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1张PPT。【新课引入】4.自古有南船北马之说1.一般年份,冬季羽绒服北方比南方畅销2.南方以大米为主食,北方以面食为主食3.从北到南,民居屋顶坡度逐渐增大人们的生产、生活与区域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东辣西酸,南甜北咸”一、区域的概念与特征 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我国划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按照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要素的
不同,人们将世界划分为东亚、东
南亚、南亚等十三个分区【学习新知】(一)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 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区域是有等级的,区域的范围可大、可小)【学习新知】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区域与同等级的区域之间存在差异)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区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可变性: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首先指区域界线往往是一个过渡带,具有模糊性;其次指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所用的方法和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划分方案)一、区域的概念与特征 (二)区域的特征 一、区域的概念与特征 【学习新知】 准确理解区域的特征800mm减少增多东部季风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区际差异性区际差异性界线可变性层次性区内整体性
区内特征相对一致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松嫩平原案例: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长江三角洲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比较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东北地区长江三角洲【自主探究】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阅读教材P2—P3相关内容完成下列表格中的内容都是平原地区(地形);都位于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气候)石油等矿产较丰富贫乏多,高于全国平均少,低于全国平均集中连片土地
条件旱地为主水田为主黑土(肥沃)水稻土(肥沃)中温带 400~600mm亚热带 1000~1200mm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430N~480N之间,1250E300N附近,120°E水热条
件好水热条
件稍差地理
位置气候
条件矿产资源分散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课本P3第四、五段填写下列表格中的内容生活活动衣食住行农
业工 业旱地耕作业、畜牧业水田耕作业、水产业类型一年一熟一年两熟至三熟熟制玉米、春小麦、大豆水稻、油菜、棉花作物商业贸易交通便利,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处于内陆,对内对外联系不便,商业贸易相对落后依托农业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重化工业基地区域发展方向差异:
长三角 ——利用优越交通位置,内引外联,重点向“高精尖”产业发展,农业发展退居其次。
松嫩平原——土地优势、矿产优势明显,向全国商品粮基地和重化工基地发展。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完成教材P3“活动”中的问题,从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看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
北方河流少,地形完整,南方河网密度大,多低山丘陵,地形零散,大多沿河顺势而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北方墙体利于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则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屋顶坡度增大,加快泄水。房檐加宽利于遮阳避雨,房屋进深和高度加大利于通风散热。——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因为北方建筑墙体厚,用料相对较多。——建同样高度的多层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因为北方的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南方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合作探究】2、除此之外,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还会产生其他影响吗?引导学生讨论完成教材P4“活动”2中的内容。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环境:地理位置、气候、水文、地形、土壤、植被、 自然资源等。区域发展:人口变化、产业活动(农业、工业)、交通、聚落、文化等各要素的发展。思维建模:建立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逻辑关系。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开发早期水系成了交通阻隔土壤黏重、开垦困难阻碍了农业的发展改造自然能力低下1、在开发早期,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业发展缓慢?受哪些自然因素制约?【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教材P4、P5正文讨论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2、在发展阶段,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生产会得到 较快发展?【自主学习】 科技进步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改良稠密的水系成了天然的水道多水而黏重的土壤适合种植水稻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自主学习教材P4、P5正文讨论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3、在农业社会时期,为什么地理环境又促进了长江中下游农业的生产,使之成为全国粮食主要产地?【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教材P4、P5正文讨论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优势当地地理条件适合发展水稻种植业人口南迁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成为我国的粮食、蚕桑、棉花生产基地粮食生产影响区域发展重要因素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4、在工商业发展时期,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棉花的生产在全国的地位日益下降?【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教材P4、P5正文讨论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稠密、人均耕地少水网稠密、耕地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生产规模小商品率低粮仓地位被取代【方法指导】分析区域发展和地理环境关系横向(静态)-----空间
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
纵向(动态)-----时间
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分析。科技水平某些环境因素成为限制条件把限制条件变为有利条件充分利用地理环境条件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资源地理环境发展水平
发展方向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内涵和特征开发早期农业社会工商业社会农业生产商业工业生产【小结】 “东辣西酸,南甜北咸”与地理环境 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及东北的朝鲜族等地居民多喜辣,喜辣的食俗多与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易使人患风湿、脾胃虚弱等病症。吃辣椒浑身出汗,汗液能轻而易举地排出,经常吃辣可以驱寒祛湿,养脾健胃,对健康极为有利。
山西人能吃醋。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通过饮食,易在体内引起钙质淀积,形成结石。多吃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等疾病。
我国北部是内蒙古高原,过去新鲜蔬菜对北方人是罕见了,冬季寒冷干燥,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养成了吃咸的习惯。
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 我国三大自然区阿尔金山昆仑山祁连山3000m等高线整体性——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青 藏 高 寒 区400㎜等降水量线西北地区干旱特征形成与表现青藏高原“高寒”特征的形成及其影响差异性——不同区域有不同特征傣族竹楼陕西窑洞江南水乡吉林雾凇海南椰林西北地区沙漠自然区域温度带干湿区地形区……温带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行政区域寒带亚热带层次性—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 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区域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可变性——有些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东部季风区地域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的自然地理差异也很明显。大致以秦岭—淮河为界,可以再分为“南方”和“北方”两个亚区。东 部 季 风 区南 方北 方 秦岭—淮河线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走势大致与我国一月0℃等温线和800mm年等降水量线相吻合。成为北方和南方、暖温带与亚热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旱地与水田等地理事物的重要分界。A、长江三角洲B、松嫩平原经纬度位置(绝对位置)分析两个区域的地理位置:A、长江三角洲B、松嫩平原相对位置长江入海口东部沿海的中部东北地区的中部分析两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分析两个区域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位于300N, 1200E附近,
海陆位置: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 经纬度位置:位于430N~480N, 1250E
海陆位置:地处东北地区的中部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组合状况好。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组合状况不如长三角,尤其热量不足。 分析两地气候条件 分析两地气候条件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读“松嫩平原地理条件图”和“长江三角洲地理条件图”完成P2“思考”题1、纬度高低和距冬季风源地的远近及距海远近不同造成。松嫩平原纬度高,太阳高度小,地面获得太阳热量少,冬季距冬季风源地近,距海洋较远,年平均气温低;2、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较多,由南向北递减。原因是地形为平原,利于夏季风进入;位于东部季风区前沿,距海近,夏季风强盛,从海上带来丰沛的水汽。(降水主要来自夏季风)
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较少,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主要是因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和距夏季风源地越来越远,夏季风势力减弱。 递 减递 减3、长江三角洲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水产养殖业较发达。
松嫩平原河网密度小,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有利机械化耕作。 分析两地土地条件黑土水稻土①黑土分布广泛
②多为旱地
③集中连片
④人均耕地面积多①水稻土为主
②耕地多为水田
③土地较为分散
④人均耕地少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矿产资源贫乏分析两地矿产资源条件旱地农业水田农业水稻、油菜春小麦、大豆、玉米农业生产活动(农业类型、作物、熟制)一年一熟 一年二至三熟 长江三角洲的农田景观和农作物水稻油菜棉花东北平原的农业景观和农作物大豆春小麦玉米欣赏我国的民居——西北民居欣赏我国的民居——南方民居欣赏我国的民居——北方民居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模式介绍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把真实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具有启发性、实践性,学生在设身处地的思考、讨论分析、归纳总结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决策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案例教学法实施的三个步骤:?整理案例——分析案例、解决问题?——回顾和总结?
设计思路说明
本节课用大家熟悉的衣食住行相关的事例引入区域的概念,用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和相关图片学习区域的特征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于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师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自学和讨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完成案例学习的基本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从案例学习中提炼出方法和思路,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
课标分析
1、了解区域的含义,理解区域的内涵和特征。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不同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比较的目的在于明确区域差异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要掌握从哪些角度比较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通过案例明确区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阶段性特点。
教材分析
本节从理论的高度探讨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而本节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差异两个方面讲解对人类活动的总体影响。教材首先介绍了区域这一概念的内涵和主要特征,这是理解后面各章所涉及区域的前提。然后又从两个方面探讨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一方面是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综合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出,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资源等环境要素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分布、发展方向也不同。第二方面是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典型案例,说明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在科技因素作用下,区域内的某些地理环境因素会发生变化,由不利于人类活动到促进人类活动,从而对区域内的生产和发展造成影响。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具备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和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系统知识。本节课训练学生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视角分析地理环境及其发展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地理思维;明确区域地理环境差异的对比要素及比较分析方法;对有用地理信息的获取及比较方法的应用。学生利用图像资料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时容易出现学习困难的情况,为此教师以教材中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地理条件图为基础,以图层叠加的方式逐步显示主要地理要素,并设计对应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不同区域人类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状况了解不够,需要教师补充相关图表和资料来辅助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在初中区域地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区域的概念以及特点。
2、运用比较法分析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不同;同一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也不一样。而每个区域特定的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发展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案例的对比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析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方法。
2、通过案例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从静态(空间)和动态(时间)的角度分析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通过探究和讨论,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知识,使学生树立辩证的、科学的发展观,学会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事物。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比较,以及区域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区域的含义与特征。
2、分析区域地理环境与区域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发展观念。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利用图片从人类的衣、食、住、行几个方面说明由于不同区域的环境不同,不同区域有不同的习惯引入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提问“什么是区域?区域有何特征?
【学习新知】
一、区域的概念与特征
(一)区域的概念
以“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和“世界地理分区图”说明区域的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二)区域的特征
1、以“西北地区干旱特征形成与表现”和“青藏高原高寒特征的形成及其影响”
说明区域的特征“整体性——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2、以“陕西窑洞”“江南水乡”“傣族竹楼”“吉林雾凇”“海南椰林”“西北地区沙漠”的景观图说明区域特征“差异性——不同区域有不同特征”。
3、以自然区域“温度带”和行政区域“省、县、乡”的划分说明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4、以“中国政区图”说明“区域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以“秦岭—淮河线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说明“区域的可变性——有些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2—P3相关内容填写下列表格中的内容掌握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在自然环境上的差异。
?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共同点
?
地理
位置
经纬度位置
?
?
相对位置
?
?
气候
条件
气候类型
?
?
气温和年降水量
?
?
土地
条件
主要土壤
?
?
耕地类型
?
?
耕地分布
?
?
人均耕地
?
?
矿产资源
点拨:要求学生掌握地理环境特征的分析思路(如地理位置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描述;气候条件从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描述;土地条件从土壤类型、耕地类型、耕地分布、人均耕地分析等)
【归纳总结】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分析思路
地理环境:地理位置、气候、水文、地形、土壤、植被、自然资源等。
区域发展:人口变化、产业活动(农业、工业)、交通、聚落、文化等各要素的发展。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课本P3第四、五段填写下列表格中的内容掌握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农
业
?类型
?
?
?作物
?
熟制
?
?
?工 业
?
?
?商业贸易
?
?
?生活活动衣食住行
?
【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完成教材P3“活动”中的问题,从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看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除此之外,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还会产生其他影响吗?引导学生讨论完成教材P4“活动”2中的内容。
【思维建模】建立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逻辑关系。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读教材P4图1.3介绍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概况。
2、自主学习教材P4、P5正文讨论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在开发早期,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业发展缓慢?受哪些自然因素制约?
(2)在开发早期,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业发展缓慢?受哪些自然因素制约?
(3)在农业社会时期,为什么地理环境又促进了长江中下游农业的生产,使之成为全国粮食主要产地?
(4)在工商业发展时期,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棉花的生产在全国的地位日益下降?
3、归纳总结: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人类社会发展阶段
影 响
人类社会早期
成为交通阻隔, 使人们开垦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
稠密水系成为 ,生产工具改进、 改良、丰富的 资源、优越的 使农业生产大发展
现代社会
人均耕地面积小,耕地 ,不利于推广,粮食 较低
【方法指导】分析区域发展和地理环境关系
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需要从两个方向进行:横向和纵向。
(1) 横向即是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例如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
(2)纵向即是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
【思维拓展】
“济南简政放权优化环境 增创区域发展新活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中“地理环境”的含义。
2、不同发展阶段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区域发展水平
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三大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
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
农业经济比重相当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一、二、三或一、三、二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
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二、一、三或二、三、一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二、一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