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 专题练习及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孟子》二章 专题练习及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7.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1-07 09:12: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 《孟子》二章
(一)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毕敬毕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文学常识】
这两篇短文选自《 》,是记录 的著作,共七篇。孟子,名 ,邹人, 时期 家, 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尊称为“ ”。
【通假字】
1.往之女家 通 ,  
2曾益其所不能 通 ,  
3.衡于虑 通 ,  
4.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 ,  
【古今异义】
1.父命之 古义: 今义:命令,命运
2.以顺为正者 古义: 今义:正面
【一词多义】
1.而
一怒而诸侯惧( )(2)而后喻(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2.之
(1)丈夫之冠也( )(2)母命之 ( )(3)妾妇之道( )
3.道
(1)妾妇之道也( )(2)行天下之大道( )(3)独行其道( )
4.于
(1)舜发于畎亩之中( )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3)征于色( ) (4)困于心( )
5.得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2)不得志( )
6.戒
(1)戒之曰( ) (2)必敬必戒( )
【词类活用】
1.富贵不能淫( ) 2.贫贱不能移( )
3.威武不能屈( ) 4.苦其心志( )
5.劳其筋骨( ) 6.饿其体肤( )
7.空乏其身( ) 8.所以动( )心忍性( )
【句子翻译】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阅读理解】
(一)阅读《富贵不能淫》,完成下面的题目。
1.(1)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 , 。”
(2)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中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 。”
2.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3.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第一段内容为景春提出大丈夫的标准。
B.本文第二段内容为孟子反驳并提出自己关于大丈夫的标准。
C.在说理方面孟子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从大丈夫之道谈到妾妇之道,深入浅出,极具说服力。
D.孟子关于大丈夫的名言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成为他们坚守正义的座右铭。
(二)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下面的题目。
1.孟子认为一个国家想要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什么条件?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文章第二段,论证“ ”的观点时,只谈到了人的例子,论证“ ”的观点时,只谈到了国家的例子,但这种论证方式也是严密的,这里运用了互文见义的手法。(用原文语句回答)
3.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
 4.第一段列举了哪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作者写这些人物有什么作用?
 
 
【对比阅读】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节选)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人恒过然后能改( ) (2)其母引刀裂其织( )
2.翻译下列句子。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3.【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4.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文学常识】《孟子》或《孟子译注》 孟子言行 轲 战国 思想家 儒 亚圣
【通假字】1.“女”通“汝”,你2.“曾”通“增”,增加3.衡,通“横”,梗塞,不顺4.“拂”通“弼”,辅佐
【古今异义】1.教导,训诲2.准则,标准
【一词多义】1.(1)表示顺承(2)表示顺承(3)表示并列2.(1)无义(2)代词,她(3)助词,的3.(1)方法、法则(2)道义(3)道路4.(1)从(2)给()3在(4)在 5.(1)能够(2)实现6.(1)告诫(2)谨慎
【词类活用】1.使……迷惑2.使……动摇3.使……屈服4.使……痛苦5.使……劳累6.使……饥饿7.使……资财缺乏8.使……震撼 使……坚忍
【句子翻译】1.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仪吗?2.住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3.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4.通过这些用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格坚忍起来,来不断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5.这样,才明白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阅读理解】(一)1.(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谈不上是大丈夫;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样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这样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3.富贵不能淫:丞相的官位也诱惑不了文天祥降元,大官位也不能让方志敏动摇。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宁愿挨饿不领美国救济粮。
威武不能屈:闻一多怒对国民党手枪,刘胡兰誓死不出卖党。
4. C
(二)1.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2.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3.“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
4.第一段列举了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这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文章写他们的作用:以六人的事迹为例证,为下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理论奠定事实基础。
【对比阅读】1.(1)常常犯错误(2)割断
2.然后才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2)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3.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4.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参考译文:孟子年少的时候,有一次他正在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织布。孟子突然停止,过了一会儿又继续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止了?”孟子回答说:“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孟母拿起刀割断了布,以此来告诫孟子,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