地送给人们清爽。深秋,自杨树并没有留下秋风的萧瑟,而是如金子一般撒遍山坡。汽车从白杨林里穿过,那纯净的金色紧紧地吸引着你。山道弯弯,十米一景,一弯一色,道道山谷,自杨树像列队的士兵,在你的眼前翘首相送。脚下的金子哗哗地随风飘舞,或者厚厚地铺在地上,叶子如蝴蝶般在空中飞舞。
⑧我为五台山的自杨树深深地陶醉。一座白塔,亿万片金色的叶子,把五台山装点得神圣无比,仿佛你来了就是好运就是吉兆,你离开时就是走向锦绣前程。
⑨如果你不亲临其境,何以能见到如此的繁华与铺张?
⑩此时,我仰视睛空,心中顿时万里无云。我们物质的铺张是把有限的资源浪费殆尽,大自然的铺张则是施与众生。正如眼前的白杨树,它铺展在空中的华美,令我的心如清风中的睡莲,一一瓣绽放,香气弥漫,随之一股豪迈的气息,在胸间激荡升腾一一我多么想铺展开一块硕大的画布,把眼前的大美,淋漓地挥洒出来!
?白杨,它的根脉深深地抓向大地,它才有飞扬于云霄间磅礴的大美。
?在这里,望着白杨,我想到了民间的俗语:树有多高,根就有多深。
?是的,人,只有心向下,有那匍匐大地的谦卑,才能够倾听天地人心的丰厚与沧桑;一个艺术家,只有心向下,才能够诞生飞扬的艺术。而在红尘的攀援中,为着名与利、欲与望,身与心一起浮躁地升腾,只有在这里,才有这样的感叹:忙忙碌碌的日子,最对不起的是我们的生命。
?于是,我一次次地登临五台山,一次次地仰望这里的白杨,又很难说,我是来看风景,看庙宇,看树木,还是来看别的什么。这样的拜望,总会让我获得一次次的重生,这样的拜望,总会燃烧我的激情,让我写下去,画下去。
?每一次别离,我都不招手,不回头,因为我知道我还会来。
16.选文第③⑤两段,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3分)


17.选文第⑦- ⑩段突出了白杨怎样的特点?(3分)


18.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4分)
(1)这16棵白杨树的根部紧紧地生长在一起,到半空后逐渐散开,越向上越疏放,远远望去,就像高高的香炉,更像盛开的莲花,绵绵散发出的芳香在空中弥漫。



(2)脚下的金子哗哗地随风飘舞,或者厚厚地铺在地上,叶子如蝴蝶般在空中飞舞


19.选文第①-④段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



20.如何理解“又很难说,我是来看风景,看庙宇,看树木,还是来看别的什么”的含义?(3分)





B卷(45分)
四、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21-22小题。(6分)

【甲】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1.这两首诗描述的内容,其侧重点有何不同?(3分)



22.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3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23-27小题。(12分)
国朝尚书刘南垣①公,告老家居。有直指使②者,以饮食苛求属吏,郡县患之。
公曰:“此吾门生,当开谕③之。”俟其来,款之,曰:“老夫欲设席,恐妨公务,特留此一饭。但老妻他往,无人治具,家常饭能对食乎?”直使以师命,不敢辞。自朝过午,饭尚未出,直指饥甚。比食至,惟脱粟饭、豆腐一器而已,各食三碗,直指觉过饱。少顷,佳肴美酝,罗列盈前④,不能下箸。公强之,对曰:“已饱甚,不能也。”公笑曰:“可见饮食原无精细,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直指使谕其训,后不敢以盘飨责人。
【注释】①刘南垣:人名。②直指使:官名,唐以后朝廷特派负责某种政务的官员称使。③开谕:启发,使明白。④盈:满。
2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以饮食/苛求属吏 B. 家常饭/能对食乎
C.可见饮食/原无精细 D.后/不敢以盘飨责人
2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比( ) (2)然( )
25.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自朝过午,饭尚未出,直指饥甚。

(2)少顷,佳肴美酝,罗列盈前,不能下箸。


26.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直指使的前后变化。(2分)


27.请说说直指使是个怎样的人。(2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8分)
匀速奔跑
①我家附近有一所大学,每天晚上都有很多学生在那里跑步。
②一天下午下班后,我按照惯例来到学校体育场。这会儿,体育场上的人已有不少。我戴好耳机,听着富有激情的音乐,简单地做了几组热身运动之后,便开始跑了起来。内心随之变得热血澎湃,感觉自己轻轻松松就能拿下一场马拉松。可是,当我跑到第二圈的时候开始气喘吁吁,脚步也随之慢下来。我又胖了,我的体力变得比以前更容易透支。
③此时,一个身穿红色紧身背心和黑色运动裤的姑娘与我擦肩而过,速度不快,但跑得很有节奏。我心想,自己怎么也不能让一个姑娘给超了,于是心一横,我紧赶几步,向前冲刺50米,很轻松地把姑娘甩在后面。
④可我有限的体力维持不了快速奔跑,慢慢地,我的步伐又缓下来,一边双手掐腰喘着粗气,一边半走半跑挪着步子。正当我决定停下来慢走一圈时,红衣姑娘又一次从我身边跑过去,还是那个速度和节奏。
⑤“超就超吧,哥们儿先走一走,缓一缓,等下体力恢复了再赶上你……”我心里不屑地盘算着。
⑥接下来,我开始一走一边观察跑道上两两的人。他们有的在一边慢走一边交谈,有的时而奔跑时而停下,有的跑得大汗淋漓,有的跑得漫不经心。
⑦跑步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它把你的体力、耐力和速度暴露无遗,并将你的性格通过跑步 的姿势和神态展露给别人。约莫走了两分钟,我觉得自己喘得不再那么痛苦,体力好像恢复了一些,决定继续跑。
⑧我不由得寻找那位刚刚超过我的红衣姑娘,心想这会儿我一定要赶上她。往前方扫了一眼。我没看到她,我想她大概已经跑完回去休息了。结果,就在此时,,一道红光从我右侧闪过。没错,就是那个红衣姑娘,地又一次超过我,还是那个匀速奔跑的节奏。我放弃了追赶红衣姑娘的念头。
⑨我开始寻找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来解释自己为何追赶不上红衣姑娘。但最终,我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不努力,那些匀速奔跑的人你永远都追不上。
⑩匀速奔跑的人是可以掌控自己的人。他们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然后在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按照这个节奏去掌控自己。
?当一个人匀速奔跑起来的时候,他是在认真奔跑。当你还在踌躇要不要跑起来的时候,他们已经把你甩得遥不可及。
(文/河城子,摘自《知识窗》)
28.阅读全文,概括文章内容,填写下表。(3分)
情节 心情
① 充满信心
首次被超越 ②
再次被超越 ③
最后被超越 放弃







29.选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30.请解释标题《匀速奔跑》的含义。(4分)


31.结合语境,品析文中画横线句子里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一道红光从我的右侧闪过。


(2)我开始寻找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

32.文章第⑥段描写了跑道上三三两两的人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33.综合性学习。(9分)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其中手机网民6.95亿。在网络发展迅猛的今天,其安全问题也备受关注。
下面是2015年和2016年全国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总量情况。






(1)根据图表分析近两年全国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情况。(3分)


(2)班级要举行以“网络与学习”为主题的班会,你想和同学们交流些什么?要求: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②不少于80字。(6分)


三、写作(55分)
34.人生在世,总会心有所系,情有所牵。心系祖国、事业、自然,抑或亲友、愿望、花草……无论是人、事、物,还是情感、精神、力量,我们都感到人性的善良与崇高,生活的丰富与美好,从而具备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得到心灵的充实与愉悦。
请以“心有所系”为话题,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题目自拟;除诗歌、戏剧外,为题不限;700字以上。








100字




























400



















600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四单元测试答题卷
一、 选择题(共12分)
1( )2( )3( )4( )5 ( )6( )
二、古诗文默写填空。(共4分。多写,少写,错写都不得分。)
7.____________________ 8.
9. 10.
三、阅读理解。(共13分)
(一)11.(  )
12.上好的木材→ →渐弯的扁担→ (2分)
13.
(3分)
14.
(3分)
15.
(3分)

(二)现代文阅读,按要求答题(15分)
16. (3分)
17.
(3分)
18.(1)
(2分)
(2)
(2分)
19.
(2分)
20.
(3分)
B卷 四题21.
(3分) 22.
(3分)
23.(  ) 24.比(  ) 然(  )
25.(1)
(2) (4分)
26.
(2分 )
27. (2分) (三)现代文阅读(18分)
28.① ② ③ (3分)
29.
(3分)
30.
(4分)

31. (1)
(2分)
(2)
(2分)
32.
(4分)
33.综合性学习
(1)
(3分)
(2)
(3分)
五、写作(55分)































































700











参考答案A卷
一.1.C 2.C 3.D 4. A 5.D 6.C 二 7.无可奈何花落去8.绿水逶迤。9.簪缨散10.兴尽晚回舟。
三(一)肩担的一生11.B A [解析]B项紧承第①段最后一句并且统领第②段的内容。从第④段开始写父亲和那根扁担的一生,所以第③段应填A项。
12.笔直的扁担 落寞的扁担 [解析]根据第④段中的“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可得“笔直的扁担”。根据第⑥段中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可得“落寞的扁担”。
13.将扁担人格化,叙述亲切自然,蕴含作者对扁担的深厚感情。
14.对农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感到无奈,对农人坚守村庄的执着精神深怀敬意。
15.扁担是农具,担负着农人家庭生活的重担。扁担是农人的精神脊梁,担负着村庄的历史和期盼。扁担的一生是农人的一生,与农人、村庄的命运共始终。
(二)五台山的白杨16.强调五台山是具有大美、令人念念不忘的地方,而真正体现五台山神韵的是那一簇簇的白杨。由此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为下文描述白杨之美做了铺垫。
17.闪着金光,铺展华美,扎根大地。
18.(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杨树比作香炉和莲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杨树在空中散开时的英姿,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2)运用借代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深秋时节白杨树的叶子落满大地,漫天飞舞时的情状,富有表现力。
19.托物言志。 由树及人,表达了作者要像白杨树一样,扎根于自然,不为名、不为利,努力提高艺术修养的崇高理想,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20.这句话看似矛盾,实则充满哲理。揭示出“我”“一次次地登临五台山”
B卷 诗歌鉴赏。(4分)
21.【甲】诗侧重塑造了悠然自得的诗人(自己)形象;【乙】诗侧重写田家风光以及朋友间融洽的感情。
22.相同点:都表达了热爱农村自然景色,喜爱乡居田园生活的感情。
不同点:【甲】诗表现了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逃避现实、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乙】诗主要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课外古文23、C 24、(1)等到 (2)这样
25、(1)从早上到中午,饭还没有出来,直指使感到很饥饿。
(2) 不一会儿,佳肴美酒摆满在(直指使)面前,(直指使)却无法下筷。
26、前:很挑剔,因为饮食方面的问题而苛责下属。
后:不敢因为饮食方面的问题而责备他人了。
27、对饮食挑剔,但能听从他人劝说,知错能改的人。
(三)匀速奔跑28.①开始奔跑 ②不服输 ③不屑
29.热爱锻炼,好胜心强但缺乏毅力,善于反思与总结。
30.表层含义:文中指红衣姑娘跑步速度和节奏没有变化。深层含义:做任何事都要有自己的计划,并且要有条不紊地、认真执着地落实。
31.(1)一个“闪”字既写出了红衣姑娘跑步速度之快,能匀速奔跑,掌握自己;又写出了“我”看到红衣姑娘继续在跑步时的意外。
(2)“冠冕堂皇”是说“我”赶不上红衣姑娘时,试图寻找不让自己尴尬且能被别人理解的理由,表现了“我”不服输、好胜的性格以及企图逃避的心理。
32.照应前文“每天晚上都有很多学生在那里跑步”,将很多人的随意奔跑与红衣姑娘的匀速奔跑进行对比,说明跑步可以暴露人的体力、耐力、性格,从反面衬托出红衣姑娘意志的坚定,突出了做任何事情都要按计划、有条不紊地去落实的主题。
综合性学习33.(1)2016年全国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总量比2015年大幅增长。
(2)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网络学习的优点:①开阔了视野。网络信息量大,交流速度快,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给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②促进了我们的个性化发网络提供给我们书本以外的知识,我们可以快捷及时地从网上获取,为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不断地输送养料。③拓展我们学习的空间。我们在网络上可以找到合适的学习资料,甚至是合适的学校和教师。
上网的弊端:①网络信息丰富繁杂,良莠不齐,同学们如不加辨别地接受,易对同学们造成“信息污染”。②网络休闲引发同学们道德行为失范。③网络的虚拟性造成同学们“社会化不足”。④网络的诱惑性导致同学产生“网络上瘾”“网络孤独”等症状。我们要合理地使用网络,消除其不好的影响,让网络为我所用。
[解析]该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围绕“网络”展开的(1)题,结合材料中的折线图,2016年各月的数值一直都在2015年的数值之上,而且从2016年1月到12月份,数值呈上升的态势。由此可得出结论:2016年全国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总量比2015年大幅增长。(2)题,首先要观点明确,就是“我们要合理地使用网络,消除其不好的影响,让网络为我所用”,然后从网络学习的利与弊两方面来谈,言之有理即可。
五、作文精彩示例
遥远的牵挂
我的梦在这里,我的牵挂却在远方。远方,对于我来说,是多么遥不可及的地方呀!那里住着一个我直牵挂的人,我一生都牵挂的外婆。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半醒半寐之中,我仿佛听到外婆呢喃的声音在哄我入睡。梦里,外婆慈祥的面容清晰可见,往事又一幕幕地重现在眼前,让我真切地回忆起过去的岁月。
外婆,从年轻时起您就整日为了家中的生计而操劳奔波。到了晚年,您仍然没有停下自己的双手,直为儿女们的事情费心、操劳。
还记得每当夏天到来的时候,您总会踩着自己的小三轮车载着满筐的葡萄、梨、鸡蛋,将这些东西送给儿女们。您无需儿女们的一声“谢谢”,您只求他们健康。每当过年的时候,您知道乡下的土路很难走,于是,您一早就骑着自己的小车子,赶到集上,迎接我们的到来。寒风中,您蜷着身子,望着远方。我知道,您的心一直牵挂着我们,您的心里总是装着别人,可唯独没有您自己。
外婆,您为了我们倾尽了所有,不图回报。最终您的心血熬尽了,在我们的泪光中您永远的走了,去了那个遥远的世界,留给我的,是绵长的牵挂。
无尽的思念、内心的牵挂绘成张张残缺的画面,拼凑成记忆的碎片。点点滴滴的回忆如电影般播放着。
如今,我所能拥有的也只剩下这点滴回忆了。我的心好难过,好像变成了一间密室,干涩得让我快要窒息了。我知道阳光雨露一直徘徊在我的心房外,只是,密室里面装满了我对外婆深切的思念和牵挂。
外婆,您何时能够再回到我的身旁?哪怕是梦里也好!您可曾体会到我对您深切的思念?可惜,那些希望已随风而去,留下的是如此遥远的思念,这些思念又无时无刻不萦绕在我的心头,沉甸甸的。
心系着外婆,心系着那份沉甸甸的爱,那份虽已逝去却永远不会磨灭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