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4张PPT。 1.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
2、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
3、(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 (林语堂??《苏东坡传》 第16章)学习目标:1、熟读文章,积累文言字词。
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
文本。
3、体会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读出韵味
1、读准字音、节奏。
2、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3、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二、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不懂的词句,小组之间讨论解决。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译一译 三、品读课文,探究心境 1、试将课文由一段变成三段。
2、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3、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4、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
----余秋雨 四、悟读课文,感悟心境
此刻,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 苏轼与张怀民步于中庭会有怎样的语言对白?
怀民兄呀……我说子瞻兄…… 五、演读课文,体会心境
六、联读课文,拓展心境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小石潭记》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 思考:同样被贬,他们的心境有何不同?推荐阅读:
1、阅读作者在黄州写出的其它三篇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
2、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1、解释红色的字词(5分)
月色入户 念无与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
2、翻译句子(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3分)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同时也含蓄地表现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派遣。当堂检测布置作业 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
谢谢五、扩读 晏子 ,延伸智慧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令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晏子巧妙运用什么方法使景公“出裘发粟与饥寒”的?
试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注意节奏 。
suì qǐn
yǔ zǎo xìng念 无与为乐者
遂 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
庭下 如积水空明
盖 竹柏影也
但 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考考你
再读课文 结合课下注解,疏通文意,不懂的词句,小组之间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划下来。
解释红色的字词:
月色入户
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睡觉 考考你门考虑,想到于是,就共同,一起原来
考考你翻译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品读课文1、试将课文进行变形,由一段变成三段。
2、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3、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4、具体说说作者最后一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悟读课文 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面对逆境,要豁达开朗,乐观积极。
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欣赏我们;而是我们能不能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
当堂检测1、解释红色的字词(5分)
月色入户 念无与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
2、翻译句子(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3分)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同时也含蓄地表现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派遣。 苏轼与张怀民步于中庭会有怎样的语言对白?他们会谈生世遭遇,抒理想抱负,叹壮志难酬,还是赏无限风光?写一段话。
怀民兄呀……我说子瞻兄……布置作业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小品文,作者以高度凝炼的笔墨渲染出一个空名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同学们,请拿起笔,描绘一下你所见的最美妙的一处景点。谢谢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乡之情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美好的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真挚的祝福——对朋友的思念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欢欣喜悦之情 一 切 景 语 皆 情 语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书画----宋四家: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才华横溢的苏轼 2、文中哪句话是描写月景的?这月景有何特点?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描绘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景特点:皎洁、空灵。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句子:
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何谓闲人?
合作探究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虽有远大政治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即政治生活清闲之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拓展延伸: 当你身处逆境时你将怎样面对生活?1.苏轼承天寺夜游的原因是( )
A.解衣欲睡 B.月色入户
C.无与为乐 D.怀民亦未寝B课内练习3.“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①这个句子描写的对象是:( )
A.庭院 B.月光
②“竹柏影”是指:( )
A.积水空明 B.水中藻、荇交横
③这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 )
A.比喻 B.拟人
④翻译这个句子: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和荇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柏在月光下的影子啊。BBA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悲凉的情怀。
课堂小结: 1、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助读资料2、宋神宗时,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招致政敌的弹劾。其政敌以东坡有讽刺新法的诗句为由,以“诽谤朝政”的罪名将他捉捕入狱,让他险些丢了性命。出狱后,东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
本文写于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3. (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我们今天学的《记承天寺夜游》就是其中的一篇。 助读资料作业:1.抄写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课外收集描写月色的诗词并背诵;
3.课外阅读苏轼的诗文。
绘景: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 藻荇交横
抒情: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写人:
悠闲——热爱生活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苏轼