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说明文常识及阅读技巧(适合学生背记)
一、说明文的定义: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二、说明文的类型:
1、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可分为事物、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
三、说明方法: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下面分别加以说明。(说明方法口诀:两列两比,下诠分举)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如: 一般人总以为,年龄稍大,记忆能力就一定要差,其实不然,请看实验结果:国际语言学会曾对9至18岁的青年与35岁以上的成年人学习世界语作过一个比较,发现前者就不如后者的记忆力好。这是因为成年人的知识、经验比较丰富,容易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广泛的联系。这种联系,心理学上称为“联想”。人的记忆就是以联想为基础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建立联想,记忆力就会相应提高。马克思五十多岁时开始学俄文,六个月后,他就能津津有味地阅读著名诗人与作家普希金、果戈里和谢德林等人的原文著作了。这是由于语言知识丰富,能够通晓很多现代和古代的语言的缘故。
这段文章要说明的是:年龄稍大,记忆力不一定就差。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先提供了实验结果,又分析了原因。到此为止,未尝不可,但不够具体,也缺乏说服力,于是,又举出了一个实例:马克思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只用六个月时间便精通了俄语。这样一来,内容具体了,说服力增强了。
(2)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
例如:图书馆的藏书,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按时代分,有古典的、现代的;按性质分,有科技的、文学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
有的事物的特征、本质需要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也属于分类别。
(3)列数据。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4)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5)画图表。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观、更具体。
(6)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如“人”的定义;如“肥料”的定义;如“统筹方法”和“应用科学”的定义。
①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
②肥料是能供给养分使植物生长的物质。
③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④工程技术的科学叫做应用科学,它是应用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来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的学问。
无论从什么角度考虑,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只要是下定义,就必须揭示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的定义才是科学的。比如,有人说:“人是两足直立的动物。”这个定义就是不科学的,因为它没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才是科学的定义,因为它揭示了人的本质。
(7)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例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意思不变。“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这句话,如果改为“云中形成的固态降水物是雪”就不成。由此可以辨别,前一句是下定义说明,后一句是作诠释说明。
(8)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
(9)摹状貌。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该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10)引资料。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一篇说明文单用一种说明方法很少,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
答题模式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把××和××作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1、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2、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3、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五、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趣味性
六、说明文的结构形式有:“总—分”式(由总到分,由分到总,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七、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常见考点: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说明文的阅读
说明文常见题型
1、说明对象及特征
2、说明顺序的判断
3、常见说明方法的辨别及作用
4、理解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
5、说明文的结构
6、综合素质考察
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分为:
说明文的类型:
事物说明文--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
事理说明文--讲明事因、物因。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中国的石拱桥》
《奇妙的克隆》
《故宫博物院》
《生物入侵者》
《绿色蝈蝈》
辨析说明文类型
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一、说明文内容的把握
1、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答题技法:看题目、首括句、尾结句、中心句或提问式语句。
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是说明对象。
如果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则是对象加特征。
答:本文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2、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作答,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3、概括段落内容。
答题技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答:说明了……介绍了……。
★举例子:例如、比如、据说、譬如……
★ 分类别:一类(种)……一类(种)……
★ 作比较:也、相对于、较……
★ 列数字:数词(大写也是)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度数、倍数……
★ 打比方: 像、仿佛……
★ 下定义:科学、完整,判断句
★ 作诠释:局部、某一方面的特征介绍
★ 引资料 : 标记是引号。
★ 画图表 :表格、插图等
★摹状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
说明方法的常见语言标志归纳:
(与年代区别)
1、针鼹的爪子十分厉害,像人手又有点像鸡爪,挖土速度快,且比较深。
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3、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4、我们导弹大家庭中有许多成员。按起飞位置和攻击对象可分为地对地、地对空、空对空、空对地等,按飞行方式可分为弹道式和巡航式,按射程可分为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等。
5、有些白花,例如菊花,萎谢之前微呈红色,表示它这时也含有少量的花青素了。
考一考:下列语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摹状貌
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节选自《看云识天气》)
常用说明方法的作用是:
举例子:列举了_______事例,具体真切 地说明了_____的______特点,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更有说服力。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具体准确 地说明了______的______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将_____和_____进行比较,突出强调 了____的_____特点, 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
打比方:将____比作______,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_____的_____特征(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分类别:对……分门别类加以说明,条理清楚 地说明了_____的______特点,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常用说明方法的作用是:
引用(引资料):引用了_______,具体有力 地说明了_________,使说明更有说服力、权威性。
下定义:准确简明科学 地揭示了_________的本质特征。
作诠释:对_________进行阐释,通俗易懂 地说明了_________。
摹状貌:对________的________的特征进行生动形象 地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画图表:用画图表的方式对________的________的特征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直观。
实战演练:
分析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文书,那些竹简和木片有一百二十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三千片竹简。
作用分析:
这里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作者举秦始皇批阅文书用简片之重和东方朔给汉武帝写的文章用简之多为例,具体、真切地说明了简书的笨重和不方便,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印象。
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他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作用分析:这里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者用松鼠和山鼠的生活习性作比较,形象具体地说明了松鼠是十分警觉的小动物,进而突出了它驯良、乖巧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
作用分析:这里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作者把人民英雄纪念碑比做顶天立地的巨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征,给读者留下生动、形象的印象。
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作用分析:引唐朝的张嘉贞的话说明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使说明内容更充实,有说服力。
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作用分析:这里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作者用简明的语言准确地说明了“统筹方法是什么”这个问题,揭示出统筹方法的本质特征,使读者对这一概念有了确切的了解。
作用分析: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用简明的语言准确地概括了“克隆”的本质特征,使读者对这一概念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凡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叫克隆
万人大礼堂里面宽七十六米,深六十米,中部高三十三米,体积达八万六千立方米。
作用分析:这里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作者用具体数字准确说明万人大礼堂的宽度、深度、中部高度及体积,突出其“雄伟”的特征,使读者一目了然。
说明文知识二
说明文的顺序和结构
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
逻辑顺序,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
语言标志:表时间词语
语言标志: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
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或从果到因);
由整体到部分;由概括到具体;由主要到次要;
由个别到一般;由特点到用途……
类型1: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本文使用了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类型2: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答: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说明文的结构(写作思路)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3、并列式
一篇完整的说明文常常是几种结构综合运用的,在阅读时要特别注意文中具有总提、过渡、总结作用的语句,把握文章段落层次。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以及作用
1.平实说明
2.生动说明
该段文字说明了___________,说明语言准确、简明、科学、严密,是平实说明。
该段文字说明了___________,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或者)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动词或描写,语言生动形象,是生动说明。
表时间限定:目前、不久、将来、已经、当时、
一直……
表程度限定:最、很、更、比较、相当、充分、
几乎……
表范围限定:基本、许多、主要、极个别、之一……
表频率:往往、总、常常、通常、有时、屡次……
表强调:特别、仅、只、一定、至少……
表猜测估计:大约、可能、左右、估计、可算……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一般答法:
1.可能、也许:表示推测、估计。
2.一般情况:表示“大多数情况”,但不排除特殊情况。
3.几乎:表示“非常接近”,表程度,起到强调作用。
4.至少:表示“最少”,起强调作用。
5.极少:表示“很少”,限制范围。
6.研究发现:表信息来源,表示“经过科学家认真研究
发现”,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和可信度。
如:据说、传言等。
一般答法:表明下文内容是没有科学依据(确凿事实依据)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如:据介绍、据测定、资料表明等。
一般答法:表明下文内容是确凿的,有事实依据的(经科学证实的),具有可信度和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说明理由。
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答:1)不能删去。
2)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答案同上)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找到内容再代入,不畅部分去多余。
说明文开头引用故事的作用
1.引用(生活中的现象、实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2.(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_____特征。
3.引出文章的说明对象(说明内容):____________。
答试题顺口溜:
对策:先读原文通大意,再读题干做标记,找出范围对应句,比较选项看差异。
首先读原文,完成三个任务:一是了解文章大意,即说明的对象及特征;二是给段落标上序号;三是划出重要句子(中心句)和关键词语。
其次读题干很重要,要给重要词语做上标记。
再次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一般来说,答案的范围应在命题点的附近,找对应句更重要,找到了对应的句子,就基本上找到了答案。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版语文八年级说明文阅读课课前教学设计
课题 说明文知识 单元 五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习 目标 1.能辨别说明文的类型。 2.把握说明的对象和特征。 3.掌握说明方法及作用。 4.鉴赏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5.能准确辨别说明文的顺序,能说出理由。
重点 1.把握说明的对象和特征。 2..掌握说明方法及作用。 3..鉴赏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难点 鉴赏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能准确辨别说明文的顺序,能说出理由。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从说明文的考点引入。
讲授新课 一、分类1、从说明对象A、事物性说明文;B、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语言特征 A、平实的说明文:B、生动的说明文(如科学小) 。《宇宙里有些什么》 二说明对象把握说明对象?常见题型: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说 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如: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什么?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拟标语、提建议 等。把握说明的对象和特征:①.看题目。②.抓首 括句和中心句。 三、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分秒时顺序、四季顺序、历史顺序。(按事理发展过程先后 介绍的顺序。发展变化、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 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如《景 泰蓝的制作》,按照景泰蓝制作“做胎――掐丝――烧制― ―点蓝――烧蓝――打磨――镀金”的时间顺序来说明)? 2、空间顺序前后左右、上下内外、高低远近、整体到局部等。常用 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 物等),常用。《核舟记》按照船体――船头――船尾――船 背的空间顺序写;《故宫博物馆》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先概 括说明总特征,后具体介绍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 ―保和殿――乾清宫……御花园,而在介绍每一座建筑物的 时候,则又按照先外后内、先上后下的顺序。这样安排合乎 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是最合理的顺序。) 3、逻辑顺序从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 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常用表因 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不管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器物等, 还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都 适用于以逻辑顺序来说明。如课本中的《死海不死》、《向沙 漠进军》,都是运用逻辑顺序来说明事物的。凡是阐述事物、 事理间的各种因果关系或其他逻辑关系,按逻辑顺序写作最为 适宜。) 理清说明顺序,分析文章结构?1.常见题型: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整体和 局部的说明顺序;或理清说明文的层次,直接划分全文的结构 或划分某段的层次.2.常见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3.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4.抓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 常见下法:①看内容,辨顺序。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 、功用等,一般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 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一般用空间顺序。②找重 点词句辨顺序。空间顺序一般用方位词;时间顺序一般用时间 名词;逻辑顺序一般用“因为”、“所以”、“首先”、“其 次”、“总之”、“综合所述”等词语。▲理清了说明顺序,说明结构就可根据顺序来划分。 四、说明的方法(常用前六种) 列数字具体确凿列数字【答题】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的…特 点。 举例子具体翔实举例子【答】通过举具体实例说明事物特征/事理, 使说明更具体明晰、通俗易懂,更有说服力 。 分类别条理清楚分类别【答】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 ,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下定义科学简明下定义【答】用简明严密科学的语言更科学、更本质 、更概括地揭示了…的本质特点。 打比方生动形象打比方【答】形象具体地说明了…特征,增加阅读趣 味。 作比较强调突出作比较【答】把…和…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 征/事理。对比突出了…的…特征。 摹状貌生动描绘摹状貌 【答】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 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作诠释详细解释作诠释 【答】具体详细地解释了…的…特点,使说明 更通俗易懂。可以使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 或功用更清楚具体地显示出来。 画图表直观形象列图表【答】直观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使说明 更简明更直观。列表说明可以使复杂的内容表 达得简明清晰,使说明对象严整有序。 作引用引材料增强说服作引用常见四种形式,作用不同。 引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 强说明的趣味性)(开头引出说明对象) 五、语言品析 1、对整篇语言品析A、准确、简明;B、简明平实,或形象生动。 A是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言风格而言的。 2、字词作用考查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答题】都与语言准确性(生动 性)相关。第二种题要比较。第 三种还要加上“删后‘不符合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 ‘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 的表述。 B、能否换为另一词语? C、加点词能否删去? 试题类型: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好在哪里)?(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 特点答题) 对策:▲答题格式: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准确)地说明了…… 事物的……特征/事理,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符合实际,具有科学 性)。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 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答题三步走:A.表态。明确表示 “不能去掉”或“不能换”;B.结合语境解释该词;C.与改换的词或去掉 加点词后的语义进行比较,扣住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 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若删去,原来ⅩⅩⅩⅩ的意思就变成了ⅩⅩⅩⅩ的意思了,不符合 实际,太绝对了。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 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 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 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六结构基本结构总分总主体结构总分式又有总分总、总分、分总等形式。《》 并列式说明层次平行并列或者相反相对。《 人民英雄纪念碑》 层进式说明层次由浅入深,逐层递进。《向沙 漠进军》 七写法分析1、结合说明方法谈【模式】该文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 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说明方 法的作用) 2、结合修辞【模式】这篇说明文,大量使用各种(ⅩⅩ)的修辞 方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如《松树金龟子》中的拟人手法) 3、结合表达方式谈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 情。从这个角度分析,【格式如下】该文综合运用多 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 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 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 情。 八、语段作用(1)、结构、内容作用(1)开头段——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2)中间段——承接上文/承上启下(过渡)(使结构严密、条理清晰)(3)结尾段——照应(总结)前文/开头,(使结构严密完整);突出中心。 (4)其它——为后文作铺垫、打伏笔【答题】如开头:开头通过写…的事 例/引用名言,引出说明 对象。开头通过引用名人 趣事(或…的奇闻趣事 ,引出说明对象,也可 吸引读者,增强趣味。如中用设问过渡,从内 容上、结构上析其作用 ,可套下句:从表达上,设问起到提 醒注意、引导思考、突 出话题的作用;从结构 看,衔接过渡(承上启 下),使结构严密、条 理清晰。 (2)、结合说明方法谈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 事理),使说明…。 九、观察点与写法移步换景法适于游记、说明文,人走景移,次第展现。 移步换形法 定点换景法选好点;说清点;按序写(远近高低、上下 左右、里外前后等) 定景换点法写出不同位置观察到的景物的差异。说清 点;按序写;多侧面。 十说明文的学习技巧?明对象:阅读说明文时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这一点通常 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来。分类型:事理说明文主要讲明事因、物因;事物说明文旨在 介绍一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抓特征:要善于依据文章整体和重点词语把握说明对象不于 其他事物的本质和特征。4、理顺序:说明顺序往往受说明对象的制约。5、辩方法:要掌握各种说明方法的特点。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要将说明方法的作用的理解和事物的特征以及说明的内容结合 起来。6、归中心:归纳说明文的中心可用找中心句的方法,也可以抓 重点词语、句子,根据内容进行概括。品语言: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其语言必顺准确、简明、 通俗。品析时要注意那些反映事物的性质、状态、程度、数量 、范围和词语,把握这些词语的表达作用。
课堂小结
板书 答试题顺口溜: 对策:先读原文通大意,再读题干做标记,找出范围对应句,比 较选项看差异。首先读原文,完成三个任务:一是了解文章大意,即说明的对象 及特征;二是给段落标上序号;三是划出重要句子(中心句)和关键词语。其次读题干很重要,要给重要词语做上标记。再次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一般来说,答案的范围应在命题点的附近,找对应句更重要,找到了对应的句子,就基本上找到了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