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愚公移山》专题练习及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 《愚公移山》专题练习及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7.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1-12 10:44: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 》,是一部有趣的著作,其中有大量的 ,比如以前学过的《 》和《 》。
【通假字】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 ,  
2.甚矣,汝之不惠 通 ,  
【古今异义】
1.惩山北之塞 古义: 今义:处罚
2.聚室而谋曰 古义: 今义:指房屋
3.指通豫南 古义: 今义: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古义: 今义: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 古义: 今义:尾巴
6.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 今义:毛发
7.北山愚公长息曰 古义: 今义:休息
8.汝心之固 古义: 今义:心脏
【一词多义】
1.而
面山而居( )(2)聚室而谋曰( )(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
2.其
(1)其妻献疑曰( )(2)其如土石何 ( )(3)惧其不已也( )
3.且
(1)年且九十( ) (2)且焉置土石( )
4.诚
(1)帝感其诚( ) (2)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 )
5.苦
(1)何苦而不平( ) (2)必先苦其心志( )
6.止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 (2)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 )
【词类活用】
1.面山而居( ) 2.惩山北之塞( )
3.吾与汝毕力平险( ) 4.箕畚运于渤海之位( )
5.帝感其诚( )
【句子翻译】
1.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3.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阅读理解】
1.对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应如何理解?
 
2.文中"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
 
3.故事的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背走了大山,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4.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对比阅读】
【甲】愚公移山(节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卖蒜老叟
清·袁枚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①而揶揄②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选自《子不语》)
【注】①睨:眼睛斜着看。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叩石垦壤 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B.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C.跳往助之 旁睨而揶揄之
D.杂然相许 陷入尺许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B.始一反焉(始:开始)
C.观者如堵(堵:墙) D.老人鼓腹纵之(纵:放开)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 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段靠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D.乙文“卖蒜老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参考答案
【文学常识】《列子》 寓言 《两小儿辩日》 《杞人忧天》
【通假字】1. “反”通“返”,往返 2. “惠”通“慧”,聪明
【古今异义】1.苦于 2.家 3.直 4.甚至,连……都 5.边上 6.草木 7.叹气8.思想
【一词多义】1.(1)表示修饰(2)表示顺承(3)表示修饰2.(1)代词,他,指愚公(2)加强反问语气(3)代词,他,指愚公3.(1)将近(2)况且4.(1)诚心(2)真正,确实5.(1)担心(2)使……痛苦6.(1)阻止(2)只
【词类活用】1.面向 2.苦于 3.险峻的大山 4.用箕畚装土石5.被……感动
【句子翻译】1. (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堵塞,出来进去(都要)绕。 2. 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3. 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何必担忧挖不平? 4. 从此,冀州的南部,(到)汉水南岸,没有高山阻隔了。
【阅读理解】
1.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年纪又很小,他去帮助愚公移山,必然是得到了他的寡母的同意,可见愚公的事业受到了众人的拥护。
2.不矛盾,“杂然相许”表明愚公提议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并不是反对愚公移山。
3.不同意,这样的结局是为了说明愚公的精神感人之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4.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对比阅读】
1.C 2.B 3.C
【参考译文】南阳县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每天到演武场传授枪棒技法,观看的人十分多。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咳嗽不断,他看了杨二的武艺后讽刺杨二。杨二听说后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傲然对老人说:“老头你能这样吗?”老人说:“你这样也就能打打墙壁,却不能打人。”杨二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怪我。”老人笑着说:“我一个老头都快要死了,如果用我的性命成全你的名声,死而无撼。”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皮,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自己错了。”杨二想拔出拳头,但是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之后,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只见杨二已经摔得翻过一座桥了。老人慢慢背起他的蒜走了,一直到最后也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