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
课题:第6章 溶解现象
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第三课时)
——结晶的方法
说 课 稿
学校:福建省惠安广海中学(惠安一中分校)
授课:张锦煌
说课稿
课题:第6章 溶解现象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第三课时)
——结晶的方法
一、教材学情分析
九年级化学第6章《溶解现象》是关于水溶液的内容,是九年级化学课
程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一类分散体系,它也是学生在上册的化学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一类物质(如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等)。但学生虽然熟悉溶液和溶解现象,却缺乏深入的了解,也不曾从化学的视角去研究。所以让学生集中和系统的学习一些溶液和溶解现象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对溶液和溶解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是很必要的,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利用有关溶液的知识去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本章的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是在前面学习了物质的溶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液组成的表示后,让学生再来学习物质的溶解性。而在前两课时中学习了影响物质的溶解性的因素、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后,再学习结晶这一课时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升华有很大的好处,而且对于以后学习混合物的分离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并能很好地把这些知识用于实际生产中海盐的生产中,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实践都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这也将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目标
基于对大纲和本节教材理解和分析,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结晶现象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在结晶实验中体会分析两种方法结晶方法的原理。
3、熟练加热、溶解、蒸发等实验基本操作,形成技能。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复习提问创设情境---思维产生问题---激发兴趣——实验探究——理论解释——联系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获取知识,运用知识。
2、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探究实验等过程中养成自我观察、总结等能力。
3、学会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等获取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起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尽可能养成规范科学而严谨实验习惯和娴熟的动手实验能力。
3、通过海盐的生产过程的阅读,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好化学的志向。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树立学以致用的新理念。
4、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
在本节的学习中,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知道结晶的方法。所以必须让学生学会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也是本节课要达到的技能目标。并体验实验过程中的分工、合作,学会相互交流。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在交流、自主探究实验的过程中掌握结晶的两种主要方法,学会运用冷却热饱和溶液进行混合物分离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同时在本节课中运用冷却热饱和溶液进行混合物分离的原理分析是主要的难点,我采用曲线分析和媒体展示的方法尽量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对于加深学生的理解有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古希腊生物学家普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古训,“授之以渔”。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我主要利用探究式的教,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分析、比较、讨论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结论,并应用于实践的 “引导——启发——探究——掌控式的教学模式”,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功能。
2.学法指导: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现代的教学,就以发现为重点,确实帮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习”。结合本课时的教材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用“发现的方法开展学习活动”,帮助学生通过探究式的学,主动建构新知识,并学会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的作正确的分析、比较,在实验中学会分工、合作和交流,学会运用网络资源、查阅资料等获取知识的方法,养成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习惯。
3.评价方式:
侧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践养成的综合评价。
4.教学手段:
实物呈现,问题启发,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1、应用复习,分散难点
让学生查(P169页)的溶解度曲线表回答下列问题:(1)8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g。(2)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g。(3)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g。
(让学生学会用曲线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为下面深刻理解,两种结晶方法的原理打下基础。)
2、问题启发,引入正题
设问在80℃时在100 g水中加入109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所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同学们有几种办法可以将它转化为饱和溶液呢?
(教师结合挂图对学生进行启发,培养学生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分析问题的能力且加深对溶解度含义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复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
3、精心设疑,实验探究
设问若实验时把温度降低到60℃以下,又会产生什么有趣的现象呢?
(这种承上启下式地把中心问题提出来,不仅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确此时的学习任务,而且会激发起他们对新问题的求知兴趣。)
正是在这种情境和氛围中,由学生小组完成了蒸发结晶和冷却热饱和结晶两个实验。在该过程中,我主要做的一项要作就是对学生的实验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加以强调,让他们养成正确的实验思维习惯。
(该过程通过实验让学生从分组实验探究中感知现象,培养他们正确的实验习惯、观察和动手实验的能力,并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学会分享体验成功的乐趣。并通过实验过程的交流展示,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并及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过程性评价,加以激励,并养成实事求是的求知态度。)
4、理论探究,深化认识
为什么把食盐水蒸发到一定的程度或把硝酸钾的热的浓溶液冷却到一定的温度后会有固体析出呢?
(该过程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启发引导,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老师也以观察、倾听和交流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分享成长的快乐。该过程师生互动、共同合作、其乐融融,大大地创设了良好的育人氛围)
5、问题反思,思维提升
如果把食盐和硝酸钾的角色互换,那结果又怎样呢?
(这样的问题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不再满足于刚才的成功体验中,从中也明白了学无止境,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6、指导阅读,媒体展示
指导阅读(P170)有关海盐生产的问题,并播放有关晒盐的生活图片或场面。结合乡土创设问题目情境:1、惠安小乍、辋川盐场晒盐的原理?
2、据盐场工人反映,我县盐场在夏天的产量比冬天的高,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3、青海某盐碱湖素有“夏天晒盐、冬天捞碱”的说法,你知道其中的道理?
(这样做可以联系生活经验,学以致用,体现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树立信心,养成关心社会,关爱自然,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发展以及未来可能的生活世界打上清晰的印记。)
7、练习巩固,学会设计
设计实验方案,从硝酸钾和氯化钠(少量)的混合物中分离出硝酸钾。
(该过程让学生小组讨论,我结合溶解度曲线精心引导启发,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提炼出正确的答案,体验到探究设计的快乐,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8、故事总结,系统知识
本课时是第6章溶解现象的最后一课时,在课堂小节这个环节中,我精心设计了《闪闪红星》中潘冬子为红军机智送盐的故事,以系列化的问题情境,在诙谐的气氛中,把本章的重点知识系统化,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寓教于乐,并大大激发了学生用知识的思维习惯。
9、作业布置,终身学习
在作业布置中,我要求学生:上网查阅或查找有关资料获取有关海水综合开发利用的知识;并以“海水与人类”、或“海水与生活”为题写一篇有关海水价值的小论文。
(教给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上网搜索掌握获取知识的多种方法、手段,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地做到“授人以渔”。)
10、巩固测验,熟练知识
温故而知新,适当的练习对于学生来说是有必要的,我设计了在教学过程中的20分钟同步练测题,来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对本节知识作有效的延伸与提高。
六、板书设计 §6.3 物质的溶解性(3)
三、结 晶
1、结晶:
2、结晶的方法: 蒸发结晶 冷却热饱和溶液
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的固体 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固体
(食盐NaCl) (硝酸钾KNO3)
3、结晶的应用:
两种分离方法比较:
七、课堂反思
本堂课教学重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思路清晰。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分析、实验等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新知后及时通过练习进行反馈,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和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习题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增强学生关注生活、学好化学的信心。
附:【§6.3物质的溶解性20分钟同步练测题】
班级 姓名 号数 课堂课堂评价
1.人们通常把 的过程叫做结晶。结晶的方法主要有 和 法。 法是适用于一切把可溶于水的物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法则特别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 等。
2.某农民发现自己家腌渍的咸菜表面露置于空气中,不久表面就出现白色晶体,他用舌头舔了一下,发现该晶体是咸的,该农民百思不得其解,你能帮他解释咸菜表面出现该白色晶体的原因吗? 。
3.降低温度使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前后,不改变的是( )
A.溶解度 B.溶剂质量 C.溶液质量 D.溶质质量
4.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降温后一定能析出晶体
B.饱和溶液降温后一定能析出晶体
C.溶液只有达到饱和后才有可能析出晶体
D.溶液不达到饱和也能析出晶体
5.要使食盐从饱和食盐溶液中大量析出,最好的办法是( )
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
C.蒸发水 D.再加入少量食盐
6.下列各组物质,能够用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的步骤分离的是( )
A.硝酸钾和食盐 B.面粉和砂糖
C.碳酸钙和氯化钙 D.碳酸钠和硝酸钠
7.右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温度升高时,三种物质中溶解度变化最大的是
(2)溶解度大小的顺序符合A=C﹤B的温度是
(3)在t4℃时,在三份每份100g水里分别溶解A、B、C物质配成饱和溶液,然后都冷却到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物质,三种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顺序是 。
(4)如欲分离A物质与B物质应用 法进行分离。
8.要分离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混合物,分别得到纯净物,供选择的操作有:A:蒸发结晶B:降温结晶C:趁热过滤D:加水溶解E:加热浓缩;供选择的仪器有:①蒸发皿②量筒③烧杯④表面皿⑤试管⑥漏斗⑦酒精灯⑧玻璃棒⑨滴管⑩烧瓶。试回答:
(1)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填序号,下同) 。
(2)需选用的仪器是 。
9、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想要绘制硝酸钾、食盐、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用实验方法测定得到这三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数值,并记录如下:
硝酸钾、氯化钠、氢氧化钙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硝酸钾(克) 13.3 31.6 37.7 48.8 63.9 92.5
氯化钠(克) 35.7 35.8 36.0 36.3 36.5 36.8
氢氧化钙(克) 0.19 0.18 0.17 0.16 0.14 0.12
(1)请你在同一坐标内画出硝酸钾、氯化钠、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
(2)从表格或图像上分析:分离氯化钠和硝酸钾应采用的方法是 ;用此方法时,配制氯化钠和硝酸钾混合溶液的最佳温度为 ;分离时的最佳温度为 (从表格中选择数据填写)。在降温过程中,大量析出的物质是 ,为了提高晶体的纯度,应将过滤出的晶体用 (选填“热”或“冷”)水进一步洗涤干净。
(3)要把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 、
和 。
10、某学生在做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后,发现剩余固体中有许多的黑色固体,他通过上网查阅得知,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的固体中含有易溶于水的锰酸钾和另一种难溶于水的二氧化锰。该同学认为如果把该剩余固体倒掉实在是太可惜啦,于是他想到,如果能把二氧化锰分离出来,还可以在以后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实验中做催化剂,请你帮助他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把剩余物中的二氧化锰分离出来。
EMBED PBrush
①过滤:利用物质溶解性的不同加以分离
②结晶:利用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同而加以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