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评估检测题
(时间:120分钟总分:120分)
一、 语言积累及运用(16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殉(xùn)职 懒惰(duò)圩(yú)堤拈(niǎn)轻怕重
B.契(qì)约倘(tǎng)若热忱(chén)以讹(é)传讹
C.阀(fá)门 狭隘(yì)罹(lí)难悲天悯(mǐn)人
D.斟酌(zhuó)鄙薄(báo)悍(hàn)然弄巧成拙(zhuó)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3分)
A.精益求精(越)精神抖擞(振作)猝然长逝(忽然)心甘情愿(愿意)
B.眼花缭乱(乱)约定俗成(成为)不足道(不值得)进退维谷(山谷)
C不假思索(凭借,通过)如释重负(放下)奋不顾身(注意)大相径庭(小路)
D.莫名其妙(姓名)亲躬(弯腰)不能自已(停止,控制住)见异思迁(迁移)
3.下列各项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麻木不仁 一劳永逸 才华出众 心有灵犀
B.循规蹈矩 事得其反 疲惫不堪 有条不纹
C.任重道远 题纲挈领 哗然取庞 问心无愧
D.获益非浅 面目全非 不加粉饰 振振有词
4.以下是一则通知,标序号的文字在格式或语言运用上不妥当,请你为其改正。(3分)
通知
全校同学:
①定于10月26日在阶梯教室举行科技讲座,②请务必出席。
③2005年10月20日
5.抗美援朝胜利后,在一次酒宴上,一名外国记者由衷地对彭德怀元帅说:“彭元帅,您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彭元帅微微一笑说:“不,我……”他仅仅把那位记者的话略微加以改动,调整了一下顺序,就很好地突出了祖国,反映了自己的谦虚情怀。你知道他是怎么说的吗?请把彭元帅说的话写下来。(2分)
6.某列车长曾为冬天乘客不肯随手关门大伤脑筋,于是在每节车厢里贴了一张告示:“为了大家的舒适,请随手关门。”告示贴出后,情况有所改变,但收效不大。列车长灵机一动,将告示中的对象作了改变。改后的告示为:“ ”从此情况大有改变。
你知道列车长的告示是怎样改写的吗?请在横线上写出。(2分)
二、 阅读(54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习题(17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珊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7.选段中刻画父亲形象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2分)
8.选文中先后写道“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的眼泪又来了”,这里流出的泪是
A.伤感愧疚的泪
B.伤心悲痛的泪
C.离别忧伤的泪
D.感激动情的泪
9.选文中写父亲的外貌,先后写了“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对其用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才替祖母办丧事,黑色有哀悼的意思
B.家景惨淡,父亲老境颓唐,“黑布”刚好反映了家境困顿
C.着力刻画父亲生活方式古板,表明我要继承这种家风
D.黑色色调暗淡阴沉,与全文气氛一致
10.选段着重写了父亲买橘子和下车往回走混入人群的两处“背影”,对这样写的主要原因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3分)
A因“我”的观察角度无法从正面看到父亲
B.因“背影”是父亲在特定环境中的形象,父亲的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父爱真挚等,都可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
C.因“我”与父亲告别,感情悲伤,使我只能从“背影”中默默地向父亲表达怀念、祝福之情
D.因“背影”给人的感觉是模糊的,与全文的感情基调形成明显的对照
11.选段中写父亲走路“蹒跚”,这是因为父亲 ,段末用“我的眼泪又来了”作结,其作用是 。(2分)
12.这段文字详细描写“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的主要目的,有下面几种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为了刻画“父亲”的形象,突出“父亲”的形象
B.这段描写说明父亲对儿子特别溺爱,不大放心
C.“父亲”的背影是依依惜别中留给儿子的最深刻的印象
D.背影深刻地刻下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儿子感受特深
E.背影反映了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习题(22分)
兰草
①小时候,常常遇到一些女孩用“兰”字作名,千吗要用“兰”作名呢?我产生了好奇去问父亲。父亲说,兰是一种草,开的花特昏,兰草貌似柔弱,但生命力极强,逗人喜爱,因比人们愛用“兰”为女孩子命名,希望她们像兰草一样贤淑温柔,美貌端庄,健康成长。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但产生了想见兰草的愿望。
②但家乡没有兰草,后来,我上了初中、高中,来到县城,那里也没有兰草。
③去年九月中旬,我们奉命来到了扒口行洪的小河口镇灾区救灾。行洪区的高处已经露出了水面。少数回归的群众,已在残提上搭起了临时灾棚,等候着重建家园。为了迎接行洪区中小学生归校,我们急于了解学校的受灾情况。这是一所我十分熟悉的学校:雄伟的教学大楼,整齐的教师宿舍。特别是校园美化,全市有名。四季花香,长年青翠,满园秀色。而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所学校,除伤痕累累的教学大楼,依然倔强地挺立着,整座校园覆盖在厚厚的淤泥中。露出泥面的柏树、广玉兰、女贞树等,浑身泥土,成了朽木枯枝;至于那些名花们,早已杏无踪迹。一片泥沼,满目荒凉,看不到生命的迹象。我心里感到沉甸甸的。
④就在诅咒洪水的肆虐时,我眼前一亮,忽然发现远处的淤泥堆上,像是谁散落了十分鲜的四季葱苗。远远望去,它们婀娜娇艳,翠润如玉。在这百里泥沼中不可能有四季葱苗!我不顾一切,从没膝深的淤泥中跬了过去,走近一看,其中竞还有两三朵白色的小花。凑上去,一缕淡淡的清香,沁人心牌!我大声叫喊起来:这里有抗御洪水的英雄!同行的校长告诉我们,这堆淤泥下是一个圆形的大花台,周围种的是一圈兰草。淹水前这些艺草叶长不过五寸。竟意想不到,它会在两个多月的滔滔洪水底下,不断地从与日供增的淤泥中挣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封锁。在洪水退后,群芳寥落,校园一片死寂。独有这兰草,虽然减少了一些浓绿与浓香,却显得更鲜、更嫩、更加亮丽。我对这具有超强生命力的兰草,不禁肃然起散。【A】在温柔舒适的花园中,兰草恪守名分,娴静恬淡,默默奉献,丰富人间香与美,从不张扬;【B】在荒山僻谷中,兰草仍然生机勃勃,奋发向上,散发出缕缕清香,不为沦落深山西自弃;[C】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 。
⑤我抬起头来,远远望见守侯在残堤上的父老乡亲们,心潮起伏,思绪难平。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乘性;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
13.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2分)
诅咒:
与日俱增:
14.这篇文章写兰草,着力表现了兰草
的特性。文中有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在不同时期对兰草的思想感情,这两个词语是:(小时候 ) (救灾时见了兰草) 。
15.第③段中画线部分写树和名花,这对表现兰草起了什么作用?(2分)
16.“走近一看,其中还有两三朵白色的小花”中的“”,表露了作者发现兰花时怎样的感情?(2分)
17.请用波浪线画出第④段中能表现顽强拼搏精神的语句。(2分)
18.第④段有两个层次。在下面横线上各填写一个恰当的词,概括层意。(4分)
第一层: 兰草
第二层: 兰草
19.阅读第④段,请根据本段的内容给【C】处空缺处补写2-4个短句,与【A】【B】两个分构成排比。(2分)
答: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
20.“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这句话对全文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3分)
21.你喜欢或者不喜欢文中的哪句话?请说说理由。(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习题(15分)
木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有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蜡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官正襟危坐、不苟言笑,那个态势,与其说是艺术检测,倒不如说是法律裁决。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威名远扬的丹麦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四小天鹅舞》。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一时,主考席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说:“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顽强果决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答小心谨慎地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须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
朱丹鬼使神差一般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竞然是一支孩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一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中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消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欢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也一身白雪,手中也擎着一支燃烧的红烛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度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精神说完,大师紧紧握佳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选自《新华日报)2001年12月)
22.用简要的语句概括文章内容。(3分)
23. 文中主人公出场时写到了“梅”,又几次写了入夜的“雪”,请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就 写“梅”或写“雪”的作用简要分析。(3分)
24.联系上下文,说说“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这个句子在文中的具体含义。(3分)
25文中大师的言行前后判若两人,请概括说说他有怎样的心理和性格。(3分)
“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怎样的一种精神?为什么又说它“正在流失”呢?请联系现实生活作阐述。(3分)
三、写作(50分)
27.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
题目(一):生活需要 (真诚、希望、竞争、春天、阳光、爱…)
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可以选用括号内的词;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题目(二):爱,是润滑剂,是氨基酸,是人生的蜜糖。因为爱,我们的心田碧波荡漾;因为爱,我们的生活洋溢着芬芳;因为爱,我们的学业蒸蒸日上;因为爱,我们的灵魂熠熠生光请你以“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1.B 2.C 3.A
4.(1)时间不明确。(2)“务必”用语不礼貌。(3)日期前应有通知发布的单位
5.我是伟大中国人民的儿子。
6.为了您的舒适,请随手关门。
二(一)7.行动(或动作)描写 8.D9.C10.B
11.身体很胖。增添背影的感人力量(或突出父爱深情)
12.AE
(二)13.诅咒:(咒)骂。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14.具有超强生命力(生命力极强、顽强拼搏,或其他相同意思的表达)想见(兰草)肃
然起敬。
15.反衬或衬托(或对比)。16.惊喜、敬佩
17.不断地从与日俱增的淤泥中挣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封锁。
18.描写或描绘赞(美、颂等)
19 .本题难度较大,评分应从激励出发,不必苛求能否构成排比,只要所写的短句中又恰当的,一句给1分,给满2分为止。若其中出现有创意的某个短句即可高给满分。(原句:兰草威武不屈,奋斗不止,争得了自己的生存,获得了发展的先机。仅供参考)
20.揭示(表现、突出等)主旨(中心、主题等);含义理解要点:①两者同样具有超强的生命力,或顽强拼搏的精神;②战胜灾害(困难),重建家园(美好生活)。
21.本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不论选句是否恰当,只要言之成理都应给分。
(三)22.热爱艺术的木笛演奏家朱丹为了彰显民族精神、爱国情感毅然退出比赛,却感动了主考官,被破格录取。(意对即可)
23.写“梅”,比拟朱丹高雅的气质与高洁的品行。写“雪”,渲染悲壮、凄惨、凝重的气氛;烘托人物性格。选一个方面谈即可。(意对即可)
24.寒冷的空气似乎凝住了笛声,使之分外凄清隐忍,但孩子和自己心中的爱国火焰却进步燃烧起来,使笛声充满了感情。(意对即可)
25.大师:高傲、冷峻、权威;不容商量又深自惋惜(前);正直、诚恳;爱才、惜才(后)。(意对即可)
26.不设统一答案。这种精神可能是指爱国、坚持操守、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等。联系现实生活分析,则主要抓住世人对物质和精神之间的轻重取舍来谈。(意对即可)
三、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