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时间:10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8分)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xiè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门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不觉)sùsù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难受),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1)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差使( ) 奔丧(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交xiè ( ) 狼jí( ) sù sù( )( )
(3)依次选用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不觉 难过
B.不禁 难受
C.不觉 难受
D.不禁 难过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没有结合句意的一项是( )(2分)
A.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境况)
B.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新鲜,肥美)
C.树令我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无精打采)
D.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向远处看)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错的一项是()(2分)
A.被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圣人”孔子,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也为世界许多国家和人民所推崇。
B.不少学者认为,朱自清的散文风格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将是潜移默化的。
C.学校合唱团的同学们正严阵以待,迎接歌唱大赛的到来。
D.我感谢那个种树的素未谋面的前房东。
4.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没有风浪,就不能显示船帆的本色;没有曲折,就无法品味人生的乐趣。
B.“假如回到童年”话题征集活动,意在让人们回顾童年,真实感受时代的进步。
C.长篇报告文学《大美昆曲》是一部赞美中国戏曲艺术,讴歌民族优秀文化的作品。
D.是让你的生命更加朝气勃勃?还是让暮气滋长而举步不前?拷问着人生的选择。
5.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忽视母语修养会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日渐逐步消退。
B.为提高市民行车的舒适度,有关部门对多处路井部位进行了整修,解决了颠簸现象。
C.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要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
D.日前,分藏两岸六十余年的国画名作《富春山居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合璧”展出。
6.对下列句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对“我”当时不理解父亲的自责。)
B.蒙田是法国作家,我们学过他的随笔《要生活得写意》。文章从个人的生活体验说起,层层深入地表明自己的生活态度。
C.《白杨礼赞》的作者是现代作家茅盾。文章运用象征手法,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日军民,歌颂了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D.“进去吧,里边没人。”(与上文的“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相呼应,表现父亲对社会世态的不满和无奈。)
7.综合性学习。(10分)
学习了汪曾祺的《昆明的雨》,八年级(1)班决定开展以“雨”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一:对联大比拼】在对联交流活动中,有些同学只拟了上联,请你运用对仗的知识写出 请完成下列题目下联。(3分)
上联:绵绵春雨润万物
下联:
【活动二:名著大观园】雨,作家笔下的爱物。同样是对雨的刻画,但表达的主题思想却各有不同。“雨”让作家 触景生情,她在《 》中写下了“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赞美了母爱的博大。而“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那是作家老舍笔下的夏日暴雨,烘托了《骆驼祥子》中主人公 为生活所迫在暴雨下拉车的痛苦。(3分)
【活动三:诗词妙赏析】请你写出两句写雨景、抒雨情的古诗名句(要注明作者和题目),并选句作简要赏析。(4分)
名句:
赏析: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22分)
江南雨
十多年的乡愁,一直是锁在烟里雾里,浸在水中雨中。只要一想起故乡姑苏,最先闪过眼前的,无不是那束剪也剪不断的雨丝。
一
网师园可算得上苏州园林中温婉秀丽、典雅大方的大家闺秀,为之倾倒者不计其数。
那一次,我们却是被雨赶进网师园的。口里抱怨着不作美的天公,心里不免有几分扫
兴——湿淋淋的“闺秀”,不知还能余几分风韵?再说,冒雨游园,固然风雅,却也实在难免狼狈。
雨絮絮下个不停。在门廊里等得不耐烦,且顺着游廊走吧,到尽处再等雨停。心里盘算着,脚下便没有停。左一弯,右一转,这廊似乎没了头,高低错落,曲回通达,走一步有一步的意味廊檐上挂着续续断断的雨,比起那晓睛丽日,竟别有韵致。方才恍悟这廊子竟是没有尽头的,当日建这回廊的用意便是为了雨天游园可免淋漓之苦,顺着它便可游遍了整个园子,不得不佩服前人之匠心。
涟漪的碧水,润泽的粉荷,湿重的石苔,欲滴的翠竹……却原来,这位“闺秀”竟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着实叫我们“惊艳”不已。
眼前回廊蓦转,穿过垂花门,是个小小的天井。四国低低的粉墙环绕,中央一树一花皆无,却在廊下载着好大一丛芭蕉,被雨洗得枝展叶舒,溢翠流碧,直映得那墙也绿了,廊也绿了。一时竟有些看得呆住了,忘记了举步,只远远地倚着漆彩的廊柱,怔怔地望着那芭蕉,听那雨紧声、慢一声地打在那宽宽的、绿绿的叶上…
二
就要离开了,心里说不清的缱绻难合。又下雨了,一丝一丝的雨线,似乎在牵绊着我的
脚步。
独自在空荡荡的小巷里徘徊,想把那窄窄的碎石小径、爬满青苔的老井、脚下的一丛一丛的蒲公英都摄进眼里,装在心里。
巷口慢慢飘进一朵油纸伞。近了,不是期待中丁香一样的姑娘,而是一位皱缩得像枯树的老太太。蓝布裤褂,一丝不乱的髻子,手里挽着个小竹篮,上面覆盖着雪白的毛巾——一位寻常的东吴水乡老妇。
侧过身,我让出了窄得只能一个人走过的碎石小径,默默地等老人过去。她却又突然回转身:“姑娘,要买花?”方才注意到老人手中的篮里散出郁郁的香气。老人早已揭开雪白的浓郁的花香扑面而来,似乎连雨丝也被染透了。一枝枝含苞的白兰、茉莉、栀子,穿成各种各样,丝绒般的花瓣上还凝着水珠儿,静静地沁着幽幽的香,美得叫人舍不得碰一碰。我惊喜地张大了眼,忙不迭地说:“要,要……”老人用枯瘦粗糙的手拈起一串白兰,我几乎不敢相信一一这样一双手,竟能种出这样奇迹般的美!“侬是北京来的?”大概老人听出了我的口音,竟和我攀谈起来。于是,我知道了一位普普通通的水乡农妇是怎样含辛茹苦,把去世的丈夫留下的所有重担
挑起,又是怎样用一枝枝美丽芬芳的鲜花换来儿子在北京读大学的昂贵费用 。
分手了,老人拿起那串白兰,颤颤地别在我胸前,慈爱的眼里闪着光彩:“大学生哪!”我还来不及分辨她是在说我,还是在说她儿子,她已转过身,慢慢走向小巷深处。呆立在雨中的我,被那缕清香萦绕着,良久良久
几番细雨梦回,忘不掉的,总是故乡的雨丝。于是,悄悄地把它织成一方冰纨,留在记忆里封存。
[注]纨:丝巾
8.在网师园,作者的感情前后发生了变化,先 ,再就是 ,接着是 。 (6分)
9.请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为什么用得好。(3分)
十多年的乡愁,一直是锁在烟里雾里,浸在水中雨中。
10.第⑩段中,描写花的画线句有两个作用,一是 ;
二是 。 (4分)
这篇文章的首尾是怎样照应的?(4分)
12.文章的末尾一句写道:“于是,悄悄地把它织成一方冰纨,留在记忆里封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8分)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 :一 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我的奶奶 。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
③老海棠树有两亲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⑤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 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那时我大些了,在外工作,从陕北回来看她,奶奶已经腰弯背驼。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明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你刚回来,去歇息吧。”
⑦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 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那一回奶奶举着一 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 ——”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
⑧……
⑨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望着我,或不时地要我给 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13.文章写了关于奶奶的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6分)
14.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人物的心理状态。(4分)
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
文章是回忆奶奶的,为什么要在第③段写“我”在老海棠树上的活动?(3分)
16.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为题有什么好处?(5分)
三、写作(5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王羲之学“书”,在广袤平原中感受“横”的舒展,在深山古藤上感受“竖”的坚韧。观察体验,他的书法已不再是简单的笔画与结构。
孔子学琴,在反复弹奏中思考乐曲的奥妙,在乐声中领悟曲作者高尚的追求。思考、领悟,他的思想在音乐中升华。
李时珍学医,在质疑中研读前人书典,在遍尝百草中验证真伪。质疑、实践,他的仁心已超越医术本身。
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习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是充满智慧的!
以上材料引起你哪些回忆?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拟文题,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和校名。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30行);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学校名和地名。
第四单元测试卷
1.(1) chāi sāng(2)卸藉簌簌(3)D解析:D项中“俯瞰”的意思应为“俯视”。
3.C解析:“严阵以待”指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待来犯的敌人。
4.D解析:将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这是一个选择问句,两个分句间要用逗号。
5.D解析:选项A中,“日渐”与“逐步”重复;选项B中,“解决”与“现象”搭配不当;选项C中,缺少宾语,应在“考试”后面加上“的政策”或“的措施”。
6.D解析:D项中表现的是父亲对儿子的无限关爱。
7.活动一示例:皑皑瑞雪兆丰年活动二:冰心荷叶·母亲祥子活动三示例:(名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韦应物《滁州西涧》)好雨知时节(杜甫《春夜喜雨》)(赏析)“春潮带雨晩来急”这句诗描绘出了一幅春水突涨的画面:晚春时节,滁州西涧,草木茂盛,黄鹂时鸣,一场大雨突然而来,涧中水位猛涨。一个“急”字既写出了雨来得快而大,又借“潮”字暗示环境的偏僻幽深。
8.对下雨的抱怨,不情愿,扫兴(或被赶,抱怨)佩服,“惊艳”不已看得呆了(惊奇,折服,沉醉)
9.“浸”字用了比喻,形象而生动,使抽象的愁绪变为具体可感的物。突出了“乡愁”在作者身上的浓和满。
10.写出花的香(或香和鲜、香和美)衬托出老妇人的内在美。
11.开头提到雨丝,结尾再提雨丝,事物和情感前后照应。或:开头点出乡愁,结尾再强调乡愁,使思乡感情首尾贯穿,情感得到升华。
12.此句用比喻的方法把思乡之情比作一方冰纨,表示“我”要把思乡之情留在心底。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珍视和深沉的思念之情。
13.树下唤孙、送饭;糊纸袋,补花,洗菜,扫院子;灯下学习(读《扫盲识字课本》、读报、请教)
14.对奶奶的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奶奶对一份有尊严的工作的渴望和对孩子不理解自己的不满。
15.写“我”在老海棠树上的快乐,借以表现奶奶对“我”的关心;为下文进一步写“我”和奶奶的亲情做铺垫。
16.以老海棠树为线索,贯穿全文;老海棠树象征了奶奶,在“我”的记忆里与奶奶的形象不能分开;含蓄、形象地表现了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答思念、内疚、关爱等情感亦可)
17.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