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短文二篇
(一)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学常识】
1.短文(一)作者是 ,字 ,号 ,丹阳秣陵人, 时 家, 著有《 》。
2.短文(二)作者是 ,字 ,号 ,与唐朝的 、 和宋朝的 、 、 、 、 合称为“唐宋八大家”。此文写于作者 期间。
【古今异义】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2.月色入户 古义: 今义:住户、人家
3.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 今义:纪念,思念
4.盖竹柏影也 古义: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5.晓雾将歇 古义: 今义:休息
6.夕日欲颓 古义: 今义:消沉,委靡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 今义:耳朵
【一词多义】
1.自
(1)自康乐以来( ) (2)自非亭午夜分( )
2.欲
(1)夕日欲颓( ) (2)实是欲界之仙都( )
3.与
(1)念无与为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4. 之
(1)实是欲界之仙都( )(2)春冬之时( )(3)无丝竹之乱耳( )
【词类活用】
1. 相与步于中庭( ) 2.五色交辉( )3.夕日欲颓( )
【句子翻译】
1.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阅读理解】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3.两篇短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 之美”,乙文描写了“ 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 ”的语句中。
【对比阅读】
【甲】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与陈眉公
泛泖湖,日色淡融,山意平远,目青山小小如几案间物。已而天水连绵,一望无际。久之,汀洲半点,鸥鹭可亲。推窗凝睇,夙怀顿饱。致问眉公,此去蓬壶几里?(选自黄虞龙《与陈眉公》)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夕日欲颓( ) (2)沉鳞竞跃( )
(3)泛泖湖( ) (4)目青山小小如几案间物(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致问眉公,此去蓬壶几里?
3.两封写给友人的书信,在内容和情感上有相似之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文学常识】
1.陶弘景 通明 华阳隐居 南朝齐梁 思想 《陶隐居集》
2.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韩愈 柳宗元 王安石 欧阳修 苏洵 苏辙 曾巩 贬官黄州
【古今异义】1.只是,只不过 2.门 3.考虑、想到 4.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5.消散 6.坠落7.罢了
【一词多义】1.(1)从(2)如果2.(1)将要(2)欲望3.(1)和(2)一起(3)欣赏、领悟 4.(1)的(2)的(3)无义
【词类活用】1.散步 2.辉映 3.坠落
【句子翻译】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2.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3.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4.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阅读理解】
1.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闲人”指清闲的人。“闲”字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也使我们看到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故其笔下的月夜才如此空灵、皎洁。
3.山川 月色(月夜)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对比阅读】
1.(1)坠落 (2)争相 (3)泛舟 (4)看、远观 2.(我)向眉公提问,这里去蓬莱还有多远? 3.都表现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还表现出要与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