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2张PPT。消息二则毛泽东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及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主要作品有《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论文,《沁园春·雪》《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等诗词。 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相继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在长江以北歼灭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主力。国民党反动统治虽然已经面临总崩溃的局面,却一面展开“和平攻势”,玩弄和谈骗局,争取喘息时间,以便伺机反扑;一面积极部署所谓“千里江防”,企图以此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并且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2日2时,解放军在西起九江东北的湖口,东至江苏省江阴的长达五百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在彻底摧垮敌人的长江防线的同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的战况。同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4月23日晚间,解放军占领了蒋家王朝巢穴——国民党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城,宣告国民党统治的彻底崩溃。消 息
即狭义的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消息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即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称为“倒金字塔式”结构。 消息一般包括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等部分。
消息有三个特点:1.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真实性);2.报道迅速及时(时效性强);3.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字词注音芜湖( ) 督战( ) 荻港( )
诸城( ) 要塞( ) 泄气( ) 溃退( ) 歼灭( )
锐不可当( ) 摧枯拉朽( )wúdūdízhūsàikuìxièjiāndānɡkū◆多音字sāi( )塞子sè( )闭塞sài( )要塞dānɡ( )当之无愧dànɡ( )安步当车kuì( )溃退huì( )溃脓◆词语集注经营:
摧枯拉朽:
溃退:筹划、组织、管理。
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文中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狼狈不堪地逃走,形容毫无秩序地撤退。芜湖:
荻港:
锐不可当:
泄气:
歼灭:
要塞:
业已:芜湖,简称为“芜”,安徽省省辖市。
长江港口之一。
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泄劲或放弃。
消灭。
指险要的关隘,亦作要隘,常出现在边城的要害处。
已经。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朗读课文,并填充下列内容。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我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诸城进击中。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人民解放军……朱总司令的命令。再读课文,思考: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已”和“大约”能否去掉? 不能去掉,“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 不能,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够说明解放军的英勇。“溃退”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程度。这句话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赞美的情感,字里行间透出了豪迈的情怀。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经营、溃退”能否换成“构筑、败退”?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的是一场大战,却只用了不到二百字,你觉得效果如何?作者为什么不详细写渡江和战斗的情景? 本文不足二百字,却简而不陋,是大手笔,堪称经典。对于渡江和战斗的情景,作者没有详细描写,只是几笔勾勒,粗线条的介绍了渡江的时间、地点及事件的结局。因为敌人“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在三十万大军面前简直不堪一击,所以也不值得去详细介绍。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旨内容。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用慷慨激昂的语言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胜况,表现了我军将士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流露出人民必胜、敌军必败的坚定信念。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长江背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主体:渡江战斗于……诸城进击中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朱总司令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九江江阴安庆芜湖九江江阴安庆芜湖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35万)(30万)(35万)阅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和要素。结构: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概括介绍了人物、地点以及全局的战况,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主体:二十日夜起,……课文最后。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的地点、渡过的人数。表现了解放军攻击的神速和战果的辉煌。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志气,灭敌军威风。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具体交代了东路军的渡江作战情况。消息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经过:中路军首战告捷;西路军所向无敌;东路军战绩辉煌。结果: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九江江阴安庆芜湖九江江阴安庆芜湖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35万)(30万)(35万)再读课文,思考:
1.“西起九江(不含)”中的“不含”能否去掉呢?为什么? 不能去掉,“不含”在这里准确反映了当时九江不在渡江范围内,体现了新闻的准确性。 “到目前为止”交代的时间不精确,“目前”只表示在说话的时候。“至发电时止”的时间交代明确,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2.为什么不用“到目前为止”,而用“至发电时止”? 这两句话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在文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恰如其分地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深化了本文的思想。?3.“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用事实证明国民党官兵不想再打了,事实胜于雄辩,解放军的胜利、国民党的溃败已是人心所向。?4.作者在文中第一次提到“汤恩伯”的目的是什么? 不行。“歼灭”是把敌人消灭掉,“击溃”是把敌人打得溃不成军,完全丧失战斗力,连用这两个词区别出不同的作战结果。去掉任何一个则不合乎实际,表达也不准确。5.“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一句中的“歼灭”和“击溃”两个词省略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报道的主体是写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为何是从中路写起?何处详写?何处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作者报道三路大军渡江情况,并未平均使用笔力。中路于20日首先渡江,所以先写。21日夜已渡完,只用一句话就交待清楚了。至于其受阻情况,因与西路一样,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所以此路略去。次写西路,较详写。最后详写东路。由于这里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我军进展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旨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全面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概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并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根本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赞扬了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渡江概况主体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展渡江战役胜况
扬我军将士神威中路军首战告捷(略写)
西路军所向无敌(较详)
东路军战绩辉煌(详写) 1948年10月,党中央驻西柏坡。傅作义探知情报以后,准备出动近10万大军和骑兵突袭中共首脑机关。当时国共主要战场在东北和西北,而党中央周围卫戍部队仅一万多人,形势十分危急。26日,毛泽东办完大事以后,自言自语道:“要给傅作义一点厉害看看。”周围的人不明白:“我们身处险一纸吓退十万兵境,还要给别人厉害看?”只见毛泽东拿起笔,很快以新华社记者名义写了一篇评论:《动员一切力量,歼灭可能向石家庄进扰之敌》,交中央电台向全国广播。评论中说:为了紧急动员一切力量,配合人民解放军歼灭可能逃向石家庄一带的蒋、傅军,党中央已向保定至石家庄沿线及其两侧各县发出了命令,限令3天内动员一切民兵及地方武装,准备好一切可以使用的武器,以利于作战,尤其要注重打击骑兵等等。这篇文章马上由新华电台广播,傅作义见我方对他们的计划什么都知道了,还做了准备,并有了歼灭部署。他生怕遭到埋伏,只好偷偷地将刚开出来的部队又撤回北平,这出现代“空城计”就这样结束了。新闻内容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结构五部分: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内容,包括引题、正副题;
导语:较详细了解新闻内容,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
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背景: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
新闻三特点:1.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2.报道迅速及时;3.语言简明扼要。
新闻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新闻知识小结 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你自己身边的新鲜事,300字左右。 注意:要符合新闻的结构和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